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_第1页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_第2页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_第3页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_第4页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原因及对策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道德知行状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道德认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指导人们形成明确的道德判断和进行自觉的道德行为选择。当前,农村中学的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出现知行不一现象。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主要表现 在近五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某些中学生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上存在很大反差。他们

2、有着真善美、假丑恶的道德认知能力,却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希冀有个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自身却不愿意接受班级规章制度的约束、对班委工作亦极不配合;有刻苦学习、成就美好愿望的认识,但没有脚踏实地、学贵有恒的学习精神;他们认为中学生要讲诚信,可一做作业就抄袭、一考试就作弊;认同人要讲社会公德、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可随地吐痰、乱扔废物、为一点小事而争吵、谩骂甚至动武等现象屡见不鲜。 以上种种,反映了部分农村中学生知行“两张皮”的双重人格,他们在老师面前是“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的模范,背地里却以大欺小、给老师取绰号;在学校里是品学兼优的“尖子”,在家则是以我为中心的“太阳”。这是我们思想品德教育

3、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并且这种知行不一的不良价值取向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必须引起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原因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错位与落后 1、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功课化、知识化、理想化,而缺乏生活化。受升学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局限于知识的传授、道德原则的灌输,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围绕考试进行。这种脱离实践,简单灌输抽象理论的做法,使学生成为认知上的巨人和行为上的矮子。另外,学校德育过于理想化,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跟学生强调的更多是些空泛的说教与大道理,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

4、2、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德育和其他教学科目一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规律不能打破。可现实是:教师把德育上升到政治的高度,重认识,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致使一些道德规范只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不能落实到行动上。3、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由于农村中学硬件设施的落后和信息来源渠道的单一,传统的学校德育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不能及时反映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学生的思想又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学校再“新瓶子装老酒”,致使德育内容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4、德育方法太过单向,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对规范和守则的遵从,缺乏理性的沟通与理解,这就容易

5、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尤其部分是有教师在课堂上或学校生活中向学生所传授的道德与理念,自己却不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于是学生也就上行下效了。 (二)家庭教育不当。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社会就业竞争矛盾加大,在广大农村,许多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凸现了家庭教育前所未有的的地位和作用。农村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我们下一代的成长,而且影响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质量和进程。但纵观目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很多农村父母,饱尝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他们非常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农村去。而走

6、出去的最好途径就是考大学,考大学也就自然成为家长心目中唯一的期望。于是,很多农村父母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这种唯一评判标准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习成绩有可能很好,也很可能考上大学,走出农村。然而,他们往往被培养成了“书呆子”,只知道看书学习,却缺乏关爱社会、组织协调、适应环境等方方面面社会生存能力。这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制约。 “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尤其突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努力学习,长大“升官发财”,这种只注重经济利益和权力意识而忽视道德与培养的家庭教育方式。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现。 2、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由于农村家长的教育能

7、力有限,在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家长往往找不到有效的途径解决。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并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专制喝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单纯的高压管制,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能改变孩子的思想问题。农村家长往往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很少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尤其缺乏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思想普遍存在,这对以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3、家庭教育优劣悬殊较大。在农村家庭教育水平方面,由于每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家长综合素质不一,家庭教育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悬殊极大。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履行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他们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很好的示范,

8、反而为孩子的成长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少家庭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都对孩子潜移默化;赌博、酗酒以及家庭暴力等不良行为都会让孩子耳濡目染,有些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一套庸俗的“适用生存教育”理论。这都给农村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4、家长不善于与学校配合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教育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不闻不问,一年半载,家长不到学校看望子女,不过问子女的成绩,更谈不上为了子女的教育主动找学校和教师交流意见。家长不关心在校

9、子女的表现,不同学校配合,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5、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空巢”家庭增多,造成家庭教育的“真空”。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涌入到城市务工,造成了大量的孩子留守农村,对这些留守孩子而言,首先是缺乏监管,他们知识有限,缺乏阅历,是非难辨,缺乏必要的家庭引导和监督,很容易误入一些道德、行为上的歧途。其次是缺乏交流,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是隔代、隔亲管教所能替代的,逐渐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性格、道德发展不健全。 (三)来自社会方面的不

10、良影响。 1、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现代社会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较高的生活水平和一些比较超前的意识,这本无可厚非。可是这些超前的意识也逐渐波及到了学校。学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净土”,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可是这些超前的思想意识迅速向学校“蔓延”,逐渐影响到学生那本应该很“纯洁”的思想,使得学生过早的出现了和他们的年龄阶段不相应的“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就变得渐渐“成人化”,一些本不该出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的“新潮”行为渐渐出现在学生身上,其中就有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惯。例如讲究生活的奢侈,追求高消费,喜欢穿着奇装异服、过于成人化的打扮,语言行动的过分“社会化”等等,这些都对一个初中

11、学生的言行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也使那些本应该把心思花在学习上的学生过早地走向社会。2、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现在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人们接触生活的面变得越来越广,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社会传媒。无容质疑,这些现代化的传媒对于人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它对于人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对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力的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如果我们多留一个心眼,就会发现现在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比如早恋、张口就是粗话、生活观念上的自我为中心、学习上的得过且过、行为上的“特立独

12、行”等等,无一不与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有关。 三、破解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难题的对策 道德知行矛盾是制约和影响道德实践的重要因素,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势必会影响到道德观念与规范的进一步落实,影响到道德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调节作用,影响到道德个体的健康成长,影响到以德治国思想的贯彻落实。现结合实际,对道德知行矛盾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一)改善德育工作。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大气候。道德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周围生活环境、社会道德风貌、党风、民风、国际大气候等都会对教育对象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解决“知行矛盾”,取得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仅有

13、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优化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并建立、健全各项社会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型、立体化的育人环境,让人们在“净化”的社会环境中受到熏陶,达到提高。 (二)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道德教育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教育并努力地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时,道德教育才起作用。因此,要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各项活动中,巩固道德信念,培养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提高道德判

14、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从而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三)引导教育对象积极进行符合道德的行为训练与道德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人们获得道德认知后,要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人格,就得通过实践,即践行道德,按照道德规范做事。只有通过实践中的行为训练,自觉地去做,在练习或实践中掌握行动技能,逐步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引导教育对象进行符合道德的行为训练,让受教育者参加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维护社会、国家利益的活动,躬行实践,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培养、

15、固化、内化人们的道德知识以及道德情感,让人们从生活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习惯,并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为社会风气的好转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引导教育对象学习先进人物的道德品质。道德榜样具有形象性、针对性和示范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一个人在自己的心目中确立什么样的榜样,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关系极大。而先进人物则是我们进行人生观教育和道德品质修养的最形象化教材;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言行,是鼓舞和教育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学习先进人物的道德品质,以他们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作为自己的榜样,对照检查自己,克服缺点、缩短差距,自觉地进行道德品质修养,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不懈追求,积极进取,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五)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人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两种主要行为规范;一个是靠国家强制力起作用,一个是靠人们的理想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起作用;二者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要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紧密相联部分。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