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_第1页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_第2页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_第3页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_第4页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摘要: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关键词:二里头遗址 夏文化 国家起源 都邑早在20 世纪中叶,范文澜根据竹书记年中的传说和史记的记载,将夏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1 。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

2、“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一 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问题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夏王朝的描述,尚书、左传、国语、诗经、礼记、竹书纪年及先秦诸子中都有一些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虽然记载琐碎零星,但通过对其中的整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的到夏王朝是当时一个经

3、济文化的中心。这个地区就是黄河、伊河、洛河的交流处,现在河南省西部。国语 周语上“ 昔夏之兴也, 融降于崇山。” 韦昭注“ 融, 祝融也, 崇, 崇高山也夏居阳城, 崇高所近”此阳城即今为登封告成镇, 在篙山的南面, 二里头遗址的东南面。1977年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告成王城岗遗址时, 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基址, 可能即为夏代初期的禹都阳城, 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逸周书 度邑解 自洛呐延于伊呐,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二里头遗址位在伊、洛两河之间、洛阳平原的东部与文献记载是恰相符合的。吕氏春秋 音初篇“ 有帝孔甲于东阳贫山” 的传说。水经注河水,于盟津今孟津后引其文, 又注之曰“

4、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东首阳山, 在二里头遗址之北, 相距约公里。史记 封禅书“ 昔三代之君, 皆在河洛之间。”史记 夏本纪正义“尚书云 太康失邦, 兄弟五人须于洛呐。此即太康之居近洛也。”古本竹书纪年“ 后架伐眠山 而弃其元妃于洛。”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边上, 与文献记载是相符合的。史记 吴起列传,夏果之君, 左河济, 右泰华, 伊胭在其南, 羊肠在其北。”二里头遗址的位置正在此范围之内。史记 夏本纪正义引臣攒曰“汲泉古文“ 太康居斟, 翼亦居之, 梁又居之。”二里头遗址为一夏代都邑, 有可能即为桀都斟鄩。佟柱臣以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记载圈定夏的地理位置,将竹书纪年夏记

5、“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的记载来对应二里头遗址的两个14C 年龄,从时空上锁定二里头应该就是夏代的都邑,然后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宫殿遗迹、青铜器、墓葬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特征来讨论2。1995 年以后, 国务院决定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合天文学、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门学科,应用较先进的断代技术,将包括夏在内的三代研究推向了高潮。1999 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结项验收,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其总目标是通过了9 个课题和44 个专题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制定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该项目的成果发表后在国内受到一致好评,但是在国际上却遭遇尖锐批评,凸显了中外学

6、术界在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夏商周断代工程不仅确信夏的存在,而且列出了夏代各王的世系表。坚持这一论断的学者以四条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1) 豫西和晋南是周代文献中提到的夏人活动区域,其中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是夏文化的代表。(2) 二里头发现了宫殿遗迹,表明国家的存在。(3) 14C 测年结果证明二里头在夏的纪年内。(4) 既然司马迁所记载的商朝被证明为信史,那么夏的存在也应该是可信的3。但是在持不同意见的中外学者看来,这些理由显然是不够令人信服的,这项研究不应该预设夏的存在,而应该证明它存在。夏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周代,而时间上离夏最近的商代甲骨中却未见有关夏的片言只语,因此,夏有

7、后人杜撰的嫌疑。由于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夏代的文字,因此这个问题不能预设任何带有倾向性的前提,必须从考古学上来进行独立的探究。但是目前考古学者并没有充分消化考古材料,利用所含的信息潜力来破解这个问题,而仅仅局限于比较出土文物的异同来界定夏文化的内涵,并坚信不疑地用考古资料来印证文献。二 从二里头考古发掘论证我国国家起源 1977 年,夏鼐总结了当时争论中的四种观点: (1)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全部四期是夏文化遗存; (2) 河南龙山晚期与二里头一、二期遗存为夏文化遗存; (3) 二里头一、二期遗存是夏文化,三、四期是商文化; (4) 二里头一至四期是夏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不是4。从中是否能够

8、说明夏代国家已经形成这个问题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主要是基于以下考古发掘事实。从宫殿建筑基址上看,在二里头遗址的第二几期至第二期文化中, 通过考古钻探, 已经了解到地下保存有大、小夯上宫殿建筑基址数十座, 经过发掘的已有第号和第号宫殿建筑基址。在宫殿建筑基址的北面正中间, 有带回廊的主体宫殿三间, 北面有围墙, 东、西、南三面有廓庞建筑相同,南面有大门, 左右设塾房。同时, 在宫殿基址下面的东部和东南部, 都发现装设有排水管道, 管道的外端分别从两处门道的下面通到外边去这种地下排水设施, 也是从淮阳平粮台城址就开始的, 直到歧山凤雏村的西周早期宫殿建筑还用此法, 足见这套传统的营造建筑技术

