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_第1页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_第2页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_第3页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_第4页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序言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力人才,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职业教育本身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现代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更注重劳动者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合作团队能力和敬业精神。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体,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应对这一变化的根本途径。摘要本课题是由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承担,校长史益大主持

2、的这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jb050671。经过4年多时间的研究,现已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课题组在对中职学生及相关企业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进行了认真的规划与设计,构建了课题研究的基本工作框架。在对国内外学者或研究机构对综合职业能力研究的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后,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形成规律进行了诠释,并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途径与策略,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打下了基础。在实践研究部分,课题组通过相关子课题的形式分别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与实践,一是以学校的课程为主线,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以

3、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研究,提出了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校内学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形式的课程组织方式,实行以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模拟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二是以学校的管理工作为主线,以实践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进行研究,提出了实施创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校园专业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核心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形成了一系列的具体做法及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课题组

4、教师的科研与专业素质,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与内涵品质的提升与跨越。内容结构第一部分:课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三、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四、课题的研究假设五、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六、研究方法与过程第二部分:调查分析与理论研究一、课题研究实施框架研究二、综合职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三、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施途径与策略第三部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一、引言二、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三、课程的组织方式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保障力量研究

5、第四部分:学校管理与实践教育活动对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实践研究一、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三、实践教育活动对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研究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启示一、构建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三、促进了学校的内涵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第六部分: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参考文献附录感谢第一部分:课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呼唤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战略指导下,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依靠熟练

6、动作等创造价值的劳动越来越多地被自动化、机械化所替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产领域,日渐成为重要生产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动了职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就业方式,这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互为因果条件的推动下,职业结构形态变化的典型表现为:一是许多传统职业在不经意之间消失,而大批新职业又以超出我们想象的形式和速度显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二是由于信息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许多传统的职业内涵,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及新的社会消费方式促成了许多职业功能的分化和融合,很多职业基本形态没有改变,而其内在的技术、功能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革。使得现代职业劳

7、动出现三大变化,即有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由动作技能向心智技能、由个体独立劳动向群组合作劳动转变。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除要求劳动者具备某个岗位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劳动者具备获得与利用信息、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具有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交流合作、适应环境、适应转换等方面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呼唤,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二)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发展的诉求一般认为,综合职业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我们认为,专业能力是劳动者在专业领域内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生存能力,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法

8、能力是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如获得与利用信息分析判断决策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如合作沟通,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课题组通过对在校600多名在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1.1%的学生感到交流与沟通能力还需加强,70.8%的同学渴望提升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51.9%的同学耐挫能力不强,60.3%的同学还缺乏创新与创造能力,因此,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诉求。(三)现代企业对职校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也引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劳动就业、供需关系出现结构性错位。一方面,

9、我国劳动就业面临劳动资源供给总量大,宏观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劳动者的技能结构和素质能力与需求又不相匹配,微观上供不应求,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综合人才严重不足。从我们对常州及经济发达的无锡、苏州、昆山等周边与我校有密切联系的42家企业走访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3.3%的企业认为毕业生要勤思肯钻,乐于接受新技术,不思进取的毕业生迟早要被淘汰;认为团队精神非常重要,80%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有团队意识,乐于与人合作;88.9%的企业非常注重学生的敬业精神;55.6%的企业重视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从企业反馈的信息,反映出企业用人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学历文凭不注重能力的状况,现在企业用人不仅要学历文凭、职

10、业资格证书等硬指标,更关注学生有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软指标。许多企业认为,个人综合能力和工作态度比学历和资历更重要,企业需要的是员工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学校的必然选择。(四)职业学校持续发展的选择近几年,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地中等职校整合资源,调整布局,扩大规模,使得职业教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隐含着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缺乏主动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主动创业创新的精神与意识,继续学习的能力比较差等诸多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目前职业学校课程大多还在沿用普通

11、高中的学科体系形式,这种学科体系的课程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不能有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最基本的工作经验;(2)从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看,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上课教师讲,学生听的低层次上,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缺少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专业教学中没有将企业工作过程相关的职业实践活动情境以某种形式引入课堂教学;(3)从目前的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看,由于科技进步、企业技术创新,大量的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而现行的课程内容知识陈旧,教材没有体现这此新知识,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因此,要实现职业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则必须加快

12、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实现学校自身的发展。(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是目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切入点,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内涵,明确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方法和策略;通过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

13、践研究,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行动模式。(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对学生而言,将有助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与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适应岗位及职业变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企业和社会而言,将提供更多优质的资源和高素质的动者,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对教师而言,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理论学习培训,专家引领,可以起到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科研意识及科研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可以进一步促进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本课题基本涵盖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

