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老年人的心理护理_第1页
第四章老年人的心理护理_第2页
第四章老年人的心理护理_第3页
第四章老年人的心理护理_第4页
第四章老年人的心理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衰退,出现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等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往往导致老人悲观失望、焦虑不安、精神不振、生活兴趣降低等等,使老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满足老人的身心健康需要,提供优质的老年心理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素质,已成为新世纪老年护理的重要目标。因此,了解老年人心理活动的特点与变化规律,对于护理工作者理解和处理老年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1节 老年人的正常心理解剖特点一、 老年人正常的心理解剖特点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伴随着生理功能的退化而出现老化,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主要从感知觉、记忆、智力、思维等几个方面进行

2、分析。(一)感知觉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视觉逐渐老化,大多数人50岁后出现眼睛老花现象,这与老年人眼睛角膜变暗、瞳孔变小、晶状体变厚、玻璃体浑浊等变化有关;老年人听力下降,有的有明显重听,这与老年人中耳骨质增生、听觉系统血管萎缩、血流量减少及能量代谢率降低密切相关。另外,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也都随着衰老而减退。(二)记忆力下降 记忆是指一个人感知或经历过的事情的印象在脑内的识记、保持及恢复的一种心理过程。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老年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记忆速度变慢;有意记忆为主无意记忆为辅;有意记忆尚好,无意义的机械记忆较差;再识能力尚好,回忆能力较差;远事记忆尚好,近事记忆较

3、差。此外,老年记忆减退存在个体差异,出现有早有晚,速度有快有慢,程度有轻有重。因此,如果老年人注意自我保健,坚持适当的脑力锻炼和记忆训练,是可以延缓记忆减退的。(三)智力衰退 智力是学习能力或实践获得的能力,人的智力与个体因素(如身体状况等),社会环境因素(文化水平、职业等)有关。老年人神经系统变化主要是脑组织逐渐萎缩,脑重量减轻,体积变小,引起老年人智力降低。主要表现在操作智商有明显的衰退而语言智商的衰退不明显,尤其在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判断及推理方面的能力,会因多年生活的磨练和经验而显得比青年人运用的好。因此,老年人智力发展存在不平衡趋势,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特点,有很大的可塑性。老年人

4、若加强体力、脑力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交往,戒除不良嗜好,这些都将有助于延缓老年人的智力衰退。(四)思维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高形式,是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老化过程中,思维衰退出现较晚,尤其是与自己熟悉的专业相关的思维能力在年老时仍能保持。但是,老年人由于在感知和记忆方面的减退,在概念、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有所衰退,尤其是思维的敏捷度、灵活性、流畅性、变通性及创造性比中青年期差。二、 老年人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体验。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便产生正性情绪,如高兴、愉快等,对人的

5、健康是有利的。如需要得不到满足,则易产生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等,易促发疾病或导致病情恶化。一般来说,若老年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情绪是积极乐观的,但如果老年人不能适应已改变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经济的变化等,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老年人情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状况、需要满足的情况以及本人的文化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保障,对离退休生活的快速适应,老年人的情感活动与中青年的差别会越来越小。三、老年人的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及特异性。 国外Reichard按照老年期的适应情况,将老年人的个性特征(又叫人格

6、特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成熟型 成熟型表现为有智慧,具有十分统一的人格,理解现实,对人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乐于参加社会活动及人际交往,宽厚待人,生活充实。 (二)安乐型 安乐型即隐居依赖性,满足于现状,胸无大志,对社会和他人不提什么奢望,在享受悠闲自得的生活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期待别人的援助和支持。 (三)装甲型 这是一类自我防御较强的类型,对青年持嫉妒心理,往往用繁忙的活动来回避对老年期的展望和死的问题。 (四)愤怒型 无法承认自己已衰老这一事实,怨恨自己尚未达到人生的目标,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并表示出敌意和攻击性。 (五)自我谴责型把自己的不幸全归咎于自己、谴责自己,对一切事物

