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献信息源_第1页
第一章文献信息源_第2页
第一章文献信息源_第3页
第一章文献信息源_第4页
第一章文献信息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文献信息源绪论1 文献、信息、信息检索 (1)文献(Document,Literature)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ISO/DIS5217)对文献的定义:“文献是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记录手段与存贮载体不断推陈出新,使文献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现代文献囊括了各种信息载体,如传统的书刊、文稿,如今的音像制品、机读资料、电子出版物等。由上述可见:文献是由

2、知识、载体和记录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文献的内容;载体是文献的物质实体,如竹简、纸张、胶卷、光盘等;记录是产生文献的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它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文献的主要作用是存贮、传播、交流知识和信息。几千年来,文献作为信息的载体,一直是人类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是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所以人们早已习惯于从文献中获取信息,将其视为信息的源泉。文献能帮助人们克服时间与空间障碍,记录、贮存和传递人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推动人类知识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文献中所记载的知识和信息内容可以供无数人同时使用或先后、

3、异地反复使用,还可以通过复制(复印、转录、缩微、拷贝)等手段保持其原来的内容。合理、有效地开发文献资源,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信息(Information)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不在接受、运用、交流、传递着信息。但是关于什么信息?至今尚无确切、公认的定义。从客观上看,信息是指一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表征。它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只要事物存在,就会有表征其属性的信息。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人们正是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产生的不同信息来区别和认识各种事物的。从主观上看,信息是指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各种知识、学问、消息等,它与人类的

4、智能活动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信息主要是指后者,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信息已成为发展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信息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数值信息、语音信息等类型。各种类型的信息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如生产、科研、经营、生活等都会产生和运用信息。而对于大多数信息用户而言,文献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3)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信息检索是指将杂乱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形成信息集合;并根据需要从信息集合中查找出特定信息的全过程(见下图),全称是信息存储与检索(Inf

5、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信息的存储主要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筛选、描述其特征,加工使之有序化形成信息集合,即建立数据库,这是检索的基础;信息的检索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与策略从数据库中查找出所需信息,这是检索的目的,是存储的反过程。存储与检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为了迅速、准确地检索,就必须了解存储的原理。通常人们的信息检索是指后一过程,即信息查找过程,也就是狭义的信息检索(Information Search)。第一章 文献信息源1.1 文献的特点1.1.1 文献数量大,增长速度快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在迅速猛增。作为存贮、传播

6、知识的载体文献,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其数量也在激增,而且增长速度很快。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各种文献总量约12000万册,平均每天出版文献约32万件。下面是美国化学文摘报道文献量的变化情况,从中不难看出文献数量的增长之快。第一个百万条1907-1946年历时40年;第五个百万条1972-1975年历时4年;第二个百万条1947-1960年历时14年;第六个百万条1976-1978年历时3年;第三个百万条1961-1967年历时7年;第七个百万条1979-1980年历时2年;第四个百万条1968-1971年历时4年;第八个百万条1981-1982年历时2年。文献数量的激增,一方面表明文献信息资源

7、的丰富,但同时也产生了“文献信息污染”,给人们选择、利用文献,获取所需信息造成了障碍。1.1.2 文献分布集中又分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综合与细化,各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日趋淡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交叉渗透逐渐增强。这使文献的分布呈现出集中又分散的现象,即某一专业的大部分文章发表在少量的专业性期刊中,而另外一部分文章则刊载在大量的相关专业,甚至不相关专业的杂志中。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夫发现:如果将载有某一学科相关论文的期刊按载文量多少排列,并等分为几个区,这几个区的期刊数量分别为n1、n2、n3.则有:n1:n2:n3:.1:2:.(其中是与学科有关的常数,5)。例如利用英国科学文摘统计了

8、“日本光纤通信”方面的论文322篇,共发表在66种杂志上。发现有107篇文章发表在3种杂志上(核心期刊),约有33%的文章发表在另12种期刊上(相关期刊),还有近1/3的文章则发表在另51种期刊上(边缘期刊)。文献的这种分布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提示人们在收集文献信息时,应首先选择本专业的核心期刊。可以使用有关的工具来了解某专业的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2000年版)、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2000年版)等。1.1.3 文献时效性增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加速了知识的新陈代谢,随之造成

