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庐山的云雾》_第1页
案例《庐山的云雾》_第2页
案例《庐山的云雾》_第3页
案例《庐山的云雾》_第4页
案例《庐山的云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激发想象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庐山的云雾案例评析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马凤兰案例背景:庐山的云雾以优美明快的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课文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教学中,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激发学生的想象,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生默读完后交流)生:这段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变化。是围绕“庐山的云雾瞬息万

2、变”这句话写的。师:你能说说“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吗?生:瞬息万变是说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多。师:你从“瞬息万变”这个词的哪个字中知道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多?生:我从 “万变”中知道云雾的变化很多。师:你能说说“瞬息”的意思吗?生:“瞬息”就是指变得特别快。师: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课文,划出体现庐山云雾变化快的词语。(生划出后交流)生1:我找到的是“刚刚”、“一转眼”。从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快。生2:我觉得还有“明明”和“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也说明云雾变得特别快。师:理解的真好。请用你的朗读把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表现出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中一个比一个读得好。)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

3、让我感受到庐山的云雾真是瞬息万变啊!可我只看到一缕青烟、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会变成什么呢?(学生雀跃地举起了小手) 师:请同学们用上文中的词语,让大家感受到庐山的云雾不但变化多,而且变化快。能做到吗?生1:刚刚还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一转眼就变成了在草坪上悠闲吃草的绵羊。生2:明明是一只高飞的白鹭,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大海上航行的巨轮。生:刚刚还是大海上航行的一艘巨轮,一转眼就变成了一头威风无比的雄狮。生:(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得越来越好,句子连贯而生动,他们已经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师: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让

4、我感受到庐山的云雾真是变幻无常,多么神秘啊!我都不想离开了。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生齐读最后一段。案例评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想象和联想。使学生与文本语言发生联系,逐步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能力。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瞬息万变”,划出描写庐山云雾变化快的词语。通过理解文本语言,体会“瞬息万变”的意思。然后通过朗读把云雾这种变化之快体现出来,最后启发学生想象说话,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刚刚、一转眼。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进行语言训练,学生不但说得有条理,而且语意连贯、语言生动,效果非常好。因为学生已经将文本语言内化

5、为自己的语言,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状态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扎实训练 让词语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我是最弱小的吗案例评析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马凤兰案例背景:我是最弱小的吗将深刻的道理融入一个生动的故事中,学生非常喜欢阅读。课文写了托里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了蔷薇花,担当了强者的角色,明白了我们要保护弱者的道理。在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蔷薇花的句子,一句在课文第一段写了蔷薇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娇艳。另一句写了蔷薇花在雨中无力的低垂着头。这两个重点句子,既是理解文本主旨的突破点,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凭借。教学中我安排了足够的时间,加强指导,扎实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教学片段:

6、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以下教学。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了在一个周末的早上,托里亚一家来到森林里郊游,正当爸爸看书,妈妈和孩子们聊天时下起了大雨,哥哥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托里亚,托里亚把雨衣罩在蔷薇花上,妈妈说托里亚是一个强者。师:你讲的非常好,大森林的景色怎样呢?生:森林的景色很美。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出描写森林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儿体会到森林很美?(学生自读后交流)生:森林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生:还有一丛野蔷薇,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娇艳。师:你能结合这个句子说说映衬是什么意思?生:因为蔷薇花只开了一朵,而且是粉红色的,

7、在绿叶的映衬下特别鲜艳。师:理解的真好。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你还能用映衬说话吗?生:国旗上黄色的五角星在红色的映衬下显得十分鲜艳。师:请同学们抬头向窗外观察国旗,你还能用映衬说句子吗?生:国旗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非常美丽。(师又请一位穿绿色上衣,佩戴红领巾的学生上讲台,再一次让学生练习观察说话。受此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说得越来越好。)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了许多生动的句子。课文写了周末,托里亚一家到森林郊游,看到蔷薇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娇艳。你们在假期或者周末,也会去游玩,你能模仿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仿说一段话吗?要说清什么时间、谁和谁、到什么地方郊游、那儿的景色怎样?生:春天

