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 84 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 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 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 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 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诵读文章

2、,熟读成诵;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一、导入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 30个官职,遭贬 17 次,坐过 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就 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 滔江水,他

3、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 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 回到公元 1083 年 10 月 12 日的夜晚, 和这位大文豪 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 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二、诵读1、自由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纠正(点拨“念、亦、盖”拖音读,读出文言的韵味)3、教师范读4、学生齐读5. 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

4、托音的方法来 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6.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 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第二步, 采用托音读, 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理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可以试着将这个过程用四字词语来表示。例:“闲”而起行 明确:“闲”而寻友“闲”而散步“闲”而赏月“闲”而有感 (设计意图:为下文更好的体会稳中蕴含的“闲”之韵味做铺垫)四、寻美本文被尊为宋朝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代文人影响深远,再读文章,请试着从字词使用、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去发现文中的一点之美。例:“入”用得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

5、出了作者发现月色的惊喜。预设:1、“欣然”用得美,体现了作者高兴高兴起来外出赏月的愉悦心情。2、“念”用得美,体现了作者感情的转折,也体现了作者在黄州孤独寂寞的现状。3、“寻”用得美,“寻”是无目的的, 可得可不得。 这里不用 “邀”,就是因为“邀” 有事前已经约定的意思,目的性强,体现不出作者的“悠闲赏月”的状态。4、“亦”用得美,体现了张怀民也难以入眠的情况,与自己完全吻合,也可能与自 己的预设相符,因此体现出了作者的惊喜,也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有灵 犀。这样读读试试:喔,怀民亦未寝5、“步”用得美,“步”从“止”从“少”,小步前移,徐步前行,散步,漫步, 充分体现了作者与怀民的悠

6、闲。6、“相与步于中庭” 如果补出“子瞻兄,尔至黄州四岁余,虽仕途多舛,然开拓文章新天地,可贺也。怀民啊,谨记一语,“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心安定了,天地 就宽阔了。”这句之所以用得美,此为留白,没写出二人的交谈内容,给人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PPT展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得美,示:白描比喻精美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状景达情画面纯美承上启下引发心声“写 月而不见月,写风而不见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追问:庭下月色 盖竹柏影也。换字可否?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明确: 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

7、 能衬托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 重惊喜。试着这样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咦,盖竹柏影也 追问:作者为什么能赏到如此美景?播放视频引导 心的宁静,心的悠闲,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再读,这句话哪个字对作者来说是能写出这句美景的关键, 也是后面对 “闲 人”感慨抒发的来源,播放视频加以引导明确“空”,首先照应题目中的“承天寺”,作者乌台诗案后为了平复内心的 恐惧,思索人生的答案,访佛寺、读佛经、拜僧人,在这里他将儒释道的智慧有机 结合,终于让自己的人生世界变得坦然、旷达、乐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也才立刻喷薄而出了“何夜无

8、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慨叹。文章的景为什么写得这么少,就是因为作者有这个景突然产生了顿悟,让 他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追问“为什么用“竹柏”后面又写“何处无竹柏”并不是哪里都有竹柏, 作者这不是犯了错误吗?明确:作者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 是高洁之士的品格的象征,松柏又是不怕风霜雨雪,抵御严寒的抗压的象征。作者 以此自比,并与“少”字的内容对应。8、“少”用得美,与沉迷于追求荣华富贵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众多人相比, 像自己与张怀民这样看透人生,能静心欣赏美景的人,太少了。9、“闲人”用得好,因为看到如此美景,才让他自己真正悟

9、到了“闲”的 真谛。也就是说他的豪迈、旷达、乐观从今夜开始真正成了作者的人生底色,今后 遇到再大的风浪,他都能坦然应对。今夜的月色就是根源。试着这样读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 呵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计意图:通过对字、词、句的深入赏析,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体会 文章的魅力)五、品情探究苏轼文中蕴含的“闲”究竟包含什么意思明确: 1、作者热爱自然,夜游赏月的悠闲;2、对追名逐利者无暇欣赏自然美景的叹惋;3、看透人生的旷达和乐观。拓展: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

10、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 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句子。总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区区 85 字,竟然处处都透露出一个“闲”字。无权为“身闲”,月下漫步 为“心闲”,再加两个“闲人”赏着闲景,谈着“清闲”的知心话,这是怎样的一 种境界啊。(配乐)苏轼的一生矢志不渝的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 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 对“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豁达乐观的坚定,都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同 学们,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让我们去读一读苏轼吧,让我们的心灵永远 乘车明净,愿我们的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