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县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_第1页
镇沅县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_第2页
镇沅县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_第3页
镇沅县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_第4页
镇沅县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技师专业论文工种:水土保持防治工题目:浅谈镇沅县恩乐镇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姓 名:身份证号:等 级:准考证号:培训单位:鉴定单位:日 期: 8浅谈镇沅县恩乐镇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 摘要:论述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必要性和意义,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工程规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预测通过治理上可有效改善小流域环境质量,为当地社会经济带来大的效益。关键词:水土资源保护、对策目 录一、小流域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1二、工程区概况2三、工程建设规模4四、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51、生态修复区 52、生态治理区 63、生态保护区 64、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6五、结束语7浅谈镇沅县恩乐镇席

2、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摘要:论述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必要性和意义,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工程规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预测通过治理上可有效改善小流域环境质量,为当地社会经济带来大的效益。关键词:水土资源保护、对策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命之本,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土壤的不在生性内类的过砍伐保护土壤的林木,导致了生态的不平衡、环境恶化,水害灾害,风沙等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很大削弱。一、小流域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位于东经10021-10131,北纬2334-3422之间,东靠新平,北接景东、双柏,

3、东南与墨江、普洱毗邻,南接景谷,西与临沧隔澜沧江相望。县城恩乐镇距省会昆明447公里,南距思茅市190余公里。总面积4136.81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汉族等21个民族共20.1万人。有大小江河190余条,水利资源总流域面积413。68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28。38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的仅为可占可开发量的19%。2004年发发电976.76万千瓦小时。镇沅县恩乐镇总面积501.1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9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达24787人(其中农业人口14096人)。 恩乐镇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全镇平均海拔2010米,山

4、区、半山区面积占90%左右,有耕地面积25130亩,其中水田9932亩,旱地15198亩,森林面积52.3万亩,森林覆盖率76.7%,林木总蓄积271万立方米。席草河位于镇沅县恩乐镇团结村,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有效防护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力。1、有效保护控制了席草河左岸的流失。席草河小流域建设通过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坡耕地整治、机耕道路和经果林的种植改善了生存环境,也使村庄得到绿化美化,有效保护水土流失;2、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流域内许多严重水土流失区走上了景观优美、自然和谐、人居舒适、经济快速增长

5、、社会风尚不断进步的文明发展道路;3、促进流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环境,为当地经济结构由单一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和条件,力争实现水源区保护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提升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力。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向人们提供良好人耕作条件和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拓宽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域,扩大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二、工程区概况席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5平方公里,位于镇沅县恩乐镇团结办事处5个村民小组,。席草河小流域地处无量山东坡底部河谷地带,为剥蚀构造地貌和侵蚀构造地貌区,以侵蚀作用为主,构

6、造控制其总体形态,山体及河流展布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均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席草河河谷南北宽100-150m,东西长850m,席草河河床宽5-10m,小流域地势总体呈“V”字,两岸为冲洪积级阶地,阶面高出河床1-1.5m,阶面纵坡降约1.5-2.0%,席草河左岸级阶地宽30-70m,右岸级阶地宽80-100m,席草河左岸一级阶地后缘以上为较为平缓斜坡地,地形坡度约6-10,坡面均为耕地,右岸级阶地后缘上为一宽缓平台,平台前缘为一长约1200m不规则斜坡,斜坡前缘与级阶地高差约20-30m不等,坡面上局部为耕地,地形坡度20-25。最高海拔2750m,最低海拔1200m,相对最大高差1500m。交

7、通十分便利。席草河小流域规划区现有耕地面积1050km2,主要粮经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农业人均耕地亩,粮食总产量201万公斤,农业人均产粮100公斤,人均纯收入3500元。席草河小流域规划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1.6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5.8%。其中轻度流失291.11km2,占流失面积的25%;中度流失713.24km2,占流失面积的61.1%;强度流失162.04km2,占流失面积的13.9%。年均侵蚀模数平均为2000t/km2.年,年剥蚀厚度2.2mm,年流失量6.5万吨。流失形态是以面蚀为主的水力侵蚀,流失强度主要以强度、中度为主,多分布于席草河两岸海拔12001

