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晕法)找矿_第1页
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晕法)找矿_第2页
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晕法)找矿_第3页
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晕法)找矿_第4页
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晕法)找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晕法)找矿 关于元素异常分带等方面的有关内容,由于次生晕受各种自然景观的影响很大,所 以只能从原生晕谈起。本次主要介绍内容是: 矿床原生晕元素垂直分带、矿床原生晕异常浓度分级(如何应用到水系沉积物测量 和土壤测量工作中)、异常圈定、如何确定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异常含矿性的评价、 矿化剥蚀水平的估量等基本常识。 一.矿床原生晕元素垂直分带 (一)关于热液矿床成因的概念 长期以来,热液矿床的成因一直与岩浆热液活动联系在一起,认为热液是岩浆结晶 分异作用的结果。这一概念几乎主导了热液成矿学说达半个世纪。近年来,由于“层控、 层状矿床”概念的兴起,大多数人认为,热液矿床主要不是岩

2、浆热液成因的。 我国地质学家季克俭(1980)提出“热液矿床三源成矿模式 ”,它的基本要点是: 热液矿床的形成必需具备三个条件,即:矿源、热源和水源,三者缺一不可。 “三源成矿模式”的矿源一一主要来自四周的围岩(围岩中原生分散的金属物质); 水源一一主要与地表、地不水的渗透循环作用有关;热源一一主要与岩浆岩的侵入活动 和火山作用有关。 大量事实证明,在地不深部循环的温度较高的热卤水能够溶解较多的金属元素,这 一点已毫无疑问。这种流体循环进入温度较低的环境,就容易使其所含的金属沉淀析出。 热液成矿过程,可以看作为一种沉淀作用的过程。它应是:开始沉淀一一大量沉淀 继续沉淀一一沉淀终止。热液中的各种

3、金属都有其相应的沉淀或结晶温度,在未达 到某个矿物的结晶温度时,它不沉淀或少量沉淀;当达到它沉淀或结晶温度时才开始大 量沉淀;超过结晶温度时沉淀逐渐减少,最后终止沉淀。由于各种矿物结晶温度不同, 才造成矿床中不同元素的矿床分带和矿床原生晕中不同元素的组分分带,以及同一种元 素的浓度分带。 从观查矿床原生晕中元素组分分带可知: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热液的移动及温度 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含矿热液的运移及温度逐渐降低 是成矿成晕及造成晕中原素分带 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组分分带和浓度分带)。 (二)热液矿床原生晕元素垂直分带 我国化探专家邵跃自 60年代以来一直对矿床元素原生晕分带进行研究,并

4、于1974 年提出了一个热液矿床原生晕元素垂直分带序列模型。以后经过生产实践检验、修正和 补充,最后获得了分带模型(见图1)。 13 他提出的热液矿床原生晕元素统一分带序列(从下至上)为: Cr Ni ( Co、 Cu 1) TiVPNbBeFe SnW1Zn1GaInMoRe Co2(Au1、As1) BiCu2AgZn2CdPbW2 Au 2As 2 Sb Hf Ba Sr 它与矿床矿物的原生分带具有同一性。从图中看出:热液矿床的元素的分带序列具 有概率分布的特点。每个元素在序列中的位置有一个置信区间。 不同类型矿床元素分带序列有时可能会有变化,但变化的范围不会太大,只在一定 的置信区间上

5、下变动,例如:在有的矿床中, Ag 可能出现在 Pb、 Zn 的上方; Pb、Zn 有时会出现在 Cu 的下部, Bi 可能会出现在 Cu 的前上方,等等。此外,有此元素(如: As、W、Mo、Au、Zn 等)反映出有两次以上的沉淀温度等。 近年来,发现 Mo 、W 两元素在低温时也有出现,尤其在低温热液矿床中与Au 伴 生时;但不是所有的低温热液金矿床都伴生Mo、 W。 垂直分带的具体应用,我们在介绍矿床原生晕元素异常-浓度分级后,一并讨论。 二矿床原生晕元素异常浓度分级 大量实践表明,矿床原生晕异常含量与矿体品位之间存在着一定函数关系。通常, 原生晕中成矿元素的异常含量凡能达到矿石边界品位

