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讲义_第1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_第2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_第3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_第4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通心理学讲义第一章 心理学概貌本章概要:n 什么是心理学?n 心理学研究什么?n 心理学家如何研究?n 心理学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内容n 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q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n 心理现象n 科学研究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n 一、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q 心理过程(process)n 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q 心理结构(structure)n 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q 心理的脑机制( mechanism )n 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q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q 心理与环境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n 一、心理学的研究类型q 因果研究(cause and effect

2、)n 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q 相关研究(correlation)n 事物间的另一种关系q 个案研究(case)n 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n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q 客观性原则n 与思辨相对q 发展性原则n 与静止相对q 系统性原则n 与单一相对n 三、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q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n 自然条件下对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n 适用条件:n 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n 缺点:n 难以重复验证n 难以精确分析n 研究现象没有出现n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q 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n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

3、品质的方法n 基本要求:n 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n 效度:测验的有效性n 优点:n 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n 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n 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q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n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n 种类:n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n 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n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n 优点:n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n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q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n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n 种类:n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n 自然实验:在

4、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n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n 优点:n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n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q 个案法(case method)n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n 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n 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q 其它n 调查法n 临床法n 作品分析法第四节:现代心理学研究简史n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q 哲学背景(理论基础)n 理性主义(rationalism)q 笛卡儿q 天赋观念;我思故我在n 经验主义q 洛克q 人类心灵如“白板”;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q 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n 神经生

5、理;感官生理n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q 心理学n 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q 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n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n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n 三、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11年3选;13年1单;14大题nq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n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n 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q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n 人物:詹姆斯n 观点: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q 行为主义(behaviorism)n 人物:华生;斯金纳n 观点:反

6、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q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n 人物:韦特海默;柯勒n 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q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n 人物:弗洛伊德n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q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n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n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q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n 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n 时间:Neisser,1967年认知心理学n 起源:计算机

7、科学和信息科学q 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n 重点: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发展等。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机制本章主要内容l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l 大脑皮层及其功能l 脑机能学说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一)神经元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 神经元分类(功能) 感觉(传入)神经元: 其功能是接受内外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元: 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反应器,使肌肉、腺体产生反应。 中间神经元: 其功能主要是联络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起桥梁作用。(二)神经冲动的传导v 静息电位v 全或无

8、原则v 突触神经元间的传导(三)神经系统l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脑神经 植物性神经l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干 间脑 小脑 边缘系统l 大脑第二节 1人脑的原始部分l 脑干(brainstem) 脑最古老的部分,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网状结构。 它负责人的基本生命活动,比如:呼吸、排泄、吞咽面部肌肉活动、调节睡眠、意识状态等。 间脑 丘脑(thalamus):脑干上方,大脑半球的下部两个鸡蛋形的神经核团。感觉的重要中继站。 下丘脑(hypo-thalamus):丘脑下更小的一块神经组织。对于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情绪起重要作用。 小脑(cerebellum) 主要

9、作用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核协调动作,人体运动和平衡的重要脑组织。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大脑内侧深处的边缘结构,他们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下丘脑、中脑的内侧被盖等。 哺乳动物以下没有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比如:喂食、攻击、避险和交配等。 边缘系统还与记忆、情绪有密切的关系。2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l 大脑的结构 大脑是心理的生理基础。 大脑有三条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 大脑分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大脑外层为灰质,内层为白质。 大脑的结构l 大脑的分区 初级感觉区 视觉区:枕叶;听觉区:颞横回;机体

10、感觉区:中央沟,触觉、痛觉、运动觉、内脏觉。 初级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躯干、四肢、面部。 言语区 言语主要定位左半球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顶枕交界,言语视觉中枢 联合区l 大脑单侧优势 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对称性:右大且重于左,左灰质多于右;左右颞叶不对称;左右丘脑不对称;神经递质分布左右不对称。 大脑的协调活动通过胼胝体。l 割裂脑研究 Roger W Sperry Michael Gazzaniga大脑两半球优势不同第三节 脑功能的学说l 定位说(localization theory) 源自颅相说,将颅骨与人的行为建立联系。 认为心理的特定功能是定位于特定的脑区。 布洛卡

11、区;威尔尼克区l 整体说(wholistic theory) 早期的弗罗伦斯:鸡和鸽子实验发现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大小有关。 拉什利:白鼠研究发现,功能的障碍与部位无关,与损伤的面积有关。 机能系统说(functsystem theory) 鲁利亚(Alexander Luria,1902-1977),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保持大脑觉醒。 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调节系统。 模块说(module theory)瑞士军刀 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理论。 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模块复杂而巧

12、妙的结合,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行为。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一、1 意识的内涵a) 是一个古老而难解的迷i. 从心理状态看:ii. 从心理内容看:iii. 从行为水平上:iv. 从哲学层面上:b) 不同角度的理解i. 是一种觉知。ii. 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iii. 是一种心理状态。2 无意识的内涵c) 概念i. 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d) 种类i. 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ii. 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3 无意识的内涵e) 概念i. 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f) 种类i.

