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_第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_第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_第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_第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 【篇一: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附 5 张图纸】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第一节矿区概述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区内交通极为便利。京沪铁路大动脉纵贯井田中部,从东滩店车站起,南去邹城 6km ,徐州 162km ,上海 818km ;北去兖州 14km ,济南 156km ,青岛 549km 。另有兖新铁路支线,西去济宁至鲁西南菏泽和河南新乡,与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联网;东去有兖石铁路专线至石臼港 308km 。公路四通八达,有 104 国道、京福高速公路、邹兖公路、济兖公路和济邹公路分别从井田东部、中部、南部和西部通过。京杭大运河由济宁市西流过,一般能通航 85t 小轮,一

2、、二月份水位变浅,不能通航。二、地形特点及居民点分布区内为第四系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 +42.46+54.58m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坡度极为平缓。矿区范围内分布有大小村庄 15 个,大部分分布在井田边界。另外,在矿区南部有大片职工住宅区。三、工农业生产和原料及电力供应矿区内工业以煤炭为主,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间杂有果园、桑园、菜园和苗圃等。本矿井建设期间,所需要建设材料,除钢材、木材和部分水泥需由国家计划供应外,其它砖、石、砂等土产材料,均由当地供应,满足建设需要。矿区已建有 110kv 罗广区域变电所,向本矿井供电的两回 35kv 输电线路已建成送电。四、矿区气候

3、条件本区属温带季风区的海洋 大陆性气候。根据邹城市气象局1959 1999 年气象资,历年平均气温 17.9,最高气温 40.3 ,最低气温 -18.3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 708.14mm ,年最大降水量为1263.8mm 。区内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最大风速 16m/s 。冰冻期为十二月至次年三月,最大冻土深度 0.27m 。五、矿区水文及工农业供水区内主要河流有白马河及其支流泥河,纵贯全区,向南流入南阳湖,皆属季节性河流。白马河全长 76km ,河床宽 10420m ,曾测得最大流量为 568m3/s ,流量随季节变化,由干枯断流至洪水泛滥,与第四系有水力联系。在东滩井田范围内,白马河

4、长 7km ,并有支流泥河和友谊河。井田内白马河河床宽 2090m ,河堤经加固后实测标高为+45.50+52.91m ,历年最高洪水位为 +39.62m+60.87m 。 本矿区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为第四系上组砂岩层水和矿井净化水。水质类型为 hco3 ca na,矿化度 0.37g/l 。供水水源的取水方式采用管状井分散取水。矿井每日排水量约为 4500 m3 ,全部进入污水净化站进行处理,净化水主要用于井下防水注浆、洒尘、电厂冷却、洗煤厂补充用水。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二、井田煤系地层兖州煤田含煤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下部山西组。1、中石

5、炭统本溪组( c2b ) 本组与下伏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顶界至十二灰顶面为界,全厚 29.638.36m ,平均厚 34m 左右。岩性主要由灰色至乳白色石灰岩、浅灰至灰色铝质泥岩、粉砂岩和杂色铝质泥岩组成,属小幅度震荡频繁的滨海 浅海沉积环境;在短暂海退时,沉积了两层薄煤层,均无工业价值。2、上石炭统太原组( c3t ) 本组与下伏中石炭统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顶面至山西组分界砂眼底面为界,全厚 174218m, 平均厚 184.74m ,一般厚度 180190m 。区内保存完整,未受侵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相旋回和粒度韵律清晰、稳定。岩性主要为深灰至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灰色铝质泥

6、岩、灰绿至灰白色中、细砂岩,含薄层石灰岩 10 层,煤层 24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有第 16 上、17 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第 6、15上、18 上 2 煤层。石灰岩中三灰和十下灰两层较厚,层位厚度稳定,为全区煤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据岩性、岩相及其沉积特征分为上、中、下三段。(1)上段第三层灰岩以上至山西组分界砂岩底界为上段,厚 3545m ,一般40m 左右。沉积环境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稳定,以 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为主,含煤三层,即 4、5、6 煤层,第 6 煤层局部可采。(2)中段第三层灰岩至第十下灰岩以上为中段,厚 100120m 。沉积环境为小幅度震荡频繁的滨海平

