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资料推荐折叠式骨膜 - 骨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折叠式骨膜 - 骨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谢昀, 叶君健 * , 陈春永, 林章雄, 林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创伤骨科 福建省福州 350004 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资金资 助(资助号 : 2006-1-24 ) * 通讯作者:叶 君 健 Study on the free transplant of the folding osteoperiosteal to repair the cartilage defects Xie Yun, Ye Jun-jian, Chen Chun-yong,
2、Lin Zhang-xiong, Lin Xi Abstract AIM: The effects and the tissue characters of the regenerate cartilage are investigated after the folding osteoperiosteal has been freely transplanted to repair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in the study. Methods: The models about the full-thickness cartilage defects are b
3、uilt on the 48 NewZ ealand white rabbits. The fre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folding osteoperiosteal is designed as experiment group. Th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free periosteum is designed as control group. Meanwhile, the group without any interference is designed as blank group. All rabbits were sacri
4、ficed in 2,4,8, and12weeks postoperatively. The conjunction of the repair tissues and perienchyma were examined macroscopically. Ha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1 / 15toluidineblue stainingwere used to observe the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hickness of repair tissues. Meanwhile,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5、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f were used to evaluated the repair tissue. Histological scores on samples in each group were measured by O Driscoll scorestandar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with light microscope.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sof the repair tissues were better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
6、n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udy after periosteal graft, The free transplant of the folding osteoperiosteal were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skill. The improvement showed the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 was able to be anticipated in futures.key words: Periosteum;
7、 Articular cartelage; Transplantation 摘要 目的:观察游离折叠式骨 - 骨膜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全层软骨缺损的效 果及再生软骨的特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 建立全层软骨缺损模型, 设计折 叠骨- 骨膜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为实验组,单纯骨膜游离移植为对照组, 未作任何修复处理为空白组。术后 2, 4, 8,12 周进行大体标本观察、 HE 染色、 甲苯胺 蓝染色组织学观察、 修复组织厚度测定、 免疫组化、扫描电镜观测最新资料推荐和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分析。结果:术后实验组再生软骨的组织学特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 结论:折叠式骨 - 骨膜复合组织游离移植
