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 尔雅答案_第1页
毒理学 尔雅答案_第2页
毒理学 尔雅答案_第3页
毒理学 尔雅答案_第4页
毒理学 尔雅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1、毒理学: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2、毒物: 是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二、选择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AA、毒性鉴定B、接触毒物时间C、接触毒物剂量D、毒性强弱E、以上全是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E、以上都是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E、以上都是三、填空1、毒理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

2、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2、动物实验的“3R”法分别是优化、减少和取代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3、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4、靶器官: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起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则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毒物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5、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

3、对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6、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7、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8、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9、量反应: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的数值表示。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10、质反应:计数资料、没有强度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

4、,只能以“,;有、无”表示。如:死、不死。用于表示化学物引起的某种毒效应产生的个体在群体中的发生比例 11、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效应)强度改变之间的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高低之间的关系。 13、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1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15、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16、半数致死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5、。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 17、阈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毒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 MEL)。18、最大无作用剂量:是指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用最灵敏的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19、毒作用带定义:表示化学毒物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二、选择1、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 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C、

6、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E、代谢活跃的部位2、氟(F)的靶器官为 A、中枢神经系统B、脂肪C、肝D、肺E、骨骼3、铅(Pb)的靶器官为 A、中枢神经系统B、脂肪C、肝D、肺E、骨骼4、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LDso:896mgkg,LDo=152mgkg,LD100=1664mgkg,LimaC:64mgkg,Limch: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 A、8B、14C、26D、112E、2085、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

7、应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6、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 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C。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7、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体重,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mg 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A06mg/人日B36mg/人日C12mg/人日D36mg/人日E60mg/人日8、有害作用的质反应

8、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 型曲线,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 A、吸收速度差异B、分布部位差异C、代谢速度差异D、排泄速度差异E、易感性差异9、在毒性上限参数(致死量)中,最重要的参数是 A绝对致死剂量B大致致死剂量C致死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E最大耐受量(最大非致死剂量)10、LD50 的概念是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经统计,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D在实验中,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E抑制50酶活力所需的剂量11、有关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阐述,正确的是 A、是实验中一半受试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组的染毒剂量B、LD50 的值越大, 化学物的急性

9、毒性越大C、LD50 的值越小,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D、不受染毒途径和受试动物种属影响E、需要结合其他参数才能对受试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12、如外来化合物A 的LD50 比B 大,说明 A、A 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比B 大B、A 的毒性比B 大C、A 的作用强度比B 小D、A 的急性毒性比B 小E、A 引起死亡的可能性比B 小13、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 A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B引起DNA 损伤的最低剂量C引起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D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最低剂量E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低剂量14、一般对致癌物制定实际安全剂量在人群中引起的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 A10-2B10-3C10-4

10、D.10-5E10-615、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NOAEL)是指 A不引起亚临床改变或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高剂量B引起DNA 损伤的最低剂量C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最低剂量D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E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16、下列属于无阈值效应的是 A汞所致的中毒性脑病,B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坏死C氢氟酸所致的皮肤灼伤D乙酰水杨酸所致的胎仔畸形E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17外来化学物在血液中主要与下列哪种蛋白结合 A.铜蓝蛋白B血红蛋白C白蛋白D球蛋白E脂蛋白三、填空1、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2、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的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

11、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3、生物学标志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4、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直接取决于在靶器官的剂量。5、暴露特征包括暴露途径、暴露期限和暴露频率6、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暴露频率,而不是暴露期限。四、简答1、简述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2、毒作用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部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3、急性毒作用带的意义急性毒作用带升高,急性毒性作用越宽,不易引起急性

12、中毒死亡。反之,亦反。4、剂量-反映关系在毒理学意义(1)有助于发现化学毒物效应性质,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毒性;(2)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3)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是否存在因果关系;(4)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重要内容。五、论述1、简述毒效应普还包括致癌、致突变和致畸胎作用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一、名词1、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穿过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故统称为生物转运。2、生物转化:是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故称之为生物转化。3、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