7、都持悲观态度,孤独压抑,有时甚至走自杀之路。第2节 老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一)孤独心理许多老年人遵循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认为儿孙满堂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如若子女与其分居,则老人晚年理想生活落空,加上身体欠佳而活动减少,尤其是丧偶等精神刺激和实际上的陪伴照顾缺乏,会使老人感到孤独无助,产生一种被抛弃、被冷落的感觉,常常顾影自怜、寂寞、伤感。孤独对老人的健康是不利的,动员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共同居住在一起的子女要善待老人,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给老人带来莫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二)怀旧心理老年人喜欢回忆往事,喜欢留恋旧日的

8、同事与朋友,对有些人物和事件反复向人叙述,尤其是年轻时值得自豪与自慰的事,常在他人面前炫耀,以便从回忆中得到满足和自尊。有的老人显得啰嗦,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惟恐出错;接触老年人的人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不要嫌弃他们的唠叨,对他们所提及怀念的人与事,应表示同情或赞许,不可对抗而激怒他们。(三)自尊心理 老年人特别希望周围的人尊敬他、恭顺他、服从他,尤其要求自己的子女及孙儿们的百依百顺,稍有点不遂意,便不高兴,甚至发脾气。因此医务人员和晚辈尊重、孝敬他们,称呼要恰当,言行要有礼貌,举止文雅,非原则的事情对老年人的意见应尊重或尽量多谦让。(四)疑病心理有些老年人平日身体较健康,因而缺乏保健意

9、识,不重视健康体检,对身体的隐患掉以轻心,对身体出现的一些不适,不能及时引起警觉;或认为自己年老无用,担心再患病会被儿女嫌弃。所以当身体不适时,强忍着不肯承认自己有病,结果延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有一些老年人退休后日子清闲下来,注意力转移,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开始倍加重视。稍有不适就精神紧张,忧虑重重,对生理性衰老,健康状况的“自然滑坡”认识不足,他们过分注意自己的躯体健康和生理变化,对身体的偶尔不适感觉极为敏感,怀疑自己患了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将正常的生理变化误以为病理现象,到处求医问药,一再强化自己的疑病心理,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紧张、苦闷、忧愁等。(五)对衰老和疾病的恐惧心理 许多老年人

10、进入老年期后,感觉到衰老征兆时,都会感到一种惶恐不安,特别是体力下降,疾病逐渐出现和加重时,容易产生一种“垂暮感”,表现出对疾病的极其敏感。一方面内心向往着健康长寿,另一方面又对已有的疾病缺乏治愈的信心,不能与医护人员配合积极治疗,加上考虑到生病后的经济承受能力、生活上可能出现的诸多不便、给亲人及周围的人带来的麻烦,以及担心疾病是否会导致死亡等等,心情会变得郁闷不安,甚至产生恼怒的情绪。老年人内心的矛盾情绪很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如果老人感到旁人对他们冷淡、嫌弃,情绪就会变得消沉;如果家人及周围人群对他们十分关怀、鼓励,就会有效地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二、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一)老年人心理健康

11、的标准中国心理学家经过科学研究,制定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1感知觉尚好,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误,稍有衰退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弥补,如戴眼镜、使用助听器等。 2记忆力良好,不总是要人提醒该记住的重要事情,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7位数字。 3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颠三倒四,考虑问题、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明了。 4想像力丰富,不拘于现有的框框,做的梦常常新奇有趣。 5情感反应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不会事事感到紧张。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不常常抑郁,能经得起悲痛和欢喜。 7态度和蔼可亲,能常乐,能制怒。8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帮助他人,也受到他人欢迎。 9学习能力基本不变,始终

12、坚持学习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10有正当的业余爱好。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及伦理观念。12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二)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因此,要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要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具体方法如下:1.勤于用脑,科学用脑 老年人不仅要勤用脑,而且还要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合理的用脑。每次用脑的时间不宜过长,因老年人的精力不如年轻人,易于疲劳,所以要量力而行,既要勤用,又要适量,老年人用脑的强度不能过分,不能太紧张

