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_第1页
《将进酒》教学设计_第2页
《将进酒》教学设计_第3页
《将进酒》教学设计_第4页
《将进酒》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2、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水平。 3、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情感的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被誉为“诗仙”,其实他还有一个雅称“酒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中就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古以来,酒与诗天生有缘,诗人离不开酒。李白不但爱喝酒,也善于喝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饮酒歌将进酒。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

2、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读qing,“请”“愿”的意思。我们以前也学过此种用法,例如: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明确目标,提出要求。 单元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本诗便是读,在此,我先提出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 四、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1、点出生、僻字音。 2、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五、二读诗歌,读出节奏。 教师范读诗歌,读准节奏。 六、三读诗歌,读出感情。 1、请学生听范读录音。 2、请学生齐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七、四读诗歌,品评鉴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鉴赏一下这首词,看我们的词人究竟是怎样抒情的,而我

3、们又该如何去理解与诵读。 (一)朗读课文 1看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了之后在你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学生活动:自由想象 明确:气势雄壮,势不可挡的感觉。(开头四句写悲,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境界阔大,慷慨生悲“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几乎所有的文人面对着流水,都会

4、诗兴勃发,比如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想到一种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李白也一样。 “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

5、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理应读得很有声势。 (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何况又是生逢知己,酒逢对手,因而转悲为乐。)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即时行乐? 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即时行乐。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即时行乐。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

6、”转为“乐观”。 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即使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理应读得掷地有声;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即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

7、饮三百杯”这句上,理应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理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举杯浇愁”借此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以曹植自况,更加深了诗人的愤激。) 问: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

8、不复醒”?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

9、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实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

10、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问: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明确:古来”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 “做济世有为的“圣贤”还不如当颓唐堕落的“酒徒”更能“留名”,多么荒唐不可思议的社会现实,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晋代的“竹林七贤”大多是隐居山林的好饮名士。其中刘伶更为典型

11、,著有酒德颂。据说他外出,常带把铁锹,告诉别人:“如果我醉死,就挖坑埋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为“饮者”留名的最好明证。 问: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 明确: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我们从陈王的生平能够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因为“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

12、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酒至酣处,反客为主,豪放之态 ,狂放之极。“万古愁”结束全诗,回应开头之“悲”。) 问:李白不过是元丹丘、岑勋招饮的客人,而他却高踞一席,反客为主,颐指气使,怪责主人少钱缺酒,缺乏“千金散尽”的豪气,提议“典裘当马”换取美酒,一醉方休;而且“呼儿”“与尔”口气甚大,狂放无礼,让人简直搞不清谁是“主人”,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李白本性狂放洒脱,加之“他乡遇故知”的兴奋和已酩酊大醉,以至“忘

13、形至尔汝”。最主要的是诗人与朋友的关系非同一般,非“尔汝相称”的豪迈知交不能如此。 4、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 “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

14、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八、五读诗歌,加深体会。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对课文已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再次品读。 1、请学生自由诵读。 2、请一到两名学生单个诵读课文,请学生实行评价。 3、请学生齐读课文。 4、让学生诵读至背下来。 将进酒 教学设计 汉寿一中 李轶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5、: 一、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

16、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1.学生自己读2遍(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2.齐读 (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 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个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

17、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这个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但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18、。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不过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 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

19、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不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五、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六、思考: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分析) 提示: 1.政治遭遇。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 。 将进酒

20、教学设计 鼎城一中 雷坤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经历和背景。 2.掌握朗诵要领,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朗读梳理诗中作者情感的发展脉络。 4.领会诗歌词句的含义,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具体内涵。 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家能够发现这些名句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和“酒”相关。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的诗人嗜酒、爱酒,能够说到了极高的水准。他们在诗歌当中借酒体现自我的个性,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篇章。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也和酒相关,那就是有“酒中仙”之称的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将进酒。