6、 1/10 以上时,在异常范围内的地表 经仔细检查,均能发现与该元素有关的矿化(原生的、次生的) 。因而,元素的这一含 量就显得十分重要。邵跃先生认为可以把这一含量确定为各元素的内带含量异常(内带 含量异常是异常中元素含量比较高的地段,它虽不是矿石品位,但矿体一般应出现在内 带异常中,发现了内带含量异常,就可以容量地找到矿) 。 岩石测量的异常浓度,一般是以内、中、外带三级含量来划分和圈定异常的。但对 如何确定各元素的内、 中、外带三级含量的量值, 却没有统一的规定。 实际上, 这个内、 中、外带三级异常含量是有其内涵的。 以往,以岩石测量结果圈定异常时,都是从低含量往高含量圈定。首先确定异常

7、下 限,然后根据异常下限的倍数向上圈异常,一般选2或3倍,也有高达4倍的,圈定的 比较乱。同样都分内、中、外带,但对每个地区、每次工作,三个带的数值都定的不一 样,彼此间无法对比。邵跃先生于1984年提出以各元素的工业边界品位为基准,以下 推一个含量级次作为该元素的最高异常值,并以大于最高异常值者为内带含量,然后, 依次以其含量的 1/2 定为亚内带、中带、外带和亚外带等5个级次(见表 1 )。 从找矿的角度考虑,表中所列出的部分常见元素内、中、外带的异常含量的分级, 可用来研究如何从多元素组合晕中确定出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从化探异常中确定出成 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对找矿评价十分重要。多年来实践

8、的经验表明: 1 .凡出现内带浓度异常的地段 ,经地表检查,一般均能发现与该元素有关的矿化; 在内带异常内,一般均能发现具有工业品位的矿化(体)存在 。 例如:Cu 400X 106、Mo 40X 106、Sn 100X 106、Au 200 X 109 和 Ag 5 x 10_6的内带异常中,经仔细检查,均可在围岩中发现较好的铜矿化、辉钼矿化、锡矿 化和够品位的金银矿脉。因而,正确确定各元素的内带异常含量就显得十分重要。 2 表中所列各元素的 夕卜带含量的下限,大体相当矿区化探的异常下限; 亚外带含量一般可视为矿区背景 。 3.在一个化探多元素组合晕(限:我们所说的化探综合异常)中,凡出现亚

9、内带 以上的含量元素,均可视为成矿元素异常(找矿对象);其它仅出现中带以下含量的元 素,一般可视为伴生元素异常(成矿作用过程,除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矿石外,还伴生 一些经济意义不大和(或)无经济意义的伴生矿物。成矿元素在热液中虽是大量的、丰 富的,但伴生元素则相对少得多。这种关系,同样会反映在原生晕中,即:成矿元素的 原生晕强、大;伴生元素的原生晕弱、小)。 4 原生晕测量的异常圈定,可以根据表中所列各元素的内带含量从高至低、从内 向外逐级圈出亚内带、中带、外带和亚外带五级异常含量。一般可以圈至外带即可(亚 外带可以不圈)。 表中未列入的元素,可根据其元素的工业边界品位为基础的原则,自行确定。

10、5有些元素,如 Hg、As、Sb、Bi等的克拉克值很低,如将它们作为伴生元素考虑 时,异常含量还可以适当放低一些,可仍按/2下推。此外,如 Ni、Co元素在超基性岩 中含量较高,此种同地层岩性引起的元素高含量带,不是异常,圈定异常时应注意。 三异常评价(推断解释) 矿区化探异常评价,是要对所获得的地球化学异常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并进行 逻辑推理,做出地质解释,这是勘查地球化学工作中最重要、最关健的环节。 一次成功的勘查,除了要发现较好的异常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对异常内涵的认识 (内涵即地质一地球化学信息的实质)通过对异常中所包含的各种地质的、地球化学的 信息的认识,进而作出最接近客观实际的解