9、了文献的新陈代谢,使文献老化加速。国外有人统计各类文献的平均寿命为:图书1020年、科技报告10年、学位论文57年、期刊35年、标准文献5年、产品样本35年。通常用文献的“半衰期”来描述文献老化情况。所谓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目前尚在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所出版的年限。国外有人统计不同学科文献的半衰期为:地理学16.1年、地质学11.8年、数学10.5年、植物学10年、化学8.1年、生理学7.2年、机械工程5.2年、社会科学5年、化工4.8年、物理学4.6年、冶金学3.9年、生物医学3年。由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文献寿命也不相同。1.1.4 文献内容交叉重复现代科学技术综合交

10、叉、彼此渗透的特点,导致知识的产生和文献的内容也相互交叉、彼此重复。具体表现为:1.同一内容的文献以不同文字发表。据统计,当前世界上每年翻译图书约占图书出版总量的10;一些重要的核心期刊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不同国家出版;同一项发明可以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使专利说明书的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各国每年公布的专利说明书的重复率达6570。2.同一内容的文献以不同形式出版。据调查,会议论文有40会后经过整理、修改发表在期刊上;有相当数量的科技报告后来发表在期刊上,如美国的NASA报告有80、AD报告有60、美国科学基金会报告有95、美国农业部的科技报告有80,既出版单行本又发表在期

11、刊上;随着新型载体文献的普及应用,许多文献既出版印刷型的,又有缩微版、电子版等。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读卖新闻等既有印刷版,又有缩微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工程索引、科学文摘、科学引文索引等既有印刷版,又有电子版。3.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许多畅销书内容雷同,选题重复。此外,再版、改版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如1998年我国出版图书种,其中新版书74719种仅占57%。1.1.5 文献载体及语种增多随着声、光、电、磁等技术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新型文献载体不断涌现。传统的纸张型文献已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多种载体的文献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已成为趋势。新型的非纸张型文献如缩微型、机读型、

12、视听型等,或增大了信息存贮密度、延长其保存时间;或加快了信息传递与检索速度,实现了资源共享;或令人闻其声、见其形,使文献家族日臻繁荣。各国文献所用语种不断增多。据ISDS(International Serials Data System)1991年报道,世界上连续出版物使用的语种多达144种,常用的就有10多种,其中英文约占42%。1.2 文献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文献可以分成多种类型。下面按照载体形式、加工层次、出版类型三种方式介绍不同的文献类型。1.2.1 按载体形式划分为了有效地存贮、传播知识,人类先后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材料来记录信息。古代人类的知识主要是记录在甲骨、泥板、兽皮、

13、竹简等上面。从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以来,人类的知识主要以纸张为载体,加以保存和传递。随着信息记录与存取技术的发展,文献载体形式呈现多样化,如音像磁带、缩微胶卷、光盘等,这些非纸型文献的出现使文献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文献的生产和传递更加迅速;使知识、信息的存储和利用更加便捷。目前文献主要有纸张型、缩微型、电子型、音像型等四种。1.纸张文献(Paper Document) 印刷型:以纸张为媒体,以手写、石印、油印、胶印、铅印、影印等为手段来记录知识、信息,这是传统文献的基本形式,也是目前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读取方便,流传广泛,不受时空的局限;其不足是存贮信息密度低,占据空间大,笨重,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

14、时代,其缺点显得尤为突出。2.缩微文献(Microform) 以感光材料为媒体,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的文献,也称缩微复制品,包括缩微胶卷,缩微胶片(或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其优点是信息存贮密度高,文献体积小;可节省95%以上的存贮空间,便于收藏、保存和传递,能安全贮存珍贵资料,便于管理,比印刷型文献经济实惠,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印刷型文献的不足。但此种文献的阅读必须借助缩微阅读机或其他辅助设备才能就室阅读,不便携带,保存条件要求严格,难于普及。3.电子文献(Electronic Document)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到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的文献,

15、也称机读型文献。目前电子型文献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富,如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联机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网络新闻(如Usenet,Mailing list,BBS)、光盘数据库等。特点是信息存储量大,出版周期短、易更新,传递信息迅速,存取速度快,可以融文本、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于一体,信息共享性好、易复制,但必须利用计算机才能阅读机读型:这是一种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字资料转换成数字语言和机器语言,以磁性材料为存贮介质,以打字、穿孔或光学字符识别装置为记录手段,输入计算机,存贮在磁盘、磁带、光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将其内容按要求输出的文献。机读型文献近年来有了新的发展,其优点是存贮量大,

