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对策初稿_第1页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对策初稿_第2页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对策初稿_第3页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对策初稿_第4页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对策初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学 生:王 丹,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指导教师:金 鑫,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将文化、信息和人有机地融合于一体的新兴的文化形态,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网络文化的最终作用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人类行为,如何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以优化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其必要性和发展意义;同时,对于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网络文化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以大学生道德行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物质文化、网络精神文化、网络制

2、度文化等三个维度入手,对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知行统一状况、网络语言影响程度、个人诚信和人际信任度、网游和影视作品角度、以及网络法律法规意识及行为表现等七个维度,科学、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行为表现影响的现状;并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即网络存在虚拟性,导致大学生物质实感不强、道德责任感弱化;网络自由开放性,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行为失范化;网络平等交互性,促进大学生交际维度延伸、个性文化普遍化;网络方便快捷性,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弱化、行为随意性增强;网络文化多元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泛化、道德选择入迷途等五个维度,分别论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并指出要从加强道德自律意识,

3、提升自我道德人格;净化网络道德环境,创造道德行为条件;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增强网络监管效力等三大领域,规范网络文化和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 【关键词】网络文化 道德行为 大学生 对策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and CountermeasuresStudent: Wang Dan, Yangtz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Teacher: Jin Xin, Yangtze University,

4、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Abstract network culture as the new cultural forms of culture, information and integrated in one, affect the mor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ultimate object of network culture is human behavior of the material world, how to exert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et

5、work culture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mor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ts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o standardize the moral behavior of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 network correctly,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

6、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culture, the moral behavi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and 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netwo

7、rk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network system cul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basic situation know, seven dimensions of United State, the network language influence, personal integrity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degree, online games and movies, as well as the angle of

8、 awareness of network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behaviors,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performance 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ulture, network there are virtual, causes the universit

9、y student physical sense is not strong, the sense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weakening; network openness, lead to college students legal consciousness, moral anomie; network equal interaction, promoting students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culture, universal; convenient network, weakening,

10、resulting in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behavior random enhancement; network cultural pluralism, caus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values generalization, moral choice Five dimensions of selective astra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And points out that we

11、 should strengthen the moral self-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enhance self purification of moral personality; network moral environment, create conditions to improve network moral behavior; legal system, enhance the network of monit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fields, standardization of network cu

12、lture and moral behavior,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mo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keyword network culture and mor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Countermeasures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第四大媒体”,俨然成为了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代名词之一。不可否认互联网以各种形式、借以不同

13、的载体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育。尤其在网络系统中充当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也或隐或显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1、 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所形成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方式。如同任何先进的文化一样,网络文化也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文化作为新兴的一种文化形态,将文化、信息和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带有强烈的技术性和理性。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多元的文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各不相同,学术界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我更倾

14、向于王忠武先生对“网络文化”的认知。他提出“所谓网络文化是以各种网络产品为物质依托,按照一定的网络规范组成的包含有各种与网络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1 它是基于计算机运用技术和通信技术彼此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以网上活动为内容,以信息化与数字化为本质,反映人们价值追求的一种具有新特质的社会亚文化。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指出网络文化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网络物质文化、网络精神文化、网络制度文化。“网络物质文化主要指各种网络产品,包括网络硬件产品、软件产品、网络系统产品等,它是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网络技术的物质载体”。近年来,网络物质文化的变化多集中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终端方面。“网络制度文化是介于网络物质文

15、化和网络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次,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技术规范、网络运行和使用中的各种规则、协议、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网络精神文化包括网络信息、网络知识、网络意识、网络理念和网络精神等成分,它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精髓部分,对于网络物质文化建设与网络制度文化发展起着主导与控制作用。”2网络文化这三个维度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够相互转换,这也充分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点。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作为区别与沟通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一种文化载体,蕴含其专属的特性。1、存在虚拟性 网络文化作为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实社会相异的最根本特征是网

16、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根源于网络世界的人工构造性。现实社会中的任何生命体和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借由构筑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来构成。而在网络背景下,网络文化则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和传输的。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空间虚拟性。网络空间是网络文化存在的载体,它不同于真实的、有形的物理空间,而是以虚拟现实为标准,以比特为构筑形式创造的独特的“电子网络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人们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足不出户就能够周游世界、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休闲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诸多客观实在的行为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加以实现。第二,信息虚拟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预示着网络存储和承载空间

