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镇西湖小学设计说明[建筑土木]_第1页
暮云镇西湖小学设计说明[建筑土木]_第2页
暮云镇西湖小学设计说明[建筑土木]_第3页
暮云镇西湖小学设计说明[建筑土木]_第4页
暮云镇西湖小学设计说明[建筑土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暮 云 镇 西 湖 小 学规划设计说明第一章 建筑设计篇 暮云镇西湖小学是一个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学校是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功能空间的功能复合体,它提供了学习以及生活和其他配套服务所需的各功能空间。 暮云镇西湖小学是具有社会功能的建筑学校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学习生活功能空间的功能综合体,同时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其中包括学校教育的社会形象、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社会与学校所形成的对话关系。 暮云镇西湖小学应该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体验,是把冰冷的混凝土结构建筑变成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场所的例证。1.1 综合背景 1.1.1 项目环境与分析本项目位于芙蓉南路以西、长沙市野生动物园以北的西湖安置区内

2、,东面及北面临商业住宅区-三湘小区,地块区位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夏热冬冷,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9.5,年均降水量1400.6毫米,4-6月降水集中,月平均水量184.5245毫米,全年雨日约158天,冬天多北风,夏季多南风,日照时数年均1726小时,积温5466,无霜期长,年均279.3天,基地净用地面积约20547.13平方米(30亩)。 1.1.2 基地现状分析基地地块位于西湖安置区的东北角,整体规则矩形,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30米。整个地势较平整。基地内部现状则挖方和填方为主,西北角为原有山体平整后缓坡地形,东南侧为原

3、有田地填方平整地形。 1.1.3 设计理念一栋建筑的出现是由环境生成,我们首先要研究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建筑本身;一个空间由多幢建筑围合而成,我们首先研究的是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建筑个体;一群人在此空间中学习生活,我们首先研究的是他们想要什么,而不是他们在干什么;这就是我们设计的开始 1.1.4设计目标 结合设计范围区位条件及现状,充分考虑相应功能发展用地,本着“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和适度超前的设计原则,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小学,创造出高层次的育人校园环境和一流的新世纪校园建设景观。 塑造复合功能结构 串联式空间模式:将科技楼、教学楼、学生宿舍和综

4、合楼以串联式布局来组合成建筑群体,建筑之间形成空间核心感,各虚实空间相互穿插; 网络式空间模式:将科技楼、教学楼、学生宿舍和综合楼等功能单元化,各功能单元依据地块形状差统一为整体,形成交流; 街区化空间模式:开放的空间体系利于交流,有机组合、丰富多变的轴线使建筑空间丰富且有序。 营造自然天成的空间场所方案强调建筑群与周边环境自成一脉的同时亦立意于“交流”。设计中仔细研究基地现状,归纳总结,得出合理的整体功能布局,对景观视线进行分析,从而让设计以达到景观最大化,让学校既是学习的园地,又是生活的栖息地,更是情感的归宿。功能与景观、生态及人文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建筑与自然交流,建筑与人交

5、流,人与自然交流,人与人交流一切在交流中升华。 1.1.5设计依据 甲方提供的用地红线图、原始地形图; 甲方提供的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任务书;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50016-8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国家与长沙相关规范、规定及有关资料;1.2 规划设计坚守“景观最大化”原则:建造建筑与景观共生的“有机建筑”。强调“建筑文化特色”: 充分利用地块,结合景观,掌握小学生行为特点,塑造宽广室外广场空间,使建筑群一气呵成,顺势而为,以纯粹的建筑气质和丰富的景观,将整个校内的学习生活带入一种全新的境界。设计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行为模式,创造人际交流的环境,塑造校园文化。

