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1课 论民本 本课话题和谐一、从课本中积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的这几句话在强调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要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依靠。二、从自然中积累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由于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经常攻击人类、偷袭牲畜、踩损庄稼,因而影响了附近地区居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更时常引发枪杀野生动物的事件。虽然有关人士想尽了办法,也无法真正解决人与动物相互间的“争食”和“争斗”。随着人和动物之间冲突的不断升级,肯尼亚政府伤
2、透了脑筋。有一天,一个在临近野生动物保护区居住的居民发现,那些野生动物们对一些两米以上长满刺的仙人掌总是敬而远之。他便有意识地在自家庄园边缘种植上一道仙人掌“防御墙”。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曾经肆无忌惮靠近村落的野生动物们每每都会在仙人掌“防御墙”前停下脚步,继而转身离开。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种植仙人掌,随后,野生动物侵袭人类和践踏庄稼的事件也渐渐少了下来。在心里种一棵仙人掌,既保证人、牲畜及庄稼免遭野生动物的伤害,又避免人类对野生动物实施报复性的猎杀,这种两全其美的仙人掌“防御墙”让一直困扰人们的难题迎刃而解。这种智慧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有关和谐相处的真理:呵护和关爱总是比血腥更有力量。三、
3、从历史中积累这一天,天色晦暗闷沉,毫无一丝阳光。波兰人民眼里凝着泪水,愤怒地接待敌国总理的来访。面对巨大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纪念碑,勃兰特跪下了。这双膝,凝聚着千万犹太人的鲜血;这双膝,凝聚着波兰人民的悲伤,这双膝,凝聚着时代和谐的进程。华沙之跪,是二战后德国联邦总理勃兰特的和谐之跪。四、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2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3亲善带来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4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尔5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一、作者简介儒家第二大宗师孟子孟子(约前 37
4、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称之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5、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作品: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孟子。二、背景回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
6、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三、相关知识(一)文学常识1对话体对话体:即通过一定的情景,模拟二者(通常是两人)对话的内容。对话体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特征在于,它体现了对话者的在场性,因此也容易让读者如同置身于当时的语境之中,聆听古代贤哲的教诲,生动而形象。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较之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有些篇章还保留着语录体的形式,是孟子语录集结,但多数篇章还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这种形式除了承载论辩观点之外,还有叙事的功能,使文章情节化、故事化。2关于孟子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
7、录体散文集。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孟子模仿论语,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略地、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
8、辩论,逻辑谨严。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驱诱论敌就范。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很有说服力。第三,比起论语来,孟子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二)文化常识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文言文中一般专指黄河。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一、通假字1为丛驱爵者 通“雀”,译为鸟雀2直不百步耳 通“只”,译为只是,不过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译为不要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9、“斑”,译为头发花白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途”,译为道路 通“殍”,译为死人二、古今异义1牺牲既成古义: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寡人之于国也古义:指诸侯对自己的谦称今义:指形影孤单的人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养,供养;生,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 今义:转折连词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1就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接近,引申为流向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赴任,担任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就在,将要草创未就(报任安书)完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10、接受,承受2道得天下有道途径,方法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道路得道多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正义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孙子军争)路程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篇)学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道理,思想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取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篇)引导3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读 c,密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定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读 shu,多次,屡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并序)数量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百战百胜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美好的,优美的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超过,胜过5于寡人之于国也对于则无望民之多
11、于邻国也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同则移其民于河东到6以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介词,依,按照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介词,以致请以战喻介词,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拿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连词,因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连词,则,那么,表条件关系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连词,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1)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称王(2)填然鼓之击鼓(3)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种植_穿(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12、(6)王无罪岁归咎、归罪(二)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_死去的人2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办丧事(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为渊驱鱼者,獭也(“者,也”表判断)2为丛驱爵者,鹯也(“者,也”表判断)3此之谓也(“也”表判断)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也”表判断)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二)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之”)(三)状语后置句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正常语序为“于邻国多”)