13、,要适度。老年人学习、思考的内容要多样化,要交替合理安排学习、思考的内容,这样既可以达到勤用脑的目的,又可得到适当的休息,提高效率,延缓衰老。2.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一些令人不开心、不愉快,甚至是烦恼的事,老年人要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则需要自我调整。首先老年人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根据客观现实,把对社会、对组织、对亲友的期望值调整到恰当程度,不能要求过高,以免失望,“知足常乐”,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保持良好心境。其次是去除消极因素,提高自控能力。另外,老年人要为自己找寻快乐,常言道:“心情愉悦百病消”,“笑一笑,十年少”,人在快乐的时候,能使人体的各系统都处在

14、良好的功能状态,人在快乐的思维中,感觉更灵敏,记忆力大大增加,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所以,老年人应主动去营造一种快乐,并且经常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3. 鼓励老年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同时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定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急、慢性疾病的发生。4.客观对待事物人到老年,如何面对退休、丧偶、疾病和死亡,需要老年人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地对待,只有这样,心理才能得到平衡,身心才会健康。第3节 老年焦虑症的护理一

15、、概述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老年焦虑症是发生在老年期以焦虑、紧张等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焦虑症的产生与机体的素质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确立诊断前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焦虑。护士在评估时,除观察患者外显的症状外,还需仔细聆听患者对其精神、情绪的主观描述,并应用专业技术判断患者目前的焦虑程度和可能的内、外压力源对患者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程度。二、护理评估(一)致病因素1.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轻微的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可为诱发因素。

16、心理分析学派认为,焦虑症是由于过渡的内心冲突对自我威胁的结果。有学者认为焦虑是一种习惯性行为,由于致焦虑刺激和中性刺激间的条件性联系使条件刺激泛化,形成广泛的焦虑。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社会活动空间缩小,人情的冷漠,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再加上各种应激事件,如离退休、丧偶、丧子、经济窘迫、家庭关系不和、搬迁、社会治安以及日常生活常规的打乱等。常使其对前途充满担忧。2.性格因素 某些特殊性格类型的人格是该症发病的素质基础。如某些人格表现为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这种类型的人格式焦虑症的性格基础。3.生理因素 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

17、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平和的特征。如某些老年人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或者某些疾病如抑郁症、痴呆、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以及某些药物副作用,如抗胆碱能药物、咖啡因、-阻滞剂、皮质类固醇、麻黄素等均可引起焦虑反应。4.遗传因素 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而单卵双生子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因素是由遗传决定的。(二)身体状况 焦虑症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大

18、类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常突然感到内心焦灼、紧张、惊恐、激动或有一种不舒适感觉,由此而产生牵连观念,妄想和幻觉,有时有轻度意识迷惘。急性焦虑发作一般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病程一般不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趋于缓解。 慢性焦虑症,其焦虑情绪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其焦虑程度也时有波动。老年慢性焦虑症一般表现为平时比较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会生闷气、发脾气等。 (三)心理社会资料护士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行为姿态及表情或通过询问患者最近经历的事件、人际关系等来判断是否有引起患者焦虑事件。或者通过了解患者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相处的情况等来掌握其老

19、人的心理社会状况。三、护理诊断(一)焦虑 与恐惧、担心、不愉快的观念反复出现等有关。(二)个人应对无效 与极度焦虑、无力应对压力情境有关。(三)睡眠型态改变 与焦虑引起的生理,心理症状有关。四、护理目标(一)患者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或消失。(二)患者能认识心理因素与焦虑的关系。(三)患者能应对压力,控制或缓解焦虑。五、护理措施(一)心理护理 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和善、真诚、支持和理解的态度接触患者,同时能够耐心地协助患者,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接受、被关心。2.帮助患者调整好心态 承认老人的感受,充分理解老人的焦虑心态,协助老人认识存在的问题,解除心理压力。帮助老人有一个良

20、好的心态,首先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心宽,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不要企图让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主观思维轨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诱发焦虑、抑郁、怨恨、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 。其三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 3.帮助患者建立自我疏导 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

