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各家学说习题(干货分享)_第1页
最新中医各家学说习题(干货分享)_第2页
最新中医各家学说习题(干货分享)_第3页
最新中医各家学说习题(干货分享)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各家学说习题一、选择题(一)型题.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A。张景岳 B。王好古 。张洁古 D.刘完素 .朱肱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清 B.凉 .温 。湿 E。燥 E热 .寒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A张洁古B。喻昌。绮石D.缪仲淳刘守真7。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2、”这一燥病病机。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似木E.似金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胸膈痞结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

3、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三)型题刘完素的著作有(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E)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里证攻

4、下里热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E.里证清热解毒.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ABC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BCE)A.防风通圣散B.地黄饮子C。双解散D.白虎汤E。三一承气汤二、名词解释题1.河间学派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

5、组成.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刘完素研究运气,重视小运主气;从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的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特点,了解其正常与失常;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并增加了燥邪致病病机,使运气学说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3。亢害承制论3。这是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认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六气皆从火化说.刘完素强调风、燥、湿、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

6、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三、填空题刘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2。阳热郁遏于表,刘完素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开发其郁结。.表证兼有内热的,刘完素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散、或天水、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对热毒极深,甚至阳厥极深者,刘完素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或与大承气汤配合应用。.刘河间治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者,用黄连解毒汤清余热。9。对里证的治疗,刘氏或攻下里热或清热解毒,或养阴退阳10.邪在半表半里者,刘完素宗仲景法,以小柴胡汤和解之.11.刘完素认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

7、态居民有所变。2。刘完素把消渴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种.13刘完素说:“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4。ACDE刘完素对消渴病的治疗主张是补肾水、除燥热、泻心火、济津液。四、判断题1.刘完素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有“热病用河间”之说。1.对。刘河间开创了用辛凉、甘寒药物治疗火热病证的方法.2.刘完素重视大运客气。错.刘完素研究运气学说,重视小运和主气.3.刘完素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对。4。刘完素的观点以“清热养阴”为中心。4错。刘河间的观点以清热泻火为中心。5。风邪为病,刘完素创立防风通圣散治之。.错。刘河间治表证兼有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8、代表方是防风通圣散。养阴退阳,刘氏运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隔散。.对。养阴退阳的治法,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隔散等为刘河间之常用方。刘完素对素问六十一种杂病一一提出了治疗方药。五、简答题。简述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答: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点:()重视小运主气.(2)从六气的属性特点,研究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变化。(3)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和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把脏腑病机和运气学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4)为病机十九条补充了燥邪致病病机,即“诸涩枯涸,于劲皴揭,皆属于燥”。2。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答:河间学派是以金元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

9、思想的中心内容是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擅长,善用寒凉药物。3.简述刘河间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方法。3。答:表证当汗解,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当阳热郁遏于表,则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其郁结。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辛热解表,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桅子、茵陈、葱白一豆豉等,或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药发散甚妙。表证兼有内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刘氏创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

10、黄连解毒汤。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5、 问答题1。刘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什么?本气虚实是如何变化的?1.答: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如果脏腑的虚实发生了变化,则脏腑相应之气亦陡之而异。如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可见,脏腑虚则脏腑本气向相反方向变化。这样,从腑腑的寒热温清燥湿之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的特点,就可以了解脏腑的太过与不及了。刘河间对“亢害承制”理论是如何认识的?。答:刘河间认为运气的承制关系,是维持其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所以他认为五行之理,甚则无

11、以制之,则造化息,这与内经“害则败乱”的认识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河间还注意到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还有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由于五运之气的偏亢过度,就要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如湿气过甚而见筋脉强直,即“湿极反兼风制之”的现象,所以他说:“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故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俗未知之,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他将“亢害承制的意义延伸于病机中,指出临床有似是实非的假象.3。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3答: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

12、,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既然风、湿、燥、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一、选择题(一)A型题1李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的关键所在是,方中用()。甘温之品升阳益气。大量的辛温解表药C。辛凉辛温药并用。升麻、柴胡升提脾胃清气E。酸甘药化阴

