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二语文醉花阴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二语文醉花阴教案范文合集大全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4.分析词中的意象。一导入新课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文学杰出的
2、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
3、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
4、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_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_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三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南渡后:内
5、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三推进新课(一)释题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
6、“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二)朗读体味同学们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三)整体把握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上片重阳思亲(板书“重阳思亲”)下片饮酒赏菊(板书“饮酒赏菊”)(五)鉴赏评价1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的注释,具体说说词上片的内容呢?注意,学习诗词
7、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明确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2词人在上片中交代的大致的情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呢?(愁)3下面是我们的自主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这个“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1)现在看_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谁来分析
8、这一句?明确:“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2)好了,第二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应该怎么分析呢?明确:“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夜半凉初透”,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3)上片小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理离家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好了,现在同学们能不能
9、试着把上片背出来呢?(教师检查背诵)4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明确:下片是写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到菊圃饮酒的情形。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盈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
10、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问:“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明确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佳景衬哀”的作用。这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重阳是菊花节,菊花正值盛放之时。东篱下的菊花想必开得无比灿烂。黄昏之后,花香四溢,当然更富有情味了。可是对于端着酒杯的作者来说,此时却只能一人对花独酌,空想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快乐光阴,所以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2)莫道不消魂,
1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问:这首词以“愁”字开头,以“瘦”字结尾,谁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瘦字人“瘦”很容易理解,但作者认为菊花也是“瘦”的,这自然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吧。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细,菊瓣纤长,但仍能在寒风中傲立。以“瘦”来形容是极见神韵的。而词人因为思夫之情无法排遣,已然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会有人不如花的感慨。全词以“瘦”作结,在人与
12、黄花的比较中寄托了极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3)下片小结:下片写黄昏后独自饮酒的愁绪。六作业1背诵全词2完成课后第二题3预习声声慢高二语文醉花阴教案范文合集大全二说教材(地位与作用)醉花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高中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个课题李清照词两首的_篇。在此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对_单元中国古代戏剧的接触品味了用曲词和文白相结合的故事表演独具的艺术趣味,这对我们过渡到此单元宋词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而对诗词意境的深度体味也是我们阅读第三单元现代杂文的基础,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设计:课题:醉花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13、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认知与技能目标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朗诵是一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沉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朗诵过渡到背诵,这也是课后的研讨与复习给我们提出的首要要求。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作品,抒发的是思妇的惆怅,而本课中的另一首声声慢则是表现其晚年的凄凉。两相对照,比较阅读对于我们对李清照整体艺术风格和创作分期的把握更有帮助。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讨的习惯,培养其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
14、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德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功能,而高一学生多是一些单纯的少男少女,如何向他们描述这样的“闺中恋情”,鉴赏“相思”呢?而爱情虽说都是美好的,学生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爱情呢?这必有一个良性的引导和启迪。教学设想教学的重难点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在通透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只有掌握了文中的各种意象以及作用,才能感受词中弥漫的愁绪,进而理解本词作的主题。难点: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爱情对于身处校园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抽象难懂的,学生少有这方面的情感知识。
15、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下面在从教法和学法上仔细研讨。教学方法教法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能力,促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考虑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设计在情景中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结合对词作的精讲,使其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情感经验结合起来,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本词作的认识与体验。在此过程中,老师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要在教师的主导下才能得以实现。教师不仅应该为学生解惑,而且应该通过课堂
16、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促使其自主参与到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来。基于本词作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音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要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活动探究法: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信息化教学:带实际情景的开放的教学,强调协同学习与合作学习。学法现代化教学是自主探索性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特别重视对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
17、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分析归纳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朗读,疑难字词解释中国古代提倡“以意逆志”,对*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词表面,因此,将字词的理解放到预习环节,在课上在由老师适当提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诗人汪国真:思念别人是一种美丽,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思念就像这玫瑰花(图片展示)一样温馨而浪漫,可除此之外,思念还会让我们感到孤单寂寞,饱尝离别之苦。常人尚有如此之感,更何况是感情细腻的宋代才女李清照呢?图片展示直观形象,以诗句导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男女比较诵读:男女生对“思念之愁”这种微妙感情的体
18、会不同。老师示范朗读: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诵读技巧,如咬字,音调等。给出“李清照醉花阴诗意图”(图片1)结合音频资料:欣赏目的。互动探索:人物形象分析:醉花阴里面的李清照是怎样的一个李清照?感知人物形象是课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且,对于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分析其形象对于窥探人物内心,理解词作主题都有重要作用。探究手段:讨论教师提示信息:“愁”(图片2)“愁”是全文的感情基调,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必须紧握“愁”字分析。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教师是学习帮促者。既然全篇都在写“愁”,那么,李清照是如何表现她的闺中之愁的?(图片3)知其然,也需知其所以然。通过对细节的探寻学习意象的运用,熟
19、悉其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事俗而词雅)进而品语句,品意境。探究手段:讨论教师提示信息:季节:重阳节,时间:永昼,半夜,黄昏细节:愁永昼,销金兽,把酒词中意象: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东篱情景:一个人教师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这种“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启迪学生关于语言运用的技巧。小组发言,教师总结词作情感价值探讨:李清照有怎样的“愁”,为何而“愁”?“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探究手段:小组讨论a李清照的“愁”未说明白,是什么?一个人的孤独,思念。b为何要“愁”?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a闺怨诗:学生举例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多为男诗人所作:封建社
20、会。李清照冲破桎梏:爱情是人性之至美。b涉及人性中的爱情,未直接说出:含蓄之美。少男少女如何认识-讨论引导对学生非常规回答的处理:学生可能“胡扯”,“封建”或“过于羞涩”。但高中生已经在成人的道路之中,语文的使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应当尊重其具个性的想法。课堂小结:字词,朗读:知识与技能情感价值观:一切情感,唯爱为上,任何爱情都是美好的,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也是我们应当毕生追求的。强化学生在课上对“爱情”形成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爱”的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迁移扩展:醉花阴与流行歌曲纤夫的爱比较:含蓄美;欣赏高雅艺术:*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板书醉花阴重阳永昼黄昏半夜薄雾浓云把酒愁凉
21、高二语文醉花阴教案范文合集大全三李清照的醉花阴:抒发了离别的极度悲苦的感情的诗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走近作者知人论世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
22、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 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 问题导读评价单 第1页(共4页)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