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亭南精查地质报告(电子版)_第1页
长武县亭南精查地质报告(电子版)_第2页
长武县亭南精查地质报告(电子版)_第3页
长武县亭南精查地质报告(电子版)_第4页
长武县亭南精查地质报告(电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西省长武县亭南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勘探队一九九一年三月井田所在地:陕西省长武县矿产名称:烟 煤勘探性质:精查勘探施工单位:陕西省186煤田地质勘探队施工时间:1990年5月1990年11月报告提交时间:1991年3月报告编制:陕西省186煤田地质勘探队项目负责:田善学总工程师:王万佑队 长:张东成亭南井田精查报告编制人员主 编:田善学报告编制人员:地 质:田善学 覃必成 刘洪森 成永康 陈广成 付兴华 符同光冯勤科 刘克军 申小龙 董亚婷 韩恩芳水 文:赵 铭 刘君占 陈天锁 胡 勇 张永乾 孙 捷 刘延玲测 井:文帮耀 王俊峰 刘瑞安 刘全善 权继民 刘菊英 张玉盛

2、测 量:王富明 来庆录 石克勤 严文义 马绪才 张景义 陶春春描 图:孙 燕 吴 梅 樊满萍 崔秀兰 刘小玲 王 布 赵栒惠李小英 丁维娣 刘喜梅打 字:马增华 邓延慧 高远洋 韩亚惠文字编写:名 称 编写人第一章 概况 田善学第二章 勘探工作 田善学 刘洪森 赵 铭 王俊峰王富明 付兴华第三章 地层 刘洪森第四章 构造 覃必成第五章 煤层 田善学第六章 煤质 成永康第七章 水文地质 赵 铭第八章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成永康 赵 铭 刘军占 王俊峰第九章 储量计算 陈广成第十章 其它有益矿产 付兴华第十一章 矿床经济技术评价 田善学第十二章 结论 田善学目 录第一章 概况1第一节 目的与任务1第

3、二节 位置与交通2第三节 自然地理3第四节 矿井及小窑4第五节 以往地质工作5第二章 勘探工作6第一节 勘探方法6一、 勘探手段的选择6二、 勘探类型的确定和勘探工程布置6第二节 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7一、 地形图7二、 地质填图及水文地质填图8三、 工程测量9四、 钻探工程11五、 测井工作13六、 水文地质勘探工作15七、 采样化验工作18第三章 地层21第一节 矿区地层21第二节 井田地层21一、 三迭系上统胡家村组21二、 侏罗系21三、 白垩系下统志丹群26四、 上第三系中新统小章沟组27五、 第四系27第三节 含煤地层28一、 下含煤段28二、 中含煤段29三、 上含煤段30第四章

4、构造31第一节 矿区构造31第二节 井田构造32一、井田构造特征32二、构造对煤系、煤层的控制作用32第五章 煤层33第一节 含煤性33第二节 可采煤层34第三节 煤层对比35第六章 煤质37第一节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37一、 煤的物理性质37二、 煤岩特征37三、 煤的变质程度38第二节 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38一、 化学性质38二、 工艺性能46第三节 可选性49一、 筛分试验49二、 可选性评价50第四节 煤质及工业用途52一、 煤质研究程度评述52二、 工业用途52第七章 水文地质54第一节 矿区水文地质概况54第二节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56第三节 充水因素分析63第四节 矿井涌水量预算6

5、5第五节 供水水源72第八章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73第一节 生产矿井的开采技术条件73第二节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74第三节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然倾向78第四节 地温82第五节 环境地质83第九章 储量计算89第一节 储量计算范围及指标89第二节 储量计算方法89第三节 储量级别划分91第四节 储量计算结果92第十章 其它有益矿产95第十一章 矿床经济技术评价96第一节 概述96第二节 矿井开拓与基本数据98第三节 矿井开发的企业经济评价99第十二章 结论103附图附表附 图:顺序号 图名 比例尺 图号1 区域地质图 1:100000 12 长武县亭南井田地形地质图 1:10000 23 长武县亭南

6、井田水文地质图 1:10000 34 综合柱状图 1:500 1:200 45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1:500 56 1-1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67 2-2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78 3-3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89 4-4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910 亭南井田水文地质剖面图 (倾向) 1:5000 1011 亭南井田水文地质剖面图 (走向) 1:5000 1112 煤层对比图 1:200 1213 亭南井田8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 1:10000 1314 亭南井田T9号钻孔J1-2y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415 亭南井田164钻孔K1Z1+2 含水层抽水