13、敛阴,寓收于散1。E李杲升阳散火汤治疗血虚或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所以收散并用。2李杲提出内伤头痛的临床特征是(A)A.头痛时作时止.头痛不止,必待表解头痛方罢。头痛如裹,肢体困重D头痛而胀,口渴欲饮E.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3.李杲认为阴火与元气的关系是(A)A。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B.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消互消长,保持平衡.相互转化,互为基础E。互为因果,一损俱损3.A李杲继承内经少火与壮火的有关阐述,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4。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B).升阳益胃汤B补中益气汤C.沉香温胃丸补气升阳和中汤E清神益气汤5。李杲说:“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

14、之贼也.此处下焦包络之火的含义是指()下焦胞宫之火。肝肾妄动的相火C胸中包络之火D。阴盛格阳而上越的虚火E。下焦离位的相火上干心包络5.E李杲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6.李杲升阳散火法的首选方剂是(C)A。火郁汤B。九味羌活汤C。升阳散火汤D.补中益气汤E.补中益气汤加味(二)B型题A.李中梓B。赵献可C.李杲D.朱丹溪E。张介宾1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阳升阴降,重视阳气升发的医家是(C)2。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阴升阳降,重视阴血升补,阴阳比和的医家是(D)D朱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

15、A。脾升胃降B。脾气的升发C.脾阴的升发D.通降胃气.胃火的清降3李杲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B)4。叶桂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A。枳术丸B. 枳术汤C。三一承气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益气汤5。李杲创制的著名方剂是()6。张元素创制的著名方剂是(A)(三)X型题1。李杲论内伤寒热的临床特征是(A)A.蒸蒸躁热,得凉则止鼻寒壅塞,呼吸不畅C恶寒得温则止D。寒热并作E言语声音怯弱1。AE李杲认为内伤寒热的特征为:蒸蒸躁热得凉则止,恶寒得温则止,言语声音怯弱。2李杲提出脾胃虚弱,阴火上冲,郁于脾土,充斥于肌表而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A.四肢发困热B。肌热C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D筋骨间热E

16、.表热如火燎于肌肤2.DE李杲提出脾虚火郁,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和表热如火燎于肌肤.3。以下哪几项是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ABC)A.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B.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C.人体之气名称虽多,皆为胃气之异名D。胃属阳土,脾属阴土E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4。李杲与王好古学术观点相同之处是()A.重视内伤B。重视外感发病C.重视脾胃。重视肾命E认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是人体本气虚损。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用甘温除热,烦热不退,烦扰不止者,主张在方中少加()A。知母.黄柏.黄连D.生地黄E朱砂安神丸5。D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烦扰不止者,方中少加黄

17、柏、生地黄以泻火养血。.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病机主要是()A气火失调B.气血不足.脾肾亏损.升降失常E。阴阳失调2、 名词解释题1阴火1。渊源于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之文.“阴”在内经中是“内”或“里”的互词,阴虚即里虚,指内伤脾胃,中气不足。阴火是指由于内伤脾胃,中气不足,中焦湿浊下流,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气化不行,郁而生热的内伤发热.因为下焦是阴气所主,而肾间又有湿热邪气,故李杲称之为阴火。他说:“阴气盛,并从其为害之所及,名之谓“阴火”。2。内伤热中证2。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3。甘温除热3。用甘

18、温药治疗因虚而身大热的方法。如气虚发热症见身大热有汗,渴欲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者,用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甘温除热.三、填空题1李杲脾胃论学说的主要论点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2.李杲认为内伤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3。李杲论述内伤热中证的主症是 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4.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升阳益气对脾胃药物的运用和处方。即便也有间用苦寒降火的方法,也仅仅是配合与权宜之计.5。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之法,约有两大端,即甘温除热,升阳散火6.李杲补中益气汤中,用量最大的药是黄芪,作用是补脾益肺