13、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4、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个过程称为代谢解毒。5、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6、蓄积: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7、生物利用度:又称生物有效度,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8、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途径能够消除的外源化学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9、半减期:指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0、曲线下面积:指外源化学物从血浆中出现开始到完全消除为止这一时间过程内时-量曲线

14、下覆盖的总面积。11、消除率常数:表示单位时间内外源化学物从体内消除的量占体存总量的比例。12、表观分布容积:是表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分布容积的重要参数。该参数只有在外源化学物均匀分布于全身组织时才与其真正占有的生理容积相等,故称之为“表现”。二、选择1、使外来化学物易于经生物膜简单扩散的因素为 A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高,非解离状态B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解离状态C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小D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大E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非解离状态2、气态和蒸气态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C溶解度D

15、血气分配系数E化学物质的沸点3、脂溶性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 A简单扩散B滤过C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E胞饮和吞噬4、一般外源性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为 A、简单扩散B、膜孔滤过C、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E、胞饮和吞噬5、适宜于用气管注射染毒的空气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B可吸入颗粒物C二氧化氮D苯E氯气6、一般认为,不同途径接触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为 A、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经皮B、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口腔注射经皮C、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D、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肌肉注射经皮E、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皮经口7、脂溶性化学物经口灌胃染毒,首选的溶

16、剂为 A、酒精B、水C、吐温80D、二甲基亚砜E、植物油8、洗胃清除体内未吸收毒物的最佳时间是服毒后 A、16 小时B、713 小时C、1420 小时D、2127 小时E、2834 小时9、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低提示毒物易于 A被机体吸收B在体内蓄积C被肾排泄D被机体代谢E与血浆蛋白结合10、导致化学毒物在体内不均匀分布的转运方式是 A、吞噬B、胞饮C、滤过D、简单扩散E、主动转运11、外来化合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其 A、毒作用发生的快慢B、毒作用的持续时间C、毒作用性质D、代谢解毒E、代谢活化12、某外源化学物可发生肠肝循环,则可使其 A毒作用发生减慢B毒作用性质改变C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D代谢

17、解毒抑制E代谢活化抑制13、毒物排泄最主要的途径是 A粪便B唾液C汗液D母乳E尿液14、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A一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二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毒物代谢可经过一相反应和二相反应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代谢解毒)15、细胞色素P-450 依赖性加单氧反应需 APAPSBUDPGACNADPHDGSHECH3COSCoA16、下列反应中由微粒体FMO 催化的是 A、P杂原子氧化B、黄嘌呤氧化C、脂肪烃羟化D、醛脱氢E、醇脱氢17、谷胱甘肽S-转移酶存在于细胞的 A、线粒体B、高尔基体C、胞液D

18、、细胞核E、溶酶体18、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 酶系代谢解毒的毒物与此酶系的诱导剂联合作用,此毒物的毒性效应 A、减弱B、增强C、无变化D、持续时间缩短E、潜伏期延长19、在给予实验动物多氯联苯后,发现体内苯转变为苯酚明显加速,说明该物质诱导 A、黄素加单氧酶B、黄嘌呤氧化酶C、细胞色素P-450D、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E、单胺氧化酶20、可使亲电子剂解毒的结合反应为 A葡萄糖醛酸结合B.谷胱甘肽结合C.硫酸结合D.乙酰化作用E甲基化作用21、谷胱甘肽结合反应需 APAPSBUDPGACNADPHDGSHECH3COSCoA22、硫酸结合反应需 APAPSBUDPGACNADPHDGS

19、HECH3COSCoA23、与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发生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底物,不包括 A、PAPSB、UDPGAC、半胱氨酸D、丙氨酸E、S-腺嘌吟蛋氨酸24、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如事先给予动物SKF-525A,则溴化苯的肝毒性明显降低,原因是抑制了 A黄素加单氧酶B谷胱甘肽S-转移酶C环氧化物水化酶D超氧化武歧化酶E混合功能氧化酶25、下列酶中不参与水解作用的是 A环氧化物水化酶BA酯酶CB-酯酶DDT-黄素酶E胰蛋白酶26、经肝脏细胞色素-450 依赖性加单氧酶系代谢活化的毒物与此酶系的抑制剂联合作用,该毒物的毒性效应 A减弱B增强C无变化D持续时间延长E潜伏期延长27