7、试验综合成果图 1516 亭南井田S1号钻孔K1z1+2 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617 亭南井田S2号钻孔K1z2图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718 亭南井田S17号钻孔K1z2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819 磨子沟观4泉动态观测曲线图 1920 亭南井田2-2线测井曲线对比图 1:200 2021 亭南井田4-4线测井曲线对比图 1:200 2122 8煤层等厚度图 1:10000 2223 8煤层顶板冒落裂隙带等值线图 1:10000 2324 8煤层顶板冒落裂隙带顶面宜君底等值线图 1:10000 2425 8煤层原煤灰分产率等值线图 1:10000 2526 8煤层原煤全硫

8、含量等值线图 1:10000 261:5001:20027 8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 1:10000 271:5001:20028 T1号钻孔柱状图 2829 T2号钻孔柱状图 291:5001:20030 T3号钻孔柱状图 301:5001:20031 T4号钻孔柱状图 311:5001:2001:5001:2001:5001:2001:5001:20032 T5号钻孔柱状图 3233 T6号钻孔柱状图 3334 T7号钻孔柱状图 3435 T8号钻孔柱状图 3536 T9号钻孔柱状图 3637 T10号钻孔柱状图 3738 T11号钻孔柱状图 3839 T12号钻孔柱状图 3940 T13号

9、钻孔柱状图 4041 T14号钻孔柱状图 41附 表:(一) 亭南井田钻探工程测量成果表(二) 亭南井田钻孔钻穿地层一览表(三) 亭南井田8煤层综合成果表(四) 亭南井田8煤层煤质化验成果表(五) 亭南井田8煤层简易筛分浮沉试验成果表(六) 亭南井田8煤层其他样品试验成果表(七) 水文地质成果表(两册)(八) 钻孔封闭情况一览表(九) 亭南井田钻孔井斜、井温测量成果表册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目的与任务为了加快彬长矿区开发步伐,振兴长武县经济,长武县人民政府经陕西省煤炭厅(89)482号文件批准,根据西安煤矿设计院提出的陕西省长武县煤矿亭南井田开发意见,在彬长矿区亭南拟建年产90万吨的中型矿井。

10、我队根据长政发(90)009号文件和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多种经营公司1990年2月2 6日指示精神,于三月底编制出亭南井田勘探设计。共布置钻孔17个,加备用工作量,原设计总进尺9605米。1990年4月13日,陕西省煤炭厅地方煤炭工业管理局主持审批,陕煤地发(90)27号文件对“彬长矿区亭南井田勘探(精查)设计”的批复意见中指出:本着既能满足设计要求,又可节约勘探工程的原则下顺利完成前期工作,推动长武县经济发展。批准钻孔14个,勘探工程总量为7005米。亭南井田精查是以地方煤矿建设的需要出发,由长武县投资、一八六队全面承包的一项勘探任务。因此,地质任务、勘探网度、高级储量分布及施工要求,依据

11、当前国家储委颁发的规范结合地方煤矿建设的实际情况,重点解决先期开采地段的地质问题。目的是为满足对井筒、水平运输大巷的选择和先期开采地段的划分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据此,亭南井田勘探的主要地质任务是:查明主要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和可采范围。查明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可采煤层的工艺性能,对煤的工业用途作出评价,了解煤矸石的质量及其变化情况。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水位、水质、富水性或导水性。基本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空间的发育程度和分布情况。查明直接充分含水层与可采煤层之间隔水层的厚度、岩性组合及物理力学性质。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间接

12、充水含水层、地表水三者之间的水力联系,以及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等。基本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向矿井充水的途径、评价矿井充水因素。预计先期开采地段的涌水量。详细了解主要可采煤层的瓦斯成分、含量及分带情况,煤的自燃趋势和煤尘爆炸危险性,详细了解可采煤层及其顶底板的工程地质特征及主要井巷的工程地质条件。初步查明恒温带的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其变化,查明一、二级高温区的分布范围。计算A+B+C级储量。根据中型矿井要求,其中A级储量不少于先期开采地段总储量的30%,A+B级储量不少于先期开采地段总储量的60,A+B级储量不少于全井田总储量的35%。我队于1990年5月初开工,11月中基本完成各项勘探任务。共