6、 1.2.1结构布局“无规矩,不以成方圆”,对于一块有显著场地限制特征的地块,设计应该以一种整体的规划控制全局,规划以严谨理性的布局,体现分析的逻辑,形成富于张力的空间形态,构建结构清晰、动静相宜的总体布局。 暮云镇西湖小学主入口设置在基地南面安置区内主干道上,结合建筑形体、绿化及广场构筑成学校的特色入口形象,入口开阔的广场加强了各功能区联系,成为整个基地重心,各功能布局围绕其依次展开。建筑以组群方式围绕“公共核心圈”布置,各个功能区通过各自广场、庭院等节点设计形成有机整体。 1.2.2功能分区功能集约化和开放空间共享。暮云镇西湖小学的主体功能格局在本着土地集约化使用原则下展开,整体布局以地块

7、原始地质条件为出发点,将运动场设置在东面地质条件较差区域,而教学后勤等主体功能建筑设置在西面地质条件较好区域。分区布置中将南侧主入口为起点并向北延伸至综合楼之间的主入口广场为中轴线,沿中轴线分别布置各功能区域,主入口广场将作为联系整个学校各功能区域的核心公共空间;沿主入口广场西侧各教学功能房由南向北依次布置,通过连廊以及各教学辅助空间的连接整体形成一系列连续的建筑群体,群体建筑一直延伸至最北侧并连接宿舍楼及综合楼,功能上各建筑单体有机连接,空间上连续的建筑群体创造了丰富的建筑庭院空间;沿主入口广场东侧布置各功能运动场地,与建筑群体隔相呼应。整体规划以有机整合为原则,将其看成有机组成片断,设计在

8、功能上分别布置为主入口广场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各区都靠一条轴线进行有机联系。主入口广场区该区是由实验楼、教学楼、综合楼以及运动场所围合的大规模的开敞空间,设计将其作为整区中轴线。它既对相对安静的教学生活区和相对喧闹的体育运动区进行了分隔,又通过景观对二者进行有机联系,同时该区域也是整个学校的核心景观区,而综合楼作为这条主轴线的对景将给校园整体建筑景观带来灵动的建筑空间形象。 教学区紧邻主入口,布置在西侧的综合楼作为主入口形象建筑,是学校的第一亮点,向北依次布置的教学楼通过南北走向的连廊及各辅助用房有序连接。相对集约布置的建筑,通过外部贯穿的连廊顺畅联系各功能区,同时形成了直线形的串联实

9、轴线,保证各功能区的可达性,又相对独立,空间紧凑又不失变化,形成丰富的空间结构,空间上整体建筑群有序而灵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极好的诠释了后现代建筑理念。教学区西、南两侧皆邻安置区内道路,为了更好隔离外界噪音,在地块内沿两侧设置外环道及景观隔离带,给教学区带来安静的教学环境。生活区 通过教学区向北延伸连廊串联起最北侧的学生宿舍,综合楼紧邻学生宿舍东侧设置,并扩展至主入口正北侧,整体布置在功能上既保证人流的可达性又保证学生宿舍的相对独立与私密性。综合楼布置在主入口最北面,南向完全对广场敞开,强调其公共性,它将作为校区中轴线的对景,是整个校区更新颖的一栋形象建筑。 运动区 设置在基地东侧,东、南

10、两面皆临安置区内道路,整体向东南向敞开,既能保证最佳光线,又能有效隔离楼区与城市主干道的噪音,是学生活动锻炼的极佳场所。整体布局中,建筑的穿插与围合,广场的延续与开放,似乎一脉天成,我们的建筑已去除了钢筋混凝土的噪味,与景观融为一体。 1.2.3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与安置区内西、南向道路衔接,并注意减少人车流混杂,形成通达有致,疏导有序的交通系统。 “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基地主要车行道通过基地南边入口经南边道路向东西两侧分别引向运动区及教学区,并向西北处汇合至生活区西侧,连接校区次入口。道路绕过主出入口等人流集散密集的区域,同时保证紧急情况下消防车靠近。 基地主要出入口主出入口设置在基地南部,以

