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高二语文备课教案_第1页
2021年高中高二语文备课教案_第2页
2021年高中高二语文备课教案_第3页
2021年高中高二语文备课教案_第4页
2021年高中高二语文备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中高二语文备课教案语文教学的研究无疑是十分丰富的,不同的研究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处于不同的层面,提出不同的教学主张,虽然有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但繁荣之后是消退,是替代,是一轮又一轮的话语游戏,而不是沉淀,不是积累性的成果。以下是笔者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案,欢迎查阅!高中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教学难点】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学时数】第二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计】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仰望星空之时,

2、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提问请一两个学生说说依据,我们走进课文宇宙的边疆,看看被美国人称为科学代言人的卡尔萨根怎么说的,他相信有吗?(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想象的内容“外

3、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讨论两分钟: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

4、会随之变化。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未来(板书)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8、布置作业: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宇宙

5、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板书设计】外形有无差别探勇于怀疑索社会形态是否一样宇未来宙奥智能生命秘富于想象文明现象高中语文教案2【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

6、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XX,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二.思考问题(

7、读书),教师板书字词。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B没镞(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C蕴藉(yun)累积(lei)憎恶(zengwu)便宜(pianyi)D尺牍(du)灞桥(ba)剥啄

8、(zhuo)清沁肺腑(qing)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B尺牍:书信一川烟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C蕴藉:含蓄拘礼:限制游离:不确定的3.辨析词语:斤斤计较锱铢必报顺畅通畅简洁简练四.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五.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

9、什么启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

10、式:笔记、卡片、索引等。(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三)分析第三层(5段

11、):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六.总结:第一部

12、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高中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

13、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作者林庚是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三、

14、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桔颂()灼灼()皋()B.征戌()瘐()缠绵()褒()C.翩()荃()干燥()漂零()D.漂泊()迢远()桅杆()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

15、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练习: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出处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作者出处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作者出处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作者出处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6、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玄鬓:指蝉。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答案: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17、唐诗中的“柳”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

18、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

19、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

20、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高中语文教案4教学目标: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导入: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

21、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是木。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枝

22、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

23、木叶”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依据呢?(见第5段)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迁移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