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四课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四课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四课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四课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的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龙一中电子备课教案课 题第四课 展示华夏文明魅力课 时第一课时备课时间2015年3月22日授课时间2015年3月27日设计理念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被抒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中,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1985年,他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选为研究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这样一位集无数荣誉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却有着一颗深深的爱国之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掌握“剔透”“跻身”“遴选”“轩然大波”等词语的音形义。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学习详略,正面侧面描写人物,多种表

2、达方式结合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悟描述人物一生,精心选择,安排材料,突出中心,围绕主体的写作方法。阅读文本,获得信息,能有点有面地介绍贝聿铭的建筑成就。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感受评价人物的精神世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贝聿铭建筑设计的艺术性以及他的爱国情、坚忍不拔从事设计、研究的精神和创新精神。感受人物魅力、学习人物的爱国之心。教学重点学习精心安排、选择材料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文章中重点词语的揣摩,以及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教法学法教学中以学生主体学习、感悟、分析为主,教师设疑,引导组织教学。教学手段白板教学过程知识模块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一

3、、导入新课二新课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谈话式引入:同学们,你能列举出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物及其设计者吗?请你说说你所了解的著名的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及设计意图。每一个著名的建筑物背后都站着一个建筑设计师。今天,我们一起靠近一位世界著名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去领略大师的建筑艺术。1贝聿铭简介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是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1917年出生在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选为研究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

4、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设计作品曾获“普茨克奖”。2.检查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贝聿铭( ) 魅( )力 晶莹剔( )透 金融( ) 相得益彰( )初露头角 奠( )定 授( )予 颁( )发 荣誉( ) 声名远扬 初生之犊( ) 遗孀( ) 新颖( ) 谐调( ) 变幻莫测 和谐( ) 遴( )选 声誉卓( )著 抉择( ) 负荷( ) 轩( )然大波 别具匠心 力排众议 摩( )天 当之无愧 功成名就 萦( )系坦( )诚 水榭( ) 熔于一炉 坐落 勘( )察 参( )天 融为一体 貌不惊人 轻妆淡抹 相辅( )相成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明确全

5、文除开头语以外,用小标题分为三个部分:开头语:描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点明这篇人物通讯描写的对象。第一部分:在美国的建筑界的初露头角。第二部分:在非议之中屡创建筑奇迹。第三部分: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1开头两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点拨这两段写了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引起读者思考:这样的建筑出自谁人之手?从而点出写作对象,起总领全文的作用。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点拨不能。先讲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在国内的建筑成就;讲国外建筑成就时,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全文内容层层深入,按照初露头角创建筑奇迹不变的中国心来安排。3人

6、物成就展现按时间顺序罗列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主要成就。老师按照“香港中银大厦”图片、“肯尼迪图书馆”图片、“玻璃金字塔”图片、“香山饭店”图片,请你用导游的身份向我们介绍一下贝聿铭设计的四处特别有名的建筑。提示根据学生对贝聿铭的了解,首先明确这是他的哪一项建筑,然后具体介绍特点。点拨香港中银大厦,建筑高度是三百一十五点四米。到1993年为止,高度位于世界第五位,大厦的平面是边长五十二米的正方形,对角线分成四个三角形,各不相同,楼顶倾斜,整个建筑像富有变化的多面形。贝聿铭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转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有极富有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最高点。可以说香港中银大厦是中国的象征之一

7、,也是中国的骄傲。约翰肯尼迪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以期给人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映照出一幅美丽的图画。4课文详略安排据粗略估计,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100项以上,获奖50次以上,本文选择了哪些材料?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和处理详略?点拨作者精心安排材料,从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写起,以“极其理想化的建筑和艺术家”作结;主体部分用小标题分为三个部分;早期成就、突出成就、爱国之心。但在每一部分中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可写的也非常多,作者从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

8、典型事例进行叙写,如写早期10多年的成就时,作者只列举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大楼,纽约大学的教职工住宅大厦和费城的3层社会公寓来表现;他设计的大型建筑有100多项,获奖50多次,但作者只选择了约翰肯尼迪图书、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这三座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建筑物来写;写他的爱国之心,除了他的生活习惯以外,只选取了北京香山饭店和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来写。由于选材精当,虽然所写的建筑设计不多名单完全能使人们认识到贝聿铭这一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伟大成就。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学生速读课文并归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快速浏览,抓住语言标志,搜索有效信息。学生阅读,快速准备。每组请一位同

9、学给我们作导游介绍,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介绍,其他同学作评价。激情引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三、巩固练习完成白板上的练习题。四、小结本课首先通过学生主体阅读,寻找相关材料,对贝聿铭这个人物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体会文章选材和详略安排上的用意。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分析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贝聿铭的建筑成就、艺术美感、创新精神。五、作业完成资源评价六、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研读第三个小标题“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以阅读感悟、讨论分析为主要方法,侧重于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本节课的创意体现在“人物形象评价”的设计中,此环节是全课的重心和点晴之笔,利用学生对“2004感动中国”的兴趣,更是抓住学生对“十大人物”之一“刘翔”的崇拜之情,让其模仿“颁奖词”的形式来评价贝聿铭,此环节本身能有效激发学生浓厚的模仿欲,事实证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