14、方面工作,学校将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及办学质量。三、课题的研究假设本课题的研究假设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及校本课程建设等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四、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有关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多方面的协同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和发展对职业教育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15、以学生的最大、最优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促进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沟通交往、心理调节适应、职业道德等素质。2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要求。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

16、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到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决定出台,再到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及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行政部门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方针与政策,200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本位,强

17、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从业能力”。2005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构建和谐和社会的重要途径。(二)国内外对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现状综述1国内对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其中的较为典型的是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的界定:人的职业活动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

18、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如果在具备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能掌握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使职业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国外把这种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计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与纯粹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又与完成职业所需要的专业任务密切相关。同时“关键能力”不只是指与就业者所从事的某一特定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综合能力,还包括适合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又包含了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

19、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了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尽管从具体的内容上看几乎包罗万象,但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一些涉及科学方法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如果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看到关键能力的“关键”在于劳动者应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世界,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从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国外对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综述。综合职业能力(或称关键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人mertens 和美国人pratzner

20、,他们认为是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研究视角的不同,关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概念存在语言学上的不同,在美国综合职业能力通常被称“基本技能”或“一般技能”,在欧洲大陆(德国、荷兰)称“关键资格或综合职业能力”。在英国称“核心技能”。尽管事实上这些概念是相关联的,但在定义和解释综合职业能力时各国都存在着差异。在英国,综合职业能力有时是指“一般的非职业的技能”,1999年资格与课程当局的规定如下:交流能力、数字应用、信息技术、问题解决、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与他人合作。事实上,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工作、教育中主观需要的技能。在美国,1991

21、年成立的secretarys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简称scans)研究21世纪年轻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提出了如下表1所示8类scans能力,包括5种职业能力和3部分基础能力,基于对美国数千种工作的分析,与英国核心技能“一般”和“可迁移”本质不同的是这些技能是“最重要的”。表1:scans能力范围scans能力指标工作中的能力资源c1支配时间、c2支配金钱、c3支配材料和设备、c4分配人力资源信息c5获取和评估信息、c6组织和维护信息、c7解释和传达信息、c8使用计算机处理沟通c9成为团队一员、c10教导它人、c11客户、c1

22、2运用领导才能、c13与他人讨论以达成共识、c14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工作系统c15理解系统、c16监控增进绩效、c17改进和设计系统、技术c18选择适当技术、c19在任务中应用技术、c20维护和检查故障基础能力基础能力f1读、f2写、f3算、f4听、f5说思维能力f6创造性思考、f7判断决策、f8解决问题、f9理性处理事、f10善于学习、f11推理论证个人素质f12负责任、f13自信、f14合群、f15自我管理、f16诚实scans认为,学习任何技能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相应背景下”,将学习目标放置到真实环境中,而不是坚持让学生首先进行抽象的学习。scans认为,在使用一项特定的能力或基础技能执行

23、一项任务时,同时也需要应用其他的能力,该项能力只是执行任务最为需要的,几乎无法找出仅需使用一项能力就能完成的工作,但是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出缺少一项特定能力就无法成功完成的任务。在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 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关键能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设想,即存在这样的能力,它们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体为:基础能力、职业拓展要素、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时代关联要素、德国培训与教育协会将“关键能力”分成10个方面的范畴: 组织与执行工作任务、交往与合作、学习与工作技巧的使用、与人交谈的技巧、解决问题和判断能力、独立性与责任

24、感、承受能力、创造性与适应能力、外语能力、学习能力。20世纪80年代,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讨论,逐渐演化成了对职业行动能力概念的讨论, 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了综合职业能力所有要素,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bunk在1994 年发展了职业能力理论,提出增加了“参与能力”,即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场地或之外建构工作环境、事先计划、承担组织的任务、决策、负责任。bunk在三个方面拓展了能力的范围:一是个人应该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工作;二是个人不仅应该对他们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且必须包括社会环境;三是个人必须将工作范围扩展整个组织。德国最新的理论研究关注必需的技能应该获得的方式方法