20、、胡椒基丁醚可抑制 A、细胞色素P-450B、醛脱氢酶C、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D、羧酸酯酶E、乙酰胆碱酯酶28、对硫磷可抑制 A、细胞色素P-450B、醛脱氢酶C、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D、羧酸酯酶E、乙酰胆碱酯酶29、某农村曾用飞机喷洒农药以扑杀棉花害虫,事后不久,在这数十平方公里受到该农药污染的环境里,有少数人群出现鼻刺激、咳嗽、头晕、恶心,更有甚者附近村民8 人发生急性中毒(有多汗、呕吐、瞳孔缩小等症)而入院治疗,住院者中5 人系同家族亲属,另3 人情况不明。在上述同一污染环境中,人群之间的健康危害效应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其最大可能原因是 A个体接受农蓟的量不同B身体健康状况不同

21、C个体营养状况有差异D个体年龄不同E个体易感性不同(某些个体存在该有害因素的易感基因)三、填空1、机体对于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分别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大类。前者包括简单扩散和过滤;后者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3、易化扩散需要载体参与,因此易化扩散也存在对底物的特异选择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4、多数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方式进行的。5、气体和蒸汽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6、排泄外源化学物最主要器官是肾脏。7、I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四、简答1、主动转运的特点(1)转运系统对于

22、外源化学物的结构具有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某种结构特征的物质才能被转运;(2)载体具有一定的容量,在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转运系统可被饱和,即存在转运极限;(3)使用同一转运系统转运的外源化学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抑制;(4)需要消耗能量,代谢抑制剂可以阻断转运过程。2、毒物蓄积的部位可以认为是储存库的作用(1)对于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2)是慢性中毒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3、常见的结合反映有哪些?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氨基酸结合、乙酰化和甲基化等4、氧化反映的主要酶系(1)细胞色素P-450酶系(成分组成、命名、反应机制、催化反应的类型)(2)微粒体黄素单加氧酶(3)醇、醛、酮氧化还原系

23、统和胺氧化(4)过氧化物酶依赖的共氧化反应五、论述1、简述经典毒物动力学分为2个类型:速率类型和房室模型速率类型可以分为一级速率过程和零级速率过程一级速率过程特点:毒物在体内某一瞬间的变化速率与其瞬时含量的一次方呈正比;其半对数时-量曲线为一条直线;半减期恒定。零级速率过程特点:单位时间内消除毒物的量恒定;其半对数时-量曲线为一条曲线;随初始浓度或剂量增加而增加。房室模型是指在动力学上相互之间难以区分的,转运和转化性质近似的组织、器官和体液。房室模型可以分为一房室模型和多房室模型,又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一、名词1、终毒物:是指与生物靶分子反映或严重的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启动

24、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化学物。2、亲电物: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子,它能通过与亲核物中的富电子原子共享电子对而发生反应。二、选择1、自由基具有下列特性 A、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E、以上都不对2、终毒物可以为: A、原化学物(母化合物)B、代谢物 C、活性氧(氮)D、内源化学物 E、以上都可以3、通常影响毒物吸收最重要的理化特征是 A、水溶性B、脂溶性C、挥发性D、LD50E、LD1004、毒物吸

25、收率与其在吸收表面的浓度有关,主要取决于_及化学物的溶解度。A、暴露面积B、暴露强度C、暴露速率D、暴露期限E、暴露时间5、影响毒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A、脂溶性B、分子大小C、形态D、电离度E、以上都是6、下列哪些因素促进毒物分布到靶部位A、毛细血管内皮的多孔性B、专一化得膜转运C、细胞器内的蓄积D、可逆性细胞内结合E、以上都是7、排泄的途径与速度主要取决于毒物的 A、物理化学特性B、溶解性C、分子量D、脂溶性E、水溶性8、主要排泄器官仅能有效的清除_和离子化的化学物。 A、高亲脂性B、高亲水性C、脂水分配系数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9、经扩散重吸收的过程需要化学物具有一定的 A、水溶性B