19、。7.李杲认为升胃气和降阴火,是相反相成的,不过在掌握上,升发是主要的,潜降是权宜的8。李杲强调补中益气汤中,除湿热烦热的三味圣药是人参、黄芪、甘草.四、判断题1.补土派的先导者李杲,在他的代表作脾胃论中,创制了“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对.李杲既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也强调脾胃之气的潜降。2.错。李杲重视脾胃清阳之气的上升,阴火的潜降。李杲论“气火失调病理中的气是指“阳气”,火是指“邪火”。3。错。李杲论气火失调,是指人体元气和阴火的关系失调。4。李杲提出,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宗气,此六者,皆胃气之异名。4错。李杲认为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气皆胃气之异名。5

20、李杲认为脾胃内伤,湿浊下流,致阴火上冲的发热表现为骨蒸潮热。5错。骨蒸潮热为阴虚发热的特征。李杲将头痛时作时止,手心热,手背不热作为内伤热中证区别于外感病的证候特征。.对。李杲认为内伤头痛的特点是疼痛时作时止,发热以手心热而手背不热为主。7.李杲的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8。李杲对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不能充实皮毛,阴火盛于表而不能发泄之证,治以升阳益胃汤.8。错。李杲治疗“肺之脾胃虚”用升阳益胃汤。5、 简答题1。简述李杲所论内伤热中证的发病原因。1。答:李氏认为内伤热中证致病原因,一是饮食不节,由于饮食损伤脾胃,脾气不升,元气损亏,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而生热;二是劳役过度,

21、过分疲劳亦可耗伤脾气,导致升降失常而生内热;三是精神刺激,情志过度,能资助心火,心火为邪火,壮火耗伤元气,损伤脾胃而致内伤.他还强调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往往由于精神刺激伤及五脏,而后脾胃之气受损,再加饮食劳倦所伤而发病,除此之外,还指出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简述李杲所论内伤与外感发热的不同机理。答:内伤热中证的发热恶寒是由于内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及元气阴火的关系失调所致.脾胃受损,则不能正常生化元气,升阳布精,上焦心肺间阳气不足,不能布散卫气,温煦体表,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冷,便恶寒.发热则是元气不足,脾湿下流,内塞于下焦,使肾间阴火上冲头面,旁彻皮毛而致发热。而外感的发热恶寒是因风寒外

22、束,闭塞皮毛,使卫阳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表闭而恶寒.3.简述李杲学说对后世的影响。3。答:李氏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补土一派,李氏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实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明代薛立斋、李中梓、张景岳等,都在继承李氏学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建树,使脾胃学说内容更臻完善,从而形成中医治病,注重脾胃这一根本治疗思想,其他如丹溪虽为滋阴派,但他治杂病,亦善学东垣,极重胃气;汪石山也继承东垣学说,喜用参芪;叶天士为温病学家,亦在东垣基础上,创胃阴学说,使脾胃学说更为完备。6、 问答题1。试述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答:(1)李氏认为元气是人体生

23、命活动的动力,而元气必赖胃气充足,方能生成。元气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因此元气实际上是胃气的异名,本质是元气必须依赖于胃气,充分强调了元气与胃气的不可分性。2)生命是永恒运动的,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元气的升降出人,而元气与胃气不可分,因此升降出人是否活跃,实际上取决于胃气充足与否,因此,脾胃便是调节人体元气升降出人的枢纽。(3)脾胃调节元气升降出人的关键是脾的升阳布精,只有脾气生发,元气布散,升降正常,生机活跃,方能脾湿不生,阴火敛藏,如果脾湿下流,元气衰微,生机不旺,阴火便会乘机上冲,内伤发热诸症即随之而生,故李氏特别强调脾胃升发阳气这一主导方面。2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是什么?.答:李