11、入口广场为起点,正对图书馆的核心位置,视线穿过广场景观区域,虚虚实实。人车在此已通过不同道路进行完美的分流。次入口设置在基地西侧,作为校区重要的后勤出入口,避免后勤车辆进入教学区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车行系统结合各出入口设置,形成环行车行系统,联系各功能区域,充分考虑汽车停放的静态交通问题,沿基地干道系统安排植草砖铺砌,高大乔木掩映的停车场,各功能区相应就近设置满足要求的室外临时景观停车场。 人行系统从“以人为本”出发,基地内建立完整的步行系统,形成人性化的空间,并结合景观广场形成强烈的入口视觉效果。 1.2.4景观系统 规划景观系统结构为“一轴、一带、三院”。“一轴”为主入口向基地北面延

12、伸至综合楼的景观主轴,它既是整体规划的主轴也是景观主轴,连接着整区的核心景观空间,包括主入口广场的升旗广场以及景观广场,人在不同位置将感受到不同的景观园林氛围,开放的有序的升旗广场、错落有致的景观广场成为了整个校区的景观中心,并渗透至各功能区域内。“一带”以带状布置在校区的西南侧,极力利用建筑退让以及环形道路,形成园林式景观带,将安置区的烦杂隔离开来,营造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的学习生活氛围。“三院”利用教学区各单体间距,形成开敞及半开敞式院落景观空间,兼顾考虑各个建筑功能布局,形成不同特色的绿化景观带,与一轴一带景观相互联系并共同形成合理有序的绿化系统。 1.2.5消防设计 沿建筑主体周边留有不

13、小于4m的消防车道,消防车可达每栋建筑旁边,车道直接连接安置区内主要道路。1.3 建筑设计 1.3.1设计原则 自在而自为的建筑空间形体 过去,我们的成长是在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环境中,处于一种被逼迫的状态,被规矩而约束,被规矩而塑造,在行为中我们成为总是为他人而生活的对象,直到多年以后才发现轻松和随意才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本质的还原。通过对传统建筑空间的反省,我们希望在基地内营造出充满艺术激情和力量的氛围,空间作为行为场所,这是具有生命力的场所空间。 自在与自为的行为方式能使灵魂获得最大的解放,而只有灵魂获得最大解放的人,才是最具创造力的。这一行为特征的愿望在暮云镇西湖小学设计中就

14、毫不掩饰的充分展开,广场结合树林、草坪、小径设计,自然而亲切,寓意着走向自由,硬质广场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享受阳光与清风,体验自由与轻松,这里不再是与其他学校类似的仪式化场所,而还原了应有的生活气氛。 自在与自为的行为特点在室内空间也获得同样可能,将室内划分为目的性空间与非目的性空间,前者如实验楼、教学楼、宿舍楼和综合楼等功能性空间,后者如走道、楼梯、学生课间活动区,以及楼与楼之间自由空间等非功能性空间。设计中,通过在其空间的组织过程中对走道、楼梯,过厅等非目的性空间给予更多关注,如尺度加大,空间丰富,充实如休息、展示等功能,使整个学校洋溢着思维与行为的发散性。 优美的建筑形式如果说空间完成行

15、为发生的使命,那么形式的美感是建筑艺术的视觉使命,视觉的美感是可以直入人心,所谓悦目而又赏心,建筑群是一组低缓而亲切的梦,在广阔的绿场地中有序的排列,渲释着轻巧与轻灵,清雅与清淡,由于建筑本身不高,通过它实现建筑的水平性,它或依附于大地享受着自在,或留恋于天空任凭着自为。 典雅的建筑色彩 色彩是建筑语言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暮云镇西湖小学建筑中,除了空间与形体的对白,色彩的语言也已经退场,单体设计追求一种境界,色彩的单纯是对空间本身的一种信心,展示一种本色的浓烈、张扬、奢华,建筑的美也在这些元素中。建筑以金属玻璃的蓝灰和外墙浅综色为主,点缀以深色钢构件、木质廊架,浪漫中又不失活泼。 1.3.2设计