8、的一个早上,妈妈带我到青山公园玩,我们来到公园的草坪上,那里盛开着紫色的喇叭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非常美丽。生: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也到公园玩,我看到黄色的迎春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好看。生:师:这节课我们又积累了一个新词“映衬”,同学们不仅理解了它的意思,而且用它说了许多优美的句子。通过这个词语,我们也体会到了大森林的美丽景色。那么,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森林的美表达出来吧!(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森林的美,蔷薇花的艳丽。请同学们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我觉得蔷薇花不仅鲜艳,而且很弱小,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很娇艳。师:对,娇艳与鲜艳的意思相

9、近,课文为什么不用鲜艳,而用娇艳呢?说明蔷薇花是美丽的,也是弱小的。案例评析: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它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扎扎实实,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词句理解和运用的训练。课文是教学的例子和凭借,每篇课文的语言都各有其特点,教师要抓住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将语言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而广泛地联系起来,让所学语言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语言只有与学生的精神同构了,才能成为有活力的生命元素。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划出描写森林美景的句子,通过理解课文规范的书面语言,体会“映衬”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在具体的语境中运

10、用“映衬”说话,帮助学生进行科学、高效的吸收内化。最后,回归到整段语言的仿说中,使学生不仅能用“映衬”说句子,而且进行了段的训练,理解非常到位。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词语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实践证明,在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之友的一篇看图写话练习中,他们在描写荷花的句子中不知不觉的用上了“映衬”,句中写到:“池塘里粉红的荷花开了,在荷叶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娇艳。一片片荷叶就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又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如果不是理解到位,他们怎会将“映衬”运用的如此贴切?因此,对于课文中的词句理解和运用,一定要训

11、练到位,努力与学生的已有表象联系,与体悟的形象内涵联系,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实践性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例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潘晓翠案例背景: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以读带写、以写解读的语文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许多这样的经典案例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教学片断:师:今天我们理清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品味了准确生动的语言,也听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学到了很多知识。能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这些诗句呢?(大屏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2、分组讨论)生:第一首诗说明地势高的地方春天来得要迟一些,说明地势的高低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一个因素。生:第二首诗说明我国的北方因为天气寒冷,没有春天来临的迹象,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听懂了大自然的语言,那么谁能说说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大屏幕展示图片,一年四季风景)生:柳树吐芽,河水解冻,是大自然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北风凛冽,雪花飘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冬天到了。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鱼儿跳出水面、燕子低飞,是告诉我们要下雨了。生:“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如果冬天雪下得大,预示着来年准是个丰收年。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

13、明早上有霞预示有雨,晚上有霞预示着第二天是个大晴天。师: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得太好了。不过,老师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生活中,大自然处处都在提醒我们,时时都在与我们进行交流,只要我们去认真聆听,细心观察,深入研究,相信还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发现更多的奥秘!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习语文。案例评析: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变得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及实践运用能力,这就自然地达成了文意兼得、内化拓展的目标。以上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阅读教学和写作

14、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了一个精彩的语文训练。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得到十分和谐的融合。在教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的分析为学生掌握写作技能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写作的训练则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真可谓是“读写相长”。在我预设的每个环节中,深入浅出的讲解把抽象的物候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恰到好处的指导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由课内迁移到生活,既学到了阅读说明文的好方法,也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点燃了他们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激情,语文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课堂上,学生思维空前活跃,举手回答问题十分积极,每一句话都闪耀着智慧碰撞的火花,令我感慨不已。总之,阅读教

15、学中的读写结合不像整篇的大作文那样令学生难以下笔,这样的训练点穿梭于各类文体与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在不经意间就出色地担当起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桥梁。它的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我想只要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领略到“读写风光无限”的成功喜悦。以读导写 读写结合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案例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潘晓翠案例背景: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

16、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教学片段: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是我创设这样的情景:师:在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路两边种满了这样的花,正是现在这样的季节,金黄色的小碎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他们簇拥着开满枝头。假如我们来到了这条小路上,当你抬起头,看着眼前一片金黄色的花海,你会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 师:假如这些花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孩子变的,他们长在那些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再抬头,看着眼前一

17、片金色的花海,你又会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师:唐代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这会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我们一起来走进江畔独步寻花。 师:这样的一首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喜欢? 生:(想象力丰富,充满童真童趣,既有动态的美又有静态的美)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它,那就美美的读它吧!学生初读。指名读。师:老师觉得他们喜欢这首诗已经喜欢到骨子里去了,因为他们读得是那么的有滋有味。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味道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生朗读,(师巡视。) 师:朗读全文,围绕孩子的天真、可爱、调皮、淘气与依恋妈妈,谈谈感受。 生交流:选读