17、的潜在部分被挖掘、开发出来,这也尽可能的拓宽了信息的存取空间。同时,正因为网络文化具备人工构造性,故而为信息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化的终端发起者和接受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人,遂人类在网络文化建构中拓宽了信息荷载量的无限性。当人们在微博、贴吧发表言论、相互交流时实现了信息更广范围的传播。当然,信息真实性和传播面积的广泛程度也为人类的认知和发展潜藏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力。第三,行为虚拟性。在电子网络空间中,人的实践活动从现实的物理空间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空间。譬如通过网络周游世界这一种行为,恰是人类行为虚拟性的重要表现。通过网络文化构造的真实感和形象感,使受众深切体会到身临其境之感。但从客观意义

18、上说这一切行为并非是真实存在的。第四,交往虚拟性。凭借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得其信息传播交流的方式不同于常规的面对面的交往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体意识已经被淡化,忽略了交往的真实主体,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出于信息手段的进步性,使交往主体在交流中可以毫无顾忌、畅所欲言。但相对的,这种交往背景下的“隐匿性”特征,也有可能会因其交往主体相关性减弱,使其形成“不在场”的错觉,致使行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退化、社会监督机制弱化。 2、自由开放性 网络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基于网络文化资源共享的原则和网络语言的这种交流载体的存在,网络文化在将现实世界和虚拟

19、世界联系起来的同时,也超越了时间、空间、地域、民族、年龄、性别、意识形态、贫富等级、文化层次和阶级差异等的限制。通过利用网络语言这一共同的交流载体,将世界文化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得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拥有不同信仰的人们能够实时的互动和交流。这不仅将全世界的人整合在互联网的领域内,也借由虚拟空间的自由和开放性分享、促进着信息流动和传播。网络为人类选择各种文化提供了便捷,且完全尊重你的文化选择。换言之,网络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各种文化的个性特征,不干涉主体的文化选择权,这一特色也充分凸显出其自由性和开放性。正如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声称的:“我们正在创造一个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

20、、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2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网络文化的自由开放性及网络语言的功能也为全球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网络还为塑造“资源共享”的价值观念献“技”献策、构建广阔的平台。只要进入网络系统,人们就可以共享丰富的国际信息、了解国外的文化。既明确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 又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行的操作方法。3、平等交互性 网络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介。就传播方式而言,前三者均是“媒介组织人”之间的单向度的传播。受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而以第四媒介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则是采用“人媒介组织人”的一种双向度的、交

21、互式的传播方式。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消费者。而且它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的进行交流。它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度的人类信息交往模式,表现出多方面、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网络文化交互性特点的背后,宣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人际关系。正是网络文化的国际化和充分的自由度,更进一步的激发人们的参与性,满足了人们在现实世界渴望参与却条件受限的约束,“人与人”的交往实质上更具国际性和纯粹性。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传递成本的降低和交互性的加强,为作为网络文化消费终端的受众平等、积极的参与提供了条件。人与人之间的门第差异、贫富差距、价值观差异等诸多在现实中存在的因素,在网络世界

22、中的影响力逐渐失色。根据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发布的第三十三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现有网民的学历结构、网民职业结构和网民收入结构数据统计表分析,拥有小学学历到本科学历的人员、由从业人员到失业人员以及从无收入人群到高收入人群,均持有分享网络文化的权利和自由。且该报告对于低收入人群、学历较低人群的发展潜力也作出科学预测,指出在未来网络世界中各类差异将进一步缩小。旨在将自由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征淋漓尽致的呈现其中。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无疑占据者重要的地位。在这里,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是平等的。这也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

23、个人文化”的趋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发布通道也显现出个性化和自主化的特色。 4、方便快捷性 网络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即时性和便捷性是其最好的诠释方式。这种即时性和便捷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是信息收发和更新速度快捷。网络文化所附带的信息通过比特的形式进行传播,没有时空和物理距离的限制。互联网络遍布全球,四通八达。只要接收或发送信息的网民坐在电脑前,敲几下键盘或点几下鼠标,世界各地的信息很快就会通过这个媒介进入或发送到电脑上,速度之快、内容之广是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望之莫及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不过如此。网络信息也是实时更新的。通常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不断更新