16、理念 地域性 在文化观念日益趋同的背景下,保护和尊重场地因素是创造特色场所的关键。暮云镇有着特殊人文历史背景,两面临路,地势起伏较大。设计充分利用有限场地,对星沙国际学校各功能区进行合理分割,在中心插入核心公共空间,结合具有独特人文特色的景观小品使其融入整个星沙的悠久的历史背景中,同时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以建筑语言表达。 网络化基地的网络系统由交通和绿化系统组成。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强调人行活动空间,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最大限度减少人流与机动车流的冲突,构筑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通过巧妙竖向设计,步行景观系统贯穿基地,使各功能有机组合,形成覆盖整个基地的步行网络。绿化系统在保持基地自然条件

17、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生态绿化网络骨架,延伸渗透至各功能体组合的院落空间。 多元化 现代建筑形象更趋于多元化及个性化。本设计在建筑塑造方面充分体现了“合而不同,多元共性”的设计特色。布局使功能相对集中、环境相对整合、空间相对变化,通过广场、院落、步道、连廊、平台等空间元素形成丰富的空间形态,为各方来客营造宜人的艺术体会和工作交流的空间。建筑外立面采用面砖与暖色构件结合,体现文体建筑的文化性,并以统一的色调和尺度彼此协调呼应。建筑立面开窗别致、典雅,强调韵律与节奏感,形成简洁大方、灵活多变的现代建筑风格。 1.3.3功能布置 建筑布局本工程耐火等级为二级,使用年限为50年。单体分为实验楼、1#教学

18、楼、2#教学楼、宿舍楼和综合楼共五栋建筑,其中实验楼、1#、2#教学楼、宿舍楼均为四层,综合楼为二层,每栋建筑均有两个直通室外的安全疏散楼梯或疏散出口,教学楼、综合楼采用全南外廊设计,采光通风俱佳,休息共享走廊促进学生课余相互交往,墙面设置美术、书法习作等,可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栋单体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但又联系方便,可真正做到“天晴不晒头,下雨不湿脚”。主要建筑装饰及装修做法地面:水磨石地面楼面:水磨石地面屋面: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屋面、钢结构屋面外墙:面砖与涂料结合门窗:铝合金门窗1.3.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计量单位数值备注净地面积m220547.1330亩建筑基底

19、面积m23882.34总建筑面积m211269.86其中实验楼、1#教学楼、2#教学楼m27559.274层宿舍楼m21405.284层综合楼m22305.312层容积率0.55建筑密度%18.89绿化率%41.2停车位个25第二章 结构设计篇2.1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星沙东一路以东、朗旺服装有限公司以南、长沙县实验中学以西、北斗路以北,共6栋建筑。其中综合楼与图书馆、1#、2#教学楼均为五层,风雨操场、食堂为三层,其余建筑均为一层。2.2设计依据: 2.2.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2.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2006年版) 2.2.3建筑抗震

20、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2.2.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2.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2.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2.7建筑专业提供的方案设计资料、条件图。2.3主要设计参数: 2.3.1主要设计参数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本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的重要性系数为1.0。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的规定,本工程所在地长沙属于抗震设防6度区,应考虑抗震设防,建筑抗震

21、设防类别为乙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2.3.2风荷载基本风压:W0=0.35 kN/ 2.3.3雪荷载基本雪压:S0=0.45 kN/ 2.4上部结构体系 报告厅及风雨操场和食堂的顶层均为大跨结构,常规混凝土结构设计很难满足变形、裂缝宽度等要求,因此拟采用轻钢结构屋面。其余建筑均采用框架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2.5 地基及基础设计 本工程暂未提供地质勘察报告,只能提出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 2.5.1挖方区及填土深度小于3m的填方区采用扩展基础。 2.5.2填土深度大于3m的填方区采用桩基础,考虑建筑物的层数,荷载、高度及造价等因

22、素,设计拟采用沉管锤击夯扩桩。2.6主要结构材料 2.6.1砼 上部砼强度等级为C25、C30。 基础部分的砼强度等级为C25。 2.6.2钢筋 梁、柱、板主筋均采用HRB400级, 梁、柱箍筋和板分布钢筋均采用HPB235级。 2.6.3砌体框架填充墙采用Mu10混凝土空心砌块,Mb5混合砂浆。0.000以下的砌体均采用Mu10烧结粘土实心砖,M10水泥砂浆。 2.6.4钢结构部分型钢、钢板、钢管均采用Q235B级钢。第三章 给排水设计篇3.1 设计依据3.1.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3.1.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3.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