25、,全部观点都认为这些技能应尽可能地与工作情景接近。适应不同情境的综合职业能力,应在跨情境的环境中获得,学校和公司两者在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澳大利亚对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同样经过了20多年,2002年企业界(the australian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acci) and thebusiness council of austalia(bca)提出的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以下8项:沟通技能;联合作业技能;解决难题能力;主动和进取精神;计划和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综观四国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26、,他们都包含以下6个方面:基础能力,如读写计算能力,使用技术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如信息交际、团队工作、客户服务技能;理解思维能力,如收集和组织信息、问题解决、计划、组织、学习能力、创新和创造性系统思维;个人品质,责任感、足智多谋、灵活、能够管理自己的时间、自尊;与企业相关的革新、创业能力;与社会相关的公民职责和权力。五、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一)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达成如下目标1科学、合理地界定“综合职业能力”概念的内涵,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施框架。2研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策略,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3在电子、机电、计算机三个骨干专业中展开实证研究,构建以综合职

27、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可借鉴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4探索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5开发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探索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措施与方法。(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全面达成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并通过相关子课题展开研究:1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课题实施框架及途径与策略的研究:(1)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背景研究。(2)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施框架研究。(3)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策略研究。(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研究。2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1)中

28、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研究(2)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3)开展创业教育促进中职生就业方式转变的实践与研究3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模式改革与评价研究:(1)中等职教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2)中等职教计算程改革的实践研究(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4)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4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研究:(1)任务教学法在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职高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评价研究(3)职高文经类专业课“互动发生式”教学的尝试与研究(4)自学辅导教学在中职(高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5)职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研究(6)

29、职高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7)农村职高学生生活作文的研究(8)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5基于学校管理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1)提高职校教师综合素质的策略研究(2)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研究(3)后勤社会化后学生的“三自能力”的培养研究(4)职校生心理健康指导的研究(5)职校生“耐挫”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6)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六、研究方法与过程(一)课题的研究思路本课题采用以总课题申报立项,根据研究目标分解成若干子课题的方法进行研究。(二)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学者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涵研究的研究资料,总结各国对学

30、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确定本课题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基础。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现状,学生对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诉求,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等。3理论研究法:在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与探讨,丰富与完善“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研究目前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途径与策略,为相关子课题研究的提供理论支持。4行动、实践研究法:实践研究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可以通过相关子课题的形式分别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与实践,一是以学校的课程为主线,以培养

31、学生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研究,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校内学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形式的课程组织方式,实行以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模拟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成效;第二是以学校的实践教育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进行研究,实施创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校园专业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核心能力。5实验研究法: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点及面,分步推进的策略,先在相关专业中选择部分班级进行实验教学,并逐步推开。(三)研究的技术路

32、线与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4阶段进行:1资料准备与申报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成立总课题组,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收集相关资料信息,按照国家级课题的申报要求,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综合职业能力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2研究框架确定阶段(2006年2月2006年5月)主要任务是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拟定研究的实施框架,召开课题研究论证会,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在总结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实施方案。3课题的实施与调整阶段(2006年6月2010年2月)(1)第一个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1月)完善课题研究机构,成立总课

33、题领导小组,下设秘书处,课题研究专家顾问小组。建立课题研究的专题网站。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调整研究实施方案,对原子课题进行重新规划调整与变更。第一批子课题、第二批子课题结题。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开展三个骨干专业(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及应用)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与实践研究,并以溧阳职教中心为例总结实践研究成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案例研究,并以溧阳职教中心为例总结成功的做法与成果。(2)中期检查阶段(2008年2月-2008年4月)整理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召开中期评估会。(3)第二个实施阶段(2008年5月-2010年2月)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新申

34、报2个省教育学会课题。第三批子课题、第四批子课题结题。4.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第五批子课题、第六批子课题结题。汇总各子课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为总课题结题做好准备。提炼子课题研究成果,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成果的整理与汇总,召开总课题结题现场会。第二部分:调查分析与理论研究一、课题实施框架研究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应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为此总课题组建立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以人为本的三维立体工作框架。其工作的核心是人并以此确定培养目标,而这一培养目标是通过构建课程和优化管理来得以实现。这一实施框架的构成要素及主要内涵如下:人目标课程管

35、理图1 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1)目标。在教育部教职成2000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2)课程。课程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载体和主要途径。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选择什么作为学习内容,二是如何组织和安排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前者通常称为课程内容,后者属于课程的组织结构,一般体现在课程模式之中,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支配、决定它们的则是建筑二者之上的课程观。建立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以人为本,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发展。(3)实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既是

36、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也是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实施中重视要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理论学习培训、专家引领、校本教研,更新知识结构,转变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让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一线岗位锻炼,成为教学生产服务结合、理论实践一体的双师型教师,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4)评价。评价是对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实施过程的行为及效果做出恰当的评判,评价的目的是要起到激励与调整的作用。要改革评价体系及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真正发挥调节、促进、导向的功能。目标评价实施管理