26、、脂溶性C、脂水分配系数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10、下列哪些是靶分子的反应类型 A、非共价结合B、酶促反应C、去氢反应D、电子转移E、以上都是三、填空1、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暴露的程度和途径。2、毒效应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靶部位浓度和持续时间。3、靶分子上终毒物的浓度取决于毒物在靶部位浓度增加或减少过程的相对有效性。4、内源性分子作为靶分子必须具有合适的反应性和/或空间构型,以容许终毒物发生共价或非共价反应。四、简答1、终毒物主要分类有哪些?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2、增毒使外源化学物转变为:(1)亲电物;(2)自由基;(3)亲核物;(4

27、)氧化还原性反应物。3、自由基的特点顺磁性;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反应性极高;半衰期极短;作用半径短。4、解毒过程失效 解毒能力耗竭(解毒酶、共底物、抗氧化剂);解毒酶失活;某些结合反应被逆转;解毒过程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 5、亲电物的形成通过插入一个氧原子而产生;共轭双键形成;键异裂;金属的氧化还原。 6、修复的局限性:某些损伤的修复可能被遗漏;损伤程度超过机体修复能力时,修复失效;修复所必需的酶或辅因子被消耗时,修复能力耗竭;某些毒性损害不能被有效地修复。如毒物与蛋白质蛋白质的共价结合。7、修复障碍引起的毒性 (1)炎症:细胞与介质;活性氧和活性氮。 (2)坏死 (3)纤维化 (4)致癌作用

28、:DNA修复失效;细胞凋亡失效;终止细胞增生失效;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五、论述1、简述靶分子功能失调(1)对蛋白质靶:活化靶蛋白分子,模拟内源性配体 ;抑制靶分子的功能(酶、受体、通道、复合物)。(2)对NDA靶:干扰DNA的模板功能,化学物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复制期间核苷酸错配。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一、名词1、脂水分配系数:是指达到动态平衡时化学物在脂相和水相中的溶解分配率的平衡系数。2、血/气分配系数:是指当呼吸膜两侧的气体的气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和肺泡气中浓度之比。3、毒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先后相继进入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称为联合作用。二、选择1、通

29、常使化学毒物表现出最大毒性的染毒途径是 A腹腔注射B灌胃C皮内注射D涂皮E静脉注射2、在毒理学试验中较少使用的染毒途径是 A腹腔注射B灌胃C皮内注射D涂皮E静脉注射3、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除了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B溶剂本身无毒C不被机体吸收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E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4、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不包括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B不被机体吸收C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E本身无毒5、外来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有以下四种,除了 A诱导作用B相加作用C协同作用D独立作用E拮抗作用6、在给予实验动物苯硫磷后,发现马拉硫磷的毒性明显增强

30、,说明该物质抑制 A醇脱氢酶B酯酶C黄素加单氧酶D单胺氧化酶E环氧化物水化酶7、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不包括 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拮抗作用D独立作用E相似作用8、苯硫磷和马拉硫磷的联合作用经等效应线图法评定,其交点位于95可信限下限的连线之下,可判定其作用类型为 A、独立作用B、协同作用C、拮抗作用D、相加作用E、增强作用9、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溶解度越大,毒性愈_。 A、大B、小C、可能大或小D、以上都对E、以上都不对三、填空1、化学物的化学结构直接影响其毒作用的性质和毒性的大小。2、不同接触途径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最大是静脉注射,最小的为经皮肤给药。四、简答1、

31、毒作用影响因素有哪些?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化学物的联合作用。2、认为引起物种、品系、个体差异以及选择毒性的比较重要的因素是遗传因素,包括?解剖、生理和生化的不同;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修复能力差异;宿主的其他因素。3、联合作用分为几类?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4、拮抗作用机理 :生理拮抗:两种化学物在同一生理功能中形成相反的作用,彼此抵消了原来各自具有的生物学作用。 化学拮抗:两种化学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相对无毒或毒性较低的反应产物。硫代硫酸钠+氰化钠硫氰酸盐,毒性。解毒药 受体拮抗:同时与机体接触的两种或几种毒物都与机体的同一受体结合

