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_第1页
25杜甫诗三首_第2页
25杜甫诗三首_第3页
25杜甫诗三首_第4页
25杜甫诗三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5、杜甫诗三首课题杜甫诗三首年级八年级主备闫晓华版本人教版课型讲读课审核八年级语文组主题课时2课时时间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标相关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教材分析:伟大诗人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终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中所选取的这三首诗:望岳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当时杜甫已步入中年,从

2、中恰好可以看到这位诗人风格的发展变化,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可以借助教材从这一单元的文言文集中编排方式可以尝试两点:一怎样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怎样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想要学好文言文,就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背诵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以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结合25课,我们要求学生除理解这三首诗的内容并能熟练地背诵而外,还要使学生对诗人生平有个大致的了解。3、学情分析:对于杜甫这个家乡的文化名人,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所了解,但这三首诗并不是很熟悉,尤其是其中诗风和主导感情的变化。所以可以借助培养孩子们自觉的诵读习惯,要保

3、证每首诗至少读10遍,使学生达到“口熟”。达到基本成诵后,让学生在自主和探究中学习,理解字典诗歌内容,借助查字典、看课下注释逐句解读,注意上下文的贯通,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老师注意要激活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潜心涵咏:(1)、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2)、设想诗人当时的情境。(3)、抓住关键字眼来描摹当时的情状。另外,在练习背诵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点拨(如层次划分、对偶的运用)以加快学生的记诵速度。第一课时:望岳春望学习目标:1、 了解杜甫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2、 自主理解诗歌内容,合作探究品味名句3、 背诵诗歌评价任务:1、 能查找资料,了解杜甫,会进行整合和表述。2、 能借助课下注释、字典等方

4、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从修辞、用字等角度品味名句。3、 通过自觉诵读和课堂合作,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准确背诵和默写全诗。背景知识:1、望岳是杜甫的早年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此后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词就写于此期间。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里说的就是泰山山脉。泰山位于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末联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5、3、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被俘,被押往长安。第二年四月乘隙逃离长安。春望写于逃离前一个月,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学习过程:环节一:自学释疑1、杜甫:字 , 代伟大诗人,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李白合称“ ”。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成为唐代社会形象的历史,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也自称“ ”,世称“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

6、,著有 。2、望岳中,“望”是 ;“岳”原指山,本诗特指 。题目点名写作的 和 。3、春望题意为 所见。“春”点明了“ ”的。“望”点明了人的 。环节二: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望岳1、 朗诵这首古体诗,理清文意: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2、 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句子是哪两句?说说偏爱的理由。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春望1、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请指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所对应的诗句,结合“望”设想诗人当时的情境概括诗歌所写内容。在文中做好标注。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中间的两联。环节三:共悟收获1、望岳小结: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和神奇秀丽的 ,抒发了诗人早年

7、的 。春望小结:诗人形象地描述了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写到:“国已破, ”“ ,鸟惊心”“烽火连, ”“ ,不胜簪”,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2、比赛背诵默写两首诗歌。环节四:当堂检测1、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造化钟神秀(聚集)B 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 决眦入归鸟(眼角)D 浑欲不胜簪(混乱)2、 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就字面意思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就有了较广阔的内容。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让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了眼前的国破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8、万金”可见,作者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的心中已经融为一体。D尾联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形象立于纸面。3、默写。 望岳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2、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4、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 春望 1、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优国伤时之情的诗句: 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

9、诗句: 3、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 4、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美好情操的:5、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6、表现对妻儿强烈思念,被誉为千古名句的诗句:环节五:反思总结第二课时:石壕吏学习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识记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抓住关键字眼来描摹当时的情状,能够复述内容,把握诗人感情。3、背诵诗歌。评价任务:1、 会查找有关于“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能借助课下注释、字典等方式,会标注课文重点知识,识记住重点的文言词句。2、 能抓住关键字眼来描摹当时的情状,复述内容。在结合背景的情况下深入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揣摩诗人的思想感

10、情。3、 通过自觉诵读和课堂合作学习,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准确熟练地背诵和默写全诗。背景资料: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为补充兵力,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家破人亡,生活艰难,可谓苦不堪言。公元759年春,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11、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学习过程:环节一:自学释疑1、“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吏”指_、_、_;“三别”指_、_、_;石壕吏是其中的佳作,按体裁分是一首_言古诗,按表达的方式分是一首 诗,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2、解释加点字词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12、,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3、反复朗读课文,尝试复述课文故事。环节二: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抓住关键字眼“暮投”“ 夜捉人”“ 逾墙”等,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情景对话。官吏:_老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官吏:_老妇:室中更无人。官吏:_老妇:惟有乳下孙。官吏:_老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官吏: _老妇: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2、再读诗歌,看官吏的举动,听老妇的诉说,体诗人的感情。环节三:共悟收获1、石壕吏: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石壕官吏乘夜捉人),详写了老妇的(

13、 ),描绘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的( ),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 ),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 )和对劳动人民的(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2、比赛背诵环节四:当堂检测1、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或表现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 2、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 3、表现人民长期受兵役之苦(或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是: 4、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5、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6、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

14、句是: 7、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是:8、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环节五:反思总结课程标准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望岳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

15、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名家点评 陆时雍唐诗镜: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

16、而得神故也。浦起龙读杜心解:起有猛虎攫人之势,“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批点唐诗正声: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诗镜总论: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若有若无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

17、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齐于古人者,以意胜也。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诗源辨体:子美石壕吏与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不同。石壕吏效古乐府而用古韵,又上、去二声杂用,另为一格,但声调终与古乐府不类,自是子美之诗。唐风定:述情陈事,琐屑近俚,翻极高古,此神皆法孔雀东南飞,绝得其奥妙。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一篇苦情实状难读。末四语酸楚更甚,唐祚不儿岌岌乎?”吴山民曰:“起二句劲;吏怒、妇啼,何等光景。三男戍,死其二,惨;惟有乳下孙,危;出入无完裙,可伤。急应河阳役二句,语非由心,强作硬口。夜久语声绝二句,泣鬼神语。结句尤难为情。”而庵说唐诗:一篇述老妪意,只要藏过老翁。用意精细,笔又质朴,又妙在一些不露子美身分。蠖斋诗话:近阅旧刻本,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