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召公谏辞的分析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 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序:背
2、诵上一课 一、简介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
3、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 “谤”“堪”“以”“道路以目” 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 1、 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 请其他同学纠正。 3、 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 (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 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 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由
4、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
5、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
6、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巩固对*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的写作特色 1、 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 比喻生动形象; 3、 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
7、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不听流王于彘 首先分析“谤”是个古今异义词。今意指无中生有,毁坏别人名誉,古义是实有其事,公开批评指责。(与之相应,“诽”指实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声嘀咕,诬是现在的“谤”意)(板书“谤”) 其次引发思考,如果一个“贤明的君主听到谤,该如何对待呢?而*厉王是如何对待谤呢?(板书:厉王弭谤,穿插分析厉王)” 再次,对于厉王弭谤这件事,召公怎么做了?谏(板书召公谏) 通过三个问题,补全标题,同时熟悉了*的大概内容。 学生质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别做什么成分? “瞽献曲亲戚补察”文意断断续续,不连贯,此外“亲戚”古今年内异
8、义如何区分? 第13、14课讲完,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把学生误导了,由于课堂上抠得太细,语法现象过于关注,术语出现频率高。导致学生养成逐字逐句条分缕析的习惯,下课后问题不断,不出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词的词性、用法、术语的纠缠上。完全陷入旧讲法的误区,教师一古脑讲,学生被动地听。听完后术语,词性晕头转向。 应突破这种填压式教育,以诵读为主,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去琢磨。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的古今异义词与多义词,提高文言翻译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字典、朗读、讨论、比读等环节来促进学生形成自主
9、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语言魅力,进一步明确“民言”关系到国家政事善败好坏的道理及人民力量的伟大,树立爱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翻译课文;了解民本思想,探究劝说的艺术。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预习作业: 1、借助注释、工具书,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查古汉语字典,说出“防、谤”的义项及在*中的解释。 2、国人为什么“谤王”?王用什么办法来“弭谤”?结果怎样? 3、认真阅读第二段,分出它的层次,并说明分层的依据。 4、召公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堵塞民言的危害性? 5、召公又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宣之使言”的好处
10、? 6、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找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说出它的意思。 8、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活用的词及特殊句式。 9、翻译“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10、“流王于彘”这四个字只点明厉王不听劝告的结果,想一想,这中间至少隐含了哪些史实?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三 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召公谏辞的分析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
11、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序:背诵上一课 一、简介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
12、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谤”“堪”“以”“道路以目” 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 1、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请其他同学纠正。 3、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 (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 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 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
13、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
14、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
15、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巩固对*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的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
16、说服力强。 2、比喻生动形象; 3、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不听流王于彘 首先分析“谤”是个古今异义词。今意指无中生有,毁坏别人名誉,古义是实有其事,公开批评指责。(与之相应,“诽”指实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声嘀咕,诬是现在的“谤”意)(板书“谤”) 其次引发思考,如果一个“贤明的君主听到谤,该如何对待呢?而*厉王是如何对待谤呢?(板书:厉王弭谤,穿插分析厉王)” 再次,对于厉王弭谤这件事,召公怎么做了?谏(板书召公谏) 通过三个问题,补全标题,同时熟悉了*的大概内容。 学生质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模拟理发店游戏活动方案
- 出口贸易合同风险防控要点
-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讲义
- 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 XX呼吸式幕墙施工合同
- 市场营销策划案例分析与作业指导
- 关于某某进出口业务的报关代理合同
- 关于某某婚介机构的婚姻介绍服务合同
- 企业HR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报告
- 吉林大学药物分析实验操作指南
-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 变化与更新-2025中国家居家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763mb
- 印刷品规定五项管理制度
- 2025年湖南省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
- 医疗知识付费与内容服务平台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
-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课件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
- 2025年福建福州中建材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CMA财务决策职业道德课件
- 建设银行笔试题目及答案
-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校园招聘(25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