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中西医温病重点整理题型:选择(30分)-单选50题,每题0.5分 多选5题,每题1分 填空(20分)10题,每题2分 名词解释(10分)5题,每题两分(包括一个病名解释) 简答题(10分)2题,每题5分 问答题(20分)2题,每题10分 病例分析题(10分)1题病例分析题: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 湿热类(湿温)包括诊断、辩证、分析症状、治则、处方、药。证型以课本为准。1、诊断:从舌像、脉象上区分温热类、湿热类(若为湿热类只能是湿温,其他没学不考)2、辨别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 从发病季节上看:暑温发病7-8月份,春温发病3-4月份,风温一年四季皆可发病(湿温也是7-8月份) 看
2、初起表现:春温病是里热证,暑温病是气分证,风温病有表证3、辩证分型:简洁、看下PPT4、分析症状:相似症状可以一起分析5、强调不要留空一、总论部分:1、P1.温病学的概念: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因其辨证体系又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故现将其和伤寒、金匮同归于临床基础学科。2、温病学发展概况:战国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其中,明清时期(形成阶段)要掌握:明末医家吴又可出我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瘟疫论温病四大家及其代表著作:叶天士 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薛生白湿热病篇是专论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
3、机和辨证论治的著作,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内容。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后世学习温病学必读之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三焦分治大法王孟英温热经纬另外:看下表格概括P3 表1成长阶段主要医家学术观点概括P5 表2明清时期温病学主要成就概括3.P7.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病因 - 感受温邪,主症 - 发热,病机 -易化燥伤阴)4.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其中,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即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分为四个方面:1.起病急骤,来势较猛,
4、传变较快,变化较多2.发热是温病必有之症,而且多数热势较高。3.易内陷生变,出现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证候。4.病程中都有阴虚,易耗伤阴液(Ps:以上两题都可能出简答题)5、温病的范围(命名原则)P9.第一段倒数4行(重点看下)温病命名主要根据发病季节、四时主气、病侯特点而确立。 发病季节:春温、秋燥、冬温; 四时主气 :风温、暑温、湿温、秋燥 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 流行特点 :伏暑、暑燥疫、湿热疫6、温病的分类P9.1.以性质分类(临床证候或病因是否兼挟湿邪 )分为: 1)温热类温病 - 纯热无湿 2)湿热类温病 - 有热有湿2.以初起见证分类(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 )分为: 1)新感温
5、病 2)伏气温病(伏邪温病)(二)杂气学说1.“杂气”是有别于六气的一种物质吴氏认为温疫的病因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及不正之气无关,提出了崭新的温疫病因新说“杂气论”。2.“杂气”致病的传染性、流行性和散发性3. “杂气”致病的特异性、部位特定性、偏中性1)特异性即“杂气”是多种多样的,某种杂气只能引起某种疾病,不同的杂气引起的疾病不同。2)部位特定性 是指杂气(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有选择性地导致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发病。3)偏中性 是指有的杂气只能导致这一种属的动物发病,而不会导致那一种属的动物或人发病;有的杂气只能导致人发病,而不会导致动物发病。7.P12温病病因包括7种病邪:(填空)风
6、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其中要掌握:7种病邪的名称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攻窜流走、蕴结壅滞)风热病邪 1.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 易化燥伤阴 3. 变化迅速暑热病邪1.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 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湿热病邪 1.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 粘腻淹滞,传变慢,病势缠绵温热病邪 1.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2.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3. 易耗伤津液8、P17.感邪途径(一)从皮毛而入(十之一二)(二)从口鼻而入
7、(十之八九)-可见从口鼻而入是主要感邪途径9、P17.什么叫新感温病、什么叫伏邪温病(名词解释)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10、P19.温病的辩证:掌握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的概念、各阶段各证型辨证要点卫气营血辩证:概念: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特点,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概括温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及其病理变化,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辨证要点: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气分证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血分证多部位急性出血,