24、。便于网民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第二,是网络信息的下载、复制的便捷。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为信息的免费应用和下载提供了条件,同时信息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也保证了信息应用的有效性。信息以其小容量和光速的传播速度确保了整个信息群的下载速度。若要下载一篇短文,仅毫秒的瞬间就能够完成。第三,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便捷地加入或退出网上的活动,并且不会因为“不合群”而引发他人的不满情绪。而参与者自身也可以摒弃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诸多约束,又可以将时间充分利用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5、文化多元性 网络文化似一顿丰盛的“文化火锅”,把各种不同的

25、文化包容于其中并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多元化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传播媒介的多元性。随着3G时代的到来、智能机的广泛使用,以及市场开辟的需求,网络文化的传播媒介由电脑终端进一步向手机终端、网络电视终端拓展。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2月统计,截至 2013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 亿,较 2012 年底增加 8009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 2012 年底的 74.5%提升至 81.0%。手机的使用比电脑的技术门槛低、携带便捷、功能多样,为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共享提供了优厚的条件。第二,网络文化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性。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报刊、广

26、播、电视这三大媒体的融合。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兼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各类文化以动态的形式呈现。不仅使固化的文字和静态图像被动态化,也使网络文化颇具形象性、立体性,极大的增强了网络文化的吸引力。第三,网络文化内容质体的多元性。世界各地的信息通过网络和网站联系在一起,各国的政府、大学、企业、图书馆、甚至个人设立的网站,都是网络文化质料的来源所在。 二、大学生网络活动表现的现状为了解在校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的具体情况,故从网络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即网络物质文化、网络精神文化、网络制度文化三项具体内容出发,结合结合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两个维度,专门编制了与“大学

27、生网络活动及道德行为表现”相关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150份问卷,且回收的150份均为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均为大学生,各个年级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大一(10.67%)、大二(12%)、大三(22.67%)、大四(54.67%)。为尽可能控制和缩小问卷中变量的误差,使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也尽可能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同时为方便从性别入手进行比较,此次调查对象中女生占42.67%,男生占57.33%。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1、大学生上网基本状况分析大学生上网的频率和时长状况均呈现稳定态势。不论男生还是女生,他们上网的频率都相对较高。表1: 你一般多长时间上一次网? 选项小计比例每天120 80

28、%半周9 6%一周一次5 3.33%不定期16 10.67%表2: 你平均每次上网持续时间:选项小计比例小于l小时14 9.33%13小时90 60%大于3小时46 30.67% 总体水平中,大学生每天上网的人数比高达80%,该群体每天上网已然成为普遍现象。从对大学生上网时长调查数据显示,每次上网的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数比占总体的90.67%,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率呈现较高态势。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若二至三天不上网就会感到不适。但大学生这一群体相较于青少年群体,其身心发展相对趋于完善。其自控能力程度相对较高,能够适当的把握自己上网的“度”,沉溺网络的情况相对较少。 2、大学生上网知行统一状况分

29、析 针对大学生上网目的和上网实际行为调查数据的分析,大学生群体中,女生和男生各个项目子集的比例情况走势基本保持一致。表3: 你上网的目的和上网实际经常做的事是:选项上网目的小计上网目的比例上网行为小计上网行为比例学习93 62%65 43.33%浏览新闻资讯109 72.67%97 64.67%聊天交友86 57.33%69 46%逛论坛、贴吧,发微博69 46%58 38.67%玩游戏66 44%54 36%听歌看电影113 75.33%101 67.33%下载资料102 68%78 52%网上购物72 48%49 32.67%大学生活和学习主要依靠自主性,为了广泛的涉猎知识、信息,及时关注

30、学校和社会动态,他们大部分对上网目的有明确的规划和认识,会充分利用网络的各项资源。在调查上网目的中,男女生均表示学习和下载资料、浏览新闻网页和听歌看电影占据较大比重。而在实际行为中,数据显示学习型行为的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其中包括在学习这一目的性行为上,其比重由原来的62%下降至43.33%,在下载资料方面其比重则由原来的68%下降至52%。在娱乐型行为中,其比重虽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在浏览新闻网页和听歌看电影方面,大学生的目的性更强,行为表现也较为明显。其意识和行为表现呈现一致性特点。针对性别差异中,男生更倾向玩游戏,女生更倾向网上购物。大学生上网目的和上网行为数据差异的总体状况中可以看出,