8、550m之间的坡耕地、荒山荒坡和蔬幼林地,水力侵蚀。流域内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农、林、牧比例严重失调,土地利用极不合理,土地利用结构比例极不合理,配置不当,农业生产比重过大,林业生产十分薄弱,其它副业发展迟缓,造成农、林、牧、其它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恶性状况,必须加强林业生产的建设,逐步达到农、林、牧、其它产业结构向协调合理方面发展。荒山荒坡和耕地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荒陡坡开荒严重,开发利用不够。开发利用难度大.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从贫困方面来看,贫困面相当大,而且这部份地区都是自然条件比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物质条件

9、差,文化落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应加强这类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变贫困状况,以促进项目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由农村各业产值表明,小流域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业产值发展不平衡,流域内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广种薄收,粮食单产比较低,群众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接受新科技能力较差,有待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管理经营模式和学习掌握新科技知识。林业比重较小,具有发展的优势,从长远看,保护和发展林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是小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出路。三、工程建设规模根据老坝小流域现状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按照小流域相关设计规范,根据项目区的

10、海拨高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气象,小流域特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情况,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状况、土地利用方式、防治措施布设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群众的想法相结合的思路。对5平方公里面积进行综合治理。坡改梯 750亩,水保林850亩,经济林果900亩,封禁治理2500亩,保士耕作1050亩,作业便道,小型水保工程8处。根据工程土地利用规划和各治理措施的布局情况进行统计,生态清洁小流域土地总面积为1783.38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50km2,本工程治理措施面积350km2,治理程度100%。四、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思路,根据现场调查和规划,经与区水务局、村

11、委会等沟通和协调确定三道防线措施布局如下:1、生态修复区对无明显水土流失的远山、中山及人烟稀少地区的有林地、疏幼林地进行全面封禁,严禁人为开垦、伐木打枝、割灌、放牧等生产活动,杜绝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发生,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恢复原生植被系统。本项目生态修复区面积为1200km2。生态修复区主要位于小流域坡脚线以上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有林地和疏林地为主,间有小块荒草地。本方案考虑对生态修复区内的林地、疏幼林地均采取封山禁牧、封育保护措施,减少人为破坏森林植被,从而快速恢复植被,提高林分质量。对具有天然下种能力或萌蘖能力的荒山,人工造林困难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但经封育可

12、望成林或增加林草盖度的地块,实行封山育林育草,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加快森林植被恢复速度。一般较偏僻的宜封地区,实行全封;对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放牧有实际困难的近山地区,可采取半封或轮封。采取的措施有设立封禁标碑、护栏等,封禁标碑采用砖混结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农民进行补助,建立山区水源保护林管护机制。2、生态治理区对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浅山、坡脚开展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对村民集中居住区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程度。生态治理区主要分部在流域内水土流失重点地块及区域、老坝村委会各村民小组的居住区等,治理措施以常规小流域水保措施和村庄整治以及面源污染

13、控制为主,面积为650km2。根据老坝小流域实际情况,在生态治理区内考虑规划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经济果木林、坡面水系工程、植物护埂、村容村貌工程、村庄污染物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道路工程、能源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等。3、生态保护区流域地处五一水库径流区,其生态保护措施布设的重点是:以水源区保护为主导,在库区外围营造水源涵养林、库滨生物缓冲带等。小流域主要为及团结村周边坝塘的水源保护及环库滨生物缓冲带治理工程,其生态保护区面积为148.82km2。以水源区保护为核心,除对流域内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外,为改善水源区水库水质,设计在流域内水库库滨带设置生物缓冲带,进一步过滤净化外围径流,提高

14、水库区水质。4、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除了必须把土壤侵蚀减小到允许的程度外,还需要建立流域允许产沙量的考核指标。在小流域治理的规划与成果验收中,要突出减蚀减沙等生态效益,并把它落到实处。不能只考虑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收入、脱贫致富等社会经济指标。一定要把中央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10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落实到不同类型区、不同流域的减蚀减沙指标上。五、结束语新的水土保持法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水源。本次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民生水保为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