32、,从而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干扰拮抗:两种与机体接触的毒物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存在受体竞争,但一种毒物可干扰另一种毒物的生物学效应,使其减弱或消失。一般用于缓解中毒症状的解毒剂多属于此类。五、论述1、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1)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物化性质,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等。(2)机体因素: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其他因素对毒性作用易感性的影响。(3)环境因素:气象条件、季节和昼夜规律。(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附加 动物实验基础一、名词1、实验动物:以科学研究为目的进行科学饲养和繁殖的动物。2、近交系:亦称纯系,近亲繁殖,是连续“兄妹”及亲系交配达20代以上的品系。3

33、、杂交一代(F1):也叫异系杂交,有目的地选择两个近交系动物进行杂交而产生的第一代。4、远交群:一个品系的动物尽量避免近亲交配所繁育的动物称该品系的远交群。5、封闭群:如远交群动物中连续万年不引近外来动物称封闭群。二、选择1、小白鼠的生理寿命一般为_。 A、1.5-2年B、2.5-3年C、3.5-4年D、4.5-5年E、1-1.5年2、小白鼠的生理成熟期一般为_。 A、1mB、2mC、3mD、4mE、5m3、小白鼠的初配适龄期为_。 A、1-2mB、2-3mC、3-4mD、4-5mE、5-6m4、小白鼠的妊娠期_。 A、17dB、18dC、19dD、20dE、21d5、小白鼠不耐热、寒,对_敏

34、感。 A、冷B、热C、湿D、干E、以上都有6、大白鼠的生理寿命一般为_。 A、1-1.5年B、1.5-2年C、2-2.5年D、2.5-3年E、3-3.5年7、大白鼠的性成熟期为_。 A、1mB、2mC、3mD、4mE、5m8、成年大白鼠的体重一般为_。 A、50 150gB、150 250gC、250 350gD、350 450gE、450 550g9、大白鼠的一般妊娠时间为_。 A、18dB、19dC、20dD、21dE、22d10、家兔的生理寿命一般为_。 A、59年B、15年C、26年D、37年E、48年11、家兔一般的性成熟期为_。 A、68mB、24mC、35mD、46mE、57m1

35、2、家兔一般初配适龄期_。 A、59mB、610mC、711mD、812mE、913m13、家兔的妊娠期一般为_。 A、2527dB、2628dC、2729dD、2830dE、2931d14、用于气体、蒸汽的粘膜刺激实验的动物为_。 A、大鼠B、小鼠C、豚鼠D、家兔E、猫15、一般用于皮肤局部刺激实验的动物为_。 A、大鼠B、小鼠C、豚鼠D、狗E、猫16、一般用于过敏反应实验的首选动物为_。 A、大鼠B、小鼠C、豚鼠D、狗E、猫17、一般用于呕吐反应实验的首选动物为_。 A、大鼠B、小鼠C、豚鼠D、狗E、家兔三、填空1、小白鼠的抗病力弱。2、大白鼠的抗病能力强。3、家兔耐寒但不耐热和潮湿。4、

36、豚鼠体内不能合成VC,需要经常喂食蔬菜。5、近交系动物特点是个体差异小,对毒物敏感,反应一致。 缺点是抵抗力弱。四、简答1、为什么要使用实验动物?(1)可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找出单一因素与结果的关系(2)可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可与人类生命活动现象类比的资料。2、急性毒性试验实验动物的选择主要原则: 尽量选择急性毒性与人近似的动物; 对受试化学物比较敏感; 易于饲养管理、试验操作方便的动物; 繁殖生育力较强,数量较大能够保障供应; 价格较低,易于获得的动物。3、急性毒性替代试验哪里?固定剂量法;急性毒性分级法;上-下移动法。4、实验动物的选择基本原则对毒物敏感;对毒物代谢方式尽可能和人一致或相近