16、查找文献快速方便;其不足是相应设备投入较大,短期内难以广泛应用和普及。4.音像文献(Audio-Visual Document)是采用录音、录像、摄影、摄像等手段,将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记录在光学材料、磁性材料上形成的文献,也称视听型文献,如音像磁带、唱片、幻灯片、激光视盘等。特点是形象、直观,尤其适于记录用文字、符号难以描述的复杂信息和自然现象,但其制作、阅读需要利用专门设备。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存贮介质,借助特殊的机械设备,直接记录声音和图像,并通过视听设备存贮与播放信息知识的文献形式。如唱片、录音带等。依感官接受功能划分,视听型文献又可分为视听资料、听觉资料和视听合一的多媒体资料三种

17、类型。其优点是,声情并茂、形象逼真、直观性强、动静交替、易于接受,在其传递信息知识方面,有着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优势。其缺点是必须借助一定的设备才能使用。1.2.2 按加工层次划分人们在利用文献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信息交流,对文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随之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文献。1.一次文献(Primary Document):是作者以生产与科研工作成果为依据,而创作、撰写形成的文献。无论它以何种手段记录、何种载体存储,也不论其是否参考、引用了他人资料,均为一次文献。如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专利说明书等。一次文献的内容比较新颖、详细、具体,是最主要的文献信息源和检索对象。2.二次文献

18、(Secondary Document):是指对一次文献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浓缩,而形成的工具性文献。它反映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及其查找线索,将分散、无序的文献信息有序化、系统化,是文献检索的工具,也称检索工具,如目录、题录、文摘、索引、各种书目数据库等。二次文献对文献信息进行报道和检索,其目的是使文献信息流有序化,更易被检索和利用。3.三次文献(Tertiary Document):是指对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系统整理、高度浓缩、评述等深加工,而形成的文献。如综述、述评、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指南数据库、书目之书目等。三次文献的内容综合性强、信息量大,它既是检索的对象

19、也是检索的工具。在文献信息的层次结构演变中(见图1.1),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每个环节都不断融入了著者及文献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使文献信息得到鉴别、提纯,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文献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浓缩,从一次文献到三次文献的变化,是文献信息由博而约、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化的过程;文献信息内容随层次的变化逐步老化,但其可检性、易检性及可获得性在不断递增;文献信息的这一层次变化,使人们获取信息变得有章可循、有径可问。1.2.3 按出版形式划分1.图书(Book):是指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阐述或对已有研究成果、技术、经验等进行归纳、概括的出版物。图书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

20、成熟、可靠,但传统印刷业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传递信息速度慢,电子图书的出版发行可弥补这一缺陷。图书按功用性质可以分为:阅读性图书和工具书两大类。阅读性图书包括教科书(Textbook)、专著(Monograph)、文集(Anthology)等。它提供系统、完整的知识,有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某一领域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将人们正确地引入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工具书(Reference book)包括词典(Dictionary)、百科全书(Encyclopedia)、手册(Handbook)、年鉴(Yearbook)等。它提供经过验证、浓缩的知识,是信息检索的工具。图书在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有广泛的收藏。识

21、别图书的主要依据有:书名、著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总页数、国际标准书号(ISBN)等。ISBN由10位数字分成4段组成,各段依次是:地区或语种号-出版商代号-书名号-校验号。其中地区或语种号:英、美、加、南非等英语区为0,其它英语区为1,法语区为2,德语区为3,日本是4,俄语区为5,中国大陆为7,印度等为8,东南亚地区为9。如7-302-02372-7,表示中国大陆代号为302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种图书,其书号为02372、该书的校验码为7。2.期刊(Periodical、Journal、Serial):俗称杂志(Magazine),是指有固定名称、版式和连续的编号,定期或不

22、定期长期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期刊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自1665年1月在法国巴黎创刊的学者杂志和1665年3 月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哲学汇刊问世以来,其发展十分迅速,它在科技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期刊是科技人员进行信息交流的正式、公开而有秩序的工具,被称为“整个科学史上最成功的无处不在的科学信息载体”。目前在互联网中发行大量的电子期刊,也有光盘版的,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按月发行,它传递信息十分迅捷。期刊的特点是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传播面广、时效性强,能及时反映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据统计,科技人员所获取信息的65以上来源于期刊,它是十分重要和主要的信

