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练习题 (二 作者: 日期: 2 第七章劳动定额统计 (1) .3种产品的定额完成情况: 产品甲定额完成程度(合格品数量 废品数量)(基本定额追加定额)100% 实耗工时总数 6, 3 100%18000113.92% 练习册 P45 2. 产品 名称 工时定额 (工时/件) 实际产品产量 (件) 实际消耗工时 甲 3 6,000 15,800 乙 4 3,000 9,600 丙 8 4,800 39,600 合计 13,800 65,000 15,800 15,800 产品乙 3, 4 100% 12, 125% 9,6009,600 4,800 838,400 产品丙
2、100%96.97% 39,60039,600 (2).3种产品定额的综合完成情况: 产品甲定额的综合完成程度 100% 合格品数量基本定额工时 实耗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缺勤工时总数 6,000 3 “ 18,000 100%113.92% 15,800 15,800 产品乙 =125%产品丙=96.97% 例1: 某企业2000年10月份有31天,工假8天,节日3天,采取一班制,每班8小 时,其他资料如下: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 T 人 150 合格品 Q 件 9,000 非工人过失造成的废品 Q1 件 170 基本工时定额 Tn 工时/件 2 追加工时定
3、额 Tn 工时/件 0.50 缺勤工时 T2 工时 1,560 停工工时 T3 工时 1,124 停工被利用工时 工时 500 加班加点工时 工时 1,000 非生产工时 T4 工时 470 分析要求: 制度内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 分析该企业10月份工时的利用情况。 分析该企业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和工时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的影响。 解答:1、 制度内工时数 =(日历工时公休)X 8小时X150人 =(31 8 3)X 8 X150 人 =160小时X 150人 =24,000 工时) 出勤工时数=制度-缺勤 =24,000- 1,560 =22,440 制度
4、内实际工时数 =公历公休缺勤停工+停工被利用非生产 =22,440- 1,124+500- 470 =21,346 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加点 =21,346 + 1,000 =22,346 出勤率出勤工时 制度工时 100% 100%93.50% 24,000 出勤时间利用率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出勤工时 100% 迪 100% 22,440 95.12%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X出勤时间利用率 =93.50% X 95.12% =88.94% 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 (合格品数量 废品数量)(基本定额 追加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 100% (9,000 170)(
5、20.5) 22,346 9,170 2.5 100% 22,346 咤 100% 22,346 102.59% 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指标 合格品数量基本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 100 % 9, 2. 100% 22,346 80.55 % C .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100% (合格品数量 废品数量)追加定额 废品数量 基本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 9,00 0.5 170 0.5 170 20 呃 22,346 4,500 85 340 22,346 上925 22 04% D .以企业全部 22,346 22 / 19 工时消耗为基础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合格品数量 基
6、本定额工时 实耗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_非生产工时总数_缺勤工时总数 70 .59% 9,000一兰100 %18,000 22,3461,1244701,56025,500 说明:(参P174) 上述计算说明,从企业整体考察,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80.55%,如果将 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劳动定额综合的完成程度仅 为70.59%,远没有达到现行劳动定额规定的要求。但从企业生产工人的技术状 况和劳动能力看,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 102.59%,即:生产工人实际工作一个小 时,可完成1.0259个定额工时任务。 企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1
7、.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 4,925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 22.04%, 2.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缺勤工 时合计为3,154小时,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仅此为 88.94%。 综上所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1. 减少停工工时,在停工工时中,提高利用率,以减少停工工时中的损失时 间。 2. 减少缺勤工时,提高出勤率,那么就不用加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例题3 列表: 指标名称 合格品 非工人过失造成的废品 基本工时定额 追加工时定额 实耗工时 停工工时 非生产工时 缺勤工时 单位 指标值 Q1 件 8,000 1 件 160 Q1 Tn 工时
8、/件 2.00 Tn 工时/件 0.50 T1 工时 17,680 T2 工时 1,224 T3 工时 440 T4 工时 1,456 . 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 (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 (基本定额追加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 100% (8,000 160) (2 0.5) 17,680 100% 8,160 2 100% 17,680 20,400 100%115.38% 17,680 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合格实数工时总;本定额 100% 100% 9.50% .企业劳动条件失常 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追加定额 废品数量基本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100% 全部工时消耗为