13、 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ii. 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二、意识的类别有意识(对周围事物的意识、自我意识)和无意识(梦、对生理心理过程的非意识性、下意识动作与行为)l 心理动力学观点l Freudl 意识l 潜意识l 无意识l 压抑、检察官三、意识的功能l 局限性l 表现:许多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l 缘由: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l 能动性l 表现:有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第二节 睡眠一、 睡眠阶段: 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10分钟。 偶尔

14、会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约20分钟。 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约40分钟。 深度睡眠阶段,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 快速眼动睡眠: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 第一次持续510分钟,相隔90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周期性循环中,三、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小结: 睡眠阶段l 清醒和警觉时:beta wave(14Hz)l 阶段1:theta wave(3-7Hz)l 阶段2:

15、纺锤波、K合成体l 阶段3和4:delta wave(1Hz)l REM自主活动增加(血压、脉搏、呼吸);有梦伴随;但身体不动(肌肉放松)。二、睡眠的功能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或是睡眠的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三、梦12单选;精神分析: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霍布森: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第三节

16、注意的一般概述一、注意和意识l 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l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注意的外部表现l 注意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并伴随某些特殊的动作。l 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二、注意的功能l 选择的选择性,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三、注意的分类不随意注意l 概念: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l 原因:l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l 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等。随意注意l 概念: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

17、力的注意。l 原因:l 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l 对兴趣的依从性。l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l 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l 对人格的依从性。随意后注意l 概念: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 注意的性质a) 选择性注意(即注意的转移)i. 概念: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b) 持续性注意(即注意的稳定性)i. 概念: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ii. 注意的动摇: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iii. 注意动摇的原因:1. 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

18、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下降;2. 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节律性活动所引起的。c) 分配性注意(即注意的分配)i. 概念: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ii. 研究方法:双作业操作。iii. 意义: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其基本条件是几种活动的自动化程度。第四节 注意生理机制及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由新异刺激引起,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朝向反射也不会发生了。二、注意的理论(一) 过滤器理论人物:布罗德本特(英)观点:iv. 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

19、感觉刺激进行加工。v.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二)衰减理论人物:特瑞斯曼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vi. 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vii. 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三)后期选择理论人物:多伊奇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

20、反应阶段。(四)认知资源理论观点:viii. 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ix.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x.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五)双加工理论人物:谢夫林观点:xi.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xii.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x

21、iii.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第四章 感觉第一节 感觉概述一、感觉概念n 内涵p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n 意义:p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p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p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二、感觉的编码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感官的换能作用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p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p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13单选p 绝对感受性( absolute sensitivity)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p 差别感受性和

22、差别阈限p 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p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p 韦伯定律(Webers law)11年名解;p KI / I p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常数。)p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p 有关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关系的理论:p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p PK logI p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

23、p 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PK In p 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p 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第二节 视觉一、视觉的生理机制n 眼球之结构功能p 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p 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n 色觉理论:p 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p 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

24、,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n 对立过程理论p (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中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二、视觉中的时空因素n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p 视觉对比(visual contrast):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p 马赫带(mach band):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p 视敏度(visual a

25、cuity):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n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p 视觉适应:p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p 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n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p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p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p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第三节 听觉一、听觉的生理机制n 耳的结构和功能p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p 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p 内耳:耳蜗是人的

26、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二、听觉基本现象1、音调和频率: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2、音响和频率: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16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三、听觉理论n 频率理论:p 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p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

27、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p 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n 共鸣理论:p 人物:赫尔姆霍茨p 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p 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n 行波理论:p 人物:冯.贝克西p 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

28、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p 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n 神经齐射理论p 人物:韦弗尔p 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p 评价:可以对5000HZ以下解释。p 地点说 共鸣 行波p 频率说 频率 神经齐射第四节 其它感觉一、皮肤感觉n 肤觉概述p 内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p 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29、。n 触压觉p 内涵: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p 种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n 温度觉p 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p 生理零度n 痛觉p 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二、嗅觉和味觉n 嗅觉p 内涵: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p 嗅觉的适应性n 味觉:p 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p 味蕾分布: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舌后苦三、内部感觉n 动觉p 身体运动的信息,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n 平衡觉p 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其感受器是前庭器官。n 内脏感觉p 内脏器官活动状况的感