7、原沉积,岩性、岩相有一定变化,相律不明显,结构复杂,灰岩、煤层多而薄,中下部含可采煤层一层,即 15 上煤层。(3)下段第十下灰岩以至本溪组十二灰顶界为下段,厚 3540m ,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稳定,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铝质泥岩为主,富集第 16 上、17、18 上 2 等三层煤层,其中第 16 上、17煤层全区可采,第 18 上 2 煤局部可采。3、下二叠统下部山西组( p11s )本组与上石炭统太原组呈整合接触,顶面至下石盒子组分界的粗砂岩底面为界,全厚 105.92152.63m ,平均厚度 133.98m ,厚度有一定变化,西北厚,东南薄,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

8、在侵蚀教严重的地段,蒙阴组红层下出现第 2、3 煤层侵蚀露头,根据岩性、岩相及含煤特征,本组可分为上、下两段。(1)上段由杂色铝质泥岩下石盒子分界粗粒砂岩为界,厚 2350m ,一般厚35m 左右,由北向南逐渐变薄,为纯陆相地层,岩性由杂色铝质泥岩、灰至灰绿色细中粒砂岩、灰至深灰色粉砂岩等组成,不含煤。底部杂色粘土岩距下段第 2 煤层一般 3050m ,其间距由北向南逐渐增大。(2)下段 由山西组底界砂岩至杂色铝质泥岩底界,厚 100m 左右,为本区主要含煤段,由陆相和过渡相组成。岩性主要由灰 灰白色中粒砂岩、 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及煤层组成。中下部 含可采煤层 23 层,

9、即第 2、3(3 上、3 下)煤层,其中第 2 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第 3(3 上、3 下)煤层厚度大,有 5.1610.54m , 平均 8.53m ,为本区主要煤层。本段砂岩比较发育,其中第 2 煤之上约 20m 处的河床相中、粗砂岩和第 3 煤层底板具浑浊状层理和底栖动物通道的滨海相中粒砂岩,为良好的标志层。另外,在第 2 煤层之上约 10m 处的灰至浅灰色鲕状铝质泥岩,亦可作为对比的辅助标志。二、井田地质构造兖州煤田的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鲁西台背斜的西缘,鲁西南断块坳陷济宁地堑的东部。兖州煤田北部和南部分别为两个近东西向的地堑构造。北部为汶泗断层与郓城断层所控制的汶上 宁阳地堑构造;南

10、部为荷泽断层、凫山断层与单县断层所控制的成武 鱼台地堑构造。峄山断层两侧,由北至南,分布着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宽缓褶曲,背斜、向斜相邻相间。东滩井田位于兖州向斜的核部和深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较简单,以宽缓的褶皱为主,伴有一定数量的断裂构造。(1)褶皱构造【篇二: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_附 5 张图纸】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第一节矿区概述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区内交通极为便利。京沪铁路大动脉纵贯井田中部,从东滩店车站起,南去邹城 6km ,徐州 162km ,上海 818km ;北去兖州 14km ,济南 156km ,青岛 549km 。另有兖新铁路支线,西去济宁至鲁西南菏泽和河南新乡,与

11、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联网;东去有兖石铁路专线至石臼港 308km 。公路四通八达,有 104 国道、京福高速公路、邹兖公路、济兖公路和济邹公路分别从井田东部、中部、南部和西部通过。京杭大运河由济宁市西流过,一般能通航 85t 小轮,一、二月份水位变浅,不能通航。二、地形特点及居民点分布区内为第四系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 +42.46+54.58m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坡度极为平缓。矿区范围内分布有大小村庄 15 个,大部分分布在井田边界。另外,在矿区南部有大片职工住宅区。三、工农业生产和原料及电力供应矿区内工业以煤炭为主,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间杂有果园、桑园、菜园和苗圃等

12、。本矿井建设期间,所需要建设材料,除钢材、木材和部分水泥需由国家计划供应外,其它砖、石、砂等土产材料,均由当地供应,满足建设需要。矿区已建有 110kv 罗广区域变电所,向本矿井供电的两回 35kv 输电线路已建成送电。四、矿区气候条件本区属温带季风区的海洋 大陆性气候。根据邹城市气象局1959 1999 年气象资,历年平均气温 17.9,最高气温 40.3 ,最低气温 -18.3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 708.14mm ,年最大降水量为1263.8mm 。区内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最大风速 16m/s 。冰冻期为十二月至次年三月,最大冻土深度 0.27m 。五、矿区水文及工农业供水区内主要河

