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八章 中 药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第八章 中 药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第八章 中 药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第八章 中 药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第八章 中 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第八章 中中 药药 【定义】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 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 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中中 药药 1 2 3 4 炮制炮制 性能性能 用法用法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 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产地 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 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 如四川的黄连及川贝母,河南的生地黄, 吉林的人参,云南的三七 。 川黄连 川贝母 浙贝母 鲜地黄(河南) 熟地黄 温郁金 温郁金温郁金 采集 o 植物药:枝繁叶茂 果实成熟 o 动物药:生长活动季节捕捉(全蝎、蜈蚣、 僵蚕等) o 矿物药:全年采挖(石膏、芒硝、硫磺等

2、) 干燥和贮存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 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贮存方法: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 化学药物薰杀。 炮制目的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炒炭、制南星/胆囊星, 生/熟地)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矫味矫臭 麸炒僵蚕) 中药性能-四气 o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 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o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 或寒性。 o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 或温性。 o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调和、缓急

3、作用。 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味:“能泄、能燥”,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 咸味:“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作用。 另有淡味药,“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小 便。 中药性能 -五味 o 升,即上升提举; o 降,即下达降逆; o 浮,即向外发散; o 沉,即向内收敛。 中药性能 -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 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 2.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机体气 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 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 目的。 中药性能 o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 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

4、 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 经。 o 引经药 中药性能-归经 大毒、有毒、小毒 中毒原因:(1) 剂量过大(2) 服用太久 (3) 炮制不当(4)配伍失误(5)制剂不妥(6) 外用失控 (7)误食误用 中药性能-中药毒性 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配伍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 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 用叫配伍。 1.配伍七情 (1)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2) 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 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 叫相须。 (3) 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 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 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中药的用法 (4) 相

5、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 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 (5)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 作用。 (6)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 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7) 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 应或副作用。 中药的用法 2.七情配伍关系 (1) 相须、相使协同作用,提高药效; (2) 相畏、相杀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3) 相恶抵消或削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4) 相反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是常用的配伍方 法,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禁忌。 中药的用法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2) 十九畏 中药的用法

6、 2.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 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 蛭、三棱、莪术、芫花、大戟、甘遂、 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 慎用药:活血药、攻下药、行气药、 大辛大热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 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厚朴、附 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 3.饮食禁忌 (1)病证食忌 o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 o寒凉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2)服药食忌 人参忌萝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 中药用量中药用量 1.药物性质:毒性大、作用峻烈者用量宜小。 2.药物配伍:复方中,君药比辅药重;单方剂量比复方重。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虚者用量

7、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 寒冬天的北方用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1.煎药法 (1)用具:以砂锅、瓦罐为最好,搪瓷罐 次之,忌用铜、铁锅。 (2)用水:自来水、井水均可。 (3)煎煮火候:补益药宜用文火慢煎;解表药 宜用武火急煎。 (4)煎煮方法:先加水浸泡3060min,每剂 煎煮23次,分23次服。 中药煎服法中药煎服法 2.特殊要求: (1)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如龟板、鳖甲、牡蛎 等;附子宜先煎1小时以上。 (2)后下:薄荷、木香、砂仁、沉香、豆蔻等久煮有 效成分易于挥发;大黄、钩藤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故 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 (3)包煎:对于滑石、旋

8、复花等先用纱布包好,再与 他药同煎。 (4)另煎: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 (5)熔化:阿胶、龟胶、鹿角胶、鳖甲胶等 3.服药法 1)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服。 2) 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 3) 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4) 泻下药及驱虫药宜空腹服。 5) 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第八章第八章 中药中药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解表药 定义:具有发散功效,发散表邪为主,解除 表证的药物。 分类:辛温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代表药物:麻黄 薄荷 菊花 麻黄 麻黄 【性味】辛,微苦,温 【功效主治】辛温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 宣肺平喘- 寒喘 利水消肿-风水泛溢证

