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教案_第1页
实验心理学教案_第2页
实验心理学教案_第3页
实验心理学教案_第4页
实验心理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实验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引 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学习实验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2掌握实验心理学的性质;3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程序;二、讲授内容:(一)实验心理学简史(二)实验心理学的性质(重点) (三)心理学研究的道德(四)心理实验的程序(重点) 一、导入:学习实验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1看懂心理学科研论文,尤其是实验设计部分。2培养五种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设计实验检验假设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科研写作能力。二、关于科学心理学(一)从现象到实验现象:在集体中工作的人们常常会“放松”他们的努力。似乎集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让少数人去做事情。社会心理学家拉坦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决

2、定进行实验研究。 拉坦的研究:首先,拉坦查阅了以往的研究文献,为了了解是否曾有人研究过这种被他称为社会浪费的现象。结果发现,最早的研究是由一位法国农业工程师林格曼设计了拉绳实验。他把被试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他们用尽全力拉绳,同时他用灵敏的测力器来测量被试拉绳时的力量。如果被试一起拉绳的时候和单独拉绳的时候所发出的力量相同,那么一起拉绳的合力应是各人单独拉绳的力的总和。林格曼发现,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下降到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 第二步:实验验证接下来,拉坦及其同事对社会浪费现

3、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首先,他们证明了在拉绳以外的事情中也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其次,他们还提出了社会浪费现象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都会发生,即使在儿童当中也会发生。由此可知,社会浪费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 第三步:提出理论解释结果拉坦提出了“责任扩散理论”解释社会浪费现象。该理论认为:社会浪费很可能是责任扩散引起的。独立工作的人通常认为自己要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然而集体工作时,这种责任感就扩散到其他人身上去了。 从理论到实践马里奥特(1949)发现,工厂中大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小组的。 拉坦等(1981)在实验情境中也确实发现了消除社会浪费效应的条件。他们发现,在集体工作中,除了

4、通常的对集体作业绩效进行监测外,也对其中的个体作业绩效进行监测时,每个个体就会竭尽全力,不再出现社会浪费现象。 (二)科学心理学的目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理解人们的所思所行,使我们知晓心理和行为的本质并确立信念,对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作出预测和控制。确立信念的几种途径:权威注意凝聚:指人们不顾已知的相反事实仍然固守着自己已有的知识拒绝改正。 先验:人们不经过研究或考证就相信那些看上去似乎合理的预存信念。 科学的方法:把信念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把科学心理学(以及一般的科学)定义为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并可自我校正的事业,那么我们就能看到科学方法的独具长处。科学方法的长处:科

5、学方法的第一个长处是强调经验观察。科学方法的第二个长处是,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信念正误、优劣的程序。 (三)科学程序实验心理学后面的章节将详细阐述实施经验观察的正确方法。这里,我们先概要介绍收集实验数据的科学程序的性质。科学通常始于分析,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基本的要素。对思想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包括:描述、预测和解释。 以社会浪费为例,描述是要说明社会浪费的涵义及其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预测是要说明各种关系,比如此例中有关群体与社会浪费之间的关系等。事物间的关系又使得心理学家可以预测未来的行为。但是,归根结底心理学家是想要解释行为,此例中解释意为说明引起社会浪费的条件,即产生社会浪费的原因。 进

6、行描述、预测和解释的技术:描述、预测和解释分别对应于科学心理学研究技术的三个主要方面:观察、相关和实验研究。对这些技术的恰当运用和对所得数据的合理分析构成了科学心理学的支柱。 1.观察观察程序包括自然观察法。比如,拉坦关于社会浪费的最初观点就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观察而形成雏形的。另一种获取描述数据的方法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指就行为的某个方面进行大样本的系统调查。此外,观察程序还包括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时,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进行详详细细的质询,然后从中整理出描述性的个体经历。 2.相关观察程序的结果常常会引发进一步的相关研究。相关技术主要被用来预测或选拔。比如,高考成绩与大学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

