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3 黄鹤楼送别》赛课导学案_13_第1页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3 黄鹤楼送别》赛课导学案_13_第2页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3 黄鹤楼送别》赛课导学案_13_第3页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3 黄鹤楼送别》赛课导学案_13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鹤楼送别教案【课堂重现】一、欣赏歌曲 情境导入师:刚才那首歌,大家听的很认真,歌中有一句歌词“牵着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你们知道是谁牵谁的手?(生答)说起李白和孟浩然,还有一段故事。话说李白年轻时风流潇洒,跨一把宝剑,带一壶浊酒,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年龄的差别并没有影响二人的友谊,反而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多愁善感的李白来说,对于朝夕相处的朋友来说那是难舍难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题目是生:(齐读)黄鹤楼送别。(读出了送别的味道,再读)师:如果把人物放到题目中扩成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

2、容,谁来试一试?(生1,掌声鼓励)题目中往往包含了一些重要信息,我们把缺乏的内容补进去,往往就是文章的(学生接:主要内容)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字音读的准不准,(出示幻灯)自由读,指名读师:读的很准,但是读词不仅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老师和大家合作来读,我读左边,你们读右边听了大家的朗读就像喝饮料,有滋有味,一组词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段故事,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读好了词语,谁再来读好这首诗?(出示幻灯)读的真好,不过要想读出其中的味道,大家可以在每句诗四五个字之间声音延长一点,(范读)谁再来读一次?(指名读,齐读)在这篇文章最后一节有一个词评价了此诗,找一找?(脍炙人口)(放大镜)追问

3、:什么意思?在这里受到称赞的是(生答)师: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根据你的理解,大致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能说多少说多少?(生1.2.3)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板书;诗)到底该怎么解读呢?这篇课文就是带领大家(板书:文)解读这首诗的好文章。请大家默读全文,找找哪些句子分别解释了哪句诗的意思,把它画出来,明白了吗?快速动手(学生画出来,1分钟)(表扬学习习惯很好,坐姿很端正)二、读词读句 疏通课文师:谁找到前两句的意思?(生答)(出示幻灯) (用幕布遮挡)打开,齐读,想象画面师:作者用了哪两个词来描绘春天的景象?(生答 “烟雾弥漫 繁花似锦”)(放大镜)齐读师: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答 追

4、问:花的数量 颜色)(说的真好,你读懂了繁花似锦,正如古诗中所说“拂堤杨柳醉春烟”“万紫千红总是春”)文中这样的美景描写用了两个词,而诗中只用了两个字,哪两个?(生答烟花)(放大镜)师:大家想想,此时从扬州到黄鹤楼都是这样的美景,可谓十里画廊,美不胜收。再读,此情此景,凝聚成两句诗就是-(学生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大家看由烟花想到烟雾弥漫 繁花似锦,进而展开画面,读诗就要像作者这样从文字中去想象诗中的景(板书:景)师:后两句对应的是那两句?(生答)请大家读文读诗,揣摩画面,自由读分组读,女生读文,男生读诗,女同学注意用声音将男生带到诗境中去。男女读老师也来读一读,再读从大家

5、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情,那是什么情?文中有一个词概括了这种情,是哪一个词?(生答“依依不舍”)(用放大镜)(板书)指名读ppt三、读诗读文,入情入境师:课文中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诗人依依惜别、忧伤和孤独的离别之情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你找到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感触深的句子旁作批注(用遮布)(几分钟后,全班朗读交流)师:谁来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生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李白和孟浩然其实根本不想欣赏风景,而是在故意掩饰依依惜别之情。生2:我想补充说下,李白和孟浩然都是非常豪放的男人,此时此刻却变得如

6、此内敛,可见他们彼此都非常在意对方。(教师、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师:好一个“掩饰”,好一个“在意”!刚才两位同学体会得都很好。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那是多么细腻而深厚啊!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呢?(学生朗读这个句子,把“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读得特别重)师:越是深刻、越是真挚的感情往往表达得越含蓄。你把速度慢下来,声音轻下来,再试一次,好吗?(学生再读,不仅注意了声音和语速,感情也完全投入)师:你不仅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在声音中,还读在了表情里。来,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学生齐读)师:继续朗读,继续交流。师: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诗人的离别之情?生:“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

7、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孟浩然已经离开很长时间了,李白仍然没走,真是痴情。师:一个“伫立”,一个“凝视”,这是多么动人的送别场景啊!谁再读读这段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感谢你,你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1000多年前那个依依惜别的场景。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动人的目送!(学生齐读)(学生伫立表演读,配乐)【点评:这里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在朗读中体会、理解,将朗读进行到底,将情感体验贯穿其中,朗读和理解都富有独特性。这样,温度与深度自然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沉浸其中。其实,这样的教学正是体现了个性阅读强调的学生主体身体和心灵“在现场”的特点。】师

8、:课文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是什么让他们不忍离去?这依依惜别的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呢?请同学们放声读读李白的这段话。(学生带着疑问朗读“孟夫子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师:(请起一位学生)读出来了吗?(学生有些窘迫,没有回答)师:(微笑着)看把你给逼的!师:不着急,让这位同学再仔细看看,李白已经说出来了。生:(若有所思)是敬仰。师:你是李白的知音啊,因为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板书:敬仰)我想采访下同学们,你们从什么地方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生:我从“孟夫子”中感受到李白是非常敬仰孟浩然的,因为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师:大家拿出笔来,圈一圈。看看“您”这个字!