31、大学生学习型行为比重下降,娱乐型行为比重相对上升,且呈现出学习型行为向娱乐型行为逐步分散的趋势。 3、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和文明状况分析 网络语言中,类似网络流行语、火星文、大部分学生都是有所了解的,比如:“这种few(fu)很好!”这里的“few(fu)”是英文“feel”的相似音;“这种few(fu)很好!”表示“这种感觉很好!”。再例如“表酱子阿!”“表”表示“不要”的合音,“酱”表示“这样”的合音,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说“不要这样子啊!”这类网络语言的运用为网络聊天和交流增添了活力和乐趣,成为网络文化进一步普及的物质载体和重要工具。表4: 你使用网络流行语、火星文、注音文以及表情

32、符号的范围拓展到? 选项小计比例从来不用52 34.67%仅在网络聊天中用84 56%日常短信中常用11 7.33%甚至将其当做口头禅3 2% 但仅从调查数据表明,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范围较小。网络语言使用范围的比重中,从来不用的占34.67%,仅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的达56%,在网络交流中,网络语言的使用率最高;会拓展到日常短信领域使用的仅占7.33%,网络语言的将其当做口头禅使用的人则更少,仅占2%。网络聊天过程中,男女生在网络语言使用的文明程度上总体态势也是保持一致的。表5: 你有没有在网络上使用不文明语言选项女生人数女生比例男生人数男生比例没有4265.63%3540.7%偶尔有203

33、1.25%4653.49%经常有23.13%55.81% 数据显示,网络中从来不使用不文明语言的人占52.33%,其中女生所占比重明显高于男生;偶尔使用不文明语言的人占44%,其中男生所占比重和女生相当。而经常使用不文明语言的人则占很少的部分。从性别角度比较,由于男生性格上的不拘小节和人际相处环境的影响,他们使用不文明语言的总体频率相较女生的更高。 4、大学生个人诚信和人际信任度状况分析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和必经的过程。针对大学生论文抄袭问题,仅有2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抄袭,而82%的学生则表示可能会或者一定会有抄袭行为。论文抄袭态度的数据结果,确实让人出乎意料,大学生诚信在这个问题上

34、不得不让人担忧。表6: 在论文写作时间紧迫时,你会通过抄袭、复制方式,拼凑一篇论文上交 选项小计比例不会42 28%可能会90 60%会18 12% 在调查相关网恋问题时,表明没有网恋经历的学生占总体的74.67%,且这部分学生多认为网恋不太靠谱;没有网恋经历但想尝试的有15.33%,这部分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认为网恋也是可信的,其他的则多持观望态度。表7:你认为现实中的朋友和网络中的朋友 选项小计比例都不可靠10 6.67%前者更可靠118 78.67%后者更可靠3 2%一样可靠19 12.67% 当问到现实中的朋友和网络中的朋友哪个更可靠时,大学生的态度明显呈现一边倒的趋势,认为前者更可靠的

35、比重高达78.67%,而认为后者更可靠的比重则仅占2%。认为两者都可靠或都不可靠的学生则仅占小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上所谓朋友的信任度明显低于对现实中朋友的信任度。网络交往主体的真诚性和信息的真实性明显遭到质疑。 5、网游和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状况分析网络游戏对人的影响一直是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类型的选择比例相对均衡。但在男女差异上,男生更倾向于竞技类和射击类游戏,如CS、CF和红色警戒等。女生则更倾向玩休闲类游戏,如腾讯小游戏。问及玩暴力性游戏或观赏有暴力色彩的影片是否会增加暴力行为时,80%的学生表示不会增加自己的暴力行为,17.33%大学生则表示偶

36、尔会增加个人的暴力行为。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表8: 如果是需要合作的游戏,你会不会为提升自己的等级和装备不管其他玩家的利益选项小计比例不会,和其他人一起完成任务110 73.33%偶尔会,可以有成就感38 25.33%会,玩游戏就要尽兴2 1.33% 当调查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时,73.33%的学生表示会通过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和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25.33%的学生则表示是否选择合作方式完成任务要视情况而定,以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为标准。表9: 在观看完励志人物的影片后,你会模仿他的行为,主动去帮助他人 选项小计比例不会32 21.33%一段时间内会92 61.33