8、是对以往单纯游离骨膜移植 的改进, 为修复全层软骨缺损的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关键词: 关节软骨 ; 骨膜; 移植 0 引言 游离骨膜移植被 认为是目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关其基础理论和 临床应用亦得到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1-4 。但近几年的临床远期随访疗效却不尽人意 5, 6 。 其主要原因为成年骨膜单位面积生发层细胞数量少, 新生软骨 组织较薄; 且与受区基底愈合过程为纤维结缔组织连接, 易剥脱, 故导致新生的软骨组织退变, 为此项技术的瓶颈所在。我们设计折叠式骨膜 - 骨复合组织游离移植用于修复软骨缺损, 探讨该种设计能否克服以上不足。1 材料和方法 动物及分组:选取 6 8
9、月龄 的新西兰大白兔 48 只, 雌雄不分。 体重皆为 2. 2 2. 5kg (福建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随机分为实验组(折叠式骨 -骨膜复合组织块移植) 、对照组(单 纯骨膜移植组) 和空白组(未做任何干预) 。术前准备和麻醉:3 / 15取一雌兔用脱毛剂(硫化钠、 肥皂粉、 淀粉按需 3 :1 :7 加水调成糊状) 将下肢脱毛, 观察一天后局部无明显炎症反 应及皮疹。3% 的戊巴比妥 30mg/kg 耳缘静脉麻醉成功后, 将仰卧位固定 于手术台, 常规消毒铺巾。手术方法:取膝内侧弧形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 沿髌骨内缘 纵行切开深筋膜, 向下延伸至胫骨结节水平下 3cm
10、。将髌骨向外侧脱位, 显露髌股关节之股骨滑车关节面。于屈膝 60 位之与髌骨相对处, 用骨凿作一 5. 0mm5. 0mm3. 0 的立方体骨软骨组织缺损区。于同侧胫骨近端前内侧取相同面积的骨 - 骨膜复合组织块, 骨 膜一边的长度为骨块长度的两倍, 沿远端骨块边缘将骨膜翻转折叠 缝合, 构成有两层厚度的骨膜的复合组织块, 将此组织块移植于股 骨软骨缺损区, 并紧密嵌压, 使骨块略低 1mm。对照组只行单纯骨膜游离移植。空白组未做任何干预。观测指标:分别在术后 2、 4、 8、 12 周不同时期每组处死 4 只动物, 1) 观察关节活动度, 移植骨膜是否有脱落、 关节软骨缺损区充填 组织性状及
11、与正常关节软骨结合的情况。最新资料推荐2 ) 光镜检查, 标本组织切片 HE 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 做 组织学观察。3 ) 修复组织厚度测定, 用 Opton 显微电脑测量仪以 5 点平均法分别测量组织切片,以软骨下骨到修复组织表面的平均厚度与缺损相毗邻软骨的厚度,并计算各部位平均厚度与毗邻软骨平均厚度的百分比。4 ) 免疫组化观测5 )电镜扫描观测。6 ) 按 O Driscoll法的评分标准对各组软骨修复区的组织学行半定量评分 7, 8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1. 0 统计软件包分析 , 实验数据用 xs 表示 , 按完全随机设计进行方差分析P 值 0. 05 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12、2 结果 2.1 大体标本观察:A 组:术后 4 周缺损区修复组织明显隆起, 质松软, 仍为黄色骨膜 样组织, 与关节面界限清晰; 术后 8 周移植修复组织与周围正常 软骨联接紧密, 已呈淡白色软骨样组织, 仍高出正常关节面; 术 后 12 周, 修复组织与周围正常关节面融合良好, 已形成与髌骨相 对应的轮廓, 色泽接近正常软骨, 表面光滑, 与正常关节软骨的5 / 15界限不清(图 1a)B 组:术后 4 周缺损区可见薄层黄色骨膜样组织修复, 与关节面界 限清晰; 术后 8 周缺损区仍稍凹陷, 由淡白色软骨样组织充填, 与 边缘正常软骨面界限明显; 术后 12 周缺损区修复组织较平整,色 泽
13、与正常软骨较接近, 尚可见界限 (图 1b) 。C 组:术后 4 周缺损区明显凹陷,可见散在肉芽样组织覆盖。第 8 周、 12 周, 缺损区仍未见明显修复, 可见凹凸不平纤 维样组织覆盖 ( 图 1c) 。a b cFigure 3 The general observation of the cartilage defect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图 3 术后 12 周各组软骨修复区大体观 察 2.2 组织学观察:A 组:术后 4 周, 修复组织内细胞密集, 可见大量纤维样细胞成分, 细胞分布无明显规律, 少量软骨陷窝散在分布, 与周围正常软骨组 织呈明显阶梯状。
14、术后 8 周, 修复组织内细胞密度明显降低, 软骨陷窝已较均 匀分布,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部分融合。术后 12 周, 修复组织内可见大量软骨细胞, 已形成软骨膜, 软骨陷窝清晰, 细胞稍密集, 部分呈柱状排列, 方向与关节面垂最新资料推荐直,细胞基质相对较少, 分布均匀, 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融合良好 (图 2a )。甲苯胺蓝染色深, 与周围软骨无明显差别(图 3a )。B 组:术后 4 周时, 修复组织内可见大量纤维样细胞成分, 软骨陷 窝散在分布, 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界限清晰。第8 周时,修复组织内细胞密度降低, 可见较多软骨陷窝, 分 布稍散乱, 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部分融合。第 12 周时,