7、相关,可以用高考成绩预测大学的学习表现。 3.实验人们想要解释和明确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 ,就需要进行实验。实验研究是指操纵或改变某些条件,然后观察其对思想或行为的影响。 社会浪费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改变了被试的人数(从零到七),然后观察这种变化对个人努力的影响。 4.准实验准实验是一种不完全的实验研究类型。它采用自然的控制,而不是研究者人为的控制。准实验中,自变量可以是种族,比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社会浪费比较,或者也可以是别的自然属性或自然发生的事件,例如年龄、智力、工业罢工等等。准实验并不像真正的实验那样可以控制许多条件,所以,从准实验得出的结论通常被认为不如条件控制严格的真实验的结论那样令人

8、信服。 (四)科学解释1、运用理论解释通过观察、相关、实验方法所获得的事实和数据;2、运用通过观察、相关、实验方法所获得的事实和数据修正理论。(另参考阅读:b.h.坎特威茨,h.l.罗迪格,d.g.埃尔姆斯著.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郭秀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7)三、实验心理学的性质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就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2、实验心理学的内容实验心理学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部分: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3、实验心理学的目的实验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

9、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4、实验心理学与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5、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实验法不同于自然观察法。在使用自然观察法时,研究者只能被动地仔细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有任何干预。实验则是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实验者可以创造条件,引发所需要的事件来观察其变化;为了验证,可以创造同样的条件进行重复观察。6、实验法的优点(1)在实验的方法中,实验者可以在他愿意时,使事件产生,可以充分地进行精密的观察。(2)实验在同样条件下是可以重复的,别人可以验证它。(3)系统地变化条件,可以追究与此相随的事件的变化。四、心理实验的

10、程序实验的程序就是实验的进程。它是指实验在各个阶段应做的事,它包括:(一)课题的确定1.课题的来源2.实验类型的确定3.提出假设1.课题的来源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2.实验类型的确定课题虽然有不同的来源,但是,它们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对于“为什么”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因素型实验,即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或是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的实验。在因素型实验里,逐个地除去、破坏或变化被看作是行为规定要因的

11、几个条件,根据有无相应的行为变化,探明它是否是行为的规定要因。毫无疑义,这时候,对于被操作的条件之外的条件,都应当进行严密的控制。第二种类型是函数型实验,即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或是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在函数型实验里,根据因素型实验的结果,系统地、分阶段地变化规定要因的条件,以进行确定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函数型实验,以找出行为的法则。3.提出假设在课题确定及其所属的实验类型均明确之后,若能以假设的形式提出,那就更符合科学原则。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如果把对条件的叙述记为a,把对行为的叙述记为b,一般取“如果a,那么b”这样的形式。

12、一切科学定律、法则虽然表面上不一定都符合这个形式,但实际上却包含先行条件(自变量)和后继条件(因变量)这样的逻辑关系。例如,对于缪勒-莱尔错觉来说,“若变化夹角的大小,则视错觉就有变化”这一假设,是确定夹角是否是视错觉的要因这一因素型实验的假设。这是假设陈述的第一种方式。 假设的另一种陈述方式是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它用方程式b=f(a)来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这个方程式读作b为a的函数,或b数量地依存于a。应用这个模型,就可将上述关系改为:“视错觉的量与夹角的余弦成正比”。这就是函数型的假设。 (二)被试的选择涉及被试选择的问题有:(1)是使用人类被试还是使用非人类被试?(2)被

13、试应具备哪些机体特征?(3)用哪一种取样方法才能使被试者样本代表总体?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取决于二个因素:即课题的性质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1.依问题的性质选择被试选用人类被试者还是非人类被试者,依据课题的性质而定。许多心理学研究选用人类被试者,因为它关心的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损被试者身心健康的实验就不能选用人类被试者,而应当考虑选用适当的非人类被试者。有的心理学实验使用非人类被试者是因为考虑到要严密地控制无关变量。2.依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在从事一项研究时必须要依据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者。心理学研究的群体可能是一个小群体,或仅具有某种特性的成员。因此,选定什么样的被试者样本

14、,要依研究的问题和据此而推论的全体而定。如果被试者的选择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实验效度。用什么方法能减少这种偏差呢?可用如下二种方法:(1)随机抽样法(2)分层随机取样法 (三)实验因素的控制在实验进行之前,要通过实验设计对影响实验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 (四)实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和综合1.心理学研究的资料类别2.研究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五)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1.标题2.摘要3.前言4.方法5.结果6.讨论与分析7.结论8.参考文献9.附录四、心理学研究的道德 (向学生推荐进一步阅读)参考阅读:b.h.坎特威茨,h.l.罗迪格,d.g.埃尔姆斯著.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郭秀艳等