9、(教师板书)上面是个“你”,下面是个“心”,表示(有学生接话:“心上有个你!”)师:对,“你”在我“心”上,说明孟浩然已经成为了李白心上的朋友,重要的朋友。生:我从“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这里也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相信大家都背过孟浩然的诗,比如,宿建德江过故人庄。特别是有一首春晓,大家肯定都会。(链接网站)(学生集体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师:这位同学说得好!孟浩然写了很多诗歌,从8岁孩子到80岁老人都能背诵他的诗。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歌的诗人,这就叫诗篇生:誉满天下。师:同学们都体会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能不能把这份敬仰读出来呢?练练

10、看。(随后教师指名朗读,一个学生放声朗读)师:真不错,你已经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七分敬仰,但还不够,要知道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那可是发自内心的。谁能读出十分敬仰?(一个学生深情地朗读。大家听得入了神,忘记了鼓掌)师:太了不起了,你已经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万分敬仰!此处应该有掌声!(掌声)师:正是因为这份敬仰,让10年之后早已誉满天下的李白,仍然写下了这首赞美孟浩然的诗。(出示)来,一起读一读!(抽出来)生:(齐读)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师:虽然此时李白的名气已经超过了孟浩然,但他依然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清芬”,对

11、孟浩然的人品“高山仰止”。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在诗中称孟浩然为“故人”了吗?生:因为“故人”还暗含了李白对孟浩然无限的敬仰和爱戴之情。用“浩然”,是直呼其名;用“孟兄”,亲切但不够尊重,这两个词语都不能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师:说得真好!有道理,有条理。虽然我们初次见面,但我对你竟有一见如故的感觉。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的才华誉满合兴小学!【点评:语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个性阅读也不能企求立竿见影。对重点言语表达的“再体会”是能不断提升阅读品质的。不忘前面“遗留”的问题,在充分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后,教师引导学生前后对照,逐层深入,这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师:此时此刻,李白如此敬仰

12、的兄长和老师就要离他远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春江花月夜音乐响起)你们看!(引读)生:(齐读)“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师:孟浩然的船帆从清楚的一只,到模糊的一团影子,再到小小的一点,以至于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可是李白(引读)生:(齐读) “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师:这真是生:(齐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李白啊,就这样久久地伫立在江边,痴痴地凝视着远方,他的心情也像这一江春水波澜起伏。你觉得李白可能在想什么呢?(抽出来)生:李白可能还沉浸在回忆里,他在回想这段日子两人相处的美好生活。四、赏意赏境,揣摩写法师:你们看,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13、陵,蕴含了诗人多少离别之情啊!短短的28个字,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字字含情、句句抒情。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感受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李白是通过什么把这种离别之情表达出来的。生:李白是通过写景来表达离别之情的。师:写了哪些景物呢?(学生交流)师:在这么多景物描写中,你觉得哪一处特别能表达诗人的离别之情?说说你的体会。生:我觉得是“烟花三月”,因为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本应该把酒言欢,吟诗作对,游山玩水,放声歌唱,可现在却面临着离别,面临着一个“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的离别。这样的美景更衬托了诗人离别的忧愁和伤感。师:是呀,江水也变得多情了起来。生:我觉

14、得“孤帆”这个景物描写最能表达诗人的离别之情。师:你很有眼光!说说你的想法。生:浩瀚的江面上一只孤零零的白帆,这样的景色衬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师: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江面上此刻应该是白帆片片,怎么会是“孤帆”呢?生:江上的船是很多,但是李白却只看着孟浩然的这只,他的目光从没有离开过这只船。李白的注意力和心思都集中在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师:是啊,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生:这个“孤”还是孤零零的意思。孟浩然孤零零的一只船就这样顺江东下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呢?我从中体会到李白内心的担忧。师:是呀,李白多么想陪着孟浩然一起顺江东下啊。你读进了李白的内心。生:孟浩然是

15、李白的“故人”,此刻,李白只专注地看孟浩然的船了,所以,其他的船都视而不见了。这个“孤帆”说明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师:用一句时髦的歌词就是“我的眼里只有你”。生:“孤帆”说明李白的眼中只有这一只船,因为只有这只船上才有他的兄长和老师。生:孟浩然的船非其他船所能比,一个“孤”字写出了这只船的独一无二。其实,这只船、这个人、这份情,对李白而言都是唯一的。(教师、学生热烈地鼓掌)师:你们看,李白就这样,用烟花三月的美景,用孤帆远影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用滚滚的江水向天边流去来表达对友人的那份美好的、浓浓的离别之情。像李白这样把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写,就叫“寓情于景”(板书)。这样的写法在这篇课文里也是随处可见,比如师: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课文中这么多的景物描写,在诗中绝大部分都有,只有一处是作者自己根据古诗想象出来的。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作者为什么要写岸边的杨柳和江上的沙鸥呢?生:古人有“折柳相送”之说,写“岸边杨柳依依”更符合送别的场景。师:太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