13、完成钻孔14个,总进尺7023.55米(其中包括水文钻孔1个,进尺448.58米)。采集各种样品181个,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样11组。当年12月底完成报告编制工作,提交A+B+C+D级储量18951万吨。其中A+B级储量占总储量的52%。附图41份,附表9种,文字说明一份,按期完成了各项勘探任务。第二节 位置与交通亭南井田位于长武县亭口镇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2301075745,北纬350445350600。其范围是:北界通过175号孔及44号孔北1350米连线分别交于东界及西界煤层零点线;南界以132号孔南400米及164号孔南1100米连线(即3883500米纬线)分别交于东界

14、及西南无煤区;东界以42号孔东650米及164号孔东350米连线为界;西以8煤零点线为界。井田东西长约5km,南北宽约3km,面积约15km2。北为孟村井田,南为大佛寺井田,东为小庄坡井田。西兰公路经过井田东北。以亭口镇为中心,东至彬县县城20km,距西安170km,与关中西部各县市连接。西至长武县20km,与宝(鸡)庆(阳)公路相交,可与宝鸡及甘肃陇东各县沟通。拟建中的西卫(西安中卫)铁路通过井田东部,未来的铁路建设对井田开发十分有利。(见图11)。 交通位置图 图11第三节 自然地理泾河由北向南流经井田东部,黑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井田东北隅,在亭口镇东侧注入泾河。井田地形属塬川地貌,西南高,

15、东北低。河谷地面标高约850米,低于塬面150200余米。泾河、黑河为井田内主要河流,水量丰富。泾河平均流量83088m3日,黑河平均流量4003m3日。另外,磨子沟、田家沟流量较小。本井田地处中纬带高塬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左右,1月份最低,平均-7;7月份最高,平均29.8。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下旬,无霜期170180天。冰冻期一般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冻土层最大厚度为36cm。年平均降水量561.3mm,蒸发量大于900mm,7、8、9三个月为雨季,总降水量为333.6mm,其中9月份降水量为123.6mm,每年35月份为季风期,最大风速为12.7

16、米秒。据记载,区内无破坏性地震,历史上曾受到甘肃海原地震及陕西华县大地震波及。根据国家地震局(78)震发科字第111号文件所附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300万),本区地震烈度为六级。第四节 矿井及小窑亭南井田为全掩盖式井田,煤层埋藏较深,无小窑开发历史。井田东南15公里处有彬县乡办水帘洞、火石咀煤矿,均是1976年后新建矿井,其生产情况如下:水帘洞煤矿:1976年由彬县水帘乡兴办,位于水帘沟内的虎伸沟,立井开拓,井筒深93.90米。采8煤层,煤厚7.509.00米。西大巷长1000米,北下山300米。采区布置于西北,采掘方式为后退冒落式,井下采用22千瓦风机通风,防爆灯照明,安装30m3时水泵

17、排水,年产10万吨。所采8煤厚度大,结构简单,煤质好,生产正常。火石咀煤矿:1976年由彬县城关镇兴办,位于彬县城西刘家湾,立井开拓,井筒深157米。采8煤层,煤厚3.705.00米,东大巷长350米,西大巷长800米,南上山350米。其采掘方式,通风、排水及照明等与水帘洞煤矿相同,年产8万吨。8煤层向东南分岔,结构复杂,夹矸增多,煤质变差。在西大巷开采下山煤时,煤层增厚,煤质变好。第五节 以往地质工作建国后,先后有石油、煤田等单位在彬长矿区及其外围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其中我队从1974年以来在本区开展了系统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提交了普、详查地质报告3件,这些资料为本矿区建设开发总体规划提供

18、了依据。本井田位子彬长矿区中部,勘探程度较高,井田内共施工普、详查钻孔7个,总进尺3829.23米。其中水文钻孔2个,进尺935.11米。分别达到甲级孔5个,乙级孔1个,丙级孔1个。甲乙级孔率占85.7%。打穿煤层12层次,其中8煤共8层次,经验收达到甲级煤层5层,乙级煤层2层,丙级煤层1层,该丙级煤层为42号普查钻孔8煤上分层(8-1),经测井验证,煤层厚度资料可靠。以上工作为本次勘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报告也充分引用了以往对地层构造、煤层、煤质的研究成果。- 112 -第二章 勘探工作第一节 勘探方法一、 勘探手段的选择亭南井田煤层埋深400米以下,因此,勘探手段以钻探工程为主,配合地质填

