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4 记金华的双龙洞市中区光明办街道