11、释推断;而不能只看一些表皮现象。 (一)异常评价的一般准则 1 区分出成矿元素的异常 评价异常时很重要的一步是从组合晕(综合异常)中,区分出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 异常。 一般情况下,一个具有经济价值的热液矿床,总会伴随着一定规模的矿床原生晕, 晕的规模与矿床(体)的规模成正比,晕比矿床(体)大的多。含矿热液是多组分的, 但能形成矿体(床)的成矿元素在热液中总是极大丰富的。因而,其形成的异常强度高、 范围大。而伴生元素由于其在热液中的原始浓度比成矿元素低、不太丰富,故其形成的 异常一般较弱,范围也相对较小。 前面已介绍过,在原生晕中,凡达到亚内带以上含量的,均可视为成矿元素的异常。 成矿元素的异常

12、可以是一个、有时是多个。成矿元素的异常往往是要找的矿种,是找矿 的对象。 2 异常规模 成矿元素的异常一般规模较大,异常形态相对规整,浓度较高、有一定的浓度梯度 变化、和较明显的浓集中心。 经验表明,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床其成矿元素的异常(亚 内带以上含量)的面积至少在 0 2Km2以上。 3 成矿元素异常含矿性评价 成矿元素异常确定后,可观察伴生元素的异常。即分析伴生元素异常(参见垂直分 带模式图)是属于成矿元素上部(习惯称前缘晕)的那套元素还是成矿元素下部(尾 部晕)那套元素。 如果出现的伴生元素的异常主要是成矿元素上部的那套元素异常,而下部元素的异 常不发育(仅出现外带以下含量时),则可

13、视为盲矿异常。此时,地表如能见到矿化, 则盲矿体埋深不会很大。 如果出现的伴生元素异常主要是成矿元素异常下部的那套元素异常,且成矿无元素 异常浓度很高(出现较大面积内带以上含量)、同时伴生的下部元素异常含量也较高 (中 带一一亚内带)、并与成矿元素异常套合较好时,则预示矿体已遭剥蚀,地表或近地表 有矿体出露。 如果出现的伴生元素异常主要是成矿无元素下部的那套元素异常,且含浓度较高, 而成矿元素异常浓度低时,此时可以推测所要寻找的矿体已经或基本被剥蚀光。 4异常出现水平分带(不论是环状分带还是侧向分带),都是矿(化)体遭受 剥蚀的表现。此时,矿体主要产在各异常相互套合的部位,即几种元素异常相互套

14、合 的部位最有利于找矿,是找矿的最佳部位。 (二)元素共生组合 有些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共生组合的特征。这种重要的地球化学共生关系,对 异常的评价十分重要。研究和利用共生关系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员的存在,预测其它 成员的存在,这对异常解释推断和找矿预测,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根据我队近年的项目任务,列举如下: 例1斑岩金一铜一钼矿 : Cu、Mo、Au、Re (铼)等元素(异常)共生与斑岩铜一一钼矿化有关。有时还伴 生有Pb、Zn、Ag、Ti、W等元素(异常),是寻找斑岩金一一铜一一钼矿床的指示。 例2金矿(砂金除外): 我国金矿类型很多,但目前大至划分为破碎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变质热液型

15、、热 液型和火山岩型等五大类。各类型金矿矿床的矿物成分千差万别,但通过我国近年来对 “不同类型”金矿床大量的岩石测量研究之后发现,许多类型金矿床在主要成矿元素及 其伴生元素有明显在共性趋势,即:除主要成矿元素Au异常外,总还会伴生有如 Hg、 Sb、As、Ag、Pb、Zn、Cu、Bi、Mo、W、Co、Ni、Mn、Sn 等元素异常(从上一下)。 例3锡、钨和铌一钽矿: W、Sn、Mo、F、Nb、Ta等元素(异常)共生产出,往往与含铌一钽和锡、钨矿(化) 的碱质花岗岩有关,有时还伴生有Zr (锆)、P、Ti、Zn等。这是寻找锡、钨和铌一钽 矿的指示。 例4热液贱金属矿: Cu、Pb、Zn、Af、M