15、 修复组织内可见大量软骨细胞, 软骨陷窝清晰, 细胞密集, 部分呈放射状排列, 相对 A 组细胞基质少且欠均匀, 与 周围正常软骨组织融合明显 ( 图 2b) 。甲苯胺蓝着色较浅 (图 3b) 。C 组 : 术后 4 周, 缺损区明显凹陷, 仅见薄层纤维样组织修 复。术后 8 周、 12 周, 缺损区大部分仍为瘢痕纤维组织填充 , 边 缘可见少量软骨细胞团 ( 图 2C) 。甲苯胺蓝染色不明显(图 3c)。a bc Figure2 Repair condition of cartilage defect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Haeematoxylin-eosin
16、 staining, 200)图 2 术后 12 周各组软骨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 (苏木精 - 伊红染色, 200 )7 / 15c Figure 3Repair condition of cartilage defect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200) 图 3 术后 12 周各组软骨组织 缺损的修复情况(甲苯胺蓝染色, 200) 2. 3 关节软骨组织学 半定量评分 (表 1) :ABC 三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的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评分差异均 有统计学( P0. 05) 。表 1 各组各时间点修复软骨的组织学半定量评分
17、 (n=8, 分, xs) 组别 时间 ( 周 ) 4 8 12 A 4. 7800. 895* 1. 5700. 686* 0. 5100. 203* B 9. 1301. 464* 7. 2451. 113* 6. 0671. 258* C 10. 9541. 187 9. 1321. 490 7.3240. 792 * 与相同时间 B、 C 组比较 P0. 05, * 与相同时间 C 组 比较 P0. 05 2. 4免疫组化染色:术后 12 周, A 组修复组织中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 型胶 原的表达呈强阳性, 出现棕黄色颗粒(图 4a), B 组 型胶原的 表达呈阳性 (图 4b) ,
18、C 组无 型胶原表达(图 4c)。a b c Figure4 Expression of type collagen in the repair tissue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400)图 4 术后 12 周各组修复组织中 型胶原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染色, 400) 2. 5 扫描电镜:最新资料推荐术后 12 周, A 组: 修复组织中可见包埋在软骨细胞囊中的软骨细胞, 排列较为整 齐, 大小均匀, 直径约 10um, 同时可见排列整齐、 致密的胶原 纤维, 呈多孔结构, 孔隙均匀 ( 图 5a) 。B
19、 组:修复组织中可见包埋在软骨细胞囊中的软骨细胞, 排列不规 整, 大小不均, 胶原纤维排列不整齐, 孔隙不均(图 5b) 。C 组:修复组织中可见少数纤维细胞, 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图 5c) 。 a b cFigure 5 Ultramicrostructure of the repair tissue under a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图 5术后 12 周扫描电镜各组修复组织的超微结构 3 讨论 3. 1 骨膜 移植再生关节软骨的可行性 滑膜关节的软骨病损后 , 软骨的自身 修复能力有限 , 将直接影响
20、关节功能。设法在软骨缺损区引入利于软骨形成的因素 , 以达生物学修复 , 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所在。自 1972 年 Tonna 在骨膜细胞同位素标记追踪研究中发现: 骨膜成骨细胞本质上是一种成骨、软骨双重潜能的细胞,即可 转化为成骨细胞, 也可转化为成软骨细胞, 关键取决于其所处的环 境9, 10 ,此后, 一些学者对游离骨膜转化成软骨的能力做了研9 / 15究, 结果表明:在关节环境中 , 游离骨膜可以再生形成成熟的透明软骨。 许多因素影响着骨膜移植诱导再生关节软骨, 这些因素包括: 关节滑液, 关节运动, 动物年龄, 关节面之间的相互接触, 骨膜移植物内血管形成, 骨膜剥离技术及骨膜发生
21、层的放置方向等。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 作用机理被不同学者大量细致的研究工 作所阐明 11-14 。而人体中骨膜含量丰富、 取材方便, 利用骨膜移植修复关节 软骨缺损 ,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修复手段。3. 2 折叠式骨 - 骨膜复合组织移植的固定 骨膜的牢靠固定 被认为是影响诱导再生软骨的因素之一。Mukherjee 、 Brittberg 、 O Driscoll 等的研究均证实 , 术后 正常的关节活动 , 特别是持续被动活动 , 可促进关节液循环 , 利于 消肿 , 防止粘连和关节软骨退变 , 尤其有利于骨膜再生形成质量好 的软骨 15-17 。游离骨膜移植固定较困难, 缝合牵拉程度过大会使