8、斑疹密布,舌质深绛三焦辨证:概念: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辨证要点:邪在上焦(5个):1邪袭肺卫(卫分证)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2. 邪热壅肺(气分证)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3. 湿热阻肺 (气分证)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4.热陷心包(营血分证)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5.湿蒙心包 (气分证)辨证要点 :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邪在中焦(4个):1. 阳明热炽 辨证要点:壮热,大汗,渴饮,苔黄燥,脉洪大。2. 阳明热结辨证要点:潮热,便秘,苔黄灰黑而燥,
9、脉沉实有力。3. 湿热中阻辨证要点:身热,脘痞,呕恶,苔腻。4.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辨证要点:身热,腹痛,便溏垢,苔黄腻或黄浊 邪在下焦(2个)1. 肾精耗损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2. 虚风内动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萎,脉虚 11、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二者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临床应用不能各一端,应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上焦病变 卫气营血证候 中焦病变 气分阶段下焦病变 无卫气营血证候 12、P28.9种发热类型1.发热恶寒 2.寒热往来 3.壮热 4.日晡
10、潮热 5.身热不扬6.身热夜甚 7.身热肢厥 8.夜热早凉 9.低热5.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6.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7.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 此为内真热外假寒。8.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9.低热: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13、战汗: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14、P31-32.神志异常中神昏谵语、昏聩不语、神志昏蒙症状的描述及原因。神昏谵
11、语: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神志昏蒙: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15、P33.辨斑疹、白pei辨斑疹-形态、病机、治疗(从形态上看斑疹:松浮为吉,紧束为凶)形态 斑: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望之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疹:形如粟米、高出皮肤,呈琐细小粒抚之碍手成因 热郁于内侵入营血斑: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肤外发 病位:(深)
12、疹:风热郁肺,内窜营血,从肌肤血络而出 病位:肺(浅)治疗原则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化斑汤)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青叶生地倍玄参方)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热毒外泄(顺证)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热毒锢结(逆证)“松浮为吉,紧束为凶”辨白pei为湿热类病症(出题:湿热类病症有何体征:白pei、腻苔)16、P35-38.辨舌,都看一下,特别是特殊舌。(考选择)如:P38.杨梅舌属动血、动风先兆17、P44.温病的十大治法有:1.泄卫透表法 2.清解气热法 3.和解表里法 4.祛湿清热法 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血法 7.开窍息风法 8.
13、滋阴生津法 9.固脱救逆法 10.外治法标出的治法需掌握:概念:如什么叫滋阴生津法适用范围分类:如滋阴生津法分为滋养肺卫、增液润肠、滋补真阴 临床运用注意事项1、.泄卫透表法概念:通过解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在卫分病邪的一类治法。适用范围:温病初起,邪在卫表。分类:疏风散热:桑菊饮、银翘散 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 疏卫润燥:桑杏汤 2、清解气热法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盛,但尚未与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分类:轻清宣气:栀豉汤加味 辛寒清气:白虎汤 清热泻火:黄芩汤加减3、祛湿清热法概念:祛除湿邪、清解邪
14、热以消除湿热的一种治法适应症: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分类:宣气化湿:三仁汤 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 分利湿邪:茯苓皮汤 4、清营凉血法概念: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液,通络散血以清除营、血分邪热的一种治法。适应证:温病邪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病证。分类:清营泄热:清营汤 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气营(血)两清: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 5、滋阴生津法概念: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种治法。适应证:温病后期脏腑(肺胃大肠肝肾)阴液大伤者。分类: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增液润肠:增液汤 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18、P56. 劳复证、食复证、感复证的名词解释劳复证:温病瘥后,正气