37、课程图2 课题研究的工作结构(5)管理。管理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相关活动能够达成所定目标的重要保证。“管”与“理”的两大基本职能是控制职能和协调职能。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措施。管理过程本身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强有力的实践。要在学生管理与发展、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培养与发展、后勤管理与保障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实践与探索,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同时这些管理提升也将会促进学校向高水平学校跨进。上述的五个要素构成实施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结构,其关系如图2所示。二、综合职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为全面了解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现状,掌握现代企业对中职毕

38、业生综合职业能力需求,2006年12月,课题组分别对学校600余名学生和毕业生就业较多的企业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问卷调查与调研。在对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问卷调查中,共发出问卷636份,收回有效问卷628份,调查内容以综合职业能力中的核心(关键)能力为主题,具体询问了学生对交际与沟通、交往与合作、自信与信任、耐挫折与承受、创新与创造、独立与计划及适应与调节等七大方面的问题;在对现代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情况的调查中,共发出问卷28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调查内容也主要以企业对劳动者核心能力要求情况为主,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走访了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并就学校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

39、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沟通。(一)当前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1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51.1%的学生在与有权威的人交流感到紧张与不安,21.9%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讲话不敢看观众的眼睛,因此它们的交流与沟通能力需要加强;70.8%的同学渴望提升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25.8%的同学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表现为自信心的不足,为51.9%的同学耐挫折能力不强,60.3%的同学还缺乏创新与创造能力,29.4%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二)现代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需求的调查结果与分析:1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需求的调查结果:表2:序号选项占比(%)1勤思肯钻,乐于接受新

40、东西93.3%2有团队意识,乐于与人合作80%3受到挫折时,能够忍受46.7%4会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33.3%5有一定的英语会话基础及专业英语识读能力20%6能打破旧观念和规则,有创新能力26.7%7有较强的思维分析能力26.7%8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60%9有很强的成功欲望13.3%10扎实的职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强66.7%11工作严谨,有耐心与毅力73.3%12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66.7%13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个性13.3%14有扎实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20%15工作中乐于帮助他人40%16比较自信,在竞争中喜欢看到自己良好的表现33.3%结果分析:93.3%的企业认为学生要勤

41、思肯钻,乐于接受新东西,不思进取的学生迟早是要被淘汰的。团队精神是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是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是高绩效团队中的灵魂,是成功团队身上难以琢磨的特质。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80%的企业要求学生要有团队意识,乐于与人合作。另外企业还很看重学生的耐心与毅力以及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等。2企业对某次本校学生“工学结合”情况的评价。表3:序号问题选项占比(%)1对此次工学结合学生的为人处世、诚信守约总体评价是满意33.3%基本满意66.7%2对此次工学结合学生所

42、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表示满意22.2%认可55.6%不足,有待加强22.2%3对此次工学结合学生的钻研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示满意33.3%一般55.6%不行11.1%4对此次工学结合学生的团队精神满意33.3%可以55.6%不满意11.1%5用人单位最注重学生的:(可多选)专业技术能力44.4%敬业精神88.9%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22.2%沟通协调合作能力33.3%善于学习的能力55.6%创新能力11.1%6是否与学校建立合作的意向:(可多选)录用毕业生55.6%培训11.1%合作办学22.2%工学结合55.6%结果分析: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企业对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诚信守约、

43、团队精神表示基本认可,但满意度不高;对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表示一般,且有22%的企业认为不足;企业对学生的最注重的是敬业精神,同时企业与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意向较强。(三)对策与建议1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2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沟通与口语表达能力。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4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大力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开发以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为主体的课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6改革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能力,增加团

44、队精神。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序推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引导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发展,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三、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顺利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一般所讲的“能力”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不同就是体现在“综合”这个特征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综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诠释:从能力的内容角度看:根据“能力”在职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与专业

45、直接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能否完成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而职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而职业发展能力是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属于跨“职业”的能力,它们与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事实是职业发展能力对个体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如社会适应用能力会影响个体的职业活动的稳定性,自我调适能力会影响职业活动的质量,创新创业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会影响职业活动的发展与提高等。岗位能力图3 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体系从能力的层次角度上看:根据

46、“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层次又可以分为专业岗位能力(与专业岗位相关)、行业通用能力(与专业大类相关)、核心能力(与专业基本无关)三个组成部分。专业岗位能力:这里讲的岗位能力是指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上的显性的、具体的技能(包含相关理论知识),是具体操作专业工具或设备解决具体专业问题的能力,它的通用性最差,但指向性最强,而且由于不同职业岗位数量众多,其“能力”的总量最大。行业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指表现在某一个行业,或者一组存在共性的相近工作领域(岗位群)的技能,它是一组岗位群中每个专业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础性能力,通用性强,指向性差,由于其“能力”为多个专业岗位所共有,其“能力”的总量

