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含解析)北师大版_第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含解析)北师大版_第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含解析)北师大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后限时集训(四)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a根据材料“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派、

2、立宪派等数个反封建阵营相互合作促成的,故a项正确。2(2018淄博模拟)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a1912年五族共和包括满族在内,这样改变了1894年提出的推翻满洲贵族,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认可了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故a项正确。3(2018陕西渭南二模)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

3、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d “辛亥之役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导致了“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种现象,说明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4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新闻来源地报道的主要内容北京晨报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天津大公报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北京烧打起排日学生的暴动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学

4、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b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北京、北京学界”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大中型城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可知是反对日本占领青岛,营救同学,不是盲目排日,故d项错误。5(2018四川绵阳二模)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a迈出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a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需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实现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没有涉及建立共产主义事业,故b项错误;直接推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是中共三大党内合作方针,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6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6、。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b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c把组织农民斗争作为主要任务 d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入d从材料中共四大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地位和工农联盟的主张,与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相符,故d项正确。7(2018邯郸一模)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这说明共产国际()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d主张中共开辟

7、农村革命根据地c由材料“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可知共产国际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故c项正确。8(2018保山二模)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坚持“城市中心论”c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决定发动南昌起义b由材料中“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

8、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可知中共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应放在大城市,故b项正确。9(2018吉林二模)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该文章的主旨是()a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 b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c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 d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d从材料“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可知文章把救灾与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的土地革命任务相结合,故d项正确。10(

9、2019武汉调研)20世纪30年代,一批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1937年埃德加斯诺编纂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震动。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 b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c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d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反映出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出现在红军长征完成后,没有体现出红军长征的影响,故d项错误。11在1934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把“礼义廉耻”视为救国建国的根本所在,强

10、调把“礼义廉耻”的道德精神贯彻于日常生活之中。他把“礼义廉耻”解释为“规规矩矩的态度,正正当当的行为,清清白白的辨别,切切实实的觉悟”。其本质意图是()a强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b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c促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d重塑民族精神实现民主建国a由材料中蒋介石把“礼义廉耻”解释为“规规矩矩的态度,正正当当的行为,清清白白的辨别,切切实实的觉悟”,意在通过新生活运动树立社会行为规范,强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故a项正确。12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

11、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c随着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开始调整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确定政策深刻的民族性质,其目的就是联蒋抗日,所以这一认识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滨州高三期末)(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应作如下宣誓或郑重声明:“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按照传统,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 当选总统需手按圣经

12、宣读誓言。此外,第6条规定: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郑重声明拥护本宪法。摘编自邓静秋各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比较材料二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

13、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8分)(3)综合以上材料,探讨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8分)解析第(1)问,美国宪法宣誓的主体包括总统、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得出宣誓主体广泛;根据材料一“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得出突出宪法的权威;根据材料一“按照传统,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当选总统需手按圣经宣读誓言”得出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约;手扶圣经宣誓,彰显宣誓

14、的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第(2)问,可以从宣誓的目的和负责的对象方面进行分析,从宣誓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负责的对象,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负责。第(3)问,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可以从树立法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强化民主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点:宣誓主体广泛;突出宪法的权威;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约;手扶圣经宣誓,彰显宣誓的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9分)(2)不同: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宣誓。(8分)(3)

15、树立法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强化民主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8分)14(2018银川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年份党员人数年份党员人数1921年7月(一大)531934年30万1922年6月(二大)1951937年初4万1923年6月(三大)4321940年80万1925年1月(四大)9941945年4月(七大)121万1927年4月(五大)5.7万1947年12月270万1927年4月后1万1949年10月448万1928年6月(六大)4万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年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

16、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数据中列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员人数在不同时期的数据,由此留给我们不同的思维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历史的奥秘。角度一,从不同时期党员人数的突然增减来进行原因探究,比如“1927年4月(五大)”和“1927年4月后”,就得联系国民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第二个角度就是以其中某一段时间发展状况来进行分析,探究这一段时间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如从“1927年4月后”到“1934年”可以反映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贡献”等。答案主题方向: 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1937年)。 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1927年;19271934和19371940年等)。 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其他合理的论题。 示例: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2分) 论证: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