23、14-20063.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1.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3.1.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3.2 给水设计 3.2.1设计范围本工程红线以内室外、室内给排水和消防系统设计。 3.2.2水源情况简述 本工程水源为城市自来水,城市给水管网压力约为0.300.35Mpa。从东侧东一线城市给水管道和南侧北斗路城市给水管道上各接一根DN150的引入管进入建筑红线内,经水表井后,与校区管网相连接。 3.2.3 用水量统计 考虑10%的未预见用水量,设计最高日用水量为83.41m3/d;设计最大小时用水量为21

24、.40m3/h,详见用水量汇总表。用水量汇总表序号用水项目名称使用人数或单位数单位用水量标准(L)小时变化系数(K)使用时间(t)用水量m3备注平均时最大时最高日1教学楼500每人每日401.582.503.7520.002健身、体育活动等用水100每人每场501.580.630.945.003报告厅200每人每次81.540.400.601.604综合楼、图书馆300每人每日401.581.502.2513.005食堂600每人每次251.5121.251.8815.006道路绿化洒水9839.18每m2每次 21.029.849.8419.687车位地面冲洗用水103每辆每次151.080

25、.190.191.558未预见用水量按本表1至7项之和的10%计1.631.957.589合计17.9421.4083.413.2.4 给水系统城市给水管网压力约为0.300.35Mpa,校区最高为五层建筑,由校区给水管网直接供水,水压可以满足要求。室内给水管管材采用PSP钢塑复合管;室外给水管管材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3.2.5 消防系统 室外消防室外采用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合用管道系统。校区室外环状管道管径为DN150,设有若干套室外地上式消火栓,其间距不超过120m,距道路边不大于2.0m,距建筑物外墙不小于5.0m。管材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给水系统,由城市自来

26、水直接供水,发生火灾时,由城市消防车从现场室外消火栓取水经加压后进行灭火,或者经消防水泵接合器供室内消防灭火用水。 室内消防校区设置消防泵房,消防水池储存消防用水容积不小于108m3。室内消火栓系统由泵房内消火栓泵供水。建筑物内消防水泵接合器设在建筑相应位置。消防前10min消防用水量由校区最高建筑屋顶设置的消防水箱保证,有效储水容积为12m3,与室内消火栓系统相连。 消防用水量室内消防用水量 15 L/s,火灾延续时间2h,消防用水量108t;室外消防用水量 25 L/s,火灾延续时间2h,消防用水量180t。室内各层按要求布置消火栓,每个消火栓箱内均配置DN65消火栓一支、DN65L25m

27、麻质衬胶水带一条、DN6519mm水枪一支,启动消防水泵按钮和指示灯各一支;平面消火栓布置原则为保证室内任何一处均有2股水柱同时到达,消火栓充实水柱长度为10m;当消火栓栓口处出水压力大于0.5MPa时,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设计选用两台XBD5.7/15-DL系列消防泵,流量15 L/s、压力0.57MPa,功率15Kw,一用一备。消火栓给水加压泵由设在各个消火栓箱内的消防泵启泵按钮和消防控制中心直接开启消防给水加压泵。消火栓水泵开启后,水泵运转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中心和消火栓处。消火栓给水加压泵在泵房内和消防控制中心均设手动开启和停泵控制装置。消火栓给水备用泵在工作泵发生故障时自动投入工作。

28、建筑灭火器配置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配置手提干粉灭火器或者推车干粉灭火器若干具,灭火器设置按中危险级,火灾类型为A类,每个配置点最大保护距离20m(手提式)和40 m(推车式)。3.2.6 热水系统空调热水机房屋顶热水箱各用水点热水每日用水标准为50L/人.日,时变化系数Kh=1.5,人数按 600人计,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取 Q=600*50L/人*1.1=33m3。热源由直燃机提供,屋顶设屋顶热水箱,热水及热水回水管采用给水钢塑复合管。3.3 排水系统3.3.1 排水体制,污、废水及雨水的排放出路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室内生活污水经排水立管排至室外污水检查井,经化粪池处理后,排至校区污水干管;废水排