19、图、地球物理测井、工程测量、采样化验等手段,完成设计提出的各项勘探任务。二、勘探类型的确定和勘探工程布置(一) 勘探类型的确定1、 井田构造类别:本井田南部为路家小灵台背斜轴部,北为孟村向斜南翼,因而为南部高、北部低,总体为一北西向倾斜的单斜构造,为简单类型。2、 井田煤层型别:井田内除个别地段见有5、7煤层外,8煤层为唯一可采煤层。其特征为: 分布面积大。全井田普遍发育,可采面积15.04km2,占井田总面积的98.7%。 厚度变化幅度大。8煤层厚度1.0021.05米,21个见煤工程点全部可采,其中薄煤层1个点,占4.8,中厚煤层5个点,占23.8,厚煤层15个点,占71.4。达到8米以上

20、的特厚煤层10个点,占47.6。以井田分布面积分析:薄煤层0.7km2,占4.7,中厚煤层1.60 km2,占10.6,厚煤层12.74km2,占84.7,其中特厚煤层9.17km2,占61。 厚度变化规律明显。一般背斜较薄,向斜较厚,沿走向相对稳定。 结构简单至复杂。8煤层一般为单一煤层,局部由两个分煤层组成。根据以上特征,按现行规范8煤层为较稳定型煤层。因此,本井田勘探类型为一类二型。(二) 勘探工程布置根据井田勘探类型按1986年国家储委颁发的煤田地质勘探规范要求,又结合地方煤矿建设的实际情况,布置勘探工程基本网度是:1、 根据煤层厚度走向变化小、倾向变化大的特点,走向上线距定为750米

21、,倾向上孔距定为500米左右控制A级储量。2、 以1500米线距、1000米左右孔距控制B级储量。3、 以3000米线距、2000米左右孔距控制C级储量。根据上述原则和设计部门的意见,精查勘探是在详查基本线距的基础上,以主导剖面第4勘探线为准,垂直走向向两侧布置了四条勘探线(即1-1、2-2、3-3、4-4)。钻孔主要布置在先期开采地段,控制A级储量,重点是解决先期开采地段的地质问题。共施工钻孔14个,加上普、详查钻孔7个,共使用钻孔21个,平均每平方公里1.4个,其中A级储量区每平方公里4.8个,个别钻孔因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偏离勘探线略大。第二节 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亭南井田共施工钻孔21个,

22、总进尺10852.78米,其中精查钻孔14个,进尺7023.55米,邻近井田钻孔10个,进尺6095.94米。各类工程量见表21。各勘探工程质量评述如下:一、 地形图本报告使用的1:10000地形图是1977年航空摄影,由陕西省煤田物测队于1983年按国家测绘总局制定的航测区、外业规范调绘成图。采用1954年北京座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依据1980年出版煤炭专业图式成图,其等高距为10米。经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检查验收合格,成图精度及质量可满足精查用图要求。二、地质填图及水文地质填图本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表水文点出露稀少,因而地质填图及水文地质填图同步进行。系我队采用航空摄影地质填图方

23、法编制成图。航摄像片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太原市第二飞行大队1977年612月拍摄的7714航区照片,照片比例尺1:9000,1818像幅,其飞行质量符合规范要求。表21控制测量10秒小三角点2个全长4.57km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样11组水T9层孔工程测量21个精查钻孔14个煤芯样97个精查阶段50个施工钻孔21个总进尺10852.73m(包括水文钻孔3个,进尺1383.69m,精查钻孔14个,进尺7023.55m,其中水文钻孔1个,进尺448.58m)简易可选性样2个2个钻孔(T4、T11)瓦斯样24个精查19个电测井21个精查钻孔14个,实测米6610.36m煤岩样15个精查阶段12个井温

24、测量9个精查钻孔7个粒度分析样8个孔斜测量21个铝土质泥岩样12个抽水试验9层次精查勘探1层次矸石泥化样4个2个钻孔水化学成分全分析样30个顶底板微量元素样64个精查阶段47个填图按1:10000精度要求进行,航填作业依据1981年部颁1:10000、1:5000煤田航空摄影地质填图规程(试行),于1983年完成外业工作,内业成图由陕西省煤田物测队在航空摄影1:10000测图的基础上二次投影编绘,精度符合航空地质填图规程要求。井田内仅在沟谷中有基岩出露,出露地层为洛河组,北部边缘见及华池环河组,地层产状平缓。其余广大面积均为第三、第四系覆盖。结合本区地层影像特征,对区内第三、第四系界线,因影像