21、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方法。 4.与患者共同探讨与疾病有关的压力源,协助患者解决问题 护理人员应从患者的描述中,了解到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包括患者生活中的压力源及其焦虑。护士还应从患者的言行中发现代表内在焦虑的一些生理信号,如不安、出汗和脸红等,让患者了解焦虑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有效方法去解决某些会引起焦虑的压力源。帮助分析问题时,应协助确立解决的方法,但护士不能代替患者做决定,而应鼓励患者自己做出决定。(二)生活护理1.加强饮食护理 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胃肠不适、腹泻或便秘等躯体不适,体重下降情况,其原因可能是焦虑等负性情

22、绪影响,护士应鼓励患者进食,帮助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和可口的食物。2.协助照顾个人卫生 一些严重焦虑、恐惧的患者可能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护士应耐心引导、改善和协助患者做好沐浴、更衣、头发、皮肤等的基础护理。3.休息、睡眠与活动安排 对于一些睡眠障碍者晚上除保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指导患者放松、减少睡眠障碍的担心外,还应按医嘱适当给予帮助入睡的药物。同时护理人员应鼓励病员起床活动,安排以娱乐为主的文娱活动。4.药物治疗 如果焦虑过于严重时,还可以遵照医嘱,选服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如利眠宁、多虑平等,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心理调节。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寻求他人的开导,以尽快恢复。如果患了比较严重的焦虑

23、症,则应向心理学专家或有关医生进行咨询,弄清病因、病理机制,然后通过心理治疗,逐渐消除引起焦虑的内心矛盾和可能有关的因素,解除对焦虑发作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和精神负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鼓励老人走出家门多参加社区活动、广交朋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可以交流思想、抒发感情、相互安慰鼓励,学习交流生活经验。同时,当老人有轻度的焦虑时,要学会及时自我疏导,自我放松,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这样,使老年人感到生活充实,心情愉快,在活动中充分感受自己的价值。老人在松弛环境中可分散对情感的过分关注,减少焦虑。六、护理评价(一)患者是否感到焦虑已明显降低。(二)患者是否能指出与焦虑有关的压

24、力源。(三)患者是否使用健康的策略应对压力。 (四)患者是否显示有能力或愿意独立完成自我照顾。案例4-1 患者,70岁,女性,主诉浑身难受,不能躺,不能坐,不愿吃,不能睡,不能干活等。检查:头胀,脑门冒汗,但颅脑CT无异常;胸口发堵,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无异常;厌食,胃胀气,但胃肠透视、胃镜检查无异常;血化验正常。偶有病人血压、血糖偏高,但无病史,与痛苦程度也不符。提示无器质性病理改变的疼痛、紧缩感、颤抖、出汗、头昏、气短、恶心、腹痛、衰弱等。诊断:老年焦虑症。问题 该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有哪些?第4节 离退休综合征的护理一、 概述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老年人离退休

25、后,由于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不少老年人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有人还可能感到身体不舒服。对于平时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的老人尤其明显,据报告,因离退休引起情绪失落感的占75%。针对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定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急、慢性疾病的发生。二、护理评估(一)致病因素 1.个性特点 平素工作繁忙、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于争辩、严谨和固执的人易患离退休综合症,因为他们过去每天都紧张忙碌,突然变得

26、无所事事,这种心理适应比较困难,相反,那些平时工作比较清闲、个性比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现心理异常反应,因为他们离退休前后的生活节奏变化不大。 2.个人爱好 退休前除工作之外无特殊爱好的人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这些人退休后失去了精神寄托,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阴暗抑郁。而那些退休前就有广泛爱好的老年人则不同,工作重担卸下后,他们反而可以充分享受闲暇爱好所带来的生活乐趣,有滋有味,不亦乐乎,自然不易出现心理异常。3.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良,不善交际,朋友少或者没有朋友的人也容易引发离退休障碍,这些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苦闷,烦恼无处倾诉,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反,老年人如果人际交往广,又善于结交