37、;经济、易得;容易饲养,便于进行实验处理;自然寿命不宜太长。5、按对动物微生物控制的纯净程度,把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I级 普通动物II级 清洁动物III级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IV级 无菌动物6、各种染毒途径及方法(1)经口染毒:a、灌胃:优点是较为准确;缺点为工作大量,易造成机械损伤或误入食管。b、喂饲:优点是符合人类接触受试物的实际情况;缺点为若有挥发性,会有损失,且会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影响结果;若有异味会影响进食,同样影响结果。c、胶囊吞服:适用于大动物。(2)经呼吸道染毒;(3)经皮染毒;(4)注射染毒。五、论述1、静式吸入染毒和动式吸入染毒各有什么优缺点? 静式吸入染毒 动式吸入染毒优

38、点: a、设备简单,操作容易 a、染毒柜内毒物浓度恒定 b、消耗毒物少 b、避免随时间延长,容器内氧气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c、用于急性毒性试验, c、适用于较长时间,反复染毒试验 也用于其他试验。 d、毒物来源少缺点: a、容器内氧气下降, a、设备装置复杂、昂贵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b、毒物浓度降低 b、消耗毒物多 c、气温气湿升高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一、名词1、急性毒性: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h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2、蓄积作用:化学物连续地、反复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就可能在体

39、内逐渐增加并储留,这种现象称为蓄积作用。3、储存库: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或器官称为储存库4、物质蓄积:化学物在体内存留量不断增加时,可以用分析方法测出该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的量,这种量的蓄积称为物质蓄积。5、损伤蓄积:指在化学物的反复作用下,机体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但用现代方法在体内查不出该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6、生物半减期法:是用毒物动力学原理阐明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二、选择1、LD50 与急性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50 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B1/LD50 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CLD50 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DLD50 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ELD50 值与染毒性剂量

40、成正比2、LD50 的概念是 A.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杀虫剂杀死一半有害昆虫的剂量D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E实验动物致死剂量的一半3、下列哪项不是急性毒性试验要求的观察指标 A死亡B中毒表现C体重改变D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E病理学检查4、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要求观察 A3 天B5 天C10 天D14 天E28 天5、压缩空气法适用于 A苯吸入染毒B氯气吸入染毒C颗粒物吸入染毒DS02+颗粒物吸入染毒E苯+颗粒物吸入染毒6、稳流鼓泡法适用于 A苯吸入染毒B氯气吸入染毒C颗粒物吸入染毒DS02+颗粒物吸入染毒E苯+颗粒物吸入染毒7、气管注入法

41、适用于 A苯吸入染毒B氯气吸入染毒C颗粒物吸入染毒DS02+颗粒物吸入染毒E苯+颗粒物吸入染毒8、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小鼠体重为 A、1012gB、1825gC、80-100gD、120150gE、180240g9、LD50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so 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BLD50 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CLD50 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反比E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10、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品,其LD50 小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 倍,则 A毒性较大,应放弃,不用于食用B可考虑用于食品,并拟定其ADIC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D应进行遗传毒性试验E应由专家作出取舍决定1

42、1、在皮肤刺激试验中最好使用 A小鼠和大鼠B大鼠和家兔C家兔和小鼠D豚鼠和家兔E地鼠和豚鼠12、皮肤过敏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 A大鼠B小鼠C,豚鼠D家兔E狗13、皮肤致敏试验首选A、大鼠B、小鼠C、豚鼠D、家兔E、狗14、眼刺激试验首选A、大鼠B、小鼠C、豚鼠D、家兔E、狗15、某化学毒物经蓄积系数法判定为明显蓄积,其蓄积系数K 值应为 A、716、最受环境卫生工作者关注的有机氯农药、重金属的毒作用是A、急性毒作用B、蓄积性毒作用C、致癌作用D、致畸作用E、致敏作用17、对硫磷经蓄积系数法测定K 值为53,可判定为 A无蓄积B轻度蓄积C中等蓄积D明显蓄积E高度蓄积18、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如下

43、述,但不包括 A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的特点及靶器官B研究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C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D确定受试物的致死剂量E为制定其安全限量标准提供初步参考依据19、不属于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的是 A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B中毒表现C生化检查及血液学检查D性成熟及交配情况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20、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不包括 A、症状B、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C、性成熟及交配情况D、血液学检查及生化检查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21、亚慢性毒性试验选择大鼠体重为A、1012gB、1825gC、80-100gD、120150gE、180240g三、填空1、