15、未复,或余热未清,因过早劳作重新发热者。食复证:温病瘥后,脾胃虚弱,余热未尽,暴饮暴食或食油腻之品而复伤脾胃,导致饮食停滞,余邪复作发热。感复证: 温病瘥后,余热未尽,复感新邪,导致发病。19、接种免疫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增强人体正气的方法。(选择)20、温病的预防方法:一、培固正气,增强体质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顺应四时,调适寒温。保护阴精,固守正气。 注意环境、搞好卫生。】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早期诊治、及时隔离、控制传播】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熏蒸预防法、滴喷预防法、中药预防法、食物预防法】二、各论部分(1)风温病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症状是肺卫表热证,有发热微恶风
16、寒,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的急性的外感热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冬春季多见。风温临床特点:1.初起多见肺卫证候(邪袭肺卫):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2.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热、咳、烦、渴。3.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证:干咳少痰,口舌干燥而渴。4.注意病变中易出现一些变证:如:热入心包等。(2)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以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为特征,常见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惩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到的急性热病。多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春温临床特点:1.多发生在春季、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2.发病初起,多表现为高热、烦渴、有汗不解,小便短赤等一派里热证。少数
17、病例伴恶寒、少汗等表证,也为时短暂,很快消失。3.具有发病急骤,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4.在病变过程中,伤阴明显,易引起斑疹、痉厥。后期因真阴耗损,水不涵木,出现虚风内动等症。(3)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引起,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在夏至至立秋之间。暑温临床特点:1.本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夏至至立秋节气。2. 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3.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较重,临床上易出现闭窍动风和津气欲脱等重证4、春温病热灼真阴证型比较表格,肯定要考问答题10分,务必记住。PPT有表格热
18、灼真阴证治分型比较证型:真阴亏损阴虚风动阴虚火炽病机:肾阴耗损虚热内生邪少虚多水不涵木筋脉失养水火失交虚实并重证候:阴虚证显:低热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红颧赤、咽干齿黑、心悸、神倦、耳聋、舌干绛甚则紫暗痿软、脉虚软或结代。动风证显:动风表现:手指蠕动、甚或瘛疭、口角颤动、两目上视或斜视。里热证显: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治法:滋养肾阴滋阴息风泻火育阴方药: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5、暑温:几个概念:暑温病、暑厥、暑痫(暑风)(名词解释)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
19、神昏肢厥。 暑温气分三证比较表:暑入阳明 暑伤津气 津气欲脱症状:阳明热盛证 阳明热盛证 热退 津气耗伤证 津气两伤证 津气欲脱证 邪热:重轻 正虚:轻重治法:清暑泄热 清暑泄热 补敛津气 兼益气生津 益气生津 扶正固脱方药:白虎汤加人参 王氏清暑益气汤 生脉散6、湿热类:详见PPT。概述中定义:湿温是湿热病邪所引起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发病初起以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特点(重要) 1.季节性强:在夏秋雨湿较重的季节,气候炎热,雨量特多,热蒸湿动,弥漫空间,人之所触,最易感受,因此湿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0、在此季节发病率高。2.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湿热胶结,难解难分,阻滞气机,郁遏阳气,致病迁延日久,缠绵不愈。整个病程以湿热留恋气分阶段时间较长。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持水谷与水液代谢的运化,由于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因此,临床上多出现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等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由于湿邪是弥漫性的浊气,湿热合邪,很容易周身弥漫,造成上下、表里同时受邪的诸证。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 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由于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
