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1届高三语文第二次四校联考试卷及答案(全套样卷)_第1页
山西省2021届高三语文第二次四校联考试卷及答案(全套样卷)_第2页
山西省2021届高三语文第二次四校联考试卷及答案(全套样卷)_第3页
山西省2021届高三语文第二次四校联考试卷及答案(全套样卷)_第4页
山西省2021届高三语文第二次四校联考试卷及答案(全套样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真题试卷 可打印版山西省2021届高三语文第二次四校联考试卷及答案山西四校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

2、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且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

3、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

4、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1.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

5、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2.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B.摩尔根认

6、为,倘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弦治十二年进士。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百一。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

7、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苧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縆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赀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

8、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9、项是(3分)A.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革:革除B.驾旋,瑶扈至宝应旋:到达C.自今如瑶议者如:像、如同D.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赉:赏赐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蒋瑶“端亮清介”的一组是(3分)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彬即畀瑶,责其直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A.B.C.D.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

10、致损耗国力。B.蒋瑶被外放为荆州知府,修筑了黄潭堤。武宗南巡时,蒋瑶只是提供皇帝的用具而已,没有赠送东西。C.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D.蒋瑶退休后居住在陋巷之中,和尚书刘麟、顾应祥等人组成了一个文酒社,徜徉于岘山之间。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5分)(2)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野水孤舟梁栋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

11、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注】梁栋,咸淳四年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宋亡,归杭州闲处守道。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8.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5分)9.颈联中的“空”和“坐见”在这方面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荀子劝学)(2)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苏轼赤壁赋)(3)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4)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

12、的文字,完成-题。(25分)孤城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它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

13、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的喇叭声。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110、1202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

14、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窜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真是悲哀啊。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

15、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

16、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一切就像梦一样。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去哪儿?你不是要回家吗?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我现在又不想了。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1)下列对小说有

17、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中提到了李生的爸妈妹妹和姬小凡,他们是李生的精神寄托,尤其在这样的大雾天,只有他们才能让惊慌失措的李生感到踏实。B作者用词极其精妙,如“被扔在小城里”里的“扔”字和“陷入了迷宫”里的“陷”字,都极富表现力,写出了李生强烈的孤独感、失落感和恐慌心理。C准备回家的李生被警察封路的消息吓慌了,他更加迫切地想回到家乡亲人身边,那样心里才踏实,所以就匆匆上路了。D作者写到一条黑色小腊肠狗时,用到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李生开始从小狗那里得到了些许安慰却很快被小狗抛弃,最终仍是孤独一人。E李生的手机打不出去,充分说明在浓雾锁城之时,所有的人也像他一样,急切地想回到家

18、乡回到亲人身边却又回不去。(2)作者在小说中多次写到浓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地回答。(6分)(3)“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6分)(4)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请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一下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叶圣陶在四川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

19、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

20、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

21、肝然”的。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

22、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1)下列队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23、5分)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2)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24、。(6分)(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p维护公信力底线,维护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D.在秋季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中,李刚一马当先,把其他选手远远抛弃在后面,同学们都拍手称快,为他加油。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风景如画、传统建筑有保存完好的村落,如今已成为都市人眼里的风景,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乡土建筑。B.海拔3975.63米的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他横跨静冈、山梨两县,山体呈圆锥状,远远望去,就像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C

25、.上赛季,麦迪在为青岛队效力时虽没能带队取得好成绩,但其巨大的市场号召力还是引发了不少CBA球队的青睐。D.按照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定义,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铁路客车动车组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_,_,_,_,_。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无需人为干预ABCD16.仿照下面示例,以“真诚”和“虚

26、伪”为话题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贴切,修辞手法和句式与示例基本相同(6分)真诚是一潭纯净的湖水,虚伪是一团小小的泥块。尽管湖水有时会遭到泥块的袭击,但泥块永远改变不了湖水的纯净。17.将下面四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意。(5分)(1)寺庙、佛塔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受损、倒塌。(2)这是因为寺庙、佛塔选址和建筑有玄机。(3)它们比一般建筑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极好的防震抗震性。(4)科学最终揭开了这一“不倒之谜”。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p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练