23、息源和检索对象。期刊按内容和性质划分,主要有学术性期刊(由学术团体编辑出版,报道生产、科研方面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等,信息量大、价值高,如各种学报Acta、通报Bulletin、汇刊Transactions、评论Reviews、进展Progress等)、快报性期刊(刊载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的短文,报道新产品、新工艺以及学术动态等信息,内容简洁、报道速度快,如各种通讯Letters、短讯News等)、检索性期刊(专门报道二次文献信息)等。期刊在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省、市信息研究所有广泛的收藏。虽然全世界每年出版的期刊数量庞大,但是核心期刊数量有限,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期刊。所谓专业核心期刊是指刊载

24、该专业论文数量较大(信息量较大),学术水平较高的,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的,倍受该学科专业读者重视的期刊。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识别期刊的主要依据有:期刊名称,期刊出版的年、卷、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等。ISSN由8位数字分两段组成,如1000-0135,前7位是期刊代号,末位是校验号。我国正式出版的期刊都有国内统一刊号(CN),它由地区号、报刊登记号和中图法分类号组成,如CN11-2257/G3。地区号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编码表 GB2260-82取前两位,如北京为11、天津12、上海31、辽宁21、吉林22等。3.科技报告(Sc

25、i-Tech Report):也称技术报告、研究报告,它是科学研究工作和开发调查工作成果的记录或正式报告,这是一种典型的机关团体出版物。科技报告萌芽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大量进行,使研究报告的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发展成为一大文献类型。科技报告的特点是内容新颖、详细、专业性强、出版及时、传递信息快,每份报告自成一册,有专门的编号(即报告号,通常由报告单位缩写代码流水号年代号构成),发行范围控制严格,不易获取原文。因科技报告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故它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尤其在某些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人们对其需求更为迫切。在我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

26、所和国防科技信息研究所等收藏有较全面的科技报告。科技报告的种类很多,按时间划分有初期报告(Primary Report)、进展报告(Progress Report)、中间报告(Interim Report)、终结报告(Final Report);按流通范围划分有绝密报告(Top Secret Report)、机密报告(Secret Report)、秘密报告(Confidential Report)、非密限制发行报告(Restricted Report)、公开报告(Unclassified Report)、解密报告(Declassified Report)等。识别科技报告的主要依据有:报告名称、

27、报告号、研究机构、完成时间等。目前全世界每年发表科技报告数量庞大,其中绝大多数产自发达国家,较著名的有美国政府的四大报告(PB、AD、NASA、DOE)、英国航空委员会ARC报告、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报告、德国航空研究所DVR报告等。我国从1963年开始科研成果的正式报道工作。PB报告是美国国家技术信息服务处(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NTIS)出版的报告。PB报告由整理二战后的战利品逐渐转向报道美国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其内容涉及广泛,几乎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所有学科领域,主要侧重民用工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物医学等方

28、面。PB报告的编号为“PB+年代+顺序号”。AD报告是美国国防技术信息中心(Defenc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DTIC)出版的报告。AD报告主要报道美国国防部所属的军事机构与合同单位完成的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陆海空三军的科研部门、企业、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及国外研究机构。AD报告的内容涉及与国防有关的各个领域,如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核科学、自然科学、医学、通信、农业、商业、环境等38类。1975年以来通过报告号可以区分AD报告的密级:AD-A 公开报告 AD-B 非密限制发行报告 AD-C 秘密、机密报告AD-D 美军专利文献AD-E 美海军研究所报告AD-

29、L 内部限制使用NASA报告是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出版的报告。NASA报告的内容侧重于航空和空间科学技术领域,广泛涉及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生物技术、化工、冶金、气象学、天体物理、通信技术、激光、材料等方面。NASA报告的类型繁多并有专利文献和学位论文等,通过报告号可以识别:NASA-CP- 会议出版物NASA-EP- 教学出版物NASA-TN-D- 技术札记NASA-TR- 技术出版物NASA-Case 专利说明书NASA-SP- 特种出版物NASA-TP- 技术论文NASA-TR-R- 技术报告NAS