9、基础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合格品数量基本定额工时 实耗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缺勤工时总数 (即:制度工作日) 8,000 2.0 17,6801,2244401,456 100%16,00076.92% 20,800 说明: (参 P174) 上述计算说明,从企业整体考察,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90.50%, 如果将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劳动定额综合的完成 程度仅为76.92%,远没有达到现行劳动定额规定的要求。但从企业生产工人的 技术状况和劳动能力看,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115.38%,即:生产工人实际工作 一个小时,可完成1.1538个定额工时任务。 企
10、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1. 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 4,400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 少完成24.89% 2. 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 缺勤工时合计为3,120小时,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仅此为% 综上所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1. 减少停工工时,在停工工时中,提高利用率,以减少停工工时中的 损失时间 2. 减少缺勤工时,提高出勤率,那么就不用加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章劳动报酬统计 1.例2. (2004考题)某企业职工工资情况如下表所示,请分析企业工资总额报 告期比基期增长的原因。 某企业职工工资情况 单位 报
11、告期 基期 指数 绝对增减额 工资总额 千兀 2520 2000 126% + 520 职工平均人数 人 4200 4000 105% + 200 职工平均工资 元 600 500 120 + 100 答案及计分标准(共10分): 企业工资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 26%( 1分) 增长绝对额为520千元,这是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都增长的综合作用结果(2分) (1由于职工人数增加了 200人,使工资总额增加了 200X500= 100千元(1分), 使工资总额提高了 100/2000X100%= 5% (1分) g由于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 100元,所以工资总额增加了 100X4200= 420千元
12、 (1分),工资总额增长了 420/2000= 21% (1分) 工资总额的增长是职工人数增长和平均工资增长的综合作用结果: 126%=105%X120% (1 分) + 520 千元=+ 100+420 (1 分) 26%= 5% + 21% (1 分) 附:计算过程 工资总额=平均工资X平均职工人数 Q q T QiqiTiqoTi QoqoTi qoTo 工资总额绝对增长额:Q, Q02520 2000520千元 工资总额相对增长数:卫20 =26% 2000 由于平均工资增长使工资总额增长 绝对数: (600-500) 4200= 420千兀 相对数: 600 4200 500 420
13、0 =120% 120%-100%= 20% 由于职工人数增长使工资总额增长 相对数:500 4200 =105% 500 4000 105%-100%=5% 绝对数:500 (4200-4000)=100千元 2.例2 (02年考题) 资料 总产值(万元) 平均人数(人) 劳动生产率 Q0 Q1 T0 T1 q 甲车间 400 720 80 120 乙车间 480 400 160 100 全厂 880 1120 240 220 1计算各车间及全厂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生产率增减量,并 说明车间劳动生产率变动是否与全厂劳动生产率变动存在差异; 2车间劳动生产率与全厂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14、,应如何正确分析全厂劳动生产 率的变动,试分析之 138.69%= 103.87%X133.51% (5.09 3.67)=( 5.09-4.9) + ( 4.9- 3.67) 3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127.27%= 138.72%X91.75% 240= 312.6- 72.6 3. ( 2001 年) 职工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间存在密切关系: (1)如何研究分析企业或部门职工工资水平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之间的关 系? (2)如何对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分析?我国1999年国有单位职工平 均工资是8543元,1998年为7669元,1999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
15、98.6%, 试分析之。 1999年实际工资水平=_85经=8664.30元 98.6%、 4. 如何对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分析?假定我国 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 平均工资是9543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6%, 1999年国有企业职工平 均工资为7669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试分析之。 答: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受制于物价水平,即取决于货币购买力的高低, 购买力高低可以用物价指数来描述 实际工资水平= 货币工资(平均工资) 物价指数 (3 分) 我们可以用实际工资指数来分析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 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 3八、 实际工资指数=扌报告期物价水
16、平基期物价水平(3 分) 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 9543元,1999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 7669元,所以国有企业平均工资 2000年比1999年提高24.44%。 货币工资指数=报告期货币工资=9543 =124.44% ( 3分) 98.6%,比 1999 年降低了 1.4%,所以 2000 实际工资水平是: 9678.50元(3 分) 7669 由于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 年国有企业职工 实际工资水平=物价指资=蠶 1999年实际工资水平是7669元,所以从实际工资来看,2000年国有企业职 工平均工资比1999年提高了 26.20%。 实际工资指数=124.4%
17、= 96785 126.20% (3 分) 98.6%7669 从绝对额来看,货币工资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1874 (9543-7669)元,而从实 际工资来看,由于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实际工资水平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 2009.5 (9678.50-7669)元,多出来的135.5 (2009.5-1874)元就是物价指数降低 的1.4%结果。(5分) 5. 某企业劳动者生产率及职工工资资料如下: 2000 年 2001 年 指数 产值(万元) 36000 49500 137.5% 职工人数(人) 3000 3300 110% 年平均工资(万元) 3 4.2 140% 年劳动生产率(万兀/人)
