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2)_第1页
第1章 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2)_第2页
第1章 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2)_第3页
第1章 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2)_第4页
第1章 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单纯形法原理 一、线性规划规划问题的解的概念 (一)线性规划问题标准型 )8 . 1 (),.,1(0 )7 . 1 (),.,1( . . )6 . 1 (max 1 1 njx mibxa ts xcz j i n j jij n j jj (1)可行解:满足上述约束条件(1.7),(1.8) 的解X=(x1,xn)T,称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 解。全部可行解的集合称为可行域。 (2)最优解:使目标函数(1.6)达到最大值 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 (3)基:设A为约束方程组(1.7)的mn阶 系数矩阵,(设nm),其秩为m,B是矩阵A 中的一个mm阶的满秩子矩阵,称B是线性 规划问题的

2、一个基。不失一般性,设 B中的每一个列向量Pj(j=1,m)称为基向量, 与基向理Pj对应的变量xj称为基变量。线性规 划中除基变量以外的变量称为非基变量。 ),.,( . . . 1 1 111 m mmm m PP aa aa B (4)基解:在约束方程组(1.7)中,令所有 非基变量为xm+1=xm+2=xn=0零,以因为有 |B|0,根据克莱姆法则,由m个约束方程可解 出m个基变量的唯一解XB=(x1,xm)T。将这个 解加上非基解中变量取0的值有X= (x1,x2,xm,0,0,0)T,称X为线性规划问 题的基解。显然在基解中变量取非零值的个数 不大于方程数m,故基解的总数不超过Cn

3、m个。 (5)基可行解:满足变量非负约束条件(1.8) 的基解称为基可行解。 (6)可行基:对应基可行解的基称为可行基。 可行解 基解 基可行解 (二)可行解、基解与基可行解的关系 线性规划的基矩阵、基变量、非基变量 = =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行列式0 基矩阵 右边常数 (三)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的直观描述 (四)求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基解、基可行解 该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型为: x1+3x2+x3+x4=15 2x1+3x2-x3+x5=18 x1-x2+x3+x6=3 基变量x1、x2、x3,非基变量x4、x5、x6 基解为(x1,x2,x3,x4,x5,x6)=(5,3,1,0,0,

4、0) 是基可行解,表示可行域的一个极点。 目标函数值为:z=20 x1+3x2+x3=15 2x1+3x2-x3=18 x1-x2+x3=3 x1+3x2+x4=15 2x1+3x2=18 x1-x2=3 基变量x1、x2、x4,非基变量x3、x5、x6 基解为 (x1,x2,x3,x4,x5,x6)=(27/5,12/5,0,2/5,0,0) 是基可行解,表示可行域的一个极点。 目标函数值为:z=18 x1+3x2+x3+x4=15 2x1+3x2-x3+x5=18 x1-x2+x3+x6=3 x1+3x2=15 2x1+3x2+x5=18 x1-x2=3 x1+3x2+x3+x4=15 2

5、x1+3x2-x3+x5=18 x1-x2+x3+x6=3 基变量x1、x2、x5,非基变量x3、x4、x6 基解为(x1,x2,x3,x4,x5,x6)=(6,3,0,0,-3,0) 是基解,但不是可行解,不是一个极点。 x1+3x2=15 2x1+3x2=18 x1-x2+x6=3 基变量x1、x2、x6,非基变量x3、x4、x5 基解为(x1,x2,x3,x4,x5,x6)=(3,4,0,0,0,4) 是基可行解,表示可行域的一个极点。 目标函数值为:z=18 x1+3x2+x3+x4=15 2x1+3x2-x3+x5=18 x1-x2+x3+x6=3 3x2+x3+x4=15 3x2-

6、x3=18 -x2+x3=3 基变量x2、x3、x4,非基变量x1、x5、x6 基解为 (x1,x2,x3,x4,x5,x6)=(0,21/2,27/2,-30,0, 0) 是基解,但不是可行解。 x1+3x2+x3+x4=15 2x1+3x2-x3+x5=18 x1-x2+x3+x6=3 3x2+x3=15 3x2-x3+x5=18 -x2+x3=3 基变量x1、x2、x3,非基变量x4、x5、x6 基解为(x1,x2,x3,x4,x5,x6)=(0,3,6,0, 15,0) 是基可行解,表示可行域的一个极点。 目标函数值为:z=15 x1+3x2+x3+x4=15 2x1+3x2-x3+x