18、,进一步感受散文诗语言的韵味。推荐班级里朗读水平最棒的4位同学。(有韵味,有节奏感。) 案例评析: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读书如果像“行云流水”般地读,印象也就不深刻了,每天把书中遇到的好词、佳句、优美的段落都记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通过创设情境,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也

19、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时,学生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这样的学习、交流,实际上就是作文教学中开拓思路、选材、立意的训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就指导学生写作而言,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善于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海上日出教学案例何学琴案例背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关于写景类的作文。他们写出的作文要么没有一定的顺序,东一笔西一笔地来写;要么抓不住景物的特点;要么景物的特点写不具体,等等

20、。学生作文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更没有掌握表达的技巧。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借助教材,向教材学,向作者学。海上日出是巴金的名篇。文章取景逼真,着色鲜艳,体积虽小,容易博大,充满自然界的妙趣,给人以兴奋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示。文章从观察景物方面、表达技巧方面、语言运用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学生他们常常出现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而学生的自主发展,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老师,一定要懂得:学生的主体性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在参与

21、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描述课文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无云时日出”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段。教学这部分内容,我采取画画的方法引导学生来学习:先让学生读通这个段落,从整体上感知这一段的语言,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小组内读句子,并根据所读的句子内容作画。最后组织全班集体来欣赏各小组画的画。在此环节中,我这样引导学生的: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你们的连环画为什么画得这么好呢?生:是因为课文内容写得好。 师:是的,巴金爷爷的文笔真好,五句话就把日出的过程写具体。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这段内容好在哪里?(学生读书思考)生:我觉得作者观察很仔

22、细、很认真,太阳升起时每一细小的变化都看得非常清楚。师:是的,认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谁来再说得具体点?生:作者抓住日出时太阳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突出日出景色的美丽。生:我认为文章的语言很美。生: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作者把太阳出生时的样子比喻成小孩子的脸,形象地说明太阳那种红润润的颜色很惹人喜爱。生:“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是 拟人句,把太阳升起时形象地比拟成人负担重担时的样子,真是逼真形象。师:从这看出,写文章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和形象。同学们一定要把这种方法用在自己

23、的写作中。生:文中“亮光”、“光亮”、“光彩”三个词就是词序上的颠倒或一字之差,所要表达的意思却不尽相同,可见作者用词非常准确、恰当。师:你真了不起,能从这三个词中有所发现。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看看从巴金爷爷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师生共同总结:观察景物要细心认真,有顺序;写作时要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用此要准确,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语句更生动、形象。)课下,请同学们观察一种变化中的自然景象,如日落、刮风、下雨等,学习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案例评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因没有好的写作教材而大费周折,其实我们手头的语文课本,入选篇目大多属经典之作,可取之处

24、颇多。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可将写作训练巧妙渗透于阅读教学中,这样做不仅可以沟通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从获得生活素材、学会写作方法着手。能够获得生活素材和激励创造情绪的教学,就必然能够使学生感到“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这大概是写作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因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作文的兴趣。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从心理学角度看,模仿的本质就是在读与写中架起一座桥

25、梁,谋求读与写的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要素。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训练。在阅读训练中要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当他们用自己的独有的方式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从而对写作产生更为高涨的热情。希望这样的仿写训练能够作点亮一盏灯。火烧云教学案例张学梅案例背景:读和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必须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固然,两者各

26、有各的重点,但不可能截然分开。其中,仿写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这也是我组的研究小专题。案例过程:火烧云是篇散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霞光、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由于课文以时间顺序来写,突出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特点,在写形状变化时,以出现样子变化这种顺序来写,很有特点,于是,以这篇文章中火烧云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为仿写点,我设计了教学。在教学颜色变化一节时,我让学生找出颜色变化多和快的句子,并圈出有关的词语。学生在交流时,都找到了“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等句子。有学生说:“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四个词语我

27、知道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之快,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说明了火烧云了颜色的多。通过划句子,圈词语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快写具体的,为仿写作好铺垫。在教学形状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又运用划句子,圈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先学“马”的一节,按照“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它的样子怎样它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顺序,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有关的内容,学习课文。学生通过自学,找到了相关的句子,发现这一节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写法。另外几节由于结构相似,我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学。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段内容的写作特点。掌握了写作特点,就为仿写作好了铺垫。在学生清楚这篇

