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_第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_第2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_第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山中访友1 、作者:李汉荣2 、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3 、重点问题:(1 )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 ”为题。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 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 “山中访友 ”为题目是运用 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 “老桥 ”比喻 为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2、 ”,“站”是 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 古老 ,而且也突出了它 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答:拟人化的手法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 “山中朋友 ”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 ”的那份深厚感情。首尾呼应,脉络清晰。第二人称的写法,读来倍感亲切。 山雨1 、作者:赵丽宏,学过他的作品:与象共舞顶碗

3、少年2 、写作顺序:文章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写山雨的美的。雨前主要突出了“雨来的突然”(悄然而至,像一曲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雨中有声有色(音韵美、色彩美)、雨后幽静(鸟儿啼啭、雨珠滴落、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3 、中心思想: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4 、写作方法: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

4、自然的喜爱之情。 草虫的村落1 、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课文中指草虫居住的洞穴3、作者游历的两个空间:小甲虫迷路的森林;草虫的村落。4、重点问题(1 )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 ”看到些什么。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 ”、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 “村民们 ”、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 ”)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 “南国的少女 ”)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

5、象(成“音乐家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 “劳动者 ”)4 、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5 、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6 、草虫的村落中蕴藏着亲情、友情、音乐、快乐、勤勉、智慧、团结、生机。7 、这篇课文作者郭枫以奇特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以草虫的眼光,把细密的草茎想象成茂盛的森林;把草虫生活的地方想象成村落把草虫

6、走的路径想象成大街小巷把小虫包围蜥蜴的情形想象成友好交流。索溪峪的“野”1 、作者:曹敬庄2 、中心思想: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3 、写作方法: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4 、.野的含义:原义不讲情理。本文义不经人工雕琢,一切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给野加双引号的作用:强调5 、.从山野、水野、动物野

7、、游人野几个方面体现索溪峪的野。总分结构詹天佑1 、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时间:1905 年。京张铁路指的是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2 、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答:课文的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等等,都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能。3 、重点问题:( 1)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 ”

8、字形线路)。( 2)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采用的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开凿八达岭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4 、中心思想: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 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6、人物评价:詹天佑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工作严谨,热爱祖国)的人。7、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全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写的。怀念母亲回忆录1 、作者:季羡林学过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标题含义:课题中的母亲指的是(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3 、重点

9、问题(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 ”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的原因吗 ?)答: “频来入梦 ”的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国母亲 ”不断在梦中浮现。(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答: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甜蜜是因为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

10、不在,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4 、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5 、写作方法:课文以 (回忆) 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彩色的翅膀1 、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2 、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

11、,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3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中华少年1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2 、全诗共8 个小节。第1 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 3、 4 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 节

12、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 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 4 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 5 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 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 8 节是全诗的总结。穷人1 、作家作品: 这是(俄国) 著名作家 (列夫 ?托尔斯泰) 写的一个 (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安娜 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 、复活等。学过他写的文章七颗钻石3 、重点问题:段落: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13、!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问题: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解释词语忐忑不安的意思,并分析桑娜当时的心理?答:(1 )本段写法: (心理描写)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的(不安)。( 2)“忐忑不安 ”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a 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b 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 c 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4 、中心思想: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14、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悲惨命运, 赞美了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5 、写作顺序:等待丈夫抱回孩子渔夫归来6 、人物评价:桑娜是一个(勤劳能干,爱护家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妇女。渔夫是一个(朴实善良,毅力顽强,热爱生活,爱妻子)的丈夫。共同特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7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 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

15、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8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 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课文段落分明,结

16、构独具匠心。别饿坏了那匹马1 、作者:许申高2 、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3 、“别饿坏了那匹马”出现三次,贯穿全文,层层推进。4.“我”:手不释卷求知若渴爱书如命父亲:有同情心为他人着想正直残疾青年:善良不计一己得失,善解人意碧云:善良为他人着想。唯一的听众1 、作者:落雪2 、重点问题: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聋了吗?她

17、为什么说自己耳聋?)答:a 老人并没有耳聋。b 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 “准备溜走 ”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 她为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答:因为在“我”心中,老人是唯一的知音,在“我”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答:因为从老人的眼睛里,“我”读出

18、了她对我的关心、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而感到欣慰,读出了老人对“我”更高的期望。因此,“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3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4 、写作方法: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 ”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5 、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

19、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用心灵去倾听1.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2. 三件事: a 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b 在我痛苦时给予安慰c 耐心倾听我的心声3. “汤米我要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为了不想让汤米知道苏珊死了很难过,鼓励汤米要乐观面对生活。只有一个地球1 、主题解说: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

20、“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重点问题:1. 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答:( 1)课文是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2)说地球可爱, 是因为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裹着水蓝色的 “纱衣”,她既像人类的母亲,又像生命的摇篮,既美丽壮观,又和蔼可亲,没有她,就没有人类和生命;说地球容易破碎,是因为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就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而且地球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21、,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破坏,地球很容易受到破坏,给人类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宇航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2. 读句子,谈理解。( 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答:“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2)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答:“至少”,最小的限度。“至少”一词点明了到现在为止,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人类

22、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警告人类,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们应积极保护它。5、写作方法: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比喻)、画图表、引资料等。 说明方法以及作用: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真切;作比较突出强调;打比方形象生动例如:( 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举例子)(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群星璀璨的宇宙海洋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打比方)( 3)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 亿平

23、方千米,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列数字)( 4)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鹿和狼的故事1 、这篇课文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浪,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自然界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2、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这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3、启发:丛林中的生物有着优胜劣汰但又唇齿相依的生物链。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否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带来生态灾难。我们看待一件事要多层次多角度防止片面性。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演讲稿1 、作者:西雅图(印第安人酋长