7、5=18 x1-x2+x3+x6=3 3x2+x3=15 3x2-x3=18 -x2+x3+x6=3 基变量x1、x2、x3,非基变量x4、x5、x6 基解为 (x1,x2,x3,x4,x5,x6)=(0,11/2,-3/2,0, 0,10) 是基解但不是可行解。 x1+3x2+x3+x4=15 2x1+3x2-x3+x5=18 x1-x2+x3+x6=3 例:设有一标准的线性规划问题的约束条件 如下: 2x1+x2+ x4=7 x2+x3 =3 x1,x2,x3,x40 已知下列各点均满足以上的两个方程: (1)(0,7,-4,0)T,(2)(2,3,0,0)T,(3)(1,0,3,5)T

8、(4)(2.5,2,1,0)T,(5)(0,3,0,4)T 二、凸集及其顶点 1凸集 设C是n维空间中的一个点集。若对任 意n维向量X1C,X2C,且X1X2,以及 任意实数(0 1),有 X= X1+(1- )X2C 则称C为n维空间中的一个凸集。点X称 为点X1和X2的凸组合。 以上定义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它表示凸 集C中的任意两个不相同的点连线上的点 (包括这两个端点),都位于凸集C之中。 2 顶点 凸集C中满足下述条件的点X称为顶点: 如果C中不存在任何两个不同的点X1,X2,使 X成为这两个点连线上的一个点。或者这样叙 述:对任何X1C,X2C ,不存在X= X1+(1- )X2C (

9、0 1), 则称X是凸集 C的顶点。 三、几个定理的证明 定理定理1 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可行解,则问题的 可行域是凸集。 证:设C为满足约束条件的集合, X1=(x11,x12,x1n)T,X2=(x21,x22,x2n)T为C内任意两 点,即X1C,x2C,将X1,X2代约束条件有: )9.1(; 1 2 1 1 bxPbxP n j jj n j jj X1,X2连线上任意一点可以表示为: )10.1()10()1( 21 XXX 将(1.9)代入(1.10)得: )1( 2 1 1 1 j n j jj n j jj xxPxP bbbb xPxPxP n j jj n j jj n j

10、 jj 1 2 1 2 1 1 即:CXXX 21 )1( 0)1( 21 XXX又 引理引理 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X=(x1,x2,xn) 为基可行解的充要条件是X的正分量所对应 的系数列向量线性独立的。 证:(1)必要性(结论条件) 由基可行解的定义显然成立。 (2)充分性。 (条件结论)若向量 P1,P2,Pk线性独立,则必有km. 当k=m时,它们恰好构成一个基,从而 X=(x1,x2,xm,0,0,.,0)为相应的基可行解。 当Km时,则一定可以从其余列向量中找 出(m-k)个与P1,P2,Pk构成一个基,其对 应的解恰为X,所以根据定义它是基可行解。 定理定理2 线性规划问题的基可

11、行解X对应线性规 划问题可行域(凸集)的顶点。 证:即要证明X是可行域顶点X是基可行解 反证法,即X不是可行域顶点X不是基可行解 (1)X不是基可行解 X不是可行域顶点 不失一般性,设X的前m个分量为正,即: )11.1( 1 bxP m j jj 由引理知P1,P2,Pm线性相关,即存在一组不全为 零的数i(i=1,m)使得有: 1P1+ 2P2+ mPm=0 (1.12) (1.12)式乘上一个不为零的数得: 1P1+2P2+mPm=0 (1.13) 式(1.11)+(1.13)得: (x1+1)P1+(x2+2)P2+(xm+m)Pm=b 式(1.11)-(1.13)得: (x1-1)P

12、1+(x2-2)P2+(xm-m)Pm=b 令:X(1)=(x1+1),(x2+2),(xm+m),0,0 X(2)=(x1-1),(x2-2),(xm-m),0,0 又可以这样来选取,使得对所有i=1,2,m有 x11 0 由引X(1)C,X(2) C,又X=X(1)/2+X(2)/2 即X不是可行域的顶点。 (2)X不是可行域顶点 X不是基可行解 不失一般性,设X=(x1,x2,xr,0,0)不是可 行域的顶点,因而可以找到可行域内另外两 个不同点Y和Z, 有 X=Y+(1-)Z (01),或可写成 xj= yj+(1- )zj (0 0,1- 0,故当xj=0时,必有yj=zj=0 因有