37、%会一直坚持26 17.33% 当问及励志影片对大学生的助人为乐的意识和行为表现的影响时,78.66%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去仿效道德榜样,助人为乐。其中17.33%的学生则表示会一直坚持乐于助人的行为,61.33%的学生表示会在一段时间内助人为乐。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这种助人行为的持续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角色同理心情感的淡化,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甚至逐渐消失。 6、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分析网络制度文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法律和法规是网络世界的“维和部队”遵循的章程。59.33%的学生表示会偶尔主动学习网络法律法规,26.67%的学生则表示不会主动去学习相关

38、知识。表10: 你认为“在网上发表不实言论,且转载超过500条的需负法律责任”的条例正确 选项小计比例不是17 11.33%是99 66%该条例过于夸张,不太合理34 22.67% 当通过上述具体网络法律观点调查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和法律了解程度时,66%的学生对网络法律有较为清晰的正确认识,超过7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要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11.33%的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认识是错误的。还有22.67%的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从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对网络法律法规的具体细则不甚了解,还有增强其法律知识的必要性。 当通过大学生对网络协议书的关注度对其自我维权意识进行调查时,仅有16.67%的

39、学生表示在安装程序过程中会认真读完认可协议书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高达83.33%的学生则表示只会草草浏览或直接只选不看就进行下一步操作程序。大部分大学生都对自身在网络上的权益的关注和保护较为忽视。表11:你认为网络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对网民约束力不强 选项小计比例不是20 13.33%是103 68.67%不清楚27 18% 网络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是预防和保证网络行为安全的一道保障,但有68.67%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的法律法规对人们网络行为的约束力不强,导致了诸多网络问题,如黑客行为或网络违法、犯罪问题。 7、大学生网络制度文化下的行为状况分析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文化更加多元化,恶搞

40、文化也随之诞生。调查显示,40%的学生明确表示恶搞现象是对原作的侵权,49.33%的学生认为只要原作者不介意就不构成侵权,10.67%的学生则认为恶搞行为不属于侵权行为。表12:你是否对自己网上的言行后果负责? 选项小计比例不是13 8.67%是94 62.67%依据言行重要性,对部分言行后果负责43 28.67%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他人版权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但至少大部分人不会主动去散播恶搞图片或虚假信息。62.67%的学生表示会对自己网络上的言行后果负责,28.67%的学生则是有选择性、根据言行和后果的重要性对部分行为负责,少数大学生表示不会对自己网络世界的言行负责。相对而言,选择后两者的大

41、学生的个人意识强化而社会责任意识反被弱化。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为不健康网站的建立和信息传播提供了渠道。针对不健康网站问题,近47%的学生表示偶尔或者经常会浏览不健康网站,这其中男生所占比重较大。24.67%的学生则表示虽然没有浏览过不健康网站,但是也感到好奇。这其中女生占较大比重。表13: 你有没有举报或者阻止他人浏览不健康网站或信息 选项小计比例没有80 53.33%有42 28%与我无关28 18.67% 当问及是否会举报或劝阻他人浏览不良网站的行为时,没有阻止的人数比例有53.33%,18.67%的学生则表示这种事情与己无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有28%的人表示有阻止过这种错误行为。

42、这项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秉持着以“个人单位”参与网络活动,网络监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明显缺乏。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励下,表现出他人或对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为。任何道德品质最终都要以道德行为及效果来确认和表现,也只有见诸道德行为的品德才具有社会价值。道德行为实际上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那些介于二者之间的所谓“可容许行为”,实质上是具有过渡性质的道德行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其道德品质状况,一个社会的全体或绝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道德行为则体现该社会的总体道德风尚。大学生作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

43、“领头人”,其道德行为状况倍受关注。在社会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浪潮中,网络文化愈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存在虚拟性,导致大学生物质实感不强、道德责任感弱化网络交往行为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同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的行为实体。同时,交往的虚拟性和网络的隐匿性特点,使得部分学生的个人信息存在虚构成分。在他们自我搭建的这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安心的和他人形成交流关系。网络交往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增加了交往过程的国际性和纯粹性,但这种纯粹只是一种符号化的交换,而不是人与人真心的交换。对于网络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他们更愿意相信后者,交往