22、单位面积上 的骨膜细胞数减少, 且在缝线的高张力下会引起骨膜的撕脱和移位; 反之, 骨膜皱折引起修复组织的不完整。且术后过早活动, 移植物有脱落的危险, 我们对照组中有两侧 移植物术后脱落,与 O Driscoll 的实验报道类似 17。骨- 骨膜复合组织移植, 使骨膜可平滑均匀覆盖缺损区, 且通 过骨块与缺损区的嵌压可牢靠固定移植物, 可轻易避免单纯游离骨最新资料推荐膜移植早期活动而致移植物脱落的风险。 本实验组术后无一例发生移植物脱落。3. 3折叠式骨 - 骨膜复合组织转化为关节软骨的机制供体的骨膜下骨组织与受区的软骨下骨组织依靠经典的爬行替代机制完 成, 而通过哈弗氏管的重建, 向骨膜组
23、织提供低氧张力血运。骨髓基质干细胞则因创伤后局部血液中因趋化作用而带来的细 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 - 、 成骨蛋白、 骨形态发生蛋白等刺激而进 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并逐步形成透明软骨样修复组织 12, 18, 19 。修复组织的改建在软骨 - 骨交界处可能与新生血管长入及破骨 细胞活动有关, 而近关节表面软骨组织则可能与关节滑膜细胞及其 分泌的滑膜液有关。由于上述因素, 本实验组观察到术后 12 周再生的软骨组织学 半定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与许多游离骨 - 骨膜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似。3. 4 折 叠骨膜增加生发层细胞数量 单位面积骨膜可供分化的生发层细胞 数量越多 , 修复转化的机率
24、就越高 , 则新生软骨越厚 , 反之则较薄 20。利用这一原理,有学者进行通过骨膜延迟 2 周后移植后移植入 关节腔, 可见骨膜明显增厚 , 功能活跃的大核细胞数目增多 , 骨生 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 , 二者均具有向成软骨细胞分化的能11 / 15这说明延迟移植前的骨膜已充分活化, 从而获得数量更多的功 能活跃的骨膜细胞。移植后 2 周骨膜新生组织已填平缺损 , 与成兔直接移植组比较 , 增殖速度明显加快 , 术后 12 周新生软骨的组织形态近似正常关节软 骨 , 成年兔骨膜修复软骨能力获得明显提高 21。本实验应用折叠式骨膜 - 骨复合组织移植,使单位面积的骨膜厚 度增加一倍, 因此
25、单位面积可分化的生发层细胞的数量亦增加一倍, 同时将生发层朝向关节腔, 亦观察到再生的软骨明显增厚, 组织学 特性优于骨膜直接移植组。3. 5折叠式骨 - 骨膜复合组织移植的优势及展望 综上所述,游离骨 -骨膜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全层软骨缺损, 因移植物固定牢靠, 骨膜下骨组织而通过哈弗氏管的重建, 向骨膜组织提供低氧张力血 运, 生发层朝向关节腔, 单位面积可分化的生发层细胞数量增加等 因素, 实验证明再生的软骨组织有良好的组织学特性。但目前所有对再生软骨研究只集中在组织细胞学水平, 而对再 生的软骨细胞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即合成和分泌基质的生物学特性 知之甚少, 对于再生软骨的生物力学功能也涉
26、及较少, 故可进一步 在分子学水平, 生物力学等方面对骨膜移植后再生的软骨进行研究。同时其远期的疗效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Biomaterials4 参考文献 1 Reinholza GG, Lua L, Sarisb DBF, et al.Animal models for cartilage reconstruction.最新资料推荐2004; 25 (4): 1511-1521 2 Ulutas K, Menderes A, KaracaC, et al. Repair of cartilage defects with periosteal grafts.Br J Plast Surg
27、2005; 58 (1):65-72 3 Wakitani S, Kawaguchi A, Tokuhara Y, et al. Present status of and future direction for articular cartilage repair. J Bone Miner Metab 2008;26(1):115-122. 4 Chiang H, Jiang CC. Repair of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s:reviewand perspectives. J Formos Med Assoc2009;108(2):87-101 5 Ma
28、dsen BL, Noer HH, Carstensen JP,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periosteal transplantation in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of the knee. Orthopedics 2019,23(3):223-226 6 Driesang MK, Hunziker EB. Delamination rates of tissue flaps used in articular cartilage repair. J Orthop Res 2019;18(4):909-911 7 ODrisc