30、A-CR- 合同户报告NASA-TB- 技术简讯NASA-TM-X- 技术备忘录NASA-TT-F- 技术译文DOE报告是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出版的报告,其前身是AEC报告和ERDA报告。DOE报告的内容已由核能扩大到整个能源领域,包括能源保护、矿物燃料、化学化工、风能、核能、太阳能与地热、环境与安全、地球科学等。DOE报告主要报道能源部所属的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合同户的研究成果,也有国外能源机构的文献。DOE报告没有统一的编号,它的报告号是由研究机构名称代号+顺序号组成。4.会议文献(Conference Literature):是指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交流的学

31、术论文。其特点是内容新颖、专业性和针对性强,传递信息迅速,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学科发展趋向,是了解有关学科发展动向的重要信息源。对大多数学科而言,除科技期刊外,会议文献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另外,由于许多科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发现、新成就以及新设想都是最先在学术会议上披露的,因此学术会议本身就是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会议文献按出版时间主要可分为:会前文献和会后文献。会前文献主要有会议论文预印本和会议论文摘要。会后文献是会后经整理出版的文献,如会议录(Proceedings)、会议论文集(Symposium)、会议论文汇编(Transactions)、会议丛刊、丛书等

32、。按会议的范围可分为:国际性会议、全国性会议、地区性会议等。目前,有许多学术会议在互联网上举行。由于会议文献的出版形式多样,会议文献的入藏分散,检索及获取不如图书、期刊那样容易。通常,以图书或期刊形式公开出版发行的会议文献,在大型图书馆和省级以上信息研究所收藏较多。识别会议文献的主要依据有:会议名称、会址、会期、主办单位、会议录的出版单位等。5.专利文献(Patent Literature):是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在接受申请和审批发明过程中形成的有关出版物的总称。包括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分类表、专利检索工具以及与相关的法律性文件;狭义上专利文献仅指各国(地区)专利局出版的专利说明书或发明

33、说明书。专利说明书是指专利申请者为了获得某项发明的专利权,在申请专利时必须向专利局呈交的有关该发明的详细技术说明。专利说明书有固定的独特格式,其结构通常由以下3部分组成:(1)标识部分:位于说明书首页,共有8项:文件标志项、国内登记项、国际优先项、披露日期、技术项、法律有关的文件项、人事项及国际专利项。每项又细分若干小项,为便于识别和计算机处理,每个著录项前都有INID代码,它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制定,1973年起在各国使用。其常用代码如下:11专利号12文件所属类别19公布专利的国家21专利申请号22专利申请日期30国际优先权项31优先权申请号32优先权申请日期33优先权申请国43

34、公告日期44审定公告日期45专利说明书出版日期51国际专利分类号52本国专利分类号53国际十进分类号54发明名称55关键词57摘要及专利权范围71专利申请者72专利发明者73专利权人74专利代理人75发明人兼申请人80国际组织项82专利选择国如此复杂的著录事项是专利文献所特有的,它为检索专利文献提供线索。(2)正文部分:对发明技术背景、发明内容以及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通常还附有插图。它的行文有统一模式,依次描述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现有技术、发明目的、内容、优点、效果、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等。(3)专利权项(Claims):阐明发明的独创部分、明确划定要求保护的专利权范围。它是判断侵权依据的法律性

35、条文。专利说明书按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专利权种类可分为发明专利(Invention Patent)、实用新型专利(Utility Mmodel Patent)和外观设计专利(Design Patent)。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提出的新方案或对原有产品、方法提出的改进。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组合提出的新的实用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配色或其结合作出的新颖设计,一般不出版说明书。专利说明书按法律状态可分为申请说明书(申请时提交的说明书)、公开说明书(未经实质性审查而先行公开的说明书)、审定说明书(经审查批准尚未授予专利权时出版的说明书)、

36、公告说明书(经审查批准已授予专利权的说明书,也称专利说明书)。专利号由国别代码(2位字母)顺序号(7位数字)法律状态码(1位字母)组成。如USA、CNA、CNY。中国专利公开号、公告号的第一位数字表示专利类型(1为发明、2为实用新型、3为外观设计),后6位是流水号;法律状态码:A、C分别表示发明专利公开号、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Y表示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D表示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公告号。中国专利申请号由9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申请年、第三位为专利类型、随后的5位是流水号、末位是校验码,如:.8、.3。专利文献国别代码代码 国家代码 国家代码 国家代码 国家代码 国家代码 国家代码 国家/组织AR

