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_第1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_第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_第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_第4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标本苏教版小语第七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总体印象 又到新学期,当手中接到第七册的语文书,望着封皮上穿着棉衣, 戴着绒帽、手套,在冰面上快乐滑行的小孩子时,我的心就被打动了。北方的景观也走进大家的视野中,编者们已经更注重地方的地域特色了。翻开课本,一篇篇课文映入眼帘, 从秋到冬,从“九寨沟”到“荷兰”,谈古论今,言志诚信,在我们眼前展开一幅文化的长卷,喜欢秋天那一首诗,喜欢桂花雨整版的飘舞的感觉。整体来看,本册教材注重观察,在观察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观察能力。 从习惯篇到习作再到课文,都没有离开这个主题。课文体裁上,强化了诗词的比重,似乎在提倡一种诗意化的生活, 诗意化的语文。

2、童话寓言的比重有所下降, 可能是针对中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来的。思辩性和哲理性的课文比重在上升。 可想关注本年级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沟通过渡。从课文内容上看,仍是含概古今,包罗中外,自然人文都有所选择。但是,似乎更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开天辟地春联等课文都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从情感主题来看,尤为注重诚信和关爱。诚信待人,诚恳做事。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单元印象在本册的第一单元中出现了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四篇课文。四篇课文之间看起来没什么关联,其实不然,他们都是和所在时间有关系, 与“秋”也有关系,并且都涉及到诗词。现代抒情诗老师,您好感受到了孩子对老师的感激与热爱之

3、情,体会但愿人长久中苏轼的才气,还有他中秋节的落寞与思考,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的清静悠远,仿佛把人带到那种天空没有星星,只有皎洁的圆月空旷的夜晚,看看充满童趣的秋天, “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多么美的句子,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如何让学生学习诗歌,引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做为一个我思考方向的概述。第一学段 (1 2 年级 )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 (3 4 年级 )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注意,这里是领悟,不是理解)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 篇 ( 段 ) 。第三学段 (5 6

4、 年级 )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 ( 段 ) 。由上面不同年段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以诵读做为帮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的方式是大力提倡的。因此,“ 淡化理解,强化意境,以读代讲,感悟韵律 ”应该是诗歌学习好的方法。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建议刚才已经提到, 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 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在教学望洞庭 峨嵋山月歌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课前,通过师生背诵李白、 刘禹锡的诗,引发学生对两个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两首诗整体朗读, 了解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秋、月、

5、水、山”四个词两首诗中都有。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 可以相机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 在说中整理思绪。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与望洞庭对应的办法用在 峨嵋山月歌 中,但是事先介绍地名。峨嵋山月歌 28 字中用了 5 处地名,共 12 字,这在万首唐人

6、绝句中是仅见的,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 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同意起来。为让学生理解 “影入平羌江水流” ,我们可以引入一支歌 “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而后,可以讲解古诗两大主题“写景、抒情”,引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开阔学生眼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望洞庭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

7、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经典之作。)设计意图:教师注意开发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从课本、 从课外搜

8、集的资料,调动起学生的知识储备,为生生、师生互动学习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3、结合插图或者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相机出示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4、教师小结: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 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 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二、质疑解疑,入境悟惰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 tn、螺 lu、磨m2、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

9、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让学生自由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相机整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指导读好这一句(给生配乐)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为什么用遥望?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 所以诗的题目是 望洞庭。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指导读好这一句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10、?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番。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例: 1、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 月光如水水如天, 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 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 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2、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 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3、教师小结: 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行经洞庭湖,他被奇妙的美景迷住了。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河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 ,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 月光倒映在水中, 湖

11、水闪烁着银色, 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 !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多么象那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在优美的古筝曲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想像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 ”,想像能使学生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爱到心灵的震撼, 更深的体会感情。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意后,运用画面、音乐、朗读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像,使他们在描述自己的想像中切入诗句,谈出理解、感受,达到进一步理解诗句,体会诗情的目的。四、拓展思路,布置作业想象望洞庭这

12、首诗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教学过程:一、赛背古诗,激发兴趣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的, 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请同学背背诗仙李白创作的古诗。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长干行,子夜吴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二、熟读古诗,感情

13、诗境1、学生小声读读诗歌全文,找出本课生字,记记。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 。2、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 /山月 /半轮秋,影入 /平羌 /江水流。夜发 /清溪 /向三峡,思君 /不见 /下渝洲。3、师生交流“峨眉山” 。(在四川省峨眉山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4、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5、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 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 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值得注意的