16、o等元素异常共生,一般与中温和中一一高温热液矿化作用有 关,是寻找热液贱金属矿(化)的标志。 关于(Zn)元素:锌有高温闪锌矿和低温闪锌矿。 高温闪锌矿含F,常与磁铁矿共生含 Cd (镉)低,3( Zn)/3( Cd) 500 (3 为某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以10飞为单位),其比值大;低温闪锌矿 常与Cu、Pb共生, 是中温一一中低温多金属热液矿(化)的主要成矿元素之一,含Cd (镉)低,3( Zn) /3( Cd)v 100 (其比值小)。在综合元素异常中,仅有 Zn异常单独存在,而无 Cu、 Pb异常相伴时,则可能是反映了 高温阶段的闪锌矿。而硫化物多金属热液矿 化作用的 特点是具有Cu、

17、Pb、Zn三种元素异常共同产出特点。 (三)主要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异常的评价及解释推断工作,除了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和符合地质 情况的逻辑推理工作外,我们目前往往没有重视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行为)也是我们在异常评价、 解释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参考和佐证。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An的地球化学特征: 在各种岩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3(Au ) /106:超基性岩为0. 006;基性岩为0. 004; 酸性岩为0. 045;沉积岩中含量极微。 地球化学特征:亲铁元素。在贵金属矿床中可与Ag、As、Sb (锑)、Hg共生;在硫 化物矿床

18、中可与 Fe、Zn、Cu 共生。其原生矿物为自然金及金的碲化物。 Au 在岩石中的主要携带者为玄武岩、基性超基性岩。世界上有80%的金矿与绿 岩带有关,这与太古界原始地壳的形成有关。 Au在热液阶段富集,特别是在中低温阶段。Cl (氯)、S、Te (碲)对Au的迁移有 重要影响。由于 Au 与 Te 的络合物可使 Au 长期保存在溶液中,随着铁、铜硫化物的沉 淀,金碲络合物增加, Au 的迁移能力也加强,直至低温阶段才沉淀出来。因而Au 可以富集在两个带中: (1)以黄铁矿、 毒砂和铜硫化物组合为特征的黄铜矿带; (2)金、 银碲化物重晶石带。 Au 在硫化物中的主要容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黄

19、铜矿,其次有方铅矿、闪锌矿和 辉锑矿。石英和白钨矿也含金,见有含金白钨矿石英脉产出。 含金石英脉矿床有两种不同成矿阶段。早期高温少硫化物石英脉阶段,与黄铁矿、 毒砂、石英共生,一般没有 Au 的大量富集;随着向晚期发展,逐渐过渡为中低温多金 属组合时, Au 与 Zn、 Tb、 Bi 形成化合物,同时还有自然金和碳酸盐、重晶石等矿物出 现。 Ag 的地球化学特征: 在各种岩石中平均质量分数3( Ag ) /106:超基性岩为0. 06;基性岩为0. 11;酸 性岩为 0 05。 地球化学特征:亲铜元素。在硫化物矿床中与 Au、 Sb、 As、 Pb、 Zn、 Cu 等共生。 有 60 多种含

20、Ag 矿物,最长见的是自然银及银的化合物和硫酸盐。 在岩浆作用阶段 Ag 不形成富集, 主要分散在造岩矿物中。 银的热液矿床与花岗岩类 岩石有关。热液中 Ag 高浓度进入方铅矿中,并常与Pb、 Zn 一道迁移。中低温热液是 Ag 的主要富集阶段。 Ag 进入硫化物中由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其含量有递 减趋势。 Ba 的地球化学特征: 在各类岩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3( Ba) /106:超基性岩为 04;基性岩为 330;酸性 岩为 830;在沉积岩中:灰岩为 10;砂岩为 100500;页岩为 580。 地球化学特征: Ba 属亲石元素。在酸性火成岩中 Ba 与 K 共生。呈重晶石,常与铅 。