25、特征明显,采取室内判释,野外验证的方法,对其余地质界线,则以野外实地调绘为主。同时,对井田内出露的水文点(井、泉、河流等)和洪水位线均进行了实地调绘,并作了详细观测记录。野外调绘主要沿沟谷两侧追索布点,辅以路线穿越,平均每平方公里定点5.07个。由于定点主要集中在基岩出露的沟谷中,且地层影像清晰,因而基岩出露界线控制精度高。野外调绘刺点连线均在立体镜下进行,刺点孔径0.070.1mm以内,无双孔现象,点位影像误差小于0.3mm,线条勾绘误差0.5mm。调绘片连接无错漏和不衔接现象。内外业成图均符合有关规程要求。三、工程测量亭南井田附近,已有国家四等点一个,5秒点两个。为了满足井田工程测量要求,

26、在井田内布设了一条由咀头塬三角点到亭北5秒点10秒级附合红外距导线。本井田测量工作依据煤炭部颁发的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作为测量各项工作的作业依据。本井田采用1954年北京座标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资料来源于陕西省煤田物测队及本队。各项测量计算成果均在高斯投影面三度带上进行。1、 10秒级附合导线10秒级附合导线,由咀头塬三角点起闭至亭北5秒小三角点,全长4.57km。中间导线埋石点2个,各项观测限差,依据规程中有关规定执行,对于测距边外业进行了气象改正,内业进行了两项投影改正,计算精度符合规程要求,可作为本井田工程测量起算数据使用,导线相对闭合差达110万高程路线闭合差0.02米。

27、2、 孔位测量本井田内新施工钻孔,均由设计图上进行实际放样。据钻孔的实际位置结合施工条件和地质需要,有个别孔位进行了调整。孔位定测,依据规程要求,采用前方交会法和红外测距双支线法进行,各观测要求依据规程中有关规定进行。3、 内业计算对外业手簿作了详细检查,无误后进行内业计算。对红外测距边长进行了两项投影改正,使用PO1500机进行内业计算。规程中规定钻孔测定精度与勘控点精度要求相同,平面位置计算点位移差不得超过1米,两组座标较差不得超过2米,高程最大较差不得超过0.80米,最后成果取其中数。4、 成果评定精查施工钻孔14个,施测精度见表2-2。各项外业观测成果经过内业计算,其成果精度均符合规程

28、要求,可提供本井田提交报告使用。详见附表(一)。表2-2孔号施测方法两组座标较差高程最大较差孔号施测方法两组座标较差高程最大较差XYXYT1红外双支线000.01T8红外双支线00.030.01T2红外双支线0.020.030T9红外双支线0.0700T3红外双支线00.090.02T10红外双支线0.0100T4红外双支线0.080.010.04T11红外双支线0.090.010.01T5红外双支线000T12红外双支线000.04T6红外双支线前交检查0.0100.03T13红外双支线0.090.030T7红外双支线前交检查000.01T14红外双支线0.0200.02四、钻探工程精查钻孔

29、14个,总进尺7023.55米,均按部颁标准进行验收评级。达到特级孔11个,甲级2个,乙级1个,特甲级孔率占92.9%。现对各单项质量叙述如下:(一)煤层精查阶段共打穿8煤18层次,总厚114.05米。参加验收17层,总厚113.25米,采取煤芯长度102.21米,平均长度采取率90.3;应采煤芯重量221.35kg,实际煤芯重量194.39kg,平均重量采取率87.8%。达到优质煤层14层,合格煤层2层,不合格煤层1层,其中优质与合格煤层占94.1%。不合格煤层为T1号孔8煤层,本井田8煤层物性特征明显,不合格煤层经测井验证,深度、厚度、结构依据测井资料综合确定,其厚度、深度资料可靠。详见附