29、至室外污水检查井,污、废水经室外污水管道汇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建筑屋面雨水经外墙上的雨水管排至室外雨水井。校区道路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与建筑屋面雨水一起,由校区雨水干管排至市政雨水管网。3.3.2 排水系统说明生活污水排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90%计,共75.07 m3/d。暴雨强度公式:q=2150.5(1+0.41lgP)/(t+13.275)0.6846设计重现期P取1.0年。污水及雨水排水管500均采双壁波纹塑料排水管,柔性连接,500采用钢筋砼管。3.3.3污、废水及处理设施 校区排水实行雨污分流排放,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处理后的污、废水和雨水由校区污水、雨

30、水干管排至城市排水管网脱脂化,采用沉淀 气浮过滤,达标后排放。3.3.4卫生洁具的选用 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和感应式小便器冲洗阀,蹲式大便器采用脚踏开关冲洗阀,防止人手接触产生交叉感染疾病。主要材料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屋顶不锈钢消防水箱12m3座12室内单出口消火栓SN65套数量按实计3室外消火栓SS100台数量按实计4消火栓给水泵XBD5.7/15-DL台25干粉灭火器MF/ABC4瓶数量按实计6洗脸盆材质由甲方定个数量按实计7坐式大便器材质由甲方定个数量按实计8蹲式大便器材质由甲方定个数量按实计第四章 电气设计篇4.1设计依据 4.1.1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及建设单位提出的有

31、关要求; 4.1.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0-94); 4.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版); 4.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4.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4.1.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 4.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4.1.8各专业提供的相关资料及图纸。 4.1.9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本院各专业要求。4.2 设计范围 4.2.1 10/0.4KV变配电站系统 4.2.2 校区电力设计 4.2.3照明设计 4.2.4校区夜景照明

32、系统设计 4.2.5防雷及接地设计 4.2.6电话系统设计 4.2.7有线电视系统设计 4.2.8宽带网络系统设计 4.2.9安全防卫及监控系统设计 4.2.10校园广播系统设计4.3 供电设计 4.3.1负荷等级 本校区主要负荷为校区内公共建筑照明用电、水泵及空调等。根据需要,本项目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5L/s,用电负荷等级为三级。 4.3.2供电电源及电压本区域现已建成完善的市政供应设施。电源稳定可靠,满足本校区用电要求。 4.3.3供电系统本工程高压供电引一回路10KV电源供电。 4.3.4变压器的选择本工程选择两台500KVA-10/0.4KV干式变压器(SCB9-500-10,Dyn1

33、1型,防护等级为IP40)。4.4 校区电力设计 4.4.1电源电压和配电系统本项目主要电力设备为校区内各栋照明用电、各公用建筑用电及水泵房水泵,根据其负荷性质及设备容量,拟采用放射式或部分树干式系统配电。 4.4.2配电设备的选择配电设备的选择,要保证配电系统和用电设备正常、可靠的工作,故障时(如短路、过负载等)迅速切断电源,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不受损坏。本工程均采用壁挂式动力配电箱配电,小型设备采用嵌墙式配电箱或相应嵌墙式插座配电。 4.4.3导线、电缆选择及敷设方式本配电工程均选用ZR-YJV型电力电缆和阻燃型塑料绝缘铜芯线(ZR-BV线)作为配电导线。导线截面根据其计算电流值,按长时间允