21、锌矿共生。其原生矿石矿物为重晶石,造岩矿物为钾长石。 Ba 在热液矿床原生晕分带序列中,属 前缘元素 ,在低温热液矿床中 Ba 异常较发育, 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如:金矿床、铅锌矿床、银矿床、锑矿床等)原生晕的前缘组分 与热液矿床有关的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上述所 介绍三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其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我们进 行异常评价、解释确实有较大的参考意义,由于很多技术方献都可查到有关资料,本次 不与详细介绍。 四. 国内外成功的岩石测量异常评价经验(前人研究成果) (一)地表矿化露头(铁帽)评价 1根据铁帽中 Cu 、Pb、Zn、Mn 等元素

22、的残存量,可以初步确定其矿化类型 。如: 3( Cu) 2000 X 106可确定其为含铜铁帽; 3( Pb) 1500 X 106可确定其为铅一锌铁帽; 3( Mn) 5000X 10飞可确定其为菱铁矿铁帽。 2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铜矿床(体)或含铜磁铁矿床(体)铁帽中,一般残存的 Cu 含量约点原生矿石中 Cu 品位的 40%,即:铁帽中的 Cu 含量可被淋失掉 60%左右。 因而,可 根据地表铁帽中 Cu 的残存量来估算其深部原生矿石的大至品位 。 3一个有价值的含 Cu 铁帽(即其深部具有经济价值的铜矿体)中,除含有较高的 Cu ( 2000 X 106)外,还应含有较高的 Ag (

23、2X 106),其 mo 含量低(v 5X 10_6); 并具有3( Ag )/3( Cu)X 1000 比值1 和3( Mo)/( Ag)比值v 2 和含 Au 的特点(注意:3: 平均质量分数 )。 这表明:一个有价值的含 Cu铁帽,除铁帽中残存的3( Cu)量要大于0. 2%外, 还应含较高的Ag、Au ,而含Mo低或极微(尾部元素),此时则预示其为铜矿体头部的 铁帽,其深部可能有盲矿体;反之:如果含 Mo 高、含 Ag 低,则尽管铁帽残存的 Cu 量高,可能预示铜矿体已遭较大程度剥蚀,是属于铜矿体剥蚀后残留的铁帽,其深部无 矿。从上也可以看出,铁帽中的这处元素组合关系,是符合元素分带的

24、序列。 我国箸名地球化学专家谢学绵先生等于 1973 年在铜陵地区判别的 3 个有经济价值的 未知铁帽中,有两个已被后来地质普查勘探证实为其下部均为大、中型铜矿床。 (二)矿(化)体剥蚀水平估量 利用矿床原生晕或矿石中元素组分特征(占孔岩、矿心,刻槽样等均可)及元素分 带关系,可对地表出露的矿体或矿化体作出地球化学矿化剥蚀水平的估量。 邵跃( 1965)在铜陵地区狮子山铜矿进行了原生晕方法的研究工作,认为:可以运 用3( Mo )/3( Ag )比值评价矿化剥蚀水平。在该区所获得的经验是:矿体前缘3 (Mo ) /3( Ag )比值v 2、矿体尾部3( Mo ) / 3( Ag ) 12。根据

25、这一经验,对邻区 外围发现的异常作了评价获得了成功,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铜矿床。 以后多年的实践证明, 几乎所有热液型的铜矿床, Ag 均为铜矿体 (床) 的前缘元素, Mo 为铜矿体(床)的尾部元素。 (三)晕中元素比值研究及应用 上述(一)、(二)点都涉及到比值问题。我们已经看出:元素比值(或元素对比值) 的研究是基于原生晕元素分带理论,运用前缘(低温)元素与尾部(高温)元素间的比 值,来解释找矿工作中的一些地质问题。如:评价矿化剥蚀水平和指导找盲矿、推测成 矿温度和矿物成因等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作过很多研究,工取得一些较成功的经验。 例举如下: 1.3( Ag ) / 3( Mo )及3(