24、杲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内伤热中证的病理变化,就在于气与火的关系失调。元气不足时,阴火则亢盛;若元气充沛,阴火自然敛降;阴火愈炽,元气愈被耗伤。这种阴火是病理之火,正是内经所说的“壮火食气”。因而内伤热中证病机关键是元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同时李氏还认为脾胃是元气升降运动的枢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便会发生种种疾病。如常见的内伤发热恶寒一证,正由于阳气不升,不能卫外而恶寒,而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则导致发热,故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失调,是内伤热中证的又一重要病机.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用药法度是什么?3.答:李氏注重脾气升发的一面,治疗上突出表现为善

25、于运用补脾升阳药物,组方两大法度是强调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而用苦降药是权宜之计。所谓甘温除热,是用参、芪、术、草等药温补脾气,使脾气充足,元气布散,不生脾湿,不致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内热便不会产生,因此说甘温可除大热,这是治疗关键,升阳散火是在甘温补脾药中,结合具有升提透散功能的药物,常用升、柴、葛根等,补中升阳能使脾胃之气易于升发,元气随之旺盛,则阴火敛降,虽不用泻火之药而烦热自除,因此称为升阳散火法。这是治本之法,益脾而阴火自降,这是李氏治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度。4李杲脾胃论的不足之处是什么?4。答:李氏以脾胃统论,这就忽略了脏腑各有特点。不能统以补气升阳一法来概括脾与胃的治疗,也不能以喜升

26、、喜温、喜补包括脾与胃全部生理特性.实质上,李氏所论的脾胃,仅指脾的生理、病理、证治而言,脾与胃在生理上一升一降,一纳一运,一燥一润,在病理上则阳道多实,阴道多虚。李氏关于胃腑宜降、宜通、宜润的生理病理证治还不够明确。其次,就补益脾胃一法而言,胃腑的虚损,除胃气不足外,尚多见胃阴损伤一证,治疗宜凉、润、清、通,补益胃津。这一点经过叶天士的补充才完整,因此,“脾胃论”应包括东垣的补脾升阳论及叶天士的养胃益阴论在内,始得完备。一、选择题(一)A型题1。下列哪一著作非王好古所著()A阴证略例B.医垒元戎C.本草述.此事难知E。汤液本草2。王好古认为导致“阴证”的关键因素是()A.外感寒湿B.内伤饮冷

27、。误服凉药D。房室伤肾。内已伏阴。王好古指出“阴证出现身热、面赤等症状时,其脉象为()A.脉细而弱B。脉大而中空。脉沉而微。脉沉而数E.脉细无力4。王好古治疗“阴证,主张()A.温养脾胃B.温养脾肾C.温养肾命D.温养心肾E.温补心肾。王好古在继承张元素、李杲两家学说的基础上,重视()三阴证B三阳证C。三焦辨证D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6王好古治疗发热恶寒,腰背强硬,头项不舒等症的代表方剂是()A.调中丸B黄芪汤C白术汤.补中益气汤E。神术汤7.王好古认为判断疾病的真假和病理的转归,须明辨()A口渴之有无脉象C舌象D。汗出与否E神气8.王好古认为阴证服温热药后烦躁极甚、发渴欲饮的病机是()A.阳

28、从外脱B阳气外达C。阴津复伤阴阳离决。阴阳交争二)型题A.少阴肾经B.少阴心经C。厥阴肝经D.太阴脾经E。太阴肺经1王好古认为若面青或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者,伤在()王好古认为若面红或赤或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弱者,伤在()3.王好古认为若面黄或洁,或黄洁俱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伤在()A脾胃虚寒B。阳从内消或阳从外走C.服四逆汤后,烦躁而渴,大小便秘涩者。脾肾两虚E外感寒湿雾露之表证4。王氏创制的神术汤,治疗()5王氏创制的调中丸,治疗().王氏创制的已寒丸,治疗()A附子B.肉桂干姜D.附子、于姜E。附子、白术7.王氏认为中焦虚或中焦寒盛,逼阳外走,宜用()8。王氏认为少阴阳虚阴盛,

