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生物优质教案设计_第1页
2021年高一生物优质教案设计_第2页
2021年高一生物优质教案设计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质教案教 案2021年高一生物优质教案设计学校:XXXX年级:XXXX教师:XXXX日期:2021年XX月XX日优质教案2021年高一生物优质教案设计生物是一门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大自然的事物都可以纳入生态系统当中。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学习。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一生物优质教案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一生物优质教案设计1一、教材分析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

2、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蛋白质的功能。(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

3、程。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1.教法及媒体选择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2.学法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

4、播放_侠的片段,问:_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展示:黑寡妇_的图片,黑寡妇_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荧光水母的图片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5、?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

6、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

7、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提问: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活动

8、: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创设情景:观看flas_(蛋白质的形成)提问: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

9、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小结、结课: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

10、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高一生物优质教案设计2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阅读教材P110111)1.主要观点(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意义(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阅读教材P111113)1.主要内容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

11、学性(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阅读教材P113)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重点聚焦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共研探究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

12、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1)用进废退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2)获得性遗传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

13、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总结升华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

14、实际上,如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对点演练1.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A.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器官的反复使用解析:选C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经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共研探究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3)生存斗争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

15、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繁殖)

16、,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成长颈鹿。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总结升华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2)关系图解: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区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适应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

17、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自身决定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易错易混】(1)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2)达尔文进化论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对点演练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B.C.D.解析:选B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1.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是拉

18、马克的观点()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解析:选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2.下列有关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生物都有强大的繁殖力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变异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通过遗传逐渐积累解析:选D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的变异)通过自然选择

19、被保留下来,并可以通过遗传逐代积累,而不利变异则被淘汰。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解析:选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4.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长颈鹿的颈

20、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_。(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的过程。适应是_的结果。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应,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应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

21、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选择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3)性状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自然选择【基础题组】1.按照拉马克的观点,现代食蚁兽舌头细长的原因是()A.用进废退B.适应性变异C.自然选择的结果D.定向变异的结果解析:选A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D.这

22、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解析:选C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使抗寒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从而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与无机环境的斗争中被自然环境淘汰。3.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解析:选A在达尔文进化论中,强调了变异是不定向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发达。根据达尔文的观点,鹿角发达的原因是()A.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

23、的个体被保留B.鹿角因经常使用而发达C.鹿角的变异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展D.雄鹿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发达解析:选A达尔文的观点认为,雄鹿的鹿角存在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有发达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没有发达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很难遗传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进化,就形成了如今有发达鹿角的雄鹿。5.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解析:选B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具有较厚外壳的蜗牛能

24、适应其生活环境。6.人工选择能选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其共同的选择基础是()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B.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斗争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解析:选B选择的基础是生物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和变异产生的。7.如图所示,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其原因可用达尔文的什么理论解释()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解析:选B从坐标图中可看出,生物个体实际值小于理论值,这是因为一部分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8.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

25、不定向的变异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D.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解析:选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且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才能适应环境,A、C错误。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能力题组】9.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在的家鸡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的年产卵量仅为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量逐渐增加,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经人工选择

26、保留下来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其产卵量增加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解析:选B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10.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该昆虫翅的长度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后来该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解析:选B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该昆虫的长翅个体比短翅个体更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在这种情况下,长翅个体不适应环境,数量变少,短翅个

27、体数量增加。11.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解析:选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个体,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12.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

28、结果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结果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A.B.C.D.解析:选C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如果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通过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均为“用进”的实例,为“废退”的实例,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13.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进化过程:(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

29、这说明生物具有_的特性,而这一特性一般是_的。_和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越来越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有机会获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样,食物、环境对狼的进化起了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3)有利的变异经过_,最终形成现代狼的快速奔跑和凶残的特征。促进狼进化的动力是_。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1)变异不定向遗传变异(2)选择定向方向(3)逐代积累生存斗争14.如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

30、果,试分析:(1)曲线回升是通过_之间的_来实现的。(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作用,这种作用是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填“增强”或“减弱”)。(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的缺点主要有:_;_。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_。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这两种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回升。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生存斗争(2)选择定向增强(3)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

31、等15.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为: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检测结果如图所示。(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该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点。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

32、细菌种群中_。解析:(1)衡量实验结果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即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3)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使用该抗生素后,题图中细菌数量并未降到0,说明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少数。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b不定向的前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高一生物优质教案设计3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3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3、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教学难点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34、教学过程【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活动】“问题探讨”(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并回答。(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教

35、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相同,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展示实验现象。(3)提出讨论问题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

36、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展示实验现象。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展示实验现象。通过比较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7、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例如,在日常生

38、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

39、半透膜?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提供信息: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各个小组可能会提

40、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预测实验结果: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高一生物优质教案设计4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掌握细胞的分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2.理解细胞的全能性。3.掌握细胞全能性实例。教学重难点(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1、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2、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3、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细胞分化和生物发育有关;细胞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大家都是从一个受精卵生长发育而来,为何一个细胞能发育为这么多种不同的细胞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探讨”的“讨论”,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