30、觉,感受器位于各脏器的壁上。第五章 知觉第一节 知觉概述一、知觉概念l 内涵l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l 理解l 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l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12单选;l 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二、知觉中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例:物体的颜色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例:人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知觉的过程和结果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l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l 知觉过程即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l 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与依赖l 知觉定式:l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

31、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知觉定势。l 二、知觉中整体性l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l 整体优于个别l 三、知觉的理解性l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l 理解有助于直觉的整体性l 理解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l 四、知觉的恒常性l 概念l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l 种类l 形状恒常性l 大小恒常性l 明度恒常性l 颜色恒常性l 五、知觉适应l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l 例,新换一副眼镜时,开始会觉得不习惯,半天或一天后,这种不适感就消失了。l 斯特拉顿的实验第三节 时空知觉l 一、形

32、状知觉l 内涵l 形状知觉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它是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l 轮廓与图形l 内涵: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而轮廓则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l 轮廓的作用: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l 轮廓的影响因素:l 空间因素图形镶嵌l 时间因素图形掩蔽l 主观因素:l 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也称错觉轮廓。可能原因:一是视觉系统的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二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l 图形的组成:l 邻近性:其它条件相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

33、易组成图形。l 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l 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l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l 共同命运: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l 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l 线条方向:根据不同的方向容易组成图形。l 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的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知觉特性:A:接近性B:相似性C:连续性D:封闭E:良好图形l 二、大小知觉l 大小距离不变假说l 物体在网膜上投影大小公式:aA/Dl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膜大小距离。l 大小知觉的影响因素l 物体的熟悉性l 邻近物体

34、的大小对比l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l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简答单眼线索l 对象重叠(遮挡)l 线条透视l 空气透视l 相对高度l 纹理梯度l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双眼线索两眼视差l 两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l 视觉单像区:在一定的辐合条件下,在网膜对应区域成像空间中所有各点的轨迹。l 双像:如果两眼成像的网膜部位相差太大,那么人们看到的将是双像,即把同一个物体看成两个。l 四、方位定向视觉方向定位的依据:1。 视网膜上的投影位置 2。 主客观参照物声音定位线索:时间差、强度差、位相差l 五、时间知觉l 内涵l 概念: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

35、顺序性,就是。l 形式:l 对时间的分辨;午饭 休息 上学l 对时间的确认;今天是2005年3月26日l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这节课已经上了半小时l 对时间的预测。2个月后就放假了l 时间知觉的依据l 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l 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l 借助计时工具。l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l 感觉通道的性质。l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l 人的兴趣和情绪。第四节 运动知觉与错觉l 一、运动知觉与似动现象l 内涵l 概念:人们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认知,就是。它对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意义。l 似动l 概念: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

36、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l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称为。l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而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l 运动后效: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l 二、错觉概述l 内涵: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l 意义:l 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l 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用错觉为人类服务。l 三、错觉种类:l 大小错觉l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l 潘佐错觉(铁

37、轨错觉)l 垂直水平错觉l 贾斯特罗错觉l 多尔波也夫错觉l 形状和方向错觉l 佐尔拉错觉:l 冯特错觉:l 爱因斯坦错觉:l 波根多夫错觉l 三、错觉理论l 眼动理论l 观点: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错觉。l 评价:可解释一些错觉现象;但稳定网像的实验表明眼动不是产生错觉的真正原因。l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l 观点: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

38、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l 评价:将错觉解释与现代神经生理学联系起来是其优点;但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是其不足。l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l 观点: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l 评价:将错觉与知觉恒常性联系起来,影响较大。但仍有错觉现象难以解释。第六章 记忆一、记忆的概念 内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理解 记忆与感

39、知觉不同。 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 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三、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Endel Tulving,1972) 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时间)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成为。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

40、段,保持时间5ms到2分钟。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内容)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三种记忆的比较种 类时 间特 点感觉记忆(瞬时记忆)0.252秒容量相当大,具有形象性短时记忆5秒2分钟容量72长时记忆时间无限容量无限,心理活动的知识基础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记忆的脑学说 整合论 人物:拉什利(1929) 实验:破坏大脑皮层不同区域 观点: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大脑皮