30、表(三)。(二)岩层精查设计对岩层钻探质量作出如下要求:白垩系非煤系地层,采用钻探判层和测井解释,综合确定岩层的深、厚度,岩芯采取率不作具体要求。含煤地层岩芯采取率大于65,其余各组地层岩芯采取率大于55%。达到上述要求,单项验收评为甲级,如果超过要求10%时,则单项验收为特级。若不足要求时,则单项验收为乙级。在14个钻孔中,煤系地层岩芯采取率一般大于85%,非煤系地层岩芯采取率一般大于70%(见表2-3)。(三) 孔斜井田施工钻孔均进行了系统测斜,并依据1986年部颁标准进行验收评级,其单项成果均达到特级。由孔斜造成煤层底板高程误差提高最大0.99米。表2-3地层J2aJ2zJ12yJ1fT

31、3h采取率(%)679260937596671007498平均79平均81平均88平均94平均88(四) 孔深误差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钻孔每百米、见煤或止煤、终孔后均进行孔深校正,其误差不得超过0.15。8煤层钻探底板深度与测井底板深度二者之差均小于0.50米,符合规范要求。(五)终孔层位施工钻孔一般钻至三迭系终孔,其中T5、T13号孔为富县组终孔,终孔层位符合设计及陕煤地发9027号文件要求。为满足矿井设计和地质研究需要,对水文钻孔、主井筒附近钻孔及部分工程观察钻孔,8煤底板以下40米终孔。(六)钻孔封闭根据设计要求,对煤层部位上下1015米及宜君组地层上下10米两个地段用水泥砂浆封闭。施

32、工钻孔按设计要求进行,一般煤层顶板以上10.1824.23(T7号孔)以下至孔底用水泥砂浆封闭。宜君组地层底部下钢筋肋骨木塞,向上至洛河组地层底部20米用水泥砂浆封闭。为了确保封孔质量,对大巷附近和一盘区部分钻孔,宜君组地层顶面以上20米以下至孔底,全部用水泥砂浆封闭。水泥标号425号以上,砂子中粒沣河砂,加水搅拌,用泵通过钻具注入。在顶界面以下1米左右处提取灰浆检查后,于井口埋设明暗标桩,作为永久性标志。详见附表(八)。本次勘探周期短,未进行钻孔启封检查。但详查阶段对井田内164号孔、井田北200米外的96号进行了透孔检查,其结果是实际封孔比设计孔深高出7.525米。水泥砂浆凝固良好,证明砂

33、浆配比合理,封孔质量良好。(七)原始资料及基础地质资料在勘探施工中,严格按有关标准及要求,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做到钻机安装整备后,由生产、地质进行开钻前检查验收,钻机接到开孔通知书后方可施工。施工中,及时收集地质原始资料,做到准确、齐全。终孔后及时综合整理,共计原始资料20余种,达到规范化、表格化,质量符合要求。五、测井工作本次精查共施工钻孔14个,根据不同地质设计要求,全部进行了测井。总计工作量为:实测米6610.36米(包括数字测井孔);测井总解释可采煤层17层;测斜总点数159个;测温总点数183个。(一) 测井仪器设备测井使用的仪器、设备有:渭南煤矿专用设备厂生产的车载静电测井仪(T

34、YZCIA型),车内载有组合仪(TYFZ4型)、电子换向器(TYDH3型)、记录仪(TYJJ2型)、数字测井仪(TYSC型)、上海地质仪器厂生产的井斜仪(JJX3型)、井温仪(JW1型)、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流量仪(JL1型)及0.1M电极距的自制电极系。(二) 测井参数和方法水文孔进行了数字测井,参数有:长、短源距伽玛伽玛、选择伽玛、声速时差、井径、视电阻率电位、自然电位、侧向电流、侧向电压、自然伽玛、电导率、井液电阻率。其余煤孔进行了视电阻率电位、自然电位、伽玛伽玛(0.5M)、自然伽玛等四种参数的常规测井,对煤层做了以上四种参数的精测放大曲线。全部钻孔进行了系统测斜和按设计要求进行了简易

35、测温。详见附表(九)。(三) 测井质量为使测井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施工前组织测井人员按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程及陕西省煤田地质公司制定的测井仪器设备调校细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维修和校验仪器,并作有完善的记录资料,整理计算后测井仪器的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规程要求。现场测井仪器校验及刻度,放射性测井仪用TBKD3伽玛刻度器分别对伽玛伽玛及自然伽玛进行刻度,井径、井斜都用相应量具校验。检查不同仪器的重复性,我们在与本区同时施工的大佛寺井田D5号孔做了数字测井仪器与模似仪器的对比检查,通过数字测井回放曲线与模拟仪器记录曲线比较,仪器重复性符合规程规定。本区施工的14个钻孔,90年11月份经队及公司质量检