44、急性毒性试验的经典动物是大鼠。2、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3、染毒体积:一般为动物体重的12,最多不超过3。 4、利用毒物LD50大小,把毒物划分为不同的级别,评价毒物的急性毒性的强弱,比较毒物的急性毒性的大小。5、具有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毒性作用的前提。6、对于化学物来说蓄积系数越大,蓄积作用越小。四、简答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1)测试和求出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通常以LD50为最主要的参数,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的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一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45、 (3)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的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4)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2、LD50的意义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意义:(1)LD50可评价药物对机体毒性的大小,比较不同药物毒性大小;(2)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3)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4)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LD50值,可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5)可推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反应提供检测参考。局限性:(1)LD50值给予的信息较少,实用性有限;(2)LD50的波动性很大,影响因素很多;(3)物种差异对LD50影响大;(4)在评定化

46、学物毒性级别时,只需粗略的LD50,可用替代方法减少不必要的动物和资源的浪费。3、常用急性毒效应参数LD100 (绝对致死剂量) LD50 (半数致死剂量)* LD01或MLD(最小致死剂量) LD0或MTD(最大耐受剂量) limac (急性阈剂量) ED0 (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NOAEL)4、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有哪些观察指标?(1)一般观察:进食量、体重、外观、行为活动等;(2)实验室检测项目: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等;(3)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脏器系数某个脏器的湿重与单位体重的比值;(4)可逆性观察;(5)指标观察时间;(6)特异性指标及其他。五、论述1、改良寇氏法和

47、霍恩氏法有什么要求 改良寇氏法 霍恩氏法原理 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率呈S型 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吕的转换数 曲线而设计的方法。 呈直线关系而设计的方法。 a、每个染毒剂量组动物数相等 a、使用4个染毒剂量组,要求每组动物数相等,4-5只。要求 b、各剂量组组距呈等比, b、剂量按照等比级数排列对数剂量呈等差 C、死亡率成正态分布 d、一般设5-8组优点 计算方便,准确率高 食用动物少,结果查表求得简便缺点 相对较复杂 方法不够精确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一、名词1、突变: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2、遗传毒理学:是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所引起的健康效应的一

48、门科学。3、致突变作用: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因子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4、致突变性: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实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5、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DNA序列的变化。因基因突变限制在一特定的部位,故称为点突变。6、移码突变: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三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7、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的结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适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8、基因库: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将遗传信

49、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9、遗传负荷: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10、碱基置换: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11、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又称为彗星试验,此方法的优点为:检测低水平DNA损伤的敏感性高,对样品的细胞数要求少,适应性高,低花费,操作简便,使用的实验物质相对少,完成试验所需时间短。12、遗传学终点:将致突变试验的观察终点称为遗传学终点 二、选择1、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除外 A同义突变B错义突变C无义突变D终止密码突变E染色体畸变2、基因突变不包括 A转换B颠换C移码突变DDNA 大段损伤E裂隙3、不属于基因突

50、变的遗传损伤为 A、片段突变B、移码C、碱基转换D、裂隙和断裂E、碱基颠换4、使用环磷酰胺对小鼠染毒,经处死动物、收集骨髓细胞、低渗、固定、Giemsa 染色等步骤,光镜下可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为 A着丝点环B相互易位C倒位D插入E重复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 为靶的诱变 A烷化剂作用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C.嵌入剂作用D非整倍体剂作用E对碱基结构破坏作用6、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如下,除了 A致癌B致畸C遗传性疾病D衰老E动脉粥样硬化7、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不包括 A致癌B致畸C衰老D遗传性疾病E动脉粥样硬化、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中最受重视的是 A、致癌B、致畸C、动脉粥样硬化D、死亡E、衰老9、以原发性DNA 损伤为检测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是 ALIDS 试验BAmes 试验C基因正向突变试验D微核试验E染色体畸变试验10、Ames 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A基因突变B染色体畸变CDNA 完整性改变D细胞坏死E细胞恶性转化11、程序外DNA 合成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A基因突变B染色体畸变CDNA 完整性改变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