34、许温升选择,并以动稳定、热稳定、电压损失检验,干线考虑10%左右余量,以便今后在调整或变化时,能增加用电设备。电缆敷设室外均为沿电缆沟或穿水煤气钢管暗敷设;室内均为穿ZRPVC管沿墙或顶暗敷设。 4.4.4保护方式本工程低压配电采用TN- S防间接触电保护方式,所有室内插座保护极及设备不带电金属外壳均应连接PE线保护。4.5 照明设计 4.5.1照明电源、电压、容量、照度及配电形式 本工程照明电源均为单相220V低压电源。 各房间按功能进行灯位布置。 4.5.2光源、灯具及控制方式本照明工程各教室、办公室、变配电房等选用电子整流直管(单管或双管)荧光灯,其余场所均选用高效电子节能灯。水泵房采用

35、防水防潮型管吊灯;公共场所卫生间等均选用玻璃罩环行单管荧光灯;疏散应急照明灯选用自带蓄电池的停电自亮型标准灯具。 4.5.3灯具安装方式及管线敷设方式荧光灯均为吸顶安装,疏散应急照明灯为沿墙或沿顶安装。管线均为ZR-BV线穿ZRPVC管(普通照明)或SC管(消防照明)沿墙或顶暗敷设。4.6 校区夜景照明系统设计 4.6.1照明电源、电压、容量、照度及配电形式照明配电方式为:本校区室外夜景照明的电源统一由校区传达室的室外照明专用配电箱进行配电,配电箱以放射式配出。 4.6.2光源、灯具及控制方式本项目夜景照明工程主要为代表室外3.0米高庭院灯(3*11W),光源均为节能荧光灯,控制方式为手动+时

36、间双控制。 4.6.3灯具安装方式及管线敷设方式所有室外照明灯均为落地安装。所有室外照明各导线穿管为:均为穿PVC50抗压管埋地敷设。4.7防雷及接地设计 4.7.1防雷本工程均为多层建筑均按第三类防雷设计,主要防直击雷冲击及感应雷击。由于各建筑主体结构为框架结构,因此,采取在屋面女儿墙上敷设12热镀锌圆钢避雷带,并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16m的网格。在建筑屋面四周平均选择间距不大于25m的框架柱内对角两根主筋作为防雷接地引下线;接地体采用建筑基础及四周圈梁做自然接地网,要求防雷接地系统搭接处均应焊接良好。 4.7.2接地本工程将防雷接地及保护接地采用共用接地网,高压部分

37、采用接地保护,低压部分采用接零保护,要求所有用电设备不带电金属外壳及金属管道、支架等均与共用接地网连接,以保证安全。共用接地网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4.8电话系统设计本工程主要为公用建筑,按实际需要,在校区内各教学楼、综合楼、报告厅、图书馆、门卫、变电所、水泵房等均应按需要设置一定容量的电话用户盒。4.9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本工程主要为公用建筑,按实际需要,在校区内各教室、食堂、报告厅图书馆等均应按需要设置一定容量的电视用户盒。4.10 宽带网络系统设计本工程主要为公用建筑,按实际需要,在校区内各教学楼、综合楼、报告厅、图书馆等均应按需要设置一定容量的网络用户盒。4.11 安全防卫及监控系统设

38、计为保障校园安全,本工程主要拟在校园内设置一套闭路监控系统,重点监控各重要出入口安全情况。4.12 校园广播系统设计 本工程主要为公用建筑,按实际需要,在校区内各教室、食堂、报告厅,图书馆等均应按需要设置广播。第五章 暖通设计篇5.1设计依据 5.1.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5.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5.1.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5.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1.5建筑专业提供的建筑图纸5.2 设计范围 校区各建筑集中空调系统设计。5.3 设计计算参数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39、夏季通风计标(干球)温度: 33 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35.8 夏季空调计算日平均温度: 32 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 : 27.7 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3室内设计参数参数房间名称温度相对湿度新风量m/人h备注冬季夏季冬季夏季教 室202530-6040-6530餐 厅202530-6040-6525办公室202530-6040-6530会议室202530-6040-6530大 堂182830-6040-65105.4 空调设计 总建筑面积为:21833.88m2, 总空调建筑面积为:10000m2。 5.4.1建筑围护结构满足节能设计标准。 空调冷、热源采用直燃式(燃气)溴化锂一体化机组型号BZY1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