27、新朋友,心境就会变得比较开阔,心情开朗,消极情绪就不易出现。 4.职业性质 离退休前如果是拥有实权的领导干部易患离退休综合症,因为这些人要经历从前呼后拥到形单影只、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巨大的心理落差,的确难以适应。其次,离退休前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易患此症,他们如果想再就业往往不如那些有技术的人容易。 5.性别因素 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退休后,活动范围由“外”转向“内”,这种转换比女性明显,心理平衡因而也较难维持。 以上原因可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加速老化过程,并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和躯体不适反应。离退休综合征以心理支

28、持治疗为主,绝大部分患者经过心理疏导、调试而好转。少数患者转化为严重的抑郁症,应依据抑郁患者的治疗原则治疗。(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许多老人不愿离开工作岗位,一旦从群体生活的大天地转向家庭小天地,从忙人变成闲人,容易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和情绪低下。具体可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往返犹豫不决,整日不知干什么好;有时还会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做错事,而且性情变化明显,要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不言不语,要么急躁易怒、坐立不安、唠唠叨叨;行为反复、或无所适从;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对现实不满,容易怀旧,并产生

29、偏见。总之,其行为举止明显不同于以往,给人的印象是离退休前后判若两人。这种性情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发生,原来身体健康的人会萌生某些疾病,原来有慢性病的则会加重病情。有些患者常常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胸闷或胸痛、腹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不能用躯体疾病来解释。(三)心理、社会状况 办理离退休手续后,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角色、生活习惯等等都会发生改变,同时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也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或者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

30、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三、护理诊断(一)个人应对无效 与离退休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等有关。(二)调节障碍 与适应能力差或性格缺陷有关。(三)焦虑 与离退休前后生活境遇反差过大有关。四、 护理目标(一)患者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二)患者能找到新的社会支持。(三)患者能描述减轻焦虑程度的方法。五、 护理措施(一)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且,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

31、“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二)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三)善于学习,渴求新知 “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

32、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培养爱好,寄托精神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可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五)扩大社交,排解寂寞 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

33、,不仅应该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六)生活自律,保健身体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七)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

34、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症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六、护理评价(一)老人焦虑、抑郁及其他躯体症状消失。(二)老人能正确对待离退休现状,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三)老人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四)老人能认识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的重要性。案例4-2 李先生原是一名正局级干部,去年,60岁的他正式退休回家,可是就在回家后的半年中,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而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后,原本有秩序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乱了,不用每天按时上下班,没有人向他汇报工作,也再听不到同事们的欢声笑语,在家里的一切都显得枯燥乏味。整天无所事事,每天不变的规律就是吃饭、看电视。而更为严

35、重的是,他总是觉得自己的身子发硬,腿脚越来越不灵便,而自己的腰还总是弯的,每天一点精神都没有,而且还时常胡思乱想,寻思着单位里的那些人和事。诊断:离退休综合征。问题 应如何对该老年患者做心理护理? 第5节 空巢综合征的护理一、概述“空巢”是老年人家庭中无子女或子女成家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房、缺乏交流的特点,特别是老年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现象。这类老人常被称为“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将会面临转型期社会化的问题,若适应不好极易诱发各种身心问题,不仅影响老人的生活量,还会给家庭与社会带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空巢综合征是老人处于“空巢”环境中,由于人际疏远而产生

36、被疏离、舍弃的感觉,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情感、心理和躯体不适综合症,称为空巢综合症。二、护理评估(一)致病因素这类老年人往往身体健康,无明显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适表现。导致该病症主要原因是老人不能耐受寂寞,不能调整好心态,导致心理逐渐改变所致。(二)身体状况1.精神方面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认为有儿孙跟随左右,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原因,都造成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

37、、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有时失落感和成就感交织在一起,表现为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烦躁不安、茫然无助等。在“空巢综合征”引发的精神疾病中,老年性抑郁症最多见,抑郁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就约在15左右。而“空巢老年”更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此时若不注意及时调节疏导,很容易患抑郁症,此外,“空巢老人”长期处于心理孤独状态,会出现情感脆弱,容易灰心,进取心差、自卑、自责等心理症状。这些心理症状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抚慰,还会导致老年性痴呆症。2.认识方面 一些人会出现自责倾向,认为过去没有完全尽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对子女关心、照顾、疼爱不