36、查全部被评为甲级,达到了设计要求。(四) 测井资料解释全孔测井解释用1:500和1:200四种物性参数综合定性划分岩性剖面,对煤层用四种物性参数的1:50放大曲线做定厚解释。各参数的解释原则如表24。表24测井方法不同厚度分层位置伽玛伽玛(0.5M源距)视电阻率电位自然伽玛双电位中厚煤层1拐点正负异常薄 煤 层顶部正负异常解释成果与钻探取芯基本相符,达到了地质要求。如本区T4号孔钻探最初8煤打薄,根据测井解释8煤厚度与底板深度,后经补斜,其钻探厚度与测井解释厚度基本相符。本区17层可采煤层测井解释精度均达到优质标准要求。(五)测井资料的应用测井提交了每个钻孔测井资料,还以2-2、4-4及走向A

37、-A剖面为基础进行了全区性的煤系地层对比,为地质进行煤层对比提供了物性标志及测井曲线形态组合特征,从而增强了对比依据。本区T9号水文孔进行了数字测井及流量测井,数字资料利用计算机进行了煤质分析和岩性分析,为水文地质提供了含水层、隔水层及风化带的深、厚度,并提供了可靠的流量资料。总之,测井在本次精查勘探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测井资料的充分利用充实和丰富了地质资料。六、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本井田水文地质工作主要内容有:水文地质调绘、抽水试验、钻孔简易水文观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动态长期观测等,其工作方法、工作量与质量情况评述如下:(一) 水文地质调绘本井田面积约15km2,1983年已完成了1万航空水文地

38、质调绘。本次勘探又进行了检查。调查民井6个、水泉29个,各时期水文钻孔6个,河流及地表水系观测点13个,共计观测点54个。水质全分析水样及环境地质调查水样59个。观测描述准确、齐全,质量及精度符合1981年部颁1:10000、1:5000煤田航空摄影地质填图规程(试行)。(二)抽水试验井田内及邻近原有水文钻孔6个(包括省煤田水文队施工3个水文孔),经与西安煤矿设计院协商,本次水文钻孔1个(T9号孔),只对延安含水岩组(J12y2)进行抽水。共计水文孔7个,抽水试验9层次。其中: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侏罗系各含水岩组中的含水层3个钻孔进行了三次抽水试验(J12y、J2z、J2a各一次);间接充水含水

39、层白垩系洛河宜君组含水岩组中的含水层5个钻孔抽水试验6次(K1Z1+2混合抽水四次、K1Z2抽水两次)。抽水试验质量见表25。(三)长期动态观测由于本次勘探施工周期短,未进行专门的长期观测工作,只对泾河、黑河、磨子沟河及观4、观6水泉进行了检测,以掌握其动态变化趋势。为了弥补这个缺欠,我们将彬长矿区详查时1982年6月28日1984年12月30日长观资料附于报告中,补其不足。(四)钻孔简易水文观测 各水文孔主要质量指标及级别一览表 表25 项目孔号终孔深度(m)抽水层段q(dm3sm)水位降低次数水位降深(m)稳定时间水位误差(%)流量误差(%)QS曲线质量评价T9448.58J1-2y0.0

40、0008263128.398:000.1870.00正常优质0.000089398.728:000.6990.000.000096567.398:000.3410.0095502.31K1z1+20.189311.7420:000.780.00简易J2a1无水164432.80K1z1+20.169337.1438:000.4690.00正常优质0.20026.7758:000.440.000.23416.7368:000.2250.00165384.30J2z0.00005189.718:000.00合格K1z1+20.1514339.6868:000.1860.00正常优质0.16229.