21、二、诗题简说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三、诵读全文 1.学生初步朗读了解全诗的情感基调:豪 放 2.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全诗豪放的情感基调,并请个别学生实行朗读。 3.教师实行示范朗读,并就个别学生朗读情况实行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诗朗读的基本技巧。 4.全班学生齐声朗读。 四、诗文具体分析 1.梳理全诗情感脉络的发展: 悲叹之情 欢乐之情 狂放之情 愤激之情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情感在诗中的具体内涵,并实行局部朗读,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悲叹之情: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叹人生的短促

22、欢乐之情: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会须一饮三百杯 即时行乐,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愤激之情:钟鼓馔玉不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蔑视权贵,尽吐心中不平之气 狂放之情:径须沽取对君酌 与尔同销万古愁 口气甚大,不拘行迹 3.学生最后齐声朗读全诗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石门一中 胡红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升鉴赏、表达水平。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

23、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

24、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使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但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

25、、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

26、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

27、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湘夫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津市一中 满浩英 一、教学设想 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力,引得后世人猜测纷纷。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

28、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涵咏诗句,充分理解诗歌思想意旨的丰富性,情感表现的艺术性。 2.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3.民俗文化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幻灯展示)刘勰距离屈原大约八百多年,他感受到屈原文字的生命力,并且预言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那么距离屈原时代2000多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屈原文字的鲜活吗?二、诵读涵咏 1、

29、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主题探究 争鸣:“我”的阅读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诗歌中的“我”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强调文本落实,以诗句印证观点。例如:如果“我”是湘君,从通过哪些诗句描写出湘君的什么心情,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意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拓展引申 从“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中透露的微妙心理,结合九歌创作背景,引导出楚地巫文化,从祭神曲的角度品味诗歌奇异的色彩,幽眇的境界,和注入其中的屈原自己的愁苦心情,体会诗歌那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幻灯补充钱锺书的观点:“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

30、抒一己之胸臆。忽合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胥若一口,宛若多身,叙述扮演,杂用并施,其法当类后世之说话、说书。时而灵语称予,交错以出,一身两任,双簧独演。”(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五、归纳总结 本节课从“予”出发,多角度解读诗歌内涵,领会诗歌“如玉之烟,如剑之气”的妙不可言之意境。作者留给我们驰骋想象的艺术空白,便是诗歌最迷人之处吧! 六、课外延伸: 屈原的九歌都与楚地的巫文化相关,你了解巫文化吗?请探寻沅水流域古老巫文化留下的记忆。 附录一: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略) 1.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2.结合资料补

31、充背景:关于屈原,楚辞,九歌,湘君湘夫人的传说 3.疑难词句的点拨: “遗余褋兮澧浦”,教材注释“遗(wi)赠送”有误,此处应为“遗(y)遗弃”。(参考汤炳正先生楚辞今注57页)“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在这句中“遗”是赠送之意,念wi。)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特殊的比兴手法,是屈原模仿民间“倒反”艺术表现手法,比喻因所处不当,故而所求不得。(参考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4.布置思考题:“目眇眇兮愁予”等句中出现的“予”是谁? 附录二:资料补充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

32、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因为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因为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

33、,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实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是我国积极地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歌德、但丁、莎士比亚)之一。 楚辞

34、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集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使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句式长短不一,多用语气词“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九歌 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湘君湘夫人的传说 湘君与湘夫人相传为舜帝与娥皇、女英所化。舜帝率大军南巡,娥皇、女英亦相随而行,留于湘水之滨。后舜帝不幸于九嶷去世,娥皇、女英接到噩耗,亦投

35、水而殉,后舜帝化身湘君,娥皇、女英化身湘夫人,同为湘水之神。 湘夫人 参考译文 (袁梅) 湘夫人降临在北面的洲岛, 望眼欲穿,不见伊人,使我愁绪如潮。 袅袅地、徐徐地吹拂着萧瑟的秋风, 洞庭湖扬起微波,万木落叶飘飘。 我站在薠草芊芊的地方纵目遥望, 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及早准备周到。 唉 ! 鸟雀为何群集在蘋泽之中 ? 鱼网又为何张挂在高高的树梢 ?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 怀恋湘夫人啊,未敢直言 ! 心思恍惚迷惘啊,放眼远眺, 失魂落魄地静观那流水潺湲。 麋鹿觅食,为何来到庭院 ? 蛟龙又为何困在水际浅滩 ? 清早,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 薄暮,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听说佳人召唤我来相聚

