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很多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有着。不过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有,几乎快要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必然包容文学教育。因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水平,语文既促动文学教育,又提升语文教育效率。,这就必须涉及到语文学科和传统文化,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势所必然。一、提升思想理解,语文既有

2、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弘扬传统文化义不容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是民族聪明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它蕴涵的思维形式,价值观点,行为准则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遗传性,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激越的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并为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渊源的根据和现行时代的基础。在我们看来,传统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而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

3、成的革命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渗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十一五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使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二、优化教学策略

4、,立足教材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在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熟悉到,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但如何突出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我认为,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使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同时要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营造课堂文化氛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体现出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1、活用文化背景,感受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者努力引导学生利用平时所获得的传统文

5、化知识就课本中涉及到的某些文化现象、人物背景等多层面生发开去,自觉地挖掘、欣赏其中丰富多彩的美的蕴含,从而充实课堂内容、深化基础知识、扩展语文涵盖,使学生能在活用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语文水平。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讲到塾师读古文时的既迂腐又沉迷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时,作者让学生扩读元朝张鸣善的散曲中吕普天乐嘲西席,让学生于平白的语言中具体生动地看到“养性终朝端然坐”的老先生讲解儒家道义时那副“免叫人笑俺风魔的面目呆板、说话唠叨、滑稽可笑的样子,与文中的塾师形成对照,加深印象,更深体会旧式教学的沉闷乏味、枯燥死板,从而更好地理解幼小的“我”讨厌书塾生活,留恋情趣盎然的百草园的心情。又如在

6、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的心”一句中“眷眷”和“拳拳”用词之妙,作者用投影仪投影了配图诗游子吟和司马迁报任安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一段,辅以背景介绍,使学生深切感受游子出门时母亲的那种不尽牵挂、无穷眷恋、意恐迟归的深情厚意,以及司马迁惨遭腐刑犹心系国事、竭诚报汉的那种沉痛而又坚韧的赤诚之心,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教学效果显著。至于上述优秀传统典籍所反映出来的古人生活中真善美、假恶丑,则更是学生写作中能够使用正反两面的生动例子。在语文教学中,能利用传统文化知识来扩展涵盖、深化课堂的地方还很多,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在语文学习中

7、大有用武之地。 2、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篇目,不但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我认为可从课文文本本身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但在这些方法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内容,传播传统文化。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论语教学为例,在这篇文章中,有几则内容就肯定,自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认为师并不是什么非凡人物,

8、而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结合课文内容,我向学生总结出孔子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授业解惑 ”的人;人人都能够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水平;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个方面他就是我的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平等化,倡导和传播古人即有的思想解放精神,而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3、营造文化氛围,渗透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营造课堂文化氛围,

9、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主要在四个方面:空间情景方面,教师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导语情景方面,教师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对联等,铺垫蓄势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爱好;在音乐情景方面,可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在影像情景方面,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在这些方法中,我们可根据不同课文采用不同方

10、法。如在学习完诸葛亮的出师表之后,我让学生每人创作一副对联,对联的内容能够是写诸葛亮其人其事,也能够是针对出师表这篇文章,还能够是写三国故事。有位学生写道:“点点滴滴,一心一意,谁人知老臣心;勤勤恳垦,三令五申,只堪叹相父沾巾。”上下联对仗工整,概括了课文内容,同时又把诸葛亮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在分析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课文时,我借用清人陈大纲的题岳阳楼的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来揭示主题和思想感情,可将前句作为写景部分的概括,后句作为议论部分的概括,并告诉学生,联中“忧”“乐”来自本文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联突出强调了作者的忧乐情怀,这样联文并举

11、,相得益彰,对课文的分析更加清晰,透彻,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印象就更加深刻。三、语文教师要承担起把握价值取向,倡导尊崇主流价值观的重任。不可否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糟粕,“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妇女“从一而终”愚民思想等等。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我认为,语文教材的范例都是经过精选,千锤百炼的,它大都选择有积极意义内容范例供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以把握精华为主的;即使有部分糟粕在里面,也正好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分析的机会,学生能够去分析,去批判,分析批判又给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

12、完善的机会。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发展,才能有新鲜的内容,才能更有生命力。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名篇占有相当的份额,这些课文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博大的生命意识。劝学的基本思想是学不能够已,君子应该广泛地学习,日日参省、善假于物、锲而不舍。荀子为什么要提倡博学呢?原来在他看来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荀子性恶),人性本恶,要弃恶从善,必须日日参省才能经年累月地进步,终而圣心备矣。这不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吗?承认生命活动的价值,并持续地通过生命活动来战胜自身的顽梗和业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从逆境创造人才的角度,揭示无所屈膝,百折不挠的生命韧性。人类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流动,向前发展的。关于生

13、命意识的理解,并不但仅古人的专利。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一批现代文课文也在不同的层面上,表现着这个民族文化精神。 四、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师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优秀的文化是优秀的历史人物生命情感的积淀而又是这些生命情感诗词文赋的符号化的形态。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优秀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典雅蕴藉的语言,悠远优美的意境以及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无不是情感喷涌的结晶,包

14、孕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个媒介,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是生动的,而且有特殊“能量”。教师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学精品中,普及经典,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贴近时代,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优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陶渊明的“淡远”,苏东坡的“豁达”,陆游的“爱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托起了人类不屈的灵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李白对友情的颂赞;“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李煜亡国的泣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曹雪芹对怜惜与坚持的诠释这些厚重的情感,引导人类对真善美实行持续的追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涵泳其中,其实也就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