18、12 15 125% 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 0.25 0.28 112% (1)分析平均支付每个职工工资的节约或超支额 (2)分析企业费用的相对节约额 分析平均支付每个职工工资的节约或超支额 二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X报告期劳动生产率) 基期劳动生产率 15 =4.2( 3X )= 4.2 3.75= 0.45 万元 12 报告期支付给职工的平均工资超支 0.45万元从。 (劳动生产率提高25%,劳动生产率提高25%,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的幅度低 于工资增长的幅度) 分析企业费用的相对超支额 =平均每个职工工资节约或超支额X报告期企业职工平均人数 =0.45 (万元 /人)X3300
19、 (人)=1485 万元 企业工资费用增加1485万元,因此企业产出经济效益每人降低 0.45万元,企业 降低1485万元。 6. 某企业工资总额和利税总额资料如下: 2001 年 2002 年 指数 工资总额(百元) 15300 22900 149.67% 利税总额(元) 5190200 19169800 369.34% 百元工资实现利税(元) 339.23 837.11 246.77% 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百元工资实现利税效益X工资总额(百元) Q= qxt Q1 Q0 Q1 Q0 qt1 q1tq0t1 q0t1 q0t0 19169800 369.34% 5190200 837.11 2
20、2900 246.77% 339.23 22900 (837.11339.23) 2290011401452 业 33923 22900 149.67% qt339.23 15300 339.23 (22900 15300)2578148 分析: 13979600= 11401452+ 2578148 369.34% = 246.77%X146.67% 报告期企业实现利税总额比基期增加139600元,增长269.34%,其中,百元 工资实现利税效益增长146.77%,使企业实现利税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 11401452元,工资总额增长49.67%,使企业利税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 2578148
21、 丿元。 参见教材P214 7.某企业工资总额和工业增加值的资料如下: 2001 年 2002 年 工资总额(元) 1500, 000 2200, 000 工业增加值(百元) 75000 88000 平均每生产百兀工业 增加值支付的工资(元) 20 25 参见教材P215 工资总额=平均每生产百元工业增加值支付的工资x工业增加值 本章练习题:练习册P53 8.练习册P53-六-1 某企业职工平均人数和工资统计如下: 项目 计量单位 基期 报告期 职工平均人数T 人 340 320 职工平均工资q 元 780 820 工资总额 千兀 265.2 262.4 试分析职工人数变动及职工平均工资变动对
22、工资总额的影响 9.练习册(P53六-2) 某市报告期年平均工资8,800元,基期8,100元。同期消费总指数103.8%,试 分析工资水平的变动。 年平均工资增长 8800/8100= 108.64% 报告期实际工资水平 8,800 1.038 8,478元 (剔除消费指数) 8,800 108.64% 103.80% 104.66% 报告期实际工资指数 8,100 103.80% 表明:某市职工报告期平均工资比基期增长8.64%,但由于消费价格指数上 扬3.8%,所以职工实际工资仅提高4.66%。 从绝对额来看,职工平均工资报告期比上年增加: 8,800- 8,100 = 700元 然而,
23、由于消费价格的上涨,报告期比基期仅增长: 8,478- 8,100 = 378元 (关系:工资增长104.66%消费增长103.8% 8,100 元 8,478 元8,800 元 10.某企业工人工资有关资料如下(练习册P53-3) 按技朮等级 分组 基期 报告期 X1 Xq 平均人数fo 平均工资X。 平均人数 f1 平均工资X1 1-2级 40 300 135 370 123.33% 3-4级 120 500 180 520 104% 5-6级 45 600 50 620 103.33% 合计 205 482.93 365 478.22 99.02% 1.分析各级及企业工人平均工资变动 2
24、. 企业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分子分母差额 3. 综合分析企业工人平均工资对工资总额的影响。 问题1 : 1-2级平均工资绝对增加值为 370 -300 = 70元,报告期平均工资增长率为 370/300=123.33% 3-4级平均工资绝对增加值为 520 - 500 = 20元,报告期平均工资增长率为 520/500=104% ; 5-6级平均工资绝对增加值为 620 600 = 20元,报告期平均工资增长率为 620/600=103.33% 整个企业平均工资绝对增减额为 478.22 482.93 = - 4.71 元,减少了 4.71 元,报 告期工资增减率为478.22
25、/482.93=99.02%;报告期平均工资减少了 0.98%。 f1 X1 135 370 180 520 50 620 f1 365 f1 Xo 300 135 500 180 600 50 f1 365 Xf1 300 135 500 180 60 )0 50 f1 365 xf 40 300 120 500 45 600 f0 205 企业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 企业平均工资结构影响指数 叱91.05%分子分母差额 482.93 478.22108.75% 439.73 478.22-439.73=38.49 固定构成指数差额 结构影响指数差额 439.73-482.93=-43.2 问题3 : 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平均人数 即:Q qT Q1qiT1qiT1q0T1 Q0q0T0q0T1q0T0 该企业报告期工资总额 =(q1 q0)T1 (478.22 482.93) 3651719.15 由于企业平均工资人均减少了 0.98%,使人均工资绝对数减少了 4.71元,工 资总额绝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疫苗研发的新技术、新材料考核试卷
- 淀粉行业的市场销售与销售管理考核试卷
- 自然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有效运用
- 重症医学科护理教学计划
- 臀部塑形操课件
- 2025保险公司借款合同样本
- 2025办公场所租赁合同范本
- 2025装饰合同范文
- 2025建筑工程合同范本3
- 2025YY经济适用房买卖合同
- GB/T 3785.3-2018电声学声级计第3部分:周期试验
- GB/T 28462-2012机织起绒合成革基布
- 接触网工复习题库及答案
- 儿童泌尿道感染(课堂PPT)
- 全国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名录
- 特变电工-财务报表分析课件
- 人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
-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1 小壁虎借尾巴24-部编版(15张PPT)
- 患者随访率低原因分析以及对策
- 计量认证实验室程序文件(全套)
- DGC型瓦斯含量直接测定装置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