28、课文的写作特点之后,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仿写“变幻的云彩”,让他们把他们眼睛中看见的千变万化的云,通过描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写作的方法,老师从扶到放,放手让学生写,学生写得得心应手,兴趣盎然。在交流中,同学们眼中的云果真变化莫测,颜色、形状的变化之神奇让我赞叹,而且,根据自己的喜好,有些学生仿写了颜色和形状,有些学生对云的形状情有独钟。但是,无论是哪种仿写,学生都能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案例点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读了课文的句、段,或多或少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再通过仿写把领悟到的作者

29、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运用到另一结构相似的词句或片段中去。在火烧云仿写中,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研究,发现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为自己的仿写打下了写作的框架,而课文中对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描写,从出现到样子如何,接着是怎样变化的,作者是怎样动态和静态结合的,都了然于胸,为自己的仿写做好了铺垫。在学生写好的文章中,有的按照整篇课文的结构,仿写他们眼中的云彩变化,有的抓住课文第三部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来进行仿写,写得都非常的美。因此,我觉得阅读时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轻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惟有这样,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含,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揣摩

30、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构句的生动性,是仿写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善于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地钻研好教材,把握好教材,发挥好教材的作用,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能把握这条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抓住颜色和形状变化的两小节,通过让学生划句子,圈词语来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仿写的点,然后让学生来仿写,由课内到课外,由简单到复杂,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训练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小专题研究落到了实处。新型玻璃教学案例张学梅【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

31、活中随处可见。谁想介绍一下自己对玻璃的了解?(学生纷纷介绍自己所熟悉的玻璃,诸如有机的、无机的;有色的、无色的;薄的、厚的;等等。)你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玻璃紧密相关(板书课题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玻璃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兴趣极高。 师:好,先熟读课文,然后召开产品新闻发布会,推选五名同学扮演玻璃厂的新闻发布人(组长任厂长),介绍新产品,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各媒体的记者,对新产品进行采访。老师也以一个记者身份参加。这么学习行吗? 学生齐声道:“行!” 师:好,现在开始准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1,认真自读课文,

32、要求读通顺,读流利,读懂;2.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的部分,深入思考,变成自己的理解,在发布会上宣讲。)学生熟读课文并把教室布置完后,发布会开始。 生1:各位记者,女士们,先生们(生齐笑,鼓掌),我是新型玻璃厂的厂长。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产品新闻发布会。通过技术创新,我们研制并生产出了五种玻璃,它们是“夹丝网防盗玻璃”这些产品质量优良,应用广泛,欢迎各界人士使用。 生2:我是宁夏日报的记者(众笑),请问“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 生1:它的特点就是防盗。 生3:请具体谈谈。 生1: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丝网与电源、自动报警器相连接。当有人划破玻璃

33、时,就会发出警报。 生4:请解释一下“极细”的意思。 生1:“极细”就是很细、非常细的意思。极细的金属丝网就是用很细、非常细的、能够导电的金属材料做的丝网。这种丝网要比蜘蛛网更细更密。 生5:请你谈谈这种玻璃的用途。 生1:在银行以及存放文物、珠宝、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中都可以采用。 发布会开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热烈。等把五种玻璃介绍完后,教师站起来:“我是小龙人报记者,请问厂长先生,你能谈谈贵厂产品开发的设想吗?” 生1:这个问题还是由我们的总工回答吧。 生6:我们想研制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行驶的汽车,司机的视线模糊不清,容易出事故。如果有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汽车行驶就安全多了。

34、 生7:我们还想研制一种“吸尘玻璃”,用这种玻璃做黑板,教室里既不会粉尘飞扬,又不会影响师生的健康。 发布会结束。(师生共同为他们鼓掌。) 师:同学们,现在新型玻璃厂要聘请我们当推销员,你怎样去推销。先分组准备。 师:谁先汇报。 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展示,有的编几句广告词,有的讲述某一种玻璃的特点,最有趣的是两个同学的表演。 甲:(在墙根做哭状。) 乙:小丽,谁惹你了? 甲:没人惹我,我家被盗了。小偷把我们家偷了。 乙:怎么偷的? 甲:他把玻璃划破后,进屋偷走的。 乙:不要着急,我给你介绍一种新型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 甲:这种玻璃真好,我赶紧告诉爸爸,快换上这种玻璃。 【 评析】上述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