47、较小。岗位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图4 不同层次能力之间的关系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从具体职业中抽象出来的,与具体职业没有直接联系,但又是每个人职业生涯中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对人的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应用某种技术方法去做事的能力。主要包含沟通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计划决策、创新创造等等。通用性最广,但指向性最差。其“能力”的总量最小。上述岗位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共同作用于一个个体,使之在某一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特定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能力的层次角度看,核心能力是任何职业活动的基础,通用能力是一个人在相对稳定的专业岗位

48、群内工作的基本能力,岗位能力是一个人能够胜任某一专业性较强工作的能力。这三个层次的能力不是自成体系,而是包含在一个共同的职业活动中,可以用如图3表示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体系。在同类行业的不同职业活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模块的集合中,与其它职业无交集的部分是专业岗位能力,同类职业之间的交集是行业通用能力,所有职业之间的交集是核心能力。如图4所示。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施途径与策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影响中职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培养目标认识不清。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

49、职业能力则是其显著特征之一。由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原因,致使许多人对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统一,对能力的内涵的理解还欠科学。2.传统的课程观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在传统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取向的定位和课程评价模式的确定等,主要关注的是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它的传授逻辑,基本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3.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4.学校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5.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此,课题组经过认真研

50、究,形成如下工作策略:1.在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的指导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在充分理解综合职业能力内涵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2.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如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模拟化的情景教学等等。3.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出台教师培养规划,明确教师的发展任务与要求,确定教师培养的保障措施。4.实施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新途径,尝试与学校关系紧密的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联办等人才培养形式,提高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

51、就业适应能力。5.强化技能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技能实践提供基础平台;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通过专门化的技能实训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第三部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一、引言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并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根据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结果,学校在课程体系、课程组织、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开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一套完整的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二、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

52、课程体系(一)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的课程理念或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教育观、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等方面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课程的基本观点,它是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思想。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属于能力本位教育的范畴,它是适合我国目前具体实际的课程观,其主要特点是:(1)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即主张将课程目标指向充满生机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将要发生的变化,用能力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2)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单一导向”转向“教育专家与企业专家复合导向”。就是课程开发,必须贴近市场、了解企业需求,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与教育专家一起

53、分析、讨论、论证,形成新的课程体系。(3)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即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是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且课程可以不统一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强调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构成的专业课程结构根据本课题研究关于综合职业能力内涵与构成要素的界定,每一个职业活动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由岗位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模块构成,因而在编制实施性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应根据三个对应的能力模块设置模块化的专业课程结构,专业指向性强的“岗位能力”培养对应于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指向性不明显的“通用能力”培养对应于专业(

54、群)核心课程,而与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核心能力”培养则应由学校的隐性课程与校本课程承载,如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职业活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隐性、校本课程项目课程一项目课程二项目课程综合 活动 环境图5 专业课程结构示意图(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开发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的专业课程开发必须经过以下几个工作步骤:岗位调研与专项能力分析、课程分析、课程标准的研制、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制。在课程的形态上,改革原来的学科课程,尽量选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在课程的实施上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

55、教学等等。1专业岗位及岗位群调查及相关综合职业能力分析选择近年来毕业生相对集中的企业进行岗位情况调研,对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在行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分析各岗位群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及岗位能力,见表4(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在岗位群排列时遵循就业面从广到窄的顺序向下排列,描述通用能力时力求减少重复,岗位能力描述力求针对性强,多采用行业语言。表4:主干专业岗位群通用能力核心课程岗位能力专业技术课程内在能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子装配工1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电子基础技能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子cad技术电工电子仪器与仪表电子产品的检验与质量管理电力拖动技术通讯技术基础电子产品的

56、营销技术企业管理1具备手工焊接术焊接工艺pcb的制造工艺相互合作制定计划独解决问题学习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创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2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3会常用电工仪表2smt贴片焊接技术4会使用常用电子仪表5能识别贴片元件3波峰焊接的操作6会应用protel软件画电路图与生成pcb板图7会识别与制作pcb电路板4其它焊接操作整机调试工8电工电路的基本原理1电路调试的一般方法整机电路调试技术电路设计原理9模拟电路的工作原理10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2电子产品的故障排除11会使用电路的仿真技术12懂得产品检验方法与要求3具备一定的电路设计能力13认识产品质量管理电气维修工14能识别常用继电接触器件1可编程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