13、流有白马河及其支流泥河,纵贯全区,向南流入南阳湖,皆属季节性河流。白马河全长 76km ,河床宽 10420m ,曾测得最大流量为 568m3/s ,流量随季节变化,由干枯断流至洪水泛滥,与第四系有水力联系。在东滩井田范围内,白马河长 7km ,并有支流泥河和友谊河。井田内白马河河床宽 2090m ,河堤经加固后实测标高为+45.50+52.91m ,历年最高洪水位为 +39.62m+60.87m 。 本矿区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为第四系上组砂岩层水和矿井净化水。水质类型为 hco3 ca na,矿化度 0.37g/l 。供水水源的取水方式采用管状井分散取水。矿井每日排水量约为 4500

14、 m3 ,全部进入污水净化站进行处理,净化水主要用于井下防水注浆、洒尘、电厂冷却、洗煤厂补充用水。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二、井田煤系地层兖州煤田含煤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下部山西组。1、中石炭统本溪组( c2b )本组与下伏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顶界至十二灰顶面为界,全厚 29.638.36m ,平均厚 34m 左右。岩性主要由灰色至乳白色石灰岩、浅灰至灰色铝质泥岩、粉砂岩和杂色铝质泥岩组成,属小幅度震荡频繁的滨海 浅海沉积环境;在短暂海退时,沉积了两层薄煤层,均无工业价值。2、上石炭统太原组( c3t )本组与下伏中石炭统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

15、顶面至山西组分界砂眼底面为界,全厚 174218m, 平均厚 184.74m ,一般厚度 180190m 。区内保存完整,未受侵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相旋回和粒度韵律清晰、稳定。岩性主要为深灰至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灰色铝质泥岩、灰绿至灰白色中、细砂岩,含薄层石灰岩 10 层,煤层 24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有第 16 上、17 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第 6、15上、18 上 2 煤层。石灰岩中三灰和十下灰两层较厚,层位厚度稳定,为全区煤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据岩性、岩相及其沉积特征分为上、中、下三段。(1)上段第三层灰岩以上至山西组分界砂岩底界为上段,厚 3545m ,一般40m 左右。沉积环境

16、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稳定,以 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为主,含煤三层,即 4、5、6 煤层,第 6 煤层局部可采。(2)中段第三层灰岩至第十下灰岩以上为中段,厚 100120m 。沉积环境为小幅度震荡频繁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有一定变化,相律不明显,结构复杂,灰岩、煤层多而薄,中下部含可采煤层一层,即 15 上煤层。(3)下段第十下灰岩以至本溪组十二灰顶界为下段,厚 3540m ,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稳定,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铝质泥岩为主,富集第 16 上、17、18 上 2 等三层煤层,其中第 16 上、17煤层全区可采,第 18 上 2 煤局部可

17、采。3、下二叠统下部山西组( p11s )本组与上石炭统太原组呈整合接触,顶面至下石盒子组分界的粗砂岩底面为界,全厚 105.92152.63m ,平均厚度 133.98m ,厚度有一定变化,西北厚,东南薄,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在侵蚀教严重的地段,蒙阴组红层下出现第 2、3 煤层侵蚀露头,根据岩性、岩相及含煤特征,本组可分为上、下两段。(1)上段由杂色铝质泥岩下石盒子分界粗粒砂岩为界,厚 2350m ,一般厚35m 左右,由北向南逐渐变薄,为纯陆相地层,岩性由杂色铝质泥岩、灰至灰绿色细中粒砂岩、灰至深灰色粉砂岩等组成,不含煤。底部杂色粘土岩距下段第 2 煤层一般 3050m ,其间距由北向南逐

18、渐增大。(2)下段 由山西组底界砂岩至杂色铝质泥岩底界,厚 100m 左右,为本区主要含煤段,由陆相和过渡相组成。岩性主要由灰 灰白色中粒砂岩、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及煤层组成。中下部含可采煤层 23 层,即第 2、3(3 上、3 下)煤层,其中第 2 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第 3(3 上、3 下)煤层厚度大,有 5.1610.54m , 平均 8.53m ,为本区主要煤层。本段砂岩比较发育,其中第 2 煤之上约 20m 处的河床相中、粗砂岩和第 3 煤层底板具浑浊状层理和底 栖动物通道的滨海相中粒砂岩,为良好的标志层。另外,在第 2 煤 层之上约 10m 处的灰至浅灰色鲕状铝