29、宜用()9。王氏认为脾肾两虚,宜用()(三)D型题I。王氏治疗阴证,最喜用的药物是()A肉桂B。附子.干姜D乌药E。硫黄2。王氏创制调中丸,主治()A。脾胃不和.阳从外走C。中焦胀满D土虚木横E阳从内消,王氏治疗阳从内消或阳从外走的代表方剂有()A神术丸B.调中汤C黄芪汤D附子散E。白术散4.王好古自制方剂的特点有()A.善用成方B。味少量轻。注重健脾温阳。注重补肾温阳E注重脾肾双补5。王好古使用外治法治疗阴盛格阳证的方法有()。热醋炒麸注布袋中,熏蒸脐下B。灸关元、中极C.灸神阙、气海D.干姜、石决明为末,津唾调敷手心E针刺人中(四)X型题1.下列哪些不是王好古的著作()此事难知.癍论萃英C

30、。医学启源D.阴证略例E。证治要诀。王好古指出“阴证的常见症状有()A.身表凉B四肢冷C脉浮大D。脉沉细.烦躁,面赤3.王好古治疗“阴证”的常用方剂有()A。回阳丹B.火焰散C。返阴丹D.正阳散E。肾气丸4王好古自制的调中解表的方剂有()。神术汤B。白术汤。神术加篙本汤D。神术加木香汤E。人参败毒散5王好古认为阴证的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寒湿雾露之邪外侵.饮食生冷C.禀赋素弱过服凉药E.劳倦6。王好古把下列哪些症状作为临证辨识阴证、阳证的客观指标()A头痛B。下血C烦躁D。口渴E小便色赤7.王好古认为阴证“阳从内消”可见()A。头痛不甚B。自利不渴C.手足自温D。肢体振摇E。倦卧欲寐8

31、。王好古认为“阴证,“阳从外走可见()A.心下满闷。腰腿沉重C头面壮热。语言错乱E.自利不渴二、填空题1。王好古,字,号代赵州人。2.王好古的“内伤之阴实指虚损、虚损、虚损而言.。王好古在治疗上,主张温养4.王好古指出阴证尺脉不至者,可加。5王好古认为阴证发病虽在,但三阴病变的核心是。6。王好古认为阴证治疗的第一要义是。7.王好古认为是阴证发病的基础与关键。8。王好古认为阴证的传变不同于伤寒,主要是自向传变9。王好古提出阴证的症状表现形式有与两种.三、判断题1王好古认为人身本气虚损,是形成“阴证”的主要原因。2.王好古提出若面红赤,脉浮沉不一,脉细而微者,伤在少阳。3王好古创制神术汤,用以治疗

32、内伤饮冷、外感寒邪无汗之证。4。王好古提出若面黄洁,脉缓而迟,乃脾胃虚损,津气不营肌肤所致.5王好古认为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外感寒湿,内伤饮冷都是外在的条件.6王好古认为阴证尺脉不至者当加人参.7王好古指出风温体重多汗者,宜白术汤加黄芪。.王好古认为阴盛格阳于外,用药宜在大剂热药中佐以人溺、胆汁之类,使同气相从。9王好古认为药物虽服用时间不同,其功效相同。四、问答题1。王好古为什么特别重视“阴证”?2王好古关于内感阴证的发病论点有哪些?3。试述内感阴证的主要病理变化。4王好古对阴证的鉴别诊断有哪些阐发?5王好古在治疗阴证方面的主张有哪些?其治疗阴证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一、选择题(一)A型题1.C。

33、E3C4。B56.E.B8B(二)B型题1C。A。4。E5B6.7C.A9。D(三)D型题1.2BE3。B。BC5AD(四)X型题1.CE2.ABE3ABCD4。ABCD5ACD6BCEABE8。BCD二、填空题1.进之海藏元2.肝阳肾阳脾阳3。脾肾4黄芪。三阴太阴6治本7.内已伏阴8.三阴;三阳9阳从内消;阳从外走三、判断题1对错3.对4对5。对.错7.对8。对9错四、问答题1.答:王氏认为仲景伤寒论既可治外感,又可治内伤,但一般研究伤寒论的书,都详于三阳证,而略于三阴证。同时结合临床,他认为阴毒证尤惨,阳证易辨而易治,阴证难辨而难治.其次他在学术上虽师从张元素及李杲,但他认为张元素多言脏腑