9、,经历夏商周三代是一脉相传下来的。再一个从墓葬发掘上看,墓葬可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墓只有一座,位于第二号宫殿建筑群的主体宫殿与围墙之间。这就充分说明了,宫殿建筑是一种阶级社会的王权象征, 而不是原始社会的产物。中型墓多分布在遗址的东面和北面地势较高的地方墓坑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 南北向, 长2、宽1米余随葬器物一般10件左右, 最多20达余件。从埋葬方面来看, 已分成不同的等级, 随葬品的精陋、多寡也十分悬殊, 说明当时已经进人阶级社会, 即奴隶制时代了。 农业经济方面有起土用的扁平石铲、骨铲、蚌铲和木未印痕, 有收割用的石刀、石镰, 有砍伐用的石斧等。这些生产工具, 数量众多, 磨制精致

10、, 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达程度。农业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主要粮食作物有粟等。渔业方面, 发现有鱼钩铜、骨质的皆有、骨鱼镖、陶网坠等工具, 以及在平底盆的内壁和骨片上等都刻有鱼的图像。狩猎方面, 发现有骨链、石嫉、铜嫉等工具, 狩猎的对象, 主要有鹿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已经有明确分工, 手工业之间, 也细致的分工, 如铸铜、制玉、制绿松石、制骨、制陶、酿酒、纺织、制漆、制石等。根据文献记载, 如越绝书 记宝剑说禹时“ 以铜为兵” , 左传 宣公三年说夏代初年“ 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 与我们目前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实物资料大致是相符的。我们可以明确地说, 夏代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制玉已经

11、成为当时的一种专门手工业, 这些珍贵的玉器,是专门给王室和奴隶主贵族享用的。淮南子 精神训云“ 夫有夏后氏之磺者, 匣匾而藏之, 宝之至也。”说明夏代的制玉是很著名的。目前已发现有铜、玉、绿松石、朱砂、海贝、釉陶和白陶等。这些原料和成品多非本地所产, 应该是通过商业贸易、交换或从战争中掠夺来的, 方国进贡来的。特别是海贝, 产在海洋中,与中原内地相距十分遥远, 说明当时人们的交往、联系是很广一泛的, 并非如有人所说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是很有限的, 情况是很闭塞的。考古资料表明, 以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影响, 纵横都在千里以上。到目前为止, 在二里头遗址里大多发现在陶大尊内口沿上

12、的刻划记号, 约有来种。这些刻划记号的目的和用意, 目前我们尚不知晓。目前还发现有用猪、牛、羊、和鹿的肩脚骨行灼或先钻后灼的卜骨,反应了当时的宗教迷信情况。 三 从二里头文化都邑的特点解析早期国家的特质二里头文化以其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的登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其都邑中心的庞大化与复杂化, 二是其大范围的文化辐射5。二里头遗址这一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所显现出的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都邑的特征, 正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而被不断地认识。近年的勘察结果表明, 二里头遗址的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遗址现存范围的东、南、西缘大体接近于原始边缘, 惟其北部遭到现洛河河

13、床的切割破坏6。“早期国家社会一般表现为特有的都市聚落形态, 其中城市是最重要的部分”。二里头文化都邑具有庞大化与人口的高度集中性。从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看,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盆地在史前时期一直属人口密集分布区, 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最大的遗址的面积仅60余万平方米7 , 这与二里头遗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学者认为这一超大型聚落的出现本身即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8。二里头都邑当时的人口至少应在20000人以上。人口如此高度集中于中心聚落(都邑) 及近畿地区, 在东亚地区尚属首见。人口的增长是社会复杂化与国家出现的重要契机, 而人口集中的程度应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社会的成熟度。近年二里头

14、遗址的一系列发现, 表明这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遗址的中心区位于遗址的东南部至中部一带。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包括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遗址西部和北部区域则仅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及小型墓葬, 应为一般居住活动区。二里头都邑的早期国家特质还表现为大型礼仪建筑与青铜、玉礼器的独占。国际著名汉学家、美国达慕思大学艾兰教授认为“二里头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一种新的范式”,艾兰引用了“文化霸权”概念,认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晚商文化和周文化在礼器上表现出极强的传承性。从“精英文化”和“文化表象”的角度讲,延续发展的中华古代文明,正是发端

15、于二里头时代所开创的礼制文化。二里头文化这种对关涉国家命脉的礼仪建筑与铜、玉礼器的绝对占有, 显现了早期国家权力中心的惟一性。此外, 二里头遗址墓葬所表现出的高度的社会阶层分化, 远程输入品所表现出的对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等, 也都对探明二里头国家的特质有所助益。上述现象表明, 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社会拥有高度集权的组织管理体系, 存在一个内部专业分工的行政机构。而这正是早期国家所应有的特征。 四 小结本文通过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从二里头考古发掘论证我国国家起源和通过二里头文化都邑的特点解析早期国家的特质,这几个方面对我国国家起源做了简单的论述。尽管二里头文化的发掘上尚未有文字发现,但通过对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已基本展现了二里头文化作为我国早期国家的特质。二里头文化的都邑规模大、人口稠密、礼乐文化发达等等很多方面的特征都已证明,我国早期国家的发源就与二里头息息相关。二里头文化不仅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居所夏商文明! 参考文献 1 范文澜. 中国通史M . 人民出版社,1978 年(1949 年第一版) . 2 佟柱臣. 从二里头类型文化试谈中国的国家起源问题J .文物,1975 年第6 期. 3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N .社会科学报,2003 年11 月27 日. 4 夏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