15、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4-127)五、实验心理学简史(向学生推荐进一步阅读)参考阅读:杨治良主编,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9-36第02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一、目的要求:掌握实验控制(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心理学实验报告的阅读和撰写方法。二、讲授内容:(一)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操纵(二)实验研究的效度(重点) (三)实验设计 (重点) (四)实验研究的信度(重点) (五)心理学实验报告的阅读和撰写一、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及其控制什么是变量变量(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变量包括作业变量(刺激变量)、环境变量、机体变量在一个

16、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一)变量的类型1、自变量(1)什么是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2)自变量的类型作业变量(刺激变量、任务变量)环境自变量被试者变量2、因变量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行为表现),称为因变量。3、额外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或无关变项)。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评价一项实验设

17、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举例:(二)变量的操纵1.自变量的控制在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操纵、变化称为自变量的控制。对自变量的控制,首先要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对心理学中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使之操作定义化,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例如,把“刚刚感受到”定义为“50%次感受到”,就可测定感觉阈限了。又如,疲倦(fatigue)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和尺度,怎么测量呢?如果定义为“工作效率的下降”,那么就可以进行测量和比较了。

18、 其次,对于在刺激维度上连续变化的自变量,要做好三项工作:(1)要确定好自变量的范围(2)要选一定数量的检查点(3)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的间距。2.因变量的控制把实验中的被试者的反应控制在主试者所设想的方向上,这就是反应的控制问题。以人作被试者,往往用指示语来控制被试者的反应。指示语乃是心理实验中主试者给被试者交代任务时说的话。使用指导语时,应注意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引起动机,激发兴趣。被试者来到实验室时,不一定对参加实验感兴趣。因此主试者必须利用言词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可能的范围内,告诉他们实验目的与应用价值,使他们认识到参与和合作的意义。 反应指标的选择: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指标有:绝

19、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口头报告选择指标的条件主要有:有效性,即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客观性数量化3.额外变量的控制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二、实验效度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实验目的是验证假设,验证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实验结果的推论可用以解释和预测其他同类现象。由于不同的实验者在设计上和在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上极不相同,实验的效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每种实验都有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每一部分也会影响整个实验的效度。了解影响实验效度的诸因

20、素,将有助于我们评价实验设计的质量,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一)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一项实验的内部效度高,就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由于除了自变量以外,任何额外变量都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混淆。这样我们就难以判定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因此,要使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额外变量。在设计实验时,如果能考虑到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将有助于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 1.生长和成熟除了实验中的自变量可能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外,个体本身的生长

21、和成熟也是使其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以幼小的儿童为被试者而又采用单组前测后测实验的情况下,生长和成熟因素的影响就更大。单组前测后测实验通常是实验处理之前先对被试者的某种行为作一次测量,实验处理后再以同样方法测量一次,两次测量之差即表示实验变量(即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很明显,这种设计忽略了前后两次测量之间被试者的生长和成熟因素,其实验效果易受生长和成熟因素的混淆,从而降低了内部效度。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增设同样条件的控制组进行比较。 2、前测的影响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后测的分数将比前测的高。这中间包括练习因素、临场经验、以及对实验目的的敏感程度,从而提高了后测

22、的成绩。特别是前后两次测量时间较近,这一因素的影响就更显著。 3、被试者的选择偏性 在对被试者进行分组时,如果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方法,在实验处理之前,他们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从而造成实验结果的混淆,降低了内部效度。 4、被试者的缺失如果是一项长期的实验,要保持原实验被试者的人数不变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开始参加实验的被试者样本是经过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但由于被试者的中途缺失,常常使缺失后的被试者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这就降低了内部效度。 5、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控制方式的不一致,测量程度的变化,实验处理的扩散和交流等都可能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实验

23、者知道实验目的所产生的“实验者效应”以及被试者知道实验目的或其自己正被研究所产生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等都将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从而降低了内部效度。 6、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现象是,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高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低的倾向(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低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高的倾向(也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 (二)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以人的行为为对象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其推论法往往有相当的局限性。实验的外部效度主要受下列三方面的影响