14、几点: 将此诗中的五个地名告诉学生,避免学生误解;我们平时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让学生观察插图上的月亮就明白了,说明当时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让学生明白“秋”字是因为诗歌入韵需要而倒置句末,它是来形容秋天月色之美。6、师生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7、引导想象诗的意境。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

15、感情。设计意图:.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三、引导背诵全诗,延伸课外学习。1、播放音乐,自主背诵全诗。(短短的四句诗描绘了这么多的景物,包含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 古诗的艺术魅力无穷!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背下来。 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好?)2、教师与学生一块去诵读其它描写秋景的诗, 用上曾经学过的好词好句,写一些秋的精彩小片段。 3、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附:诗歌鉴赏刘禹锡望洞庭诗歌鉴赏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

16、盘里一青螺。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 “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 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 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 通过丰富的

17、想象,巧妙的比喻, 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 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 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 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

18、“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 洞庭水愈显清澈, 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 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 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 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

19、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 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 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 这正是作者性格、 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 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 没有振衣千仞、 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 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歌鉴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20、”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 ;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 ,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 “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 但真的好在哪里, 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 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这首诗

21、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 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 ,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

22、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 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 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 ,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 江月作伴, 如见故人。 我以为。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你看,在全诗中除 “峨眉山月” 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

23、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 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 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秋天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的学习, 孩子们以“秋天”为主题的课文学过不少, 如:秋姑娘的信北大荒的秋天山行秋游等。为了让他们更能体会文中的内容,在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些课文进行串连。同时,孩子们是个天生的小诗人, 在曾经学过的家、水乡歌、乡下孩子等诗歌中,已经或多或少地进行过诗歌续写、诗歌创作的练习,更加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诗歌的热情。教法建议秋天这是首很活泼的现代儿童诗,以孩子的视觉出发,秋风就像一个可爱的孩

24、子,和学生一同去找秋天。作者先总写走在秋天的感觉,然后写秋风给大地带来了丰收的景象,最后写我们要把秋天收藏。 课文的三四五小节把各种植物成熟的景象写得很是风趣,我们要带领学生仔细领悟这里语言的妙处。秋天对于孩子们来说,已不再陌生,他们有着真实的生活体验, 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 所以本课教学我们可以多方位地进行知识的串连,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一种诗情, 体会一种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秋光的向往与赞赏。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教学重点: 有感情

25、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教具: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第一 : 写生字新 ; 正确、流利地朗 文; 交流 , 疑 ,在熟 文的基 上初步感受 中描写的景象,理解 中 人手法的运用,初步感受 代 的意象美和韵律美。第二 :一、故事 入 合一年 学 的 秋姑娘的信和 本上插 行 入, 以学生喜 的故事 入: 凉了,天高了,秋姑娘又一次来到我 身 。秋姑娘摘下片片 叶 他的朋友写了信, 可是 能当 差 他寄到朋友的手中呢?(学生回答秋 后)秋 到了哪些地方呢? 着 自由 文。 意 : 听故事是孩子 的天性, 通 故事的形式 入, 激 学生学 的 趣,同 与 去的 合起

26、来, 学生的想象力和 力。二、 系你 的秋天,找 秋天的足迹。自由 文,找找秋 到了哪些地方? 生交流。 意 : 着 歌, 个 完全属于学生, 他 与作者 ,与文本 , 他 着各自的生活体 , 去品析、去感受、去想象。1、 孩子 可能会 :秋 来到小路上,将花香 到空气中,将小草染黄了。就可以相机理解第二小 。 秋 在田野里打 ,秋 在小路上奔跑;秋 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 涂掉2、孩子 可能会 :秋 将 林染成了金色和 色。我 就可以引入古 山行“停 坐 林晚,霜叶 于二月花”。3、孩子 可能会 : 在田野它 玉米 上了 ,使高粱 了 蛋。在 里,我 可以引入二年 学 的 北大荒的秋天 中的原野 非凡,成片的大豆 着豆 使学生想象着原野的丰收景象, 体会着 中 含着的喜悦。4、理解第六小 那句“ 秋光如同 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 耀 ” ,我 可以提出疑 “ 什么 里不将秋光比作美 的露珠?我 三年 学 的 文 小露珠中的小露珠不是很美 ! ”四年 的学生因 有了情感的基奠,自然提到了古 “ 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知 中餐,粒粒皆辛苦 ”。 点就迎刃而解。5、 文第三小 ,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