37、 阿根廷CA 加拿大ES 西班牙IL 以色列MX 黑西哥RO 罗马尼亚ZR 扎伊尔AT 奥地利CH 瑞 士FI 芬 兰IN 印 度NL 荷 兰SE 瑞 典SU 前苏联AU 澳大利亚CN 中 国FR 法 国IR 伊 朗NO 挪 威US 美 国EP 欧洲专利局BE 比利时CS 捷 克GB 英 国IT 意大利NZ 新西兰VN 越 南WO 专利合作条约组织BG 保加利亚DE 德 国GR 希 腊JP 日 本PL 波 兰YU 南斯拉夫BR 巴 西DK 丹 麦HU 匈牙利KR 韩 国PT 葡萄牙ZA 南 非专利文献的特点是:(1)内容新颖、出版迅速。各国专利法均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必须具有新颖性,特别是由于大

38、多数国家采用了先申请原则,即分别就同样发明内容申请专利的,专利权将授予最先申请者。这就使专利文献对新技术的报道早于其它类型的文献,据统计全世界发明创造成果约90%95%首先公诸于专利文献,故它是获取新技术的最快、最重要的信息源。(2)涉及技术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专利文献覆盖的技术领域极其广泛,从生活日用品(如针、线)到各种尖端技术(如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几乎无所不包;大到飞机、小到纽扣等的发明,从它们最初的设计、产品到后来的改进、革新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找到记载。因此在研究开发和生产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几乎均能在专利文献中得到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还能根据专利申请情况,觉察正在开拓的新技术市场

39、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专利文献也是最好的实用技术信息源。(3)具有法律效力。专利说明书是一种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判断专利侵权的主要依据。专利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专利在申请国及有效期内受法律保护,过期便成为公用技术。各国专利保护期限不等,美国为17年、日本为15年、英国为20年、我国发明专利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10年)。(4)技术上具有单一性和保守性。由于专利法规定发明单一性原则,一件专利说明书只能描述一项发明,不能包括某产品或技术的全部情况。另外,发明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总是以最小的公开代价换取最充分的法律保护,故在专利说明书中对发明的技术关键含糊其词;并且为保护关键技

40、术发明,围绕一项技术同时申请若干项专利。因此要了解一项技术、产品的全貌,通常要查阅若干项专利说明书。(5)重复量大。由于同一项发明可以向不同国家申请专利,便形成了基本专利说明书(某发明最先在某国申请并获专利权的说明书)和相同专利说明书(同一发明在第一申请国以外的国家申请的专利说明书),它们虽然文字不同但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另外,由于多数国家采用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制度,使同一项发明在审批过程中出版不同性质的说明书,如公开说明书、审定说明书、公告说明书等。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报道的专利说明书中只有1/3是新发明。专利文献主要由专利局的专利文献馆和省级以上科技信息所收藏。专利文献的特点比较突出,而且使用专

41、门的检索工具和数据库,故易于同其他类型的文献加以区别。6.标准文献(Standard Literature):是经过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以特定的文件形式出现的标准化工作成果。技术标准是对产品和工程建设质量、规格、技术要求、生产过程、工艺规范、检验方法和计量方法等所做的技术规定,是组织现代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重要文献。标准文献的特点是对标准化对象描述详细、完整、内容可靠、实用,有法律约束力,其时效性强,适用范围明确,是从事生产、设计、管理、产品检验、商品流通、科学研究的共同依据,也是执行技术政策所必需的工具。利用标准文献可了解有关方面的技术政策、生产水平和标准化水平,对引进、研

42、制产品及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进行科学管理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标准文献按内容划分有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等;按成熟程度划分有法定标准、推荐标准、试行标准;按使用范围划分有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国际标准化机构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是1947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1906 年成立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它们制定或批准的标准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标准馆是中国标准文献中心;另外,在省级技术监督部门的文献馆、科技信息所也收藏有标准文献;以图书形式公开出版的国家标准文献汇编,在图书馆也有部分收藏。标准文献都有标准号,

43、它通常由国别(组织)代码顺序号年代组成,如ISO3297-1986。我国的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的国标(GB)和推荐性的国标(GB/T),如GB18187-2000、GB/T2662-1999;行业标准代码以主管部门名称的汉语拼音声母表示,如JT表示交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编号:Q/省、市简称+企业名代码+年份。标准文献常见国别代码如下表。识别标准文献的主要依据有:标准级别、标准名称、标准号、审批机构、颁布时间、实施时间等。标准文献的国别代码代码 国家或组织代码 国家或组织代码 国家或组织ANSI 美国国家标准CNS 台湾地区标准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BS 英国国家标准DIN 德国国家标准JIS