9、【用法用量】310g 生用发汗,蜜炙止咳平 喘 薄 荷 薄 荷 【性味】辛,凉 【功效主治】辛凉解表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解郁 【用法用量】3 10g 后下 菊 花 【性味】辛、甘、微寒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 平肝明目-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视物昏花 清热解毒-疔疮痈疽 【用法用量】 6 10g 祛湿药-藿香 祛湿药-藿香 【性味】辛,微温 【功效主治】 化湿解暑暑湿证 和中止呕湿阻中焦 辛温解表夏月外感风寒 藿香正气丸 祛湿药-茯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主治】 利水渗湿水肿 补中健脾脾虚湿盛便溏 宁心安神心悸失眠 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解

10、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暑药 清热明目药 清虚热药 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肺胃气分实热证 除烦止渴-肺胃燥热口渴 生肌收敛-疮疡溃不收口,烧伤烫 伤 【用法用量】1560g 先煎 清热泻火生用,敛 疮止血煅用 金银花 【性味】甘,寒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温病初起,疮疡初起 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 凉血止痢-热毒血痢 替代品:山银花 生地黄 【性味】甘,寒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温病热入营血 养阴生津-热病伤津,阴虚内热 黄 芩 黄芩 【性味】苦,寒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清热凉血 清热安胎 地骨皮 地骨皮 【性味】甘,寒 【功效主治】 清虚

11、热-阴虚内热证 清肺热-肺热咳喘 泻白散 消导药-山楂 【性味】酸、甘,微温 【功效主治】 消食积(肉) 行气散瘀 泻下药 攻下药 润下药 逐水药 大 黄 大黄 【性味】苦,寒 【功效主治】 泻热通便-热结便秘 凉血解毒-血热妄行出血,热毒痈肿 逐瘀通经-瘀血阻滞诸证 【用法用量】 攻下通便生用,活血逐瘀用酒大黄, 止血用大黄炭 祛痰药-贝母 【性味】苦、甘,微寒 【功效主治】清化热痰 解毒散结-痈疽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川贝母药性凉润,用于肺热燥咳 及阴虚痨嗽;浙贝母苦寒,用于肺热咳嗽及 瘰疠痰核。 附 子 温里药-附子 【性味】辛、甘,大热 大毒 【功效主治】温里助阳-脾胃虚寒 回阳救逆-

12、亡阳证 祛寒止痛-风寒湿痹所致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 315g,需先煎去毒 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等。 陈 皮 理气药-陈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主治】理气和中-脾胃气滞 燥湿化痰-湿痰所致咳嗽胸满、痰多色白, 常与半夏、茯苓同用 活血药 【定义】凡能通畅血行、消散瘀血,治疗瘀 血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 又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丹 参 丹参 【性味】苦,微寒 【功效主治】 活血通经 凉血消肿 祛瘀止痛 清心除烦 止血药-三七 止血药-三七 【性味】 甘、微苦,温 【功效主治】化瘀止血-血证 消肿定痛-跌打损伤所致瘀肿疼痛; 痈疽肿痛 补益药补益药 o 补气药:

13、人参、黄芪 o 补血药:当归 o 补阴药:枸杞子 o 补阳药:鹿茸 人参 【性味】甘、微苦,微温 【功效主治】益气固脱益气固脱-气脱证,需大剂量气脱证,需大剂量 大补元气大补元气-元气不足元气不足 益气活血 益气摄血 益气健脾 益气补肺 益气生津 益气安神 【用法】文火另煎 黄 芪 黄芪 【性味】甘,微温 【功效主治】补气升阳-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 益气固表-自汗 益气利水 益气摄血 益气活血 托毒排脓 当 归 当归 【性味】 甘、辛,温 【功效主治】 补血调经 活血止痛 润肠通便 【用法】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 枸 杞 子 枸杞子 【性味】 甘,平 【功效主治】益精补肾 养肝明目 润肺止咳 鹿 茸 鹿茸 【性味】甘、咸,温 【功效主治】 补肾壮阳 强筋健骨 固冲止带 托毒起陷 鹿角 鹿角胶 鹿角霜 天 麻 天麻 【性味】 甘,平 【功效主治】 平肝息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要药) 祛风通络-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思考题(1) o 何谓道地药材, o 何谓四气,五味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