36、, 我要吩咐车骑,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在那绿水之中, 采集荷花覆盖屋顶。 + 编结溪荪装潢室内四壁, 粉饰屋墙,用那香椒和泥。 木兰作房椽,桂木作正梁, 辛夷作门上横框,又用白芷和泥涂墙。 编织薜荔作为幔帐, 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白玉作为镇席的宝器, 又分散栽植石兰,取其四处播放清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之上, 又将杜衡围绕在屋宇四方。 汇集百种芳香,栽满庭院, 馨香飘逸远近,洋溢在廊下、门前。 九嶷山上的众神,纷纷同来迎接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多如彩云满天。 把您赠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弃, 又向澧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 我却又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 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

37、表我的柔情蜜意。 华年犹如逝水,不能常有良机, 万般无奈:我姑且逍遥周游,以抛遣烦苦悲戚 ! ( 选自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 1983 年版 )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恻。 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鼌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

38、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苏幕遮教学设计 澧县六中 李艳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个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所以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

39、,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个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所以,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实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40、。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 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所以“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

41、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 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 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 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

42、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 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

43、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第三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

44、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

45、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 安乡一中 马晴晴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以及蕴含的诗人情怀。 3、深入赏析,真

46、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刚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常德的桃花源,很多同学都去过吧!桃花盛开的美景是世人所共赏的,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开满桃花的庭院中大宴宾客。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这个次“夜宴”诗情。请大家把赏析课本翻到110页。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朗读录音。 2.请大家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读好,还必须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

47、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来,跟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还有疑问我们就共同探讨。下面按照这样的步骤:分组讨论质疑释疑提问解答。 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词类活用: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判断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状语后置:阳春召我以烟景 5.文中典故: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如诗不成,罚

48、依金谷酒数。 三、赏析课文 1. 解题:课文的字词义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诗文。先从题目入手,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题目信息: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文体:序。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 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2.如果仅仅仅仅给大家这样一个题目让大家去猜测诗文内容的话,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为什么宴游?(原因)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在宴会上会做些什么?(过程)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3.下面我们还是按照前面的分组,自主讨论这些问题,每个组一个问题。五分钟后请每组派代表来发表你们研

49、讨的结果。注意:你们每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内容,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好的,大家从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归纳) 为什么宴游?(原因)为什么要举行这次夜间的宴会呢? 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使用了什么修饰手法?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的用意说明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个道理。 既然光阴易逝,人生莫测,古人是怎样做的? 他们异常珍视生命,爱惜时间,秉烛夜游,即时行乐。 白天满能够“宴”,为什么要夜“宴”呢? 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夜间都

50、不肯放过。不但如此,“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上文,进一步回答: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天,阳春用她的烟景,大块以她的文章召唤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 看来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哪些词能够看出? 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表现一片红艳(阳春)。春天地气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弥漫在空气中的袅袅轻烟笼罩,分外迷人(烟景)。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工诗文,善书画,作者便说“群集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几位

51、从弟,不用说就以谢灵运自比了。“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 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他们在宴会上做些什么呢? 赏美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桃花园 序天伦享受天伦之乐,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园中,真是百倍欢乐。 高谈转清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 饮酒赋诗“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飞”字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能够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他们都是诗人,痛饮不足以尽兴,就要作诗。 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

52、怎样的感受?文章中有没有表现作者情绪的词语?(“叙天伦之乐事”)“乐”字与前文哪个词相照应?具体意思是一样的吗?(与“为欢几何”中的“欢”照应,赋予了特定具体的内容)诗人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夜宴,究竟有哪些可乐之事?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四、拓展探究 1.李

53、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 “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不过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 援用“秉烛夜游”,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能够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