44、日本工业标准CEN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GB 中国国家标准 NF 法国国家标准CENELEC 欧洲电子技术标准委员会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OCT 俄罗斯国家标准7.学位论文(Thesis,Dissertation):是指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的学生为取得某种学位,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并提交的学术论文,它是伴随着学位制度的实施而产生的。学位论文有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学士论文之分,其研究水平差异较大,博士论文论述详细、系统、专深,研究水平较高,参考价值大。学位论文是非卖品也不公开发行,通常只在学位授予单位的图书馆和按国家规定接受呈缴本的图书馆保存有副本,故学位论文的收集与利用不如其它类型的文献方便。各国学

45、位论文的保管与报道方式不尽相同,通常在各国的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本国学位论文。例如在我国,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是国家法定的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它集中收藏和报道国内各学位授予单位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国家图书馆收藏了部分美国博士论文的缩微品,清华大学图书馆也收藏了美国部分著名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缩微品。在美国,由国际大学缩微品公司(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UMI)负责收藏和报道全美的博士、硕士论文,并收集报道其他国家的学位论文。在英国,由英国国家图书馆(不列颠图书馆)负责收藏和报道本国的学位论文。在日本,国立大学的学位论文由日本国立

46、图书馆统一收藏,私立大学的学位论文则收藏在学位授予单位的图书馆中。识别学位论文的主要依据有:学位名称、导师姓名、学位授予机构等。8.政府出版物(Government Publication):是指各国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出版的文献,又称官方出版物。它可分为行政性的和科技性的两类。行政性文献(包括立法、司法文献),主要有政府法令、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决议、指示、统计资料等,主要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科技文献主要是政府部门的研究报告、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政策文件、公开后的科技档案等,有些研究报告在未列入政府出版物之前已经出版过,故它与其它类型的文献有重复。政府出版物对了解各国的方针政策、经济

47、状况及科技水平,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般不公开出售。西方国家多设有政府出版物的专门出版机构,如英国的皇家出版局(HMSO)、美国政府出版局 (GPO)等。其中美国政府出版局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版机构。中国的政府出版物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门编辑,由指定出版社出版。政府出版物大部分是公开出版发行的,少数政府出版物则是由政府直接分发至某些部门或个人,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具有内部保密性质,但过若干时间以后则予以解密或公开。9.产品资料(Product Literature):是厂商为推销产品而印发的介绍产品情况的文献,包括产品样本、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厂商介绍等。其内容主要是对产品的规格、性能、特点、构造、用途

48、、使用方法等的介绍和说明,所介绍的产品多是已投产和正在行销的产品,反映的技术比较成熟,数据也较为可靠,内容具体、通俗易懂,常附较多的外观照片和结构简图,形象、直观。但产品样本的时间性强,使用寿命较短,且多不提供详细数据和理论依据。大多数产品样本以散页形式印发,有的则汇编成产品样本集,还有些散见于企业刊物、外贸刊物中。产品样本是技术人员设计、制造新产品的一种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也是计划、开发、采购、销售、外贸等专业人员了解各厂商出厂产品现状、掌握产品市场情况及发展动向的重要信息源。10.科技档案(Technical Records):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当归档保

49、存的科技文件,如课题任务书、计划、大纲、合同、试验记录、研究总结、工艺规程、工程设计图纸、施工记录、交接验收文件等。其内容真实、详尽、具体、准确可靠,保密性强,保存期长久,是科研和生产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它通常保存在各类档案部门。除上述文献类型外,还有报纸、新闻稿、工作札记等。1.3 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是文献信息资源的最大集散地,它们负责搜集、整理、存储、传递各种文献信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国内外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都在网上提供本单位的馆藏信息(如本馆的书目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文献传递等)服务和网上虚拟馆藏信息(如学科导航、各种电

50、子书刊、可共享的异地信息资源等)服务。我国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主要有:图书馆系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专利文献服务系统和档案馆系统。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服务重点与服务对象。1.3.1 图书馆系统图书馆是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保管并提供服务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整理和传递科学信息,进行社会教育,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入藏的文献以各种载体的图书和期刊为主,其它类型的文献入藏较少。其主要服务方式有:文献外借服务(如个人外借、预约借书、馆际互借等)、文献阅览服务、文献复制服务、信息咨询与检索服务、用户教育与辅导、信息研究服务、网上信息服务(如网上公共目录查询、网上预约

