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课文_第1页
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课文_第2页
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课文_第3页
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课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 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 径,同时又是思维培养的重要一环, 经常诵读, 能使人口齿清楚、 思维清晰,还能使人全神贯注,精力充沛,有利于提高肺活量, 是强身健体的有效途径。 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谈谈自 己的一些做法。 一、辨清字词,边读边思 诵读,不是只动口出声,更要动脑思考。首先是字词的音形 义,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脱离字词学习,语文学习便成 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但字词学习绝不是单纯的搬字典、 词典, 而是必须放在文本中去学习揣摩。因此,在诵读时,必须时时留 心、处处留意, 注意培养学生对字词的敏感, 注意新接触的字词,

2、 常接触字词的新意义,常接触没有完全掌握,似懂而非的字词, 勤翻字词典,例如壮丽的青春的一段话“列车驶近了,炮兵 连一匹胆小性躁的黑色驮马,骤然受惊,背着高大的钢铁炮架, 疯狂地蹿上铁道,横在路心,竖耳瞠目,瑟瑟发抖,死活不动” 的字“骤(zh o u)、窜(cu a门)、瞠(ch e门)、瑟(s G)”要 读准翘舌音和平舌音,词“骤然是忽然、突然的意思;窜是乱跑 的意思;竖耳瞠目是竖着耳听、瞪着眼看、受惊恐慌的样子,瑟 瑟发抖是非常害怕, 害怕得直颤抖”要理解透彻。 诵读时一气呵 成,才能更好地体验危险就在千钧一发之际, 那匹马惊慌失措的 形象才能更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若能经常在诵读中培养学

3、生这种 读准字音、理解词意的意识,就能对提高语文素养,增强语文能 力,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 二、抓住顺序,边读边品 品,就是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品文章的写作技巧,品文 章的内在含义,品作者内在的情感。例如:在阅读观潮时, 就是在尽情欣赏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丽,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 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同时学习了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 法,培养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文章的叙述顺序是按时间 顺序写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潮来前”“潮来时” “潮退 后”的景象各有千秋,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大潮的声音从 远处的“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至U近处“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

4、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再到潮退后“江面依旧风号浪 吼”;大潮的形状从远处的“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 贯江面”到近处“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 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再到潮退后“余波还在 漫天卷地地涌来”。使人充分体验到作者观察事物是那样的仔 细,并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生动地描绘,回味无穷, 进而充分体验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三、以题统篇,读出形象 以形象感人,是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诵读,要借助想象让 作者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 得到。如五彩池 单看标题眼前便会现出一潭五颜六色的池水, 然而, 水是没有颜色的, 池

5、里的水怎么会是五彩的呢?这一好奇 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 池。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 闪耀着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辉, 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 笋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射 到池底, 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 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 色彩” 课文对五彩池生动的描述及揭示了池里的水显出不同颜 色的奥秘。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飞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感受美的熏陶。 四、声情并茂,读出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诵读时,应细心体会, 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 和作者的

6、感情产生共鸣, 产生读的不是别人的文章, 而是自己的 文章的感受,和主人公共忧共乐。如学习高大的皂荚树前, 先带学生到学校操场的高大的、 古老的皂荚树下, 因为皂荚树是 我们百年老校的唯一见证, 是我们校园的一大景观。 在树下指导 学生观察树的枝、叶和果子,手拉着手抱抱树。然后就在树底下 阅读课文“在我们学校前面, 有一块大约三十步见方的空地, 这 块空地有一棵很高很大的皂荚树。 好大的皂荚树啊, 我们六个小 同学手拉着手,才能把它抱住。好茂盛的皂荚树啊,它向四面伸 展的枝叶, 差不多可以阴盖住我们整个小操场。 皂荚树的叶 片是小小的春天夏天秋天”简直就是自己写 出来的文章,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饱含感情地加以诵读,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水平。 五、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积累、是吸收,而背诵则是 最好的积累,最好的吸收,没有足够的吸收和积累,一个人的语 文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很难提高,“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 生乐读,愿读,会读是语文老师务必落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