26、Ag ) / 3( Cu )比值一一可判定斑岩铜矿体的头部、 尾部。 2. 3( Zn ) /3( Sn)比值一一可判断矿体的剥蚀水平(大冶铜绿山接触交代型铜- 铁矿、福建马坑铁矿)。 3.3( Zn ) /3( Cd镉)比值一一可指示热液矿化作用形成的温度(邵跃 1976在 研究福建马坑沉积变质-热液改造铁矿原生晕时,运用上述比值,表明该矿床热液作用 不强,热液改造作用主要在高温阶段)。 4.3( Ni) /w( Co )比值一一可作为矿体成因标志(邵跃 1976提出: 1)不同类型铁矿矿石中3( Ni)/3( Co)比值有明显差异。沉积岩型铁矿石中其 比值一般5;火山成因或接触交代成因铁矿

27、矿石中其比值一般v2。 2)3( Ni ) /3( Co)比值早已被地质界用作区分黄铁矿成因的地球化学标志,即: 沉积成因的黄铁矿中其比值大;热液成因的黄铁矿中其比值较小。 5.3( Pb) /3( Mo )比值一一评价铅锌矿的剥蚀水平(浙江敖岗铅锌矿)。 6.3( Au X Ag X Hg ) / 3( Cu X W X Sn)累乘晕比值 一一评价矿带剥蚀程度(上 杭紫金山)。 (四)远程(或探途)元素的指示意义 当主要成矿元素不能的有效地作为指示元素用于找矿时,可以运用远程(探途)元 素作为找矿标志。但探途元素必须与矿化具有特定的共生关系,必须是矿石矿物中的一 种共生组分,或成矿作用中的一

28、种特殊成分。 例 1 I (碘): I在高温热液中与金属元素形成稳定络合物。成矿作用中,当含矿溶液温度降低、压 力减小时,I可以从金属卤素络合物中释放出来,并以气态移运,分散于围岩中而形成 原生晕。众多的试验表明:I的原生晕迁移的距离较远,沿矿体垂向扩散距离可达300 500m。 I在热液多金属等矿床原生晕中属前缘元素。广西两江铜矿将I和F作为远程或探途 元素找矿,其结果表明:在平面上Cu、As、Ni、Mo等异常呈另星不规律的分布,而I 和F异常较规整,分布的态势与构造带基本一致。呈带状分布的I和F异常伴有Cu、 As、Ni、Mo的点异血推断为矿异常,并在其深部找到盲矿体。两江铜矿区是我国运

29、用卤族元素(I、F)指示寻找盲矿的成功第一例。 例2As (砷): As作为探途元素指示找金,已有很多成功例子。 例 3 B (硼): B可作为寻找超基性中的 Cr和Cu-Ni矿床的有效探途元素。 五. 邵跃(1986)对我国热液金矿床原生晕模式特征的总结 热液金矿床的原生晕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在金矿化探异常的评 价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热液金矿床上均有较规律的原生晕。一般,中高温或蚀变岩型金矿床其原生晕较 宽大,具有较好的浓度分带现象;而中低温矿床或石英脉型金矿床原生晕较窄,且浓度 分带相对不明显。 2金矿床中除 Au 外,常伴生有 Hg、As、Sb、Pb、Zn、 Ag

30、、 Cu、 Bi、Mo、Co、 Ni 等元素的异常。 在一个矿床上, 这些元素的异常不一定全部出现, 但会出现其中的大 部分。中高温热液金矿床中还伴生有W、 Sn、Bi 等元素的异常。普查时,上述元素均 可以作为找金的指示元素,但其指示的作用不同。 3热液金矿床或矿体,其原生晕存在元素分带现象。一般,Hg、As 、 Sb、 Ag 为矿 体或矿带的前缘元素(前缘晕沿构造破碎带向上延伸可达几百米,但异常宽度较窄) ; Pb、 Zn、 Cu、 Bi (有时有 Mo )常出现在矿体或矿带的中下部;而Mo 、W、Co、Ni、 Sn、Be 总是为矿体或矿带尾部的异常元素。 4 .中高温热液金矿床,一般含C