24、: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会影响被试者的典型行为。被试者参与实验的动机也会影响其行为表现。而在实验室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就不会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结果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验室之外的日常行为现象。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从理论上讲,从事于实验的被试者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如果总体很大,即使能够随机取样,但心理学实验的被试者通常是自愿的,所以也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都请来做实验。如果总体是无限的(例

25、如,“七岁儿童”就是一个无限的总体,其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所有七岁儿童),随机取样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样的实验结果自然会降低其外部效度。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实验者对实验变量(即自变量)和反应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例如,把成就动机作为一个因变量,实验者常以某种成就动机量表所测得的分数来界定并评定其强度。但成就动机的测量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所测量出的分数并不代表同一种成就动机及其强度。如果在实验时采用的是某一种成就动机的量表,那么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便不能推论到采用其他成就动机的量表的情况中去。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实验

26、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这两种效度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求。一般而言,在实验中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越大,则对因果关系的测量就越有效。因此,可以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题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三、 实验设计(重点) (一)实验设计的概念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它的目的在于找出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结论,来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 (二)实验设计的内容刺激变量(或刺激变项)的确定及其呈现的方式;反应变量(或反应变项)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对

27、一切有关变量(或变项)的控制措施;确定被试总体及被试样本人数和选择被试的方法;拟定主试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者要说的指示语;规定实验次数;安排实验程序;规定使用仪器的型号;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混合设计(一)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基本原理: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系统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

28、变化。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可分为三种子类型:1、实验前后设计;2、定时系列设计;3、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1、实验前后设计指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进行观测的结果与实验条件处理所做的同样观测结果加以对比的设计。即,这种设计类型是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设计。实验前与实验后设计模式 实验前后设计举例目的:第一次参加射击运动的人在接受打靶训练前后打靶成绩的变化。方法:选择10名从来没有参加过射击运动的被试,在他们进行打靶练习前,先进行一次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打靶成绩(前测成绩)。然后对他们进行为期1周的打靶训练,每

29、天2小时。训练结束后,再次对他们的进行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成绩(后测成绩)。将前后两次成绩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1周的训练是否有效果。实验前后设计评价优点:(1)能较明显地检测初实验处理的效果如何;(2)对被试的需要量较少,一组被试当两组被试用,无须设控制组,不但提高效率,被试变量也得到较好控制。缺点:(1)前后两次观测之间存在时间间隔,会带来外来影响;(2)易产生顺序误差。2、定时系列设计指实验处理前对一组被试作一系列的定时重复观测,然后实施实验处理。在对被试作一系列的定时重复观测,分析自变量(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关系。定时系列设计模式说明:y1a、y1b、y1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前之观测值

30、y2a、y2b、y2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后之观测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定时系列设计举例代币法对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作用定时系列设计评价优点:除具有前后设计的优点,还具有(1)降低由于一次观测而得到被试不正常行为的几率;(2)提供测量过程中的信息。缺点:(1)由于更多次的观测,势必延长实验时间,从而会有更多的外来影响;(2)也正是更多次的观测,更易引起顺序误差,更易导致练习、疲劳、紧张或厌烦等效应。3、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指抵消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的一种设计。前面讲到,有些无关变量在某些实验情况下既不能被消除,又不能保持恒定。例如,单组实验往往由于前一处理影响后一处理的效果,产生顺序误差。为了抵消顺序误

31、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abba的排列顺序来安排实验顺序。其模式如下表所示。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示例:人们解决两个不同问题的思维特点分析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评价:优点:(1)能较好地控制被试变量;(2)能较好地控制顺序误差;(3)时间上比较经济。缺点:(1)反应变量在时间维度(轴)上的关系是线性时才能使用。(2)对有些实验不适用。如用两种学习方法学习同一实验材料。(二)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的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包括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被试间设计的统计检验独立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1、随机组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

32、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随机组设计的基本假设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若对各组用同一样的课题,在系统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其结果就成为系统组,则他们的成绩在统计上应是相等的。随机组设计的优缺点优点是:(1)用随机分配被试者的方法可控制两组被试者变量的差异,分组方法简单可行。(2)由于对每一被试者只作一次观测,可消除某些实验误差,如消除学习误差的影响。缺点是:(1)分成等组的方法仍欠精密。(2)若两组在不同时期观测,就有可能插入实验以外的偶发事件,影响因变量的观测结果。 2、配对组设计也叫对等组设计、匹配组设计,是随机组设计的一种扩展。目的是使各组的特性更加相同。这种设计可以控制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匹