24、)这片土地指的是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的领地。2 、主题解说: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3 、从结构上说,这篇文章属于总分总的结构。分述部分第 4-8 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部分又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的。4 、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

25、:“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5 、重点问题: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1 )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答: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 2)“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答: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密切关系。( 3)“大地不

26、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 答:大地不属于人类: 人类不是大地的主人,谁也没有权利,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神圣的大地。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离开大地,人类将无法生存。青山不老1 、作者:梁衡2、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1. 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他的价值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2. 老人实现的价值是什么?他把沙化地变成了绿洲,他造

27、福人类绿化环境的精神。3. 老人精神: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人类、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少年闰土小说1 、作家及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 5 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如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课文选自他的小说故乡。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2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

28、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3 、重点问题( 1)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闰土怎样的特点?答: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机智勇敢;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 2)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答:“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小。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

29、彩生活的向往。4 、人物评价: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5 、写作方法:四件事情,作者写得 有详有略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6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7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话是写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作者先描写出一幅月夜下宁静的景象。环境描写起到烘托人物形象作用。8 、.闰土生活在海边的农村,而作者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见多识广,而作者孤陋寡闻。说明作者向往农村生活。 我

30、的伯父鲁迅先生1 、作者:周晔。2 、主题解说: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3 、重点问题(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答:叙述了四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笑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助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2)理解“

3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含义答:“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4 、人物评价: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5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

32、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6 、.鲁迅先生对青少年关心爱护、对旧社会罪恶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关心、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和蔼可亲、语言风趣。7. 为什么严肃起来?因为车夫的遭遇,使他再次看到旧社会的罪恶,而且联想到更多的苦难中国人民,所以他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8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实际上是委婉的批评作者读书囫囵吞枣。 一面1. 作者:阿累2 、这篇

33、课文讲述了 1932 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3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4 、.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5 、进行 3 次外貌描写, 6 次写到了鲁迅的瘦。3 次外貌描写不同在于观察距离和观察细致程度6 、从外貌看出他坚强刚毅顽强乐观。7.“鲁迅先

34、生是同我们一起的!”作者与鲁迅见了一面,这给他极大的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这是作者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作者巨大的力量。8 、.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不顾自己的健康忘我地工作,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 有的人1 、作者:臧克家2 、这首诗是1949 年 11 月 1 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 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3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

35、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4 、“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老人与海鸥1 、作者:邓启耀2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3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答:我们可以体会到老

36、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从而再现了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4 、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答:我们可以体会到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5 、写作方法: 描写人物方法主要有四种: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神态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外貌描写-衣着);( 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 眼睛里带着企盼 (外貌描写 - 神态);(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 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37、(语言描写) ;( 4)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 (动作描写)6 、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晴里带着期盼。我体会到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白色漩涡中脱出生来。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语意未尽。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需要强调。从描写海鸥的词语我体会到海鸥对老人尊敬爱戴和依依不舍。7 、文章情节:课文主要讲了(每年冬天,一位老人步行二十余里,为海鸥送餐,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们不约而同地为老人送行)的事。8 、老人与海鸥相伴做的事: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海鸥为老人吊唁:翻飞盘旋、肃立鸣叫

38、、白色旋涡,体现了海鸥对老人震撼的情。9 、让我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跑进家来的松鼠1 、作者:俄罗斯作家斯克列比茨基2 、.松鼠在我家做了三件事:储备冬粮、晾晒蘑菇、烟囱垫窝3 、.松鼠可爱活泼,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关心和喜爱。 最后一头战象动物小说1 、作者:沈石溪,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作品第七条猎狗狼王梦斑羚飞渡2 、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 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 凭吊战场, 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 “百象冢

39、” 旁刨开一个坑, 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3 、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和与庄严记录下来。4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5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充分感受到嘎羧的英雄气概,感悟到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作者这样具体的描写,是与他所要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通过对嘎羧生命

40、最后一程的细腻描述,赞颂了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字里行间,也有更深刻的含义。6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的在上面摩挲着,眼晴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从逢的老朋友。从作者对嘎羧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了嘎羧见到象鞍时心中的激动,对过去的怀念与回味。7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 扑啦啦跳出水面。久久凝望也许是在想二十六年前,战场上那惊天动地的场面。亲了又亲礁石也许是他曾经洒过鲜血,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在呼唤战友的灵魂,诉说对战友的怀念。金色的脚印1 、作者:椋鸠十,日本少年动物小说开山鼻祖。2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

41、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它们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2 、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同时

42、,课文也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3.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事件的全过程,观察细致,语言优美,描写生动。4 、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细想一下,它却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密林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狐狸一家虽是动物,但它们

43、也和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是金色的;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因此“金色的脚印”既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伯牙绝弦文言文1、资料袋: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故事,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

44、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有“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2、标题含义:绝:斩断伯牙绝弦:俞伯牙斩断琴弦3、重点问题:背默课文、翻译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翻译: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 到高山,(于是就弹奏音乐来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所 念,钟子期必 得之。翻译:伯牙心里 想到什么 ,钟子期一定能 准确地道出 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 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伯牙 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 ,他把心爱的

45、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4、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5、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月光曲1 、资料袋:贝多芬是德国 最伟大的音乐家之

46、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 26 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 交响乐英雄 命运田园合唱。2 、标题含义: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月光。贝多芬弹奏了两支钢琴曲,第二支是月光曲。3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4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浪涌;月光照耀,波涛汹

47、涌。5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6 、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7 、重点问题( 1)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答:弹第一曲因为贝多芬被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所感动;弹第二曲因为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