31、u、Bi较高,Hg、Sb含量较低。矿床中 Cu、Bi含 量高的部位金品位往往也较高。 5. 热液金矿床,不论是出露的矿或是盲矿,地表土壤中均会有Hg 异常存在。 Hg 异 常一般出现在矿体正上方或其前缘的构造带上, 矿体或矿带尾部 Hg 含量低。 比较而言, 高温矿床 Hg 异常弱(或几乎没有) ,低温矿床的 Hg 异常强。 6. 矿体或矿带不同部位的金矿体矿石中的元素组分分带与矿床原生晕的组分分带是 一致的,有时矿体中元素组分分带更为明显。因而,采集不同标高的矿石样品,研究矿 体或矿带元素原生分带,就可以研究矿化的剥蚀水平。 7. 热液金矿床元素原生晕分带总的分带序列(自上而下)是:B Ba

32、HgSbAs Ag Au ( Pb、Zn) Cu Bi Mo Ni Co WSn Be。实际上,在某个单一 的矿体(床)上,这些元素往往不会全部出现,只出现其中的大部分,但分带的序列大 体如此。有时在分带序列中,某些相邻近的元素前后排列的顺序可能有些变动。如果在 矿体下部出现较多的前缘元素的异常与尾部元素异常重叠时,要考虑深部是否还有另一 个盲矿体存在。 实践证明,热液型金矿床几乎未发现逆向分带的现象,工作中如发现:在矿体上或 矿体尾部出现较强的前缘元素的异常叠加时,往往预示其深部还有盲矿体存在。 热液金矿床,其矿体常呈串珠状或叠瓦状或雁行状产出。此时,如果上下矿体距离 不大时,则会造成下部矿

33、体前缘元素的异常对上部矿体尾部元素异常的叠合。这是对下 部还有盲矿体存在的一种指示。 六. 岩石测量异常评价方法在土壤测量及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 中的应用 上面所介绍的异常评价方法中的“元素浓度分带法”是否局限于岩石测量?土壤测 量和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的评价能否套用?由于岩石(原生)土壤(次生)水系沉 积物之间,金属元素在氧化、迁移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比例关系不清楚,因此,必须经过 一定的试验研究和对比,才能有采用的可能性和依据。 浙江省和河南省、广东省先后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工作,其结果是: 1浙江省对全省 1:20 万区域化探成果进行这一试验(考虑到区化异常是运用水系 沉积物测量取得的成果,又经过

34、窗口移动平均处理,即经过平化、减弱了数据) ,经过 对比研究认为:将浙江省 1:20 万区化异常值乘以 3,就大致相当原生异常浓度分级值 (表)就可以用浓度分带法对区化异常进行评价。 2河南省对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和广东省对1:25000 土壤测量结果做了这 方面的对比和试验。认为可以直接用浓度分带对异常作出评价。 综上认为:除浙江因使用的是区域化探结果,因受移动平均的影响,需要对数据作 适当调整后,才可用浓度分带法对异常作评价。其它两个例子虽然仍然是水系沉积物和 土壤测量结果, 但因使用的异常值是原始数据, 故可直接及浓度分带法对异常作出评价。 我队于 1994 年编写闽西南锰矿预测研究报告时,曾直接用浓度分带法评价1: 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成果。 从实践看:将浓度分法用于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测量结果的评价,对找浅部隐伏矿和 表露矿效果是好的。但要找深部隐伏矿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七总 结 1矿体矿石品位与原生晕异常 : 矿体矿石中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与原生晕异常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大量实践证明, 原生晕中成矿元素的异常含量凡能达到元素边界品位1/10 以上时, 在异 常范围内,经仔细检查,均能肉眼发现与该元素有关的矿化。因而,对找矿来说,元素 的这一含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发现这一异常含量,就能较容量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