13、 bxPxP r j jj n j jj 11 故有 )15.1 ( )14.1 ( 11 11 bzPzP byPyP r j jj n j jj r j jj n j jj 式(1.14)-式(1.15)得0)( 1 j r j jj Pzy 因(yj-zj)不全为零,故p1,pr线性相关,即X不是基可行解 定理定理3 若线性规划问题有最优解,一定存在 一个基可行解是最优解。 证 设X(0)=(x10,x20,xn0)是线性规划的一个 最优解, n j jj xcCXZ 1 0)0( 是目标函数的最大值.若X(0)不是基可行解,由定理2 知X(0)不是顶点,一定能在可行域内找到通过X(0)

14、的直 线上的另外两个顶点(X(0)+)0和(X(0) -)0.将 这两个点代入目标函数有 CCXXC CCXXC )0()0( )0()0( )( )( 因CX(0)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故有 CCXCX CCXCX )0()0( )0()0( 由此C=0,即有C(x(0)+)=CX(0)=C(X(0)- )。如果 (x(0)+)或(x(0)-)仍不是基可行 解,按上面的方法继续做下去,最后一定可以 找到一个基可行解,其目标函数值等于CX(0), 问题得证。 四、单纯形法迭代原理 1 确定初始基可行解 )17.1(),.,1(0 )16.1( . max 1 1 njx bxP ts xcz j

15、 n j jj n j jj )18.1( 100 010 001 ),( 21 m PPP 在约束条件(1.16)式的变量的系数矩阵中总会 存在一个单位矩阵 基可行解:X=(x1,xm,xm+1,xn)T=(b1,bm,0,.,0)T 2 从一个基可行解转换为相邻的基可行解。 定义:两个基可行解称为相邻的,如果它们 之间变换且仅变换一个基变量。 设初始基可行解中的前m个为基变量,即 X(0)=(x10,x20,xm0,0,0)T 代入约束条件(1.16)有 )19.1( 1 0 bxP m i ii 写出式(1.19)系数的增广矩阵 因P1,Pm一个基,其他向量Pj可用这个基的 线性组合来表

16、示,有 mmnmjmm njm njm njmm baaa baaa baaa bPPPPPP 1, 2221,2 1111,1 121 100 010 001 )20.1(0 1 1 m i iijj m i iijj PaP PaP 或 将(1.20)式乘上一个正的数0得 (1.19)式+(1.21)式并经过整理后有 )21.1(0)( 1 m i iijj PaP T mjmj n j jj j m i iij o i axaxX XbxP bPPax )0,0,( )22.1( )22.1()( 0 1 0 1 )1( )1( 1 1 的另一个点 式找到满足约束方程组由 要使X(1)是

17、一个基可行解,因规定0,故应对所有 i=1,m,存在 令这m个不等式至少有一个等号成立。因为 aij0时,(1.23)式显然成立,故可令 )23.1(0 0 iji ax )(0 )(0 )24.1( )24.1(0|min 0 00 li li ax a x a a x iji lj l ij ij i i 由式 故X(1)是一个可行解。 又因与变量x11,x1l-1,x1l, x1l+1,xm,xj对应的向量, 经重新排列后加上b列有如下形式的增广矩阵。 bPPPPPP mljl 1121 mmj ljl llj ljl j j ba ba ba ba ba ba 10000 01000 00000 00100 00010 00001 11 11 22 11 因alj0,故由上述矩阵元素组成的行列式不为零, P1,P2,Pl-1,Pj,Pl+1,Pm是一个基。在上述增广矩阵 中进行行的初等变换,将第l行乘上(1/alj),再分别乘以 (-aij)(i=1,k,l-1,l+1,m)加到各行上去,则增广矩阵 左半部变成为单位矩阵,又因bl/alj=,故 X(1)=(b1-a1j,bl-1- al-1,j,bl+1- al+1,j,bm- amj)T 由此X(1)是同X(0)相邻的基可行解,且由基向量组成的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