44、之初彼此互信意识的缺乏,导致网络交往的真诚度相对现实要低很多。网络信任指数的低频走势甚至催生出大学生实际道德情感趋向淡漠化。 面对大学生热议的论文抄袭问题,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会违背诚信美德,欺瞒他人来完成论文。甚至有些大学生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指导行为,违背了诚信原则而不自知。面对集体或他人需要帮助时,还是有诸多学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宁愿冷眼旁观也绝不涉足浅滩。这种个体之间的存疑交往也使得交往双方不愿真正坦白以对,有时对交往对象传递错误信息却不自耻。集体意识和互助心理的弱化、个人长期的欺瞒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累积,导致优秀的传统美德诚信和奉献精神被忽视和遗弃。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以及网络终端表象上的“

45、人机器”的交往模式,弱化了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实体感受度。这种类似“不在场”错觉,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后果的负责态度表现各异。总体上导致行为主体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弱化。 (二)网络自由开放性,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行为失范化 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为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既给各族文化的民族性融合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又促进了各族文化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网络世界作用于人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但在网络行为实施过程中,其自由化特点被过分夸大,网络的“相对自由”被异化为“绝对自由”。网络被当做一个毫无约束、完全自由的释压场所,网

46、络文化在创造和传播的过程中也被行为主体绝对自由化。同时,这种开放、畅达的网络环境,以及网络行为的“无约束”错觉,使大学生群体相对忽视了网络交互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网络法律的约束和限制。例如大学生对网络协议、规范的关注度较低,即使为该群体提供保障性的网络文件条款,他们还是不屑耐心阅读。可以说他们是自动放弃维护自我利益的法律权益。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而不自知的同时,又相对轻视了他人权益的维护和不可侵犯性。对网络文化“自由性”的错误认识,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和轻视。 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得他们对网络法律法规的了解局限于表层的、粗略的、浅显的内容。同时,囿于网络文化传播的自由性特点,其法律法

47、规的制定、出台和实施也相应受限。加之网络社会数字化、虚拟化、隐匿性的特点,使得网络交往主体的行为难以确认、监管和控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方面先后制定和发布了许多相关政策、部门规章、条例和法规,近几年更是加快了网络立法的进程。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但由于网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的不足、网络监管机构不明确、职能分配缺乏合理性、监管缺乏即时性和技术性等因素,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通过增强法律意识、使用网络法律法规的制约性和警示性这一有利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有些大学生将网络过

48、程中的“互动行为”完全异化为“纯粹的网络行为”,网络法律法规的效力在他们看来仅仅是一纸空文。兼之网络法律监管的疏漏和引导缺失,完全忽视个人的社会责任、明目张胆的进行不道德的行为,更甚者则牵涉到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中,导致网络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譬如大学生出于猎奇心理和网络技术学习水平的提高,促使网络不健康网站的点击量提升、不健康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导致整个网络文化遭受异质的污染。为了寻求刺激和挑战,有些同学会通过“翻墙”技术浏览国外信息或不健康信息。有甚者还会加入黑客组织的行列,对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网络平等交互性,促进大学生交际维度延伸、个性文化普遍化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使得网络文化更富

49、含平等、民主色彩。网络文化的平等化,使每个上网者成为网络世界中的自我行为主体。他们可以摈弃各类异质的特点,以同等的地位、同一的方式和条件加入网络这个大型交往社区当中。平等特性构筑的轻松、愉悦、舒适的网络环境,上网途径的多元性兼之上网费用的可支付性,构成了大学生广泛参与的前提。既实现“人人平等使用网络”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又扩充了网民的总体人数和组成结构。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体,出于学习、娱乐的目的和行为作用的便捷,使得大学生上网行为趋向习惯化,日常化。网络的平等性使大学生更愿意在网上交流。在网络交流中,他们可以打破常规的单一交往模式,而是可以采用“一对多、多对多”的方式进行交流。平等性促进

50、网络文化“资源共享”和国际化,交互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也为文化的竞争和创新创造了条件。但网络行为主体交流活动中,拓展人际交往横向维度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纵向维度的交流。导致人际交往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真诚度相对欠缺。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其平等和交互的特点,才衍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个性文化。为了追求个性文化,网络流行语、火星文等各类网络语言层出不穷且受到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捧。如数字化语言“7456”代表“气死我了”;异字火星文“好口耐啊”代表“好可爱啊”;符号语言“Orz”就运用象形的方式代表“五体投地”的意思。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网络交流的趣味性,又充分诠释和普及了所谓的“个性文化”。但