38、够等。 部分老年人有埋怨子女的倾向,如认为子女成人后对父母的回报、孝敬、关心和照顾不够。3.行为方面 主要表现为表现说话有气无力,时常发出叹息,甚者偷偷哭泣,常伴有食欲不振、睡眠紊乱等。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存在生理方面的障碍时,以上负性情绪可能加重,导致行为退缩,自信心下降,兴趣减退,无兴趣参加以前感兴趣的活动,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懒于做事,严重时个人生活不能自理。4.躯体症状 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三) 心理、社会因素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

39、构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使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尤其是已婚子女家庭观念淡薄,长久不探望老年人等,导致老年人的预期欲望落空,出现空巢综合征的一系列症状。一些无子女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生理功能的减退或疾病缠身,出现力不从心、顾影自怜,缺乏子女的照顾,久而久之导致空巢综合症出现。三、护理诊断(一)个人应对无效 与空巢、缺乏家人照顾有关。(二)家庭作用改变 与家庭结构改变有关。(三)自卑失落感增加 与缺乏关爱和缺乏交流有关。四、护理目标(一)老人能采取有效地应对方法。(二)老人得到家庭成员或亲友的有力支持。(三)老人能与家庭成员有

40、效地沟通,适当参加活动。五、护理措施(一)未雨绸缪,正视空巢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制约,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父母更看重子女的养育,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唯一支点,父子与母子的关系集中在孩子一个人身上,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精神、心理依恋尤为突出,形成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情感和生活格局。然而,一旦子女成人后因工作或婚姻不得不“离巢”时,父母就会出现不适应。因此,减少子女离家后对家庭的心理冲击,避免空巢出现的情感危机,另外,对于子女的培养,要让他们从小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尊重长辈的社会伦理道德。父母尽量做到不溺爱、不娇惯子女,理智地关心和爱护子女。成长过程中尽量创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家庭

41、环境,充分培养其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不要过高期望和依赖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善于应用现代通信(如电话)保持与子女沟通。有些家庭对空巢心理准备不足,不愿面对,似在回避,误以为“空巢综合症”是一过度性的,岂不知忽视带来的负作用会更大,只有积极正视,才能有效防止空巢带来的家庭情感危机。 (二)丰富生活内容,避免空巢综合症的发生 一些父母在子女成长期辛苦操劳,如求学、求职、择业、择偶等,觉得生活过的很充实。然而,一旦子女成家立业离开家,父母面对清闲的生活反而不适应。由此,对于进入中、老年的父母,要善于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参加老年大学,参加街道和社区活动,收

42、看、收听广播电视、订阅报章、杂志等充实其生活,避免或缓解空巢综合征的发生。(三)对症下药,心病心医 开导老人对子女离家独立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思想准备,要认识到幼鸟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们要充分的认识到空巢老人在生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有的放矢的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做一些实事。老人要注意培养业余爱好,如种花、养鸟、观赏金鱼、练习书法、欣赏音乐、适度的体育锻炼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而多彩,这样,就有助于排解心中的孤独和思想情绪,让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四)改变独居的现状 对离异或丧偶的老人可遵照其意愿,帮助其重新组建家庭。或进入老年公寓,过上充实愉快又丰富多彩

43、的晚年生活。六、护理评价(一)老人精神状态好及其他躯体症状消失。(二)老人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与外界沟通,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三)老人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以及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四)老人能认识建立兴趣、爱好的重要性。案例4-3 杨某和老伴都是退休职工,有一个儿子。去年,儿子结婚后搬到单位分的新房另住。按理说完成了社会工作和养育子女的义务,杨某和老伴应该轻松愉快地安享晚年,可自从儿子离开家后,杨某的老伴便思维迟钝,郁郁寡欢,成天闭门发呆,愁眉不展,不同亲友往来,连杨某找她说话,她也不太理我,拉她出去参加老年人的活动,她也不去,时常自个唠叨说别人对她冷淡,这个世界上人情淡漠,孤苦伶丁地活着没有什么意