33、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配对组设计的步骤第一步:让所以被试做“共同作业”,即接受预备测验,获得作业分数;相同任务:如打靶;根据打靶成绩进行分组;类似任务:如问题解决不同种类问题解决;相关任务:如智力测验问题解决。第二步,根据作业分数形成配对组。配对设计的优缺点优点:在实验处理之前,就把组间变异缩到最小,并使各组内变异比单独的随机分配更接近相等。因此,这种设计能对被试个别差异给予更多的控制,小型实验用配对设计,其效果比用随机分组的效果更为显著。缺点:实验者因分配被试而大大增加工作量。(三)混合设计混合设计是

34、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混合设计举例一johnson等(1983)用混合设计的方法比较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记忆成绩。他们假设,抑郁者比非抑郁者对于未完成的记忆任务的记忆效果更好。实验中,要求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完成20项记忆任务,其中,10项记忆任务在完成之前被打断。在全部任务完成后,要求被试回忆记忆任务的名称或尽可能多地描述记忆任务。比较:被试变量是组间设计(抑郁、非抑郁)任务类型是组内设计(完成、未完成)。 混合设计举例二让被试以不同的背诵方式对

35、一系列意义上没有联系的3个英语单词为一组的材科进行加工,背诵的次数也不相同。背诵方式有4种,产生了4种实验条件: (1)数字条件。(2)机械背诵。 (3)造句背诵。(4)想象背诵。背诵次数分别为1, 2,4,8,10次,每次背诵时间为2秒。混合设计背诵方式为组间设计:所有被试分成4组,每组被试只用一种方法背诵。背诵次数为组内设计:但在每种背诵方式下,背诵次数都有1,2,4,8,10五种每个被试都要按随机安排的顺序轮流进行这五种不同次数的背诵 。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一)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程度要求 较高,在使用这类实验设计时,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能有效地控制内在无效来

36、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随机化 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使实验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真实验设计类型真实验设计之一:完全随机化设计真实验设计之二:多因素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之三:随机化区组设计真实验设计之一:完全随机化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是指用随机化方法将 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实验的目的对各组被试实施不同的处理。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是指研究者在实验前采用随 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两组,并随机选择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 为控制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而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1)设计的模式 (2)设计的评价 (3)设

37、计的显著性检验 (4)设计的实例分析 (1)设计的模式r o1 x o2 r o3 o4 (2)设计的评价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基本控制了绝大多数影响内 部效度的因素。这是因为该设计采用随机布置的方法将被试分为两组,从而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的中途退出以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 作用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另外,由于安排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在前测到后测这段时间内的事件对实验组控制组的影响基本相同,因而可以控制历史、成熟、测验、仪器使用 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设计使用了前测验它为检查随机分组是否存在偏差提供了充分的 依据但它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即被试由于前测验而获得

38、的经 验,可能对后测验产生敏感性,出现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导致对实验设计外部效度的影响。 (3)设计的显著性检验其一是对增值分数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是对每一名被试,用其后测成绩减去前测成绩(o2-o1,o4-o3), 分别求出两组增值分数的平均数。对两组增值分数进行显著性检 验的方法有:t-检验(参数统计);曼惠持尼(mannwhitney)u-检 验或中位数检验(非参数检验)。另外,还有协方差分析法,这种方 法被研究者认为是很好的方法。此方法是将前测分数作为协变量,对实施实验处理前的组间差异进行控制和调整,以便使两组的后 测成绩能够比较不受前测成绩的影响。 (4)设计的实例分析 沃坦阿贝、黑尔和

39、洛马克斯关于“通过一系列教学程序和方法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根据报纸标题预测所报道内容的能力”的实验。 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1)设计的模式r x o2 r o4(2)设计的评价 首先,由于采用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 组不接受实验处理,从而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 响;另外,由于实验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它控制了选择和 被试的中途退出等影响内部效应的因素。同时由于两组被试没有 进行前测验,从而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实验外部效 度的影响。 (3)设计的显著性检验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简单。 大部分研究者使用f检验对两组后测成绩进行比较研究;非参