34、病机;李杲虽专题研究脾胃学说,但只阐发了脾胃损伤造成的热中证,而对于内伤寒!邪冷物造成的“阴证”论述不够深入。因此王氏著阴证略例一书,对阴证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等,都作了详细的分析.2.答:王氏认为内感阴证的形成有内夕两个方面,外因与不知预防、外感寒湿雾露之邪有关。寒湿雾露之邪,因其性为阴重浊,故“雾露人腹,虽不饮冷,与饮冷同,可伤人阳气,导致阴证形成。内则与纵欲、劳倦饮食生冷、平素体弱有关.如指出:“阴证乃嗜欲之人,耗散精气,真水涸竭,元阳中脱”等。虽然王氏认为外感、内伤皆可导致阴证。但他特别强调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的“内已伏阴”才是阴证发病的基础与关键。以其“内阴已伏,或空腹晨

35、行或语言太过,口鼻气消,阴气复加,所以成病”。其中,王氏尤重饮食生冷、过服凉药,认为此为“内已伏阴的主要因素,在阴证发病中尤为重要。阴证略例所载治验8例,其中7例都有嗜食生冷、过服凉药而致“伏阴”的病史。由此可见,王氏对阴证发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以饮食生冷等为主的“内已伏阴”的基础之上,“内已伏阴是致病关键。其对阴证病邪及发病的认识,实有与众不同的观点。3。答:王好古认为阴证发病虽“先三阴而无定”,但中焦太阴虚寒则为病变的核心。内感阴证的主要病理变化,一为“阳从内消”,可见头痛不甚、腰腿沉重、心下满闷、腹中疼痛、自利不渴、不欲饮水、呕哕间作、倦卧欲寐等内阴证;一为中焦虚寒,阴寒内盛,逼阳外走的“内

36、阴外阳证”,症见手足自汗、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赤目红、嗜眠、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或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度,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欲饮水,呕哕间作,或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语言错乱,或恐或悸,脉沉、弦、弱无力等。前者为阴证之常,其证易于明辨,后者为阴证之变,其症状甚为复杂.。答:王氏认为辨识阴阳主要是在疑似之间,“阳证发热而厥,不为难辨;阴证寒盛,外热反多,非如四逆脉沉细欲绝易辨也.为了使医生临证“阴阳寒热如辨黑白”,他广采诸家之说,参以己见,列举发热、口渴、烦躁、咳逆、便秘、下血、小便不利、小便色赤、手足自汗、全身有

37、汗、谵言妄语、厥证个常见症状进行阴、阳证鉴别。并对阴证在某种情况下表现的变证和假象,阐明其原因,便于临床理解和掌握。答:在治疗方面,王氏强调阴证治疗应从治本人手,若“治标不治本,则标本俱失”,而“治本不治标,则标本俱得.因此,治本是阴证治疗的关键。在具体治则上,他认为“伤寒大汗之后尚有真武汤之温,矧阴证当可不温补哉?”所以,温补的治疗原则贯穿于阴证治疗的始终。其治疗阴证主要根据阴证证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如外感寒湿雾露之邪,症见发热、汗出、腰背强硬、头项不舒、四肢沉困、饮食减少,或食已脘闷、脉浮紧或缓者,自制神术汤、神术加篙本汤、神术加木香汤或白术汤以健脾燥湿,调中解表;若内伤生冷,过服凉药,导致中焦阴寒内盛,症见心下满闷,腹中疼痛,自利不渴,倦卧欲寐等内阴证;或阴寒内盛,逼阳外走,症见自汗,面赤目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