19、质泥岩,亦可作为对比的辅助标志。二、井田地质构造兖州煤田的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鲁西台背斜的西缘,鲁西南断块坳陷济宁地堑的东部。兖州煤田北部和南部分别为两个近东西向的地堑构造。北部为汶泗断层与郓城断层所控制的汶上 宁阳地堑构造;南部为荷泽断层、凫山断层与单县断层所控制的成武 鱼台地堑构造。峄山断层两侧,由北至南,分布着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宽缓褶曲,背斜、向斜相邻相间。东滩井田位于兖州向斜的核部和深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较简单,以宽缓的褶皱为主,伴有一定数量的断裂构造。(1)褶皱构造【篇三: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书】摘要本设计收集了北辛窑煤矿的地质资料及图纸,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规程规范的规定,提出了开拓

20、开采方案,确定了主要技术参数,撰写了本说明书。采煤方法,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矿井前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后期分区通风,并对矿井运输、矿井提升和矿井通风等各个生产系统进行设备选型计算。设计时根据现有经济技术条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以及对矿井安全技术措施和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完成整个矿井的初步设计。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采用先进技术和借鉴已实现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经验,实现一矿一面高产高效矿井从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词:斜井开拓、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第 1 页 abstract mine tthis design is a collection of

21、 shanxi beixinyao coal minegeological data and drawings, on the basis of in accordancewith the provisions of national regulations proposedexploitation scheme, determined the main technicalparameters, writing this manual. zezhou tian chaoyang coal mine area in the design of 13.6476square meters, the

22、annual output of 0.9mt. ida internal coalseam occurrence is relatively stable, can coal seam has twolevels, are 1, no. 2, coal seam, seam dip angle of 0-10. theaverage coal thickness of no. 1 coal seam is 1.84m, and theaverage thickness of coal seam is 2.7m, 2. overall geologicalconditions are more

23、complex. the mine is a high gas coal mine,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coal is explosive.according to the actual geological data, the coal mineexploration way, preparation method and coal mining methodwere preliminarily designed. the design of mine inclined singlelevel to develop, the compre

24、hensive mechanized coal mining. coal mining method, adopt all caving method to deal with goaf.the central parallel ventilation, the late district ventilation, andtheransportation, mine upgrading and mine ventilation andother production systems for equipment selection calculation.design in accordance

25、 with the existing economic and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as far as possible the use ofadvanced min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and on minesafety technology measure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quest, to complete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the whole mine.all mine mechanization, using advanced te

26、chnology andreference has achieved a modern high-yielding and efficientmine experience, realize side of a mine high yield andefficiency of mine to achieve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benefits. keywords: inclined shaft development system, comprehensivemechanized coal miningmethod, roof caving method第 2 页

27、前言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能力训练,也是对一个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此次毕业设计是根据国家煤炭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设计矿井的实际情况,遵照采矿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在翟英达老师的指导下,并且收集、整理、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通过本次设计,我看到了许多以往自己欠缺的地方,提高了综合能力,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由

28、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恳请各位老师指正。本次设计的指导老师为张百胜老师,他在许多方面给予了宝贵意见,为了帮助我们顺利、正确地完成毕业设计,经常加班加点,牺牲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正。学生:王必强 2015 年 4 月第 3 页摘要. 1 abstract . 2 前言. 2 1、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71.1 井田概述 . 71.1.1 交通位置 . 71.1.2 地形地貌 . 81.1.3 气象及地震情况 . 10 1.2 井田地质特征 . 7 1.2.1 井田位置与范围 . 7 1.2.2 地质勘查工作 . 8 1.2.3 区域地质 . 9 1.2.4 井田地质 . 13 1.2.5 井田水文地质 . 14 1.3 煤层的埋藏特征 . 15 1.3.1 煤层的赋存特征 . 15 1.3.2 埋藏层数 . 16 1.3.3 煤层的围岩性质 . 16 1.3.4 煤的性质及品种 . 17 2、井田境界与储量 . 20 2.1 井田境界 . 20 2.1.1 井田境界 . 20 2.2 地质的储量的计算 . 20 2.2.1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