44、思。同时老伴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诊断:空巢综合征。问题 该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自 测 题单选题:1老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问题有( )A. 健康状况 B.退休后的生活方式 C.家庭问题 D. 经济问题E.以上全是2.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为( )A.老年人的心理状况 B.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C.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D.老年人的经济问题 E.老年人的家庭问题3. 老年人退休后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可能出现所谓的( )A.经济问题 B.健康问题 C.家庭问题 D.退休综合征 E.机体老化4.下面影响老年人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是( )A.支持系统 B.社

45、会责任 C.经济问题 D.生活方式 E.社会角色5.下列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A.传统观念 B.社会角色 C.生活方式 D.家庭问题 E.知识因素6.女性,60岁。整天焦虑、紧张、惊恐不安,自己也说不清楚恐惧担心什么,同时伴有头痛、失眠、便秘等表现。提示该患者可能是( )A. 老年痴呆 B.老年抑郁症 C.老年焦虑症 D.离退休综合征 E.以上都不是7.男性,61岁。一年前退休,不能适应退休生活,有失落感。最近失眠头痛,有时血压偏高,神经系统未见异常体征。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老年痴呆 B.老年抑郁症 C.老年焦虑症 D.离退休综合征 E以上都不是8.患者,65岁,独居,儿

46、女纷纷成家立业,白天和晚上老人均感觉冷清孤独,说话有气无力,时常发出叹息,伴有食欲缺乏睡眠紊乱等 此患者可能患有( )A. 老年抑郁症 B. 老年焦虑症 C.空巢综合征 D.离退休综合征 E以上都不是单选题参考答案1. E 2. B 3. D 4.C 5. D 6. C 7. D 8.C (彭辉)第五章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随着人体老化的进程,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发生衰老性改变。虽然这种改变是与老年的心脏代谢需求减少相适应的,但也导致了心血管系统的代偿和适应能力降低,易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和全身疾病所侵扰。了解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变化特点,对于护理工作者理解和处

47、理老年心血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1节 老年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一、心脏和血管老化的解剖和组织学特点心脏老化的过程是从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开始的,继而引起心脏的大体形态结构改变,最终导致生理功能减退。(一)心脏重量的变化心脏重量是随着年龄增加的。超声心动图研究证实,心脏重量的增加与室壁厚度的增加有关。2580岁之间无论舒张期还是收缩期,左室壁厚度增加约30,但室壁厚度的增加较少超过正常上限。动物实验也证实,心脏重量和体重的比例也随龄而增加。心内膜心肌活检进一步证实,与增龄有关的左室重量增加的原因是心肌细胞肥大,并非心肌细胞增生。(二)心腔的变化心脏从基底到顶点的长度变短,主动脉根部右移和扩张,

48、左房扩大,心脏的几何形状发生变化,使二尖瓣腱索失去作用,后叶轻度突出而貌似二尖瓣脱垂。 心内膜进行性增厚和硬化,使心内膜、心室乳头肌、左室心尖部出现增厚的白色斑块。瓣膜基底部增厚和钙化,瓣叶联合处可发生粘连。主动脉瓣主要变化为钙化。主动脉瓣叶基部可明显增厚,有时在瓣叶联合处可有粘连及类似赘生物改变。二尖瓣的改变较主动脉瓣轻,二尖瓣环的钙化在70岁以前不多见,但90岁以上的女性,40伴有此改变。男女之比为14。二尖瓣变厚、浑浊伴体积增大,可似降落伞状,腱索可断裂。组织学发现在瓣膜远端的纤维层出现退行性改变,后叶最为常见,且损害重,此为与年龄老化有关的黏液样退行性改变,构成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心

49、脏传导系统的改变 随着增龄,窦房结纤维组织增加,结内肌纤维减少。传导系统细胞数减少,而出现纤维化、脂肪浸润,特殊传导组织发生损害。约自5060岁起窦房结和结间束内的起搏细胞数量减少,至75岁的老年人,心脏起搏细胞可减少到仅及青壮年期的10以下。(四)心肌细胞的老化随着增龄,心肌出现心肌细胞肥大、肌原纤维增生、蛋白合成能力降低;DNA、RNA减少,以及DNARNA比值升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致使心脏形态及功能方面均发生多样性变化。(五)血管老化 随着增龄,血管长度和内径不断增加,内腔逐渐扩大,最终引起功能性变化,使富有弹性的动脉壁伸展性减低,即管壁硬化,使脏器功能随着增龄逐渐降低。1动脉

