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_第1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_第2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_第3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_第4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山界教学方案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2、能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简要概括文章大意。3、能归纳课文的思想内涵,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教学过程模块一:课时目标教学版块1:明确目标老师出镜同学们,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了这段历史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撰写的回忆录老山界。ppt1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能具体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能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概

2、括大意。能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目标1、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2、能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3、能归纳课文的思想内涵,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模块二:疏通文意教学版块2:了解背景ppt2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称誉。年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了解背景老山界是当年

3、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称誉。 年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教学版块3:明确阅读任务ppt3了解了相关背景后,我们来阅读课文。先请大家在课文上标上小节号然后仔细阅读课文,要求做到:1、对照注释,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掌握字词的意思;2、划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有关词句;3、按时空的转换,叙述所发生的事情;4、梳理全文结构,归纳文章大意。pp

4、t3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对照注释,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掌握字词的意思。2、划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有关词语。 3、按时空的转换,简要叙述所发生的事情。 4、梳理全文结构,归纳文章大意。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任务,时间约10分钟)教学版块4:词语积累ppt4 课文共34小节,词汇非常丰富,想必大家通过自学已经初步掌握。下面,老师再补充些字词的注音、解释。请做好记录。ppt4 词语积累满望:十分希望惊惶:惊慌打颤(zhn):同“打战”,发抖。矗(ch)立:耸立,高高地直立。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细切:细微、细小。教学版块5:梳理时、地ppt5记叙文对时间和地点的

5、交代一般都比较细致、清楚。刚才同学们对本文交代时间和地点词句已经做了勾画,下面来进行交流。全文写了翻越老山界的经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都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等。表明地点变化的词语:沿着山沟向上走山脚峭壁上(雷公岩)山顶山下等。由此可见,翻越老山界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从山脚到山顶,从山顶到山下。这样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带着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ppt5梳理时、地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表明地点变化的词语:沿着山沟向上走山脚峭壁上

6、(雷公岩)山顶山下。教学版块6:梳理事件ppt6理清了时间和地点后,请大家根据时空的变换,快速浏览课文,用简要语言叙述所发生的事情,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把相应的内容填入下面表格内,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结构。ppt6梳理事件时间地点事情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两点下午两点以后(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时间约5分钟)ppt7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写到第二天,从山脚写到山顶,又从山顶写到山下。以时空为序,分别写了与瑶民攀谈、准备翻山、夜行峭壁、半夜露宿、登上山顶、顺利下山等主要事情,过程清晰明了。ppt7时间地点事情第一天下午瑶民家与瑶民攀谈天黑山脚下准备爬山夜里半山腰夜行军半夜

7、山路上半夜露宿第二天黎明以后雷公岩翻越雷公岩下午两点山顶登上山顶两点以后山下征服老山界教学版块7:结构梳理 ppt8 经过刚才一系列的梳理,全文的结构就非常清晰了。本文可说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记叙文,文章共34段,第1段是事情的起因,交代了红军要翻越老山界。“三十里高的瑶山”,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第2-33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最后一段是事情的结局,呼应开头,小结全文。那么,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归纳本文的大意,也就水到渠成了:本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揭示了翻越老山界的重要意义。ppt8结构梳理起因 (第1段):交代要翻越老山界。 经过(第2-33段)

8、:记叙翻越老山界的具体经过。结局 (第34段):点明翻越老山界的重要意义。模块三:感受意义教学版块8:感受意义ppt9刚才,我们具体感知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作者在文章最后说,“老山界是我们在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翻山之难的?面对这些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的态度?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请大家再次研读课文,针对这3个问题,在课文上做批注,然后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大家的学习心得。ppt9感受意义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翻山之难的? 面对这些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的态度?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现场老师组织合作学习,时间约5分钟)ppt10 通过刚才的学习,

9、同学们一定对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有了具体的领悟。翻山之难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二是睡觉难(夜宿“之”字路,寒气逼人);三是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极饿);四是处境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但是,面对如此困难红军战士却能打趣逗笑、奋勇登山;观赏夜景、酣然入梦;鼓足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生动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t10翻山之难红军的态度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观赏夜景、酣然入梦吃饭难鼓足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

10、嘲笑敌机老师出镜 这节课我们感知、感悟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这一历史事件,让我们觉得作者就像一名讲故事的老手,把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讲得不仅有头有尾,波澜起伏,而且绘声绘色,妙趣横生。下节课,我们将探究、品味文章的妙趣。同学们,再见!老山界教学方案主讲老师:常州市正衡中学 顾汶霞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能说出多种表现手法在不同情景中的运用及表达作用。2、 能结合语境说出重要语句的含义。3、 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文中的精彩语段。教学过程模块一:课时目标教学板块1:明确任务老师出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具体体会了红军翻越老山界