21、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 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 口干:不欲饮。 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 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等。其中,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要知道为什么。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要掌握几个矛盾性症状,不要求掌握全部。(如身热不扬、口干不欲饮)(4)湿温是湿热病邪所引起以湿热阻遏卫气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象偏重、热象不显的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的季节。湿温临床特点:(尤其是重点)详见PPT1.季节性强2.发病较缓,病程较长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4.病程
22、中多见矛盾性症状:由于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7、湿热病的临床运用,暑湿伏暑没讲课,对照讲义和PPT看一下,8、湿温病的几个证型比较重要,以及它治疗的禁忌症(禁汗、禁下、紧润)要看一下,证型以课本为准,用什么方。三、原著选读叶天士温热论1、主要学术思想: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2、
23、背诵温病大纲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3、名词解释:P169.两阳相劫、浊邪害清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4、辛凉轻剂桑菊饮辛
24、凉平剂银翘散辛凉重剂白虎汤5、P168.邪在肺卫兼夹证药物加减: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挟湿加芦根、滑石。6、P169.战汗的名词解释及形成机理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7、P172.论湿中了解面色白属于阳虚,面色苍属于阴虚。 P173.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薛生白湿热病篇1、湿热病篇主要内容: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
25、的变证。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2、背诵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3、P189.第一行、第二行填空: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4、根据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填空题)P9.5、P190.名词解释:阴湿、阳湿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阳湿:湿已化热,汗出发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6、阴湿
26、和阳湿的鉴别,详见PPT 二者病位都在卫表,都有恶寒、身重表现。阴湿湿邪伤表,致卫阳郁闭,故无汗、不发热 阳湿湿热郁蒸于表,故汗出、发热。7、P191.瞀乱:瞀:目眩、眼花、目不明;乱:胸腹闷乱。是由于清阳闭阻不行,机窍闭塞,浊邪害清所致。8、P199.名词解释:津枯邪滞津枯邪滞湿热化燥,热结阴伤,肝风内动,证见:谵语昏不知人,口渴,苔黄起刺,脉弦囊缩,两手抽搐等。9、P200.名词解释:主客浑受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10、了解一下:赵绍琴治痢之法:1)逆流挽舟法:用于暑湿在卫
27、,肠胃积滞。苏叶、葛根、白芷、藿香:解表黄连、法半夏、厚朴:分化湿热,辛开苦降。2)升降分化法:用于暑热湿滞互结肠道。黄芩、黄连:清热;木香、槟榔:理气;焦三仙:导滞;法夏、厚朴:辛开苦降;葛根、苏叶:升阳发表。3)温寒化滞去痛法:用于寒湿积滞互阻肠道。桂枝、干姜、肉桂、吴萸温黄连清木香理焦麦芽导11、P206.薛氏五叶芦根汤包括哪五叶: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吴鞠通温病条辨1、吴氏的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是研究温病学的必读之书。2、P211.了解一下温病与伤寒在发病部位、受邪
28、途径上的区别。(解析释评)3、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重剂白虎汤4、P216.白虎汤四禁及原因:吴氏指出“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脉浮为病在表,脉弦为病在少阳,脉细为阴虚;脉沉为热结肠腑或阳气虚弱;不渴为津液未伤;汗不出为表气郁闭或无作汗之源。这些情况均非白虎汤适应证,故称为白虎汤“四禁”。5、P216-217.温病五大死证,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也。6、P217.肺之化源欲绝黄连阿胶汤合犀角地黄汤(释评部分或PPT可见)肺之化源欲绝:是指手太阴肺经血分证中的一种危重证候。在病变过程中因邪热燔灼肺金,血和津液交迫而出,病人出现吐出粉红血水。吴氏提出“可用清络育阴法”,即凉血安络,甘寒养阴的法则,方可选用黄连阿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人住院患者跌倒评估标准与流程
- 有关计算机的介绍
- 瑞邦集团品牌介绍
- 红色教育研学成果
- 民居设计软件
- 狗咬伤人的赔偿协议书
- 提前批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西师版三年级化学上册月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 蔬菜基地协议书
-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检查表
- 2025年松阳县机关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3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师编制考试面试题库及答案
- 幼儿园家长工作沟通技巧培训教材
- 一汽丰田销售流程
- 二类医疗器械零售经营备案质量管理制度
- 荣县2025年度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黑龙江省 2025 年专升本英语全真模拟卷
- 浙江南海实验高中2025年秋9月月考高一数学试题+答案(9月29日)
- 司法鉴定人岗前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地面保洁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