29、oll SW. Articular cartilage regeneration using periosteum. Clin Orthop 1999;367(Suppl):186203. 8 Mainil-Varlet P, Rieser F, Grogan S, et al. Articular cartilage repair using a tissue-engineered cartilage-like implant: an animal study.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19;9(1):6-15. 9 Malizos KN, Loukia
30、 KP Injury. The healing potential of the periosteum molecular aspects.Int J Care Injured 2005;36(1):13-19 10 Fitzsimmons JS, Sanya A, Mello MA, et al. Localization of chondrocyte precursors in13 / 15 periosteum.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19;9(2):215-223 11 Slynarski K, Deszczynski J, Karpinski
31、J. Fresh bone marrow and periosteum transplantation for cartilage defects of the knee Transplant Pro 2006;38(2):318-319 12 Bartlett W, Bentley G, Skinner JA, et al. A prospective, ranomised study comparing two techniques of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 for osteochondral defects in the knee: P
32、eriosteum covered versus type I/III collagen covered. The Knee 2006;13(3): 203-210 13 Trzeciak T, Kruczynski J, Jaroszewski J, et al. Evaluation of cartilage re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autologous chondrocyte versus periosteal graft transplantation: an animal study. Transplant Proc 2006;38(3):305-311
33、 14 Tan YW,H uang BF, Su FQ. Zhonghua Chuangshang Guke 2006;8(10):903-907 唐逸文 , 黄炳峰 , 苏芳庆 . 物理性刺激对骨膜软骨生成的影响 .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2006, 8(10):903-907 15 Mukherjee N, Saris DB, Schultz FM, et al. The enhancement of periosteal chondrogenesis in organ culture by dynamic fluid pressure. J Orthop Res 2019;19(5):524-30 16 Brittberg M, Sjogren-Jansson E, Thornemo M, et al. Clonal growth of human articular cartilage and the functional role of the periosteum in chondrogenesis. Osteoar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儿留置针穿刺课件
- 农副品委托销售合同范本
- 三伏天养生课件
- 丝织物商铺转让合同范本
- 上海大型仓库租赁协议书
- 油画定制合同范本模板模板
- 工厂物流仓库出租合同范本
- 农场小规模养殖合同范本
- 2025年私人住宅租赁信托协议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练习题库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3年邢台沙河市体育教师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GB/T 8424.2-2001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相对白度的仪器评定方法
- GB/T 23806-2009精细陶瓷断裂韧性试验方法单边预裂纹梁(SEPB)法
- 自动化在组装厂的应用培训资料
- 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政策课件
- PDCA降低I类切口感染发生率
- (高职)会展实务电子课件(全套)
- 合肥国际马拉松志愿者培训
- 开拓进取:零碳汽车的材料脱碳之路
- 空预器密封改造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医用放射性废水衰变池设计623朱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