40、数检验也常使用曼-惠持尼u-检验或中位数检验法。 (4)设计的实例分析卢仲街等(1981)的研究项目“初中一年级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协作实验研究” 。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时要进行实验处理的方案不只是一个 或两个,即有时研究者要进行的实验处理x的个数有3个或3个 以上。 设计的模式r xl olr x2 o2r x3 o3真实验设计之二: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一种实验设计,又称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在完全随机析因设计中,研究者可以考察各个自变量交互

41、作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交互作用),并同时考察各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效应(主效应),以及考察一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简单效应);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这种设计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多因素实验的优点多自变量实验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实验结果更有价值2.完全随机析因设计在析因设计中,为简化表述,常常采用一些英文字母、符号和数字,作为各个因素和因素各个水平及其相互关系的标志。 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来表示因素,用与大写字母相对应的小写字母来代表因素的水平,而用乘号()表示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例如,在包括两个因素且其中一个因家有2个水平,而另一个

42、因素有3个水平的析因设计中,以a和b代表两个因素,以a1、a2相b1、b2和b3分别代表因素a和因素b的水平。我们称其为双因素设计,又称ab因素设计,也可称23因素设计。 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 完全随机双因素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若干同质组(分组的个数等于实验处理的个数),同时用随机的方法分配每一组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由于双因家析因设计实验处理的个数是由两个因素的水平数交叉组合决定的,所以双因素析因设计的模式也与各因素的水平数有关。 双因素析因设计的主要效应与交互作用的效应主效应是指由每个单独因家(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交互作用的效应是指当一个因素(

43、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相反,如果某一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不受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影响,我们就说这个因素与其他因素是没有交互作用的。 杨治良等(1981)的实验目的: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第一个自变量是年龄,选取初中生年龄组和大学生年龄组。第二个自变量是实验材料,这里我们选取具体实物图形组和词组两个组。因变量取再认能力d作指标。这个实验的方法是采用再认法,把被试者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真实验设计之三:随机化区组设计随机化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某种标准分为不同的

44、组(区组),每个区组的被试接受全部发实验处理。随机化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尽量缩小,而对区组之间的差异依据设计要求而定。每种处理出现在每个区组中,这时区组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在各处理平均数间的差异。 随机化区组设计的原则随机化区组设计的原则是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尽量“同质”。每一区组内被试的人数分配有3钟情况:一名被试作为一个区组。这时,每名被试(区组)均接受全部处理,在接受处理的顺序上要采用随机化的方法。每个区组内被试的人数是实验处理数目的整倍数。区组内的基本单元不是一名被试或几名被试,而是以一个团体为单元。 1.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与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是基本相似的

45、,不同的是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要求将被试划分为不同的区组,并且每一区组随机接受所有不同的处理。然后观察实验处理后每个区组对不同处理的反应,并作为后测成绩。2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 随机化区组两因素设计与随机化双因素设计基本相似,只是随机化区组两因素设计将被试划分为不同的区组,每个区组都随机接受两因素各个水平组合的全部处理,然后观测每个区组对不同处理的反应,并将反应值作为后测成绩。 (二)准实验设计1.单组准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有时会因条件的限制和问题的性质而使研究无法采用控制组,从而选取准实验设计进行研究。(1)时间序列设计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或个体进行一系列周期性测量,并在测量的时间

46、序列中引进实验处理(x),然后观测引进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测量结果,并与引入实验处理x前的一系列测量结果相比较,研究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时间序列设计模式时间序列设计举例学习心理咨询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时间序列设计可能的实验结果时间序列设计评价时间序列设计可以较好地控制“成热”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其次,该设计可以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名被试都要经过多次测验,并得到一系列测验结果这就能够降低由于只作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向性样本成绩的概率。同时,该设计有可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综上所述,由于时间序列设计可以多次测量被试在处理前后的数据,因此通

47、过观察处理x前后的变化趋势,也就可以判断处理x前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作用。缺点首先,由于该设计研究是在没有控制组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它不能控制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自变过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其次,测验与处理x的交互作用作为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在该设计中不易受到充分控制。再次,多次实施前测验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被试在实验处理后的成绩。(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在心理研究中,与选择两等价样本组(实验组和控制组)相对应,当只有一组被试时,常使用两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而采用常规安排x0。相

48、等时间样本设计moshi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举例教师批改作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相等时间样本设计评价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它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也同时被较好地控制。缺点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在控制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方面并不理想。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也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3)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要求在时间1对两个变量(a、b)的关系作出测定和相关分析,再在时间2作相似测定和分析

49、,当交叉滞后相关之间有显著差异时,就可以推测变量a和b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举例三年级儿童对于暴力或凶杀电视片与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4)回归间断点设计这种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处理的主效应。即如果实验处理前后的的回归线出现了间断,说明实验处理是有效果的。回归间断点设计举例奖励对职工工作成效的作用。(3)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要求在时间1对两个变量(a、b)的关系作出测定和相关分析,再在时间2作相似测定和分析,当交叉滞后相关之间有显著差异时,就可以推测变量a和b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举

50、例三年级儿童对于暴力或凶杀电视片与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4)回归间断点设计这种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处理的主效应。即如果实验处理前后的的回归线出现了间断,说明实验处理是有效果的。回归间断点设计举例奖励对职工工作成效的作用2.多组准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使实验结果尽量少受无关因索的干扰,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多组实验设计,即包括有实验组和控制组存在的实验设计。(1)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特点是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来选择对等组,有时也不能随机安

51、排哪个为实验组、哪个为控制组。设计模式举例:思维训练评价:首先,由于增添了控制组,从而使该设计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其次,由于两组都有前测验,研究者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因素有了初步的控制。缺点:该设计没有使用随机化方法来分配被试或实验处理,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该设计的效度。又由于两组都使用前测验安排,因而其实验结果不能校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去。(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潦后测时间序列设计是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

52、础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设计模式举例评价(3)平衡设计平衡设计又叫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在该设计中,研究者为了达到对实验控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而对实验处理的顺序相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设计模式举例研究4类测验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影响评价(三)非实验设计1.单组后测设计在单组后测设计中,只有一个实验组,而对实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后测成绩。单组后测设计模式举例数学课外辅导讲座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评价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单组前酗后谢设计是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种改进,它增加了在实验处理前的测验,但还是仅有一组实验组。单组前测后测设计模

53、式举例威待墨(j witter) “七年级低成就学生态度和成就的咨询和辅导效应”评价3.固定组比较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又称静态组或整组比较设计,该设计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但因这两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故它不能使用随机化的原则来选择被试。设计模式举例评价4.事后回溯设计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简单关系。设计模式两类事后回溯设计(1)相关研究设计(2)准则组设计(1)相关研究设计相关研究设计是在

54、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数据集合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则是被追溯的数据集合,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这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相关研究设计模式相关研究设计举例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关于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2)准则组设计准则组设计与相关研究设计相类似,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实验设计。它要求研究者通过对所研究现象的被试的比较,确定某些被试(准则组)具有一种状态的特征,而另一些被试(非准则组)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然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准则组设计模式准则组设计举例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因素评价相关研究与准则组研究是事后回溯设计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研究是相

55、辅相成的。相关研究的主要用途是辨认两个变量或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及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而准则组研究的主要用途则是通过准则组与非准则组的对比,研究存在一定关系的两变量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状态特征。缺点主要缺点是它缺乏对变量的控制。事后回溯设计与变量的控制就相关研究设计而言,如果两变量存在因果关系,那么该设计就缺乏对影响因变量效果的自变量的控制。对准则组设计来说,它影响着对两个因变量效果差异的观测。该设计还缺乏对随机化分配的控制。但是,研究者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对调查中的测量进行控制。将调节变量引入事后回溯设计举例关于受过课堂开放教学方法训练的教师组和末受过这种训练的教师组的课堂环境的对比研究。 四、实验的信度怎样验证实验结果的可信性?关于类比问题解决的研究邓克肿瘤问题:假如你是医生,面临着一个胃内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在肿瘤上不能动手术。但是,肿瘤不切除,病人就会死去。有一种辐射能摧毁肿瘤。如果辐射以足够高的强度立刻到达肿瘤,肿瘤会被摧毁。但不幸的是,当高强度的辐射经过机体的其他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