41、层破坏越大,记忆丧失越多。记忆的保持依赖于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 评价:得到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 整体说(wholistic theory) 早期的弗罗伦斯:鸡和鸽子实验发现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大小有关。 拉什利:白鼠研究发现,功能的障碍与部位无关,与损伤的面积有关。 定位论 人物:布洛卡、鲁利亚、麦克高夫 观点: 布: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也不例外。 鲁:丘脑下部组织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病人的短时记忆出现明显障碍,对材料的叙述凌乱而不连贯。 麦:人脑左半球言语运动区受损伤,将造成言语记忆的缺陷,能记住别人的面貌,但记不住单词。 SPI理论 人物:Tulving & S

42、quire 观点: SPI分别代表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 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信息以串行的方式进入记忆系统,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特定的模块中。记忆的脑生理 小脑、海马和杏仁核在记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响回路 概念: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特点: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作用: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突触结构 观点:作为人类长时记忆

43、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第三节 感觉记忆一、感觉记忆的编码 感觉记忆性质 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编码形式 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 斯伯林(Sperling)实验: 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数字50ms,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数字再现出来。当数字少于4是,全部正确;多于5个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误。正确率平均为4.5。是否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检验出来? 局部报告法:按4个一排,

44、一共三排的方式呈现12个英文字母50ms,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高音、中音、低音)。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感觉记忆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暂。 听觉通道同样存在感觉记忆,规律与视觉通道相同。二、感觉记忆的保持与转换 斯伯林实验: 变化刺激项目与声音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时呈现声音信号的回忆率为80,当声音信号延迟到150ms时,回忆为75;延迟300ms,55;0.5ms之后,与整体报告法的成绩相同。 实验表明: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

45、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第四节 短时记忆一、短时记忆的编码14年单 编码方式 听觉编码:Conrad实验 视觉编码:Posner实验 影响编码的因素 觉醒状态:大脑的兴奋水平。 组块: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叫组块。 短时记忆的容量72 加工深度:二、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复述 种类: 机械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 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 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保持15m30m,时间很短。 实验:皮特森 短时记忆的遗忘 消退说: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干扰

46、说: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三、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斯腾伯格实验 给被试呈现1到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然后再呈现一个探测数字,判断是否刚才出现过。 三种可能的检索方式 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 自动停止扫描:是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查找。 完全系列扫描:是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第五节 长时记忆一、长时记忆的概念13年单选 内涵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理解 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长时记忆容量没有限制。 其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二、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按语义

47、类别编码 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 主观组织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有意编码效果好于自动编码。 组织活动参与可促进编码。 加工深度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变化表现在: 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激励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恢复。 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组织有效的复习 复习要及时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好于集中复习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再认 内涵: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

48、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从认识的心理过程。 影响再认的因素 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依赖于时间间隔 依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依赖于个体的期待 依赖于人格特征 回忆 内涵:是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回忆的策略和条件 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双重提取 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与干扰做斗争 注:情绪记忆与编码特定原则2012年简答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遗忘的一般概念 内涵: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有困难就是遗忘。 遗忘的进程 艾宾豪斯:遗忘曲线 其它影响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的程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

49、态度艾宾豪斯及其遗忘曲线13遗忘理论的比较:理 论主 要 观 点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干扰说*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材料的干扰而导致了遗忘。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而引起的。提取失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会消失,遗忘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线索。*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序列位置效应11年名词解释第六节 内隐记忆一、内隐记忆概念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个体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加工的深度 保持时间

50、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 呈现方式改变 干扰因素二、错误记忆-记忆不可靠 Loftus的研究 认为回忆是对实际发生事件的重构,人的记忆并不稳定。第七章 思维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u 内涵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u 特征 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 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 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u 内涵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u 理解 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比较 抽象和概括三、思维的种类u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51、 发散思维: 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u 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 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一、表象u 表象的概念 内涵: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理解: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u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u 遗觉象(eidetic image):给儿童呈现复杂的图象后,儿童能根据当时产生的表象准确地描述图片中的细节,就好像图片仍在眼前一样。 概括性 可操作性u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础 表象促进问题解决。二、想象

52、u 想象的概念 内涵: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理解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不仅可以创造未知觉的事物,而且可以创造力不存在的事物。 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u 想象的功能 预见 补充 代替 调节u 想象的综合过程 粘合 夸张 典型化 联想u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第三节 概念与推理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u 概念的含义 内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理解: 概念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概念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概念和词不可分的。u 概念的种类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二、概念结构的理论u 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人物:柯林斯(Collins et al,69) 观点: 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