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案)_第1页
《孟子》三章(教案)_第2页
《孟子》三章(教案)_第3页
《孟子》三章(教案)_第4页
《孟子》三章(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2孟子三章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1课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重点)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

2、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之”字

3、的不同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4、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

5、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第2课时富贵不能淫1了解作者,熟悉文体。(重点)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

6、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提问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提问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

7、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提问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提问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

8、;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三、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重难点)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一、导入新课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教学新

9、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畎亩(qun)傅说(yu)胶鬲(g)拂乱(f)曾益(zng) 拂士(b) 忧患(hun)2教师点拨。(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把握主旨提问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提问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标导学三:研读课文,了解思

10、路提问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标导学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提问4: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提问5: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三、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身低微磨炼成才(六人)造就人才(正面)国家兴亡(反面)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