50、增龄性变化(1)主动脉周径随增龄而加大;(2) 主动脉的弹性、伸展性随增龄而降低;人体的大动脉随增龄而出现周径增大,伸展性降低,管壁增厚,并可见长度延长、屈曲、下垂。2毛细血管网增龄性变化 毛细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3静脉的增龄性变化静脉系统的老化表现为管壁增厚及老年性静脉硬化。 二、心脏老化的生理改变心室顺应性随着增龄而降低:从20岁至80岁,舒张早期的充盈率可下降达50,而且老年人调整体位以改变静脉回流时,舒张终末期容量亦发生改变。安静时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输出量随着增龄而下降。需氧能力降低,年龄与最大耗氧量(VOmax)呈负相关。窦房结功能随着增龄逐渐减退。随着最大心率对张力反应的减

51、弱,窦房结的自主性也减弱。老年人休息时心率下降。40岁时平均心率为72次min,50岁时为68次min,60岁时为66次min,70岁时为62次min,80岁时则为59次min。老年人运动时最大心率也随着年龄而下降,运动后恢复到静息心率的时间延长。第2节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一 、 概 述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而危及生命。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已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根据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又称性高血压病,约占高血压人的95以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饮食

52、、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噪声、超重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症,继发于某种疾病: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脑部炎症、肿瘤、外伤等;某些药物也可升高血压,如激素、避孕药、甘草浸膏等。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国际统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收缩140mmHg(18.6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kPa)。表7-1 WHO血压标准的定义及分类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 mmhg)理想血压 120 和 80正常血压 130 和 85正常高值 130139 或 8589 高血压 1级(轻度) 140159 或 90992级(中度) 160179 或 100

53、1093级(重度) 180 或 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和 90 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 140149 和 90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二、临床特点高血压早期多无症状,多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高,有时可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症状与血压水平并不都一致。随着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引发心、脑、肾等器官受损(表712)。高血压进展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受累器官损害的程度一般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但重度高血压不一定有严重靶器官损伤,而中度甚至轻度高血压也可能出现靶器官损害。在我国,高血压病以脑血管并发症更为常见,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是

54、急性心肌梗死的5倍左右。眼底血管改变是高血压的直观反映,但不一定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完全一致。表7-2高血压的并发症 靶器官 器官病变 心 心力衰竭 心绞痛、心肌梗死 脑 脑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高血压脑病 脑梗死形成 肾 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 肾动脉狭窄动脉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阻塞性病变三、老年人高血压的临床特征有(一)收缩期高血压最多见 随着增龄,老年人的主动脉可硬化成为近于无弹性的管道,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充分扩张,动脉系统内骤增的血流量得不到缓冲而导致收缩压升高。(二)血压的波动性大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反应迟钝,这直接影响心率和血压的变异性,使心率的变异性降低,血压的

55、变异性增大。大动脉的弹性减退,不适应心搏出量的微小变动,故在老年高血压者,无论收缩压、舒张压还是脉压的波动性均比年轻患者为大,尤其是收缩压。血压的波动性常常会影响对患者血压总体水平的评估,因而可影响对其诊断和治疗,故对老年人更应该注意血压的多次测量。(三)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即立位比卧位的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降低10以上,因此,老年人测血压时, 应在患者平卧10min时和变为立位1min、5min时测压。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 动脉系统的老化及硬化性改变,使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2.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脑供血减少,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或窦弓压力反射传入部分损伤,使血压波动时植物神经的调节反应失灵;3.窦房结功能减退,心肌老化及肥厚,使心脏的应激性及顺应性降低;4.血容量不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生理性刺激的反应性降低。为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应避免使用能够加重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如哌唑嗪、柳胺苄心定、甲基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