27、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A【解析】A中所述虽是原话,但不是“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的依据。2.A【解析】BCD三项都不是最准确。B中所言是图腾制度中的图腾标志,其他内涵没有涉及。C是对图腾制度的补充,没有触及“图腾制度”的根本。D的错误同C。只有A很准确地抓住了“图腾制度”的本质性内容。3.B【解析】A中“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文章第二节中出现过,显然正确。但是“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就错了。“图腾体系”是社会组织制度的一个方面,但是还包括其他内容,所以A错。C原文第四节中有“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而C句说“全都”,显然错误。而且,也没

28、有因果关系。D尾节说的是“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而D中说“但随即”,表述不一致。4.B旋:返回。5.B(说的是蒋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说的是皇帝对蒋瑶的重视,说的不是江彬对蒋瑶的刁难。)6.C(“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表述有误,原文”瑶规划咸称帝意”句意为“蒋瑶的规划都符合皇帝的心意”)7.(1)江彬把蒋瑶关在空屋里凌辱他,并用皇帝所赐的铜瓜威胁他,蒋瑶没有被他的威胁吓倒。(闭、挫辱、胁、慑)(2)那个时候,有权势而得到皇帝宠爱的奸佞之人认为扬州繁华,没什么东西不要的。如果没有蒋瑶,百姓将会更加困苦不堪。(权幸、以、微、重困)8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景

29、中含情。(1分)诗人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没有来客造访,在河岸垂杨的幽淡背景上,只有水波轻轻拍打着一叶小舟。(2分)气氛幽冷,环境静寂。“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处境的凄苦和内心的孤寂。(2分)9.“空”在此为“徒然,白白地”之意;“坐见”,即坐视,无可奈何之意。(2分)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无奈门前流水,水势有增无减,渡水的打算便成了泡影。(1分)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空”和“坐见”,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悲愤和无可奈何。(3分)10.略11.(1)A2分,D2分,(B

30、项中“失落感”不准确;C项错在李生不是“准备回家”而被雾“吓慌了”,因雾而想回家;E项中“所有的人也像他一样,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却又回不去”文无根据。)(2)(6分)交代了李生内心产生紧张恐慌的背景和原因。烘托了李征紧张、慌乱的心理。象征着人在城市里的迷失。线索作用,串联故事情节,推动李生心理变化(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3)(6分)标题“孤城”,一语双关。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2分)暗指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处境上,作为外来的农村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心理上,在这个城市,与亲人隔绝,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

31、的对象,内心倍感孤独。(4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4)(8分)李生在回乡与返城之间的心理是矛盾的。当大雾阻隔了城市和乡村的交通时,这种阻隔使李生产生了恐惧,害怕家乡和亲人与自己的隔绝,害怕失去故土和亲人,所以拼命想出城回家乡。当李生在一个谋生的城市,在无人为伴,无人可以交流,感到孤独时,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所以想回乡。雾散了,恐惧消除了。李生还要在城里工作,城里有他的理想、事业的追求。李生认为,只要能时常回家乡看看,知道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这就够了。现实中,许多人常常不得不像李生一样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学业或事业而离开家乡和亲人,坚持着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乡村温情与事业追求的矛盾

32、,亲友情感与城市孤独的矛盾,由此产生了复杂而现实的矛盾心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12.(1)(5分)AC(2)(6分)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3)(6分)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鼓励和帮助。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心领神会,肝胆相照。(4)(8分)三个方面: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13.C“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

33、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不抓紧就很容易失去。“当仁不让”,碰到应当做的事情主动去做,不退让。“走马观花”,匆忙粗略地观察事物,含贬义。14.BA项,句式杂糅。“目的是保护传统文化、乡土建筑”和“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乡土建筑”两种句式杂糅。C项,搭配不当,“引发”与“青睐”不搭配。D项,成分残缺,“是”缺少宾语。15.B(3分)16.(6分)示例:真诚是一簇芬芳的鲜花,虚伪是一丛小小的荆棘。尽管鲜花有时会遭到荆棘的侵占,但荆棘永远改变不了鲜花的芬芳。17.(6分)示例:寺庙、佛塔因比一般建筑选址和建筑更为科学合理,故而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受损倒塌的这一“不倒之谜”最终被科学揭开了。(答案必须是单句,意思对即可)18.略。【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