41、438:000.7780.000.16919.138:000.5000.00S1264.19K1z1+20.252311.8012:000.95(最大)2.70(最大)正常合格0.25519.0912:000.23429.5012:00S2286.16K1z1+20.229317.6012:000.97(最大)2.10(最大)正常合格0.23022.8112:000.22328.1212:00K1z20.240326.1514:000.760.00正常合格0.24721.2112:000.730.000.25416.2612:000.610.00S17266.34K1z20.47637.001

42、2:000.98(最大)1.30(最大)正常合格0.46418.0212:000.45722.5612:00按照设计要求,施工钻孔全部进行了回次水位及单位小时消耗量观测,观测频率均达100%,对涌、漏水层亦按要求进行了观测,其观测方法和质量符合煤田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规程要求。(五)环境地质调查为了了解亭南井田环境地质质量,我们组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井等专业人员分别对本区进行调查、实测及采样分析。其中煤岩化学分析样143个,水质监测2个,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样11组、自然伽玛测井14个钻孔、钻孔测温9个钻孔,并对附近已有矿井进行了调查和实测,水的细菌分析样利用详查阶段资料,为未来

43、煤矿建设提供比较详实的环境地质背景资料。(六)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测井按设计对水文钻孔(T9)进行了水文地质测井及工程地质测井,为确定含水层位置、厚度、岩性、富水性等提供了完整的资料。为了与抽水试验对比,更准确的划分含水层,进行了流量测井,效果良好。声速测井1个钻孔,用以确定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及基岩风化带深度。(七)水质分析在详查基础上,本次勘探共采集水样27个,分别由省煤田勘探综合试验室作了水质分析及污染指标分析,细菌水样(详查资料)由彬县卫生防疫站承担。另外还收集了陕西省煤田水文队钻孔水质全分析资料4份。详见附表(七)。(八)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在T9号孔共采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样11组,

44、由水利部陕西省水科所承担测试,其成果符合有关测试质量标准。详见附表(七)。(九)邻近生产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按照规范要求,对邻近井田的水帘煤矿、火石咀煤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调查和了解。基本可以反映矿井总的水文地质面貌,对本井田的充分因素分析有参考价值。七、采样化验工作亭南井田在详查勘探阶段已作了大量工作。该区为中低灰区,硫分以富硫到低硫,为还原的潮湿森林沼泽地到基底隆起的无煤沉积区(井田西南部)。本次精查根据1986年国家储委确定的煤田地质勘探规范布置了各种样品的采集及化验测试工作。在详查研究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测试项目重点移向为生产和矿井设计等开采技术条件及煤的利用加工方面。采集了煤芯样、煤岩

45、样、瓦斯样、孢粉样、岩样和水样等,对煤的工艺性质、自燃倾向、煤尘爆炸性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等作了各种测试化验工作,满足了本次勘探的要求。(一)采样种类及数量在详查采样工作的基础上,又采集煤芯样50个,水质分析样27个,瓦斯样19个,简选样2个,煤岩样12个,铝质泥岩样12个,顶底板矸石微量元素样47个及矸石泥化试验样4个,共计181个。煤岩层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样11组。经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综合试验室、西安煤炭研究分院、水利部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测试,为探明地层、煤层、煤质、水文和开采技术条件等为煤矿设计及生产提供了足够的分析数据。井田内共21个见煤工程点,全部见到8煤层且均可采。8煤层结构简

46、单、煤类单一,煤质变化较小,在无法直接采得煤层样及生产样的情况下,本次勘探仅依据探煤工程点和现行采样规程采集了各类样品,在原有测试项目的基础上合理的布设了测试项目,满足了煤田地质勘探规范的要求(见表26)。 8煤层测试项目统计表(包括区内普详查孔) 表26试验及分析项目原 煤 工 业 分 析原 煤 测 定MadAdVdafSt.dQb.adMar硫分析有害元素视密度真密度灰成分灰熔融性占工程点百分数100%100%100%100%100%4.7%47.6%42%38%9.5%38%43%平方公里平均点数1.40.060.670.80.50.130.50.6试验及分析项目原 煤 测 定低温干馏碳

47、酸盐CO2微量元素可磨性CO2还原率热稳定性煤岩鉴定瓦斯测定煤尘爆试自燃倾向灰粘度结渣性占工程点百分数66.628.6521923.89.523.86214.019.04.79.5平方公里平均点数0.930.40.730.270.330.130.330.870.20.270.060.13测试分析项目简选试验矸石泥化试验浮 煤 工 业 分 析浮 煤 测 定MadAdVdafSt.dQb.ad硫分析元素分析粘结指数有害元素可磨性占工程点百分数9.514.310010010071.49.51462%669.50.5平方公里平均点数0.130.21.41.00.130.20.80.90.130.06(二) 采样方法及质量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