51、从根本上说,这种个性文化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进行异化。在本就轻视中文的社会环境中,网络语言的异化更是加重了这种现象。 (四)网络方便快捷性,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弱化、行为随意性增强 网络的数字化传输的特点,是网络文化的传播更具便捷性。信息收发速度的迅捷和资料下载、复制功能的完备都是其便捷性的良好佐证。也是因这种便捷性,使得大学生不论是否有计划、有目的的上网,都使上网行为俨然生发成习惯性行为。当提及某个尚待解答的问题时,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先百度”。这种习惯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行为直接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逐步弱化,思维创造力逐步消解,对于网络的精神依赖性逐步增强。 同时,网络文化的便捷性,促使

52、网络文化总量的增加、资源使用量的提升和网络社区网站的增多。正是忽视了“易得者,不自惜”那句古谚,大学生在网络资料的下载和复制方面显得过于随意。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尊重他人成果的意识和行为。在网络交流社区活动中,大学生为了追求轻松自在之感,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也过于随意。网络不文明语言时有出现,不负责任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行为也是时有发生。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性和严谨性要求尚待提高。 (五)网络文化多元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泛化、道德选择入迷途 网络手机终端的使用和普及,促进了网络文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化。网络文化来源的广泛性丰富了其内容表现形式和网络文化的吸引力。网络载体以其多元性广泛的容纳各

53、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并在相互交流、传播的过程交叉、融合、吸收。同时也改造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加速了与其他各国文化价值观的各项因素的融合和再生。大学生的身心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社会价值观的认知尚在变化之中。各国新闻观点、影视作品等各项文化将网络文化构建成一个大熔炉,各类价值观纷呈出岫。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与国外提倡“个人主义”、“平等”、“民主”等价值观的阵地之交。虽有丰富文化、异同交融之效,但也从另一侧面导致大学生自主价值观、道德观念解体、道德判断混乱、道德选择方向和自我价值的迷失。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坚定自己的价值立场面临着迷途困境。四、科学利用网络文化,规范大学生道德

54、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道德自律意识,提升自我道德人格马克思曾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网络环境的便捷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自由性和网络活动对象的主体性均为加强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提出了必然要求。 1、培养规划意识,促进知行合一 网络行为是网络使用主体充分自主的行为。网络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吸引性成为大学生依赖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大学生的求异心理和好奇内驱力容易弱化他们的上网目的,导致上网的目的和网络实际行为产生偏差,甚至相去甚远。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指导性意义,大学生应本着追求高效性、教育性和道德陶冶的

55、理念,以长远的眼光合理规划、安排自己的网络活动。合理的规划上网时长和频率,并在进行网络活动过程中实时提醒,不断强化网络规划意识和网络规划行为。并在每次结束上网行为后进行“内省”活动,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长期坚持自省行为以推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进程,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2、树立“慎独”观念,奠定自律基础“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也是一种道德境界。慎独,即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以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3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囿于名、利的需要及耽于舆论监督的压力能够遵守诚信原则,但在网络这个自由、无人监督的环境下却很难做到“慎独”。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要达到“慎独”首先就

56、要形成“慎独”的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意识,其次还要做到“三慎”。第一要做到“慎辨”,即增强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网络中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让人良莠难辨。要提高大学生的“慎辨”能力就要审慎的分辨哪些信息和资源有益于自身的真正需求。这不仅是增强大学生面对诱惑的意志力,也能发展大学生独立分析、自主判断的能力,便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二要做到“慎言”,即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网络的自由度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想法的平台,但是部分大学生使用网络不文明语言、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既是对“诚信”美德的挑衅,也是其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慎言”对大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大学生应为净化网络空气、营造文明网络群策群力。第三要秉持“慎行”的观念。“慎行”是对自己修养和道德境界的关键考验,也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慎行的修养要求“人所不知而己独知”,必须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谨慎而不拘泥,洒脱而不放逸,自觉修养完美人格。4 3、坚定“守恒”信念,完善道德人格 网络文化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其中构建角色形成的榜样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持续作用仅是意识范围内一隅。当新兴的信息注入后这种模范榜样的行为会逐步消减。为了延续这种模仿行为,增加它持续的时间和发生的频率、塑造社会主流价值,坚定“守恒”的信念就显的尤为重要。“守恒”简单的说实际上就是持之以恒,就是要让道德的行为保持从一而终的状态。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