13、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正常语序为“于道路负戴”)(四)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宾语前置,“有”的宾语“之”前置,应为“未有之也”)(五)固定句式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固定句式“何也”是“为什么呢”,表疑问)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固定句式“何异于”,解释为“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明大意本文集中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君主、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明确指出民贵君轻、得民则为君的主张。第二部分论述“得民心”与“有天下”的关系,提醒
14、君主应“志于仁”。第三部分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指出要想国力强盛,人口众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理脉络论民本王道之成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民本主张的一组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所欲与之聚 诸侯皆为之驱矣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A BC D解析:选D 说明国君不积聚仁德,得不到天下;说明诸侯替有仁德的国君把百姓赶到境内来;说明百姓对仁政的归附。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5、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B“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极其简明、形象地说明了获得民心的办法。这是孟子劝诫国君施仁政的根本途径,也是他的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C文章中引用诗经中的“其何能淑,载胥及溺”从正面说明,作为君主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后果就是自取灭亡,增强了说理的力度。D第二部分在谈及“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时,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解析:选C C项,应该是“从
16、反面说明”。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孟子认为要“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谷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鱼鳖不可胜食也A BC D解析:选B 是采取“不违农时”后的效果;是“斧斤以时入山林”后的效果;是“数罟不入洿池”后的效果。也就是说是措施带来的结果。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孟子认为推行“仁政”必须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 BC D解析:选B 为采取措施产生的结果。5下列
17、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用“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与百步走”等情况对比,让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B文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鼓励饲养、按时耕种,采取这些措施后就会有衣穿、有肉吃、有饭吃。这三种措施与前一段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C“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说明统治者并没有“尽心”。D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解析:选D D项,“杀了人归罪于军队
18、一样”错,“非我也,兵也”中的“兵”是兵器。 1善于引用孟子的散文善于引用,尤其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论及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中的语句,在文中比比皆是,使得文章论辩有根有据,更有说服力。2善用比喻孟子的散文善用比喻,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如本文中“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百姓归仁者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的比喻,则生动地说明了失民心则失天下的道理。3详略得当孟子陈述政见无疑是本文的重点,需要详写。孟子先说只有具备了“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19、三个方面,才会“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做到了“养生丧死无憾”,才是“王道之始”。三层意思,互为条件和结论,层层逼近,环环相扣,写得详而不繁。该略写的地方,文章做到了惜墨如金,简洁明了。如梁惠王自述“河内凶”“移民”“移粟”后,再说“河东凶”时,只用“亦然”二字,省却了不少文字。考点对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在一句话的末尾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句中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逗号断开,叫“读”。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史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衡量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考查特点为:(1)从考查内容看,高考文言文断句着
20、重考查的是点断句子,是如何停顿的问题,即只考查判断表示停顿的点号所处的位置,而不考查具体的符号设置。(2)从考查形式看,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客观题,选取阅读材料中的几句话,给出四种断句样式,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一是主观题,要求考生断句的内容有节选自阅读材料的片段、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其他文章片段等两种情况,一般要求断开68处。考题印证(湖南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2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选自张养浩三事忠告)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解析:选A 解答客观型断句题时,要先找出四个选项的共同点和区别。对于本题而言,四个选项中,有些停
22、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解题的关键是,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比如“若曰”处,一般来讲,“曰”的后面如果是说话人要说的话,“曰”后一定要停顿;但从这句话的前后文可以看出,这个“曰”加上前面的“若”是一种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认为”,所以“曰”后不能停顿。“何预我事”不能断开,意思是“与我有何相干”。由此可排除B、D两项。“自苦奚为”中“为”的意思是“做”,整句话可译为“自找苦吃做什么”,中间不能断开,若断开,则后面的“一萌则庶务皆隳矣”无法理解。故可排除C项。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A项。参考译文: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
23、,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技法汇总解答文言文断句题,要注重三个重要方面:一是把握语句的语法特征,即通过对几类关键词语
24、的分析,找到语句的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比如找到能够担任主语或宾语的专有名词、代词等,找到其前或后标志着停顿的发语词、句末语气助词等,或者找到担任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并以此判断语句的状语、主语、宾语等。二是把握语句句式特征,可以根据判断句、倒装句等的句式特征确定断句点,或者根据对偶、排比等修辞的特征确定断句点等。三是如果断句题是客观题,就要注重对四个选项的断句点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考虑上述两个方面对选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判断。下面介绍五种常用的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善用排除法。解答客观型断句题,可以先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然后分析不同点的正误,找到正确停顿点,