51、服务、网上咨询服务、利用电子邮件提供信息服务、文献传递服务)等。现阶段我国的图书馆主要分为三大系统: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1.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隶属各级文化部门。可以分为国家图书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和区、县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全面收藏本国的主要出版物,以及各种珍、善本特藏文献,有选择地入藏国外文献,起着国家总书库的作用。它既为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服务,也为普通读者服务。世界上著名的国家图书馆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不列颠图书馆)、日本国家图书馆等。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全面收藏地方性文献,有选择地收藏各种中、外文书刊和其它

52、文献。主要为本地区各层次的读者服务。区、县级图书馆主要收藏大众化的通俗读物、科普读物、非专业研究性的科技书刊等。主要为普通读者提供文献服务。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特点是:省级及其以上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丰富,古籍文献的收藏较完备,对本地区研究文献的入藏较全面。2.高等院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它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发展趋势,对有关专业的文献全面收藏,与专业相关的文献重点入藏,一般性书刊选择性入藏。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师生。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十分丰富,各种专业文献信息总量远远超出其它两大系统,它是国家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3、。3.科学图书馆是各种学术研究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为本单位或本系统的科学研究服务,如遍及全国各地的中国科学院下属的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它与多专业性科技信息中心融为一体。它收藏的文献是与本单位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中、外文学术性文献,如有关专业的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图书馆正向着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的方向迈进。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自动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检索智能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提供知识化等特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为广泛、主动、灵活、方便,各种电子信息资源全面开放,读者

54、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访问图书馆的网站,查询和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从未来发展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图书馆仍将是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并存的、当地文献资源和远程文献资源无缝集成的复合型图书馆(Hybrid library)。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向读者提供更丰富、灵活的信息服务。1.3.2 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搜集、整理、研究和传递各种专业性学术信息,收藏中、外文的各种类型专业性文献,如专业性图书、期刊、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等。主要为广大信息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类专业性信息资源。其服务方式主要有:文

55、献阅览服务、文献信息检索服务、文献复制服务、文献代译服务、科技信息研究以及科技信息传递报道服务等。其服务内容十分丰富,例如为各级领导提供信息决策及调研,为申请专利或科技成果申报进行查新服务,进行科技成果转让及推广服务,编译专题资料等。我国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各省、市科技信息研究所,隶属国务院各部委的专业信息所,如机械工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所、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航天部航天信息中心、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等。1.3.3 专利文献服务系统专利文献中心是从事专利文献的收集、存储、加工、检索和服务的专门机构,它也开展专利信息研究工作,编辑出版有关专利文献的专题目录、

56、索引、文摘等。专利文献中心的工作正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如采用国际专利分类法的分类号,著录项目采用国际标准代码,建立专利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服务等。为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专利文献中心。如1971年美国建立了技术评价与预测局,1962年苏联建立专利情报与经济技术科学研究所,1971年日本建立专利情报中心,1973年英国专利文献移交不列颠图书馆,1980年中国建立中国专利文献服务中心。虽然名称各异,但性质与职能相同。我国专利文献服务工作主要由中国专利文献服务中心以及各地的专利代理机构(通常挂靠在各省科技信息研究所)负责。中国专利文献服务中心负责收集、管理专利文献,并向用户

57、提供专利文献的检索和复制服务等。它收藏世界各国和组织的专利说明书及中国的专利说明书。各地的专利代理机构(专利事务所)主要承办专利咨询、专利申请、专利查新、专利文献检索、专利技术转让等工作。1.3.4 档案馆系统档案馆负责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并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它是档案史料的服务中心。我国档案馆大致可分为:国家档案馆、地方档案馆、专门性档案馆、基层单位的档案室等。国家档案馆主要负责收集、保管党和国家需要长久保存的档案和有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和提供利用。地方档案馆负责收集、保管各省、市、区县需要长久保存的档案资料。专门性档案馆负责保管各种专门性的档案,如城市建设档案、照片档案、电影资料、公安档案、军事档案等。档案室作为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一个部门,负责管理本单位内部的全部档案资料。它又细分为科技档案室、人事档案室等。档案馆面向全社会或本系统的用户提供服务,而档案室主要为本单位用户提供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