11、的全过程,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勇于战胜困难的钢铁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文中许多精彩的段落耐人寻味,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对此作一番品味赏析。ppt1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能对精彩的语段进行赏析,指出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在场景和环境描写中的应用,说明其表达作用。能结合文章或语境分析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中心的理解。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精彩语段。学习目标1、 能说出多种表现手法在不同情景中的运用及表达作用。2、 能结合语境说出重要语句的含义。3、 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文中的精彩语段。模块二:重点研读教学板块2:事件评析ppt2文章所要表

12、现的主体事件是红军翻越老山界,但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却用较多的篇幅写了和瑶民攀谈,这看来和表现主题事件有游离之感,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3-11小节,思考:1、哪些词语表现了瑶民大嫂的情感变化?2、瑶民大嫂的感情变化表明了什么?3、这段事情和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ppt2研读311段,思考:1、哪些词语表现了瑶民大嫂的情感变化?2、瑶民大嫂的感情变化表明了什么? 3、这段事情和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学习,时间约5分钟)ppt3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上述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老师作一下归纳:表现瑶民大嫂情感的词语,从“惊惶”到“哭起来”,再到“道歉”,最后是“欢喜”

13、。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ppt3 瑶民大嫂,从“惊惶”到“哭起来”,再到“道歉”,最后是“欢喜”。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教学板块3:语段赏析ppt4文章在记叙红军登山过程中,有三处非常精彩的场景和环境描写,分别是13到19段,第23段和第

14、32段。下面,请阅读这几段文字,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内容。(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交流、评价,时间5分钟)ppt4 (长征背景图)研读1319段、第23段、第32段,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内容。ppt5 同学们刚才各用一句话概括了这几处描写的内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把它各用四个字概括,依次是:星夜爬山、半夜露宿、下山景致。13、19段星夜爬山23段 半夜露宿32段 下山景致ppt6 星夜爬山这一场面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请仔细阅读相关语段,思考:1文中说“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奇观表现在哪里?2、这段描写的观察点和视角有什么独到

15、之处?3、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研读“星夜爬山”有关语段,思考:1、文中说“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奇观”表现在哪里?2、这段描写的观察点和视角有什么独到之处? 3、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交流、评价,时间约5分钟)ppt7 看来大家都很会赏景,各有独到见解。老师认为,“星夜爬山”的奇观表现在: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

16、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从山脚到山道,视觉先从山脚往上望,再从“之”字拐的路上向上看,采取仰视;而后向下看,采用俯视,这样,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使读者如身临其竟般感受到老山界的“高”和“险”。加上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很乐观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风貌。ppt7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曲折 不屈斗志星夜爬山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山势陡峭 乐观情绪ppt8 “半夜露宿”写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请认真阅读23段,找出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是

17、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研读“半夜露宿”语段,思考:1、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2、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交流,5分钟左右)ppt9同学们学习很有成效,老师把大家的意见作如下概括。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比喻句“天上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又如排比句“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这几个比喻形象生动,刻画入微,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兴趣,并对本体事物理解得更加明确清晰。一组排比句兼用比喻写感觉到的声响,以动衬静,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此段从所见所闻两方面来写,加上

18、红军战士午夜醒来真切感受的描述,使这段文字具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使读者似乎也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处困不悲、处险不惊、乐观自信的品质。星星像宝石视觉 山峰像巨人 由远及近 (比喻) 山谷像一口井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听觉 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排比 比喻)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模块三:精义探究教学板块4:探析句义ppt10刚刚我们具体分析了三处片段,感受了红军战士翻山活动时的情景和精神世界。文中还有不少语句具有深刻的含义,这都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揣摩。现在我们试举3例,来作一番探究。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

19、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这句话中的“意志”指什么?ppt10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

20、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ppt11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ppt12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这“意志”指什么?)(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间约5分钟,而后根据观察的小组讨论情况指定三个小组的代表依次全班交流上述三句的理解。)ppt13同学们刚才的讨论,一定很认真,探析也很到位。老师把自己的认识也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第一个语句,不能改词,“生怕”是很怕的意思,“不准”是命令语气,“不要”是祈求语气,文中原词强调了我们的部队纪律严明,充分ppt13 “生怕”是很怕的意思,“不准”是命令语气,“不要”是祈求语气,文中原词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