25、最后根据排除法找到正确选项。2实词、句法多联系。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注意联系自己已掌握的古代汉语词句的知识(词法、句法等)来断句。一般来讲,动词的前后都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的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做谓语的情况除外。3借助虚词定停顿。断句时除了分析句子含意外,还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如虚词。有些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夫、若夫、至若、且夫、盖、凡、窃”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用在句首;“以、为、而”等连词,常用在句中;“也、者、乎、矣、尔、欤、焉、哉、耶、而已”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找出句中的虚词并分析其特点,就有助于断句。4句式、活用要明确。断句时还要考虑到文言
26、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有的句子中还有词类活用现象。这些不仅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时的易错点。5文史知识不容忽视。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很大帮助。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不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王朝,可他们却
27、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
28、猛的军队,照理说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人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览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
29、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美文评点 这是一篇史论性文章,文章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所选汉高祖和康熙帝的史料与主题十分贴切,紧紧围绕“沟通”这一主题,足以令人信服。再者,本文语句流畅,思路敏捷,历史材料可谓信手拈来。考生以时间为序,空间跨度极大,从西汉写到了满清,一气贯通,自然天成。 (时间:40 分钟 满分:52 分)一、基础知识专练(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共 25 分)1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为丛驱爵者B涂有饿莩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解析:选D A 项,“爵”通“雀”;B
30、 项,“涂”通“途”,“莩”通“殍”;C 项,“颁”通“斑”。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B.C. D.解析:选C A 项,积聚,储藏/畜养;B 项,方法/道路;C 项,两个“尤”均为“埋怨”;D 项,种植/培养。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选A A项,表判断,是/介词,替,给;B项,介词,用,拿;C项,结构助词,的;D 项,如同,就像。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王无罪岁解析:选C A 项,名词用作动词,击鼓;B 项,名词用作动词,称王;C 项
31、,为动用法,为办丧事;D 项,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B无失其时 时:季节C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说解析:选C 谨:认真对待,重视。6翻译下列句子。(10 分)(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3 分)译文:_(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3 分)译文:_(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 分)译文:_答案:(1)所以替深水赶来游鱼的,是水獭;替森林赶来鸟雀的,是鹯。(关键词:“为”“爵”2 分,判断句 1 分)(2)“咚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
32、经接触,(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关键词:“鼓”“兵”2 分,“既”各1 分)(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走了。(关键词:“谨”“申”“颁”各 1 分,状语后置句 1 分)二、阅读理解专练(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
33、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
34、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 地丑德齐:地相等,德相齐。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35、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B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C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D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解析:选A 原句正确标点: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古代王侯多用寡人自称,来表示谦逊的态度。B伦
36、,即伦常,封建伦理道德,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C子,对朋友、尊长的敬称,译为“您”。D礼,六艺之一,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解析:选D “礼”在本文中指礼记,五经之一,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文章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B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C在景子看来,礼不但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
37、,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解析:选C C项,“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在文中没提及。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3分)译文:_(2)辅世长民莫如德。(3分)译文: _(3)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4分)译文: _参考答案:(1)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2)辅助君王、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3)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参考译文: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您如果来朝见,我将临朝听政,不知能否让我见见您呢?”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家去吊丧。公孙丑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学生防欺凌安全教育
- 能源系统初始负荷优化-洞察及研究
- 保育师的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八省联考试题政治及答案
-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社区记忆研究-洞察及研究
- 安全防爆员考试题及答案
- pr操作考试题目及答案详解
- 广州高考三模数学试卷
- 2025至2030索菲格尔胶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方便的野营冷却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医疗设备维护服务行业可行性分析报告
- CNAS-CL01-2018内审检查记录表
- 202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题库含答案(a卷)
- 八年级下册物理计算题专练(解析版)
- 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与细胞培养-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
- 湘美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辅导员考试试题2024
- 《会计学》课程中的思政案例诚信为本与职业道德的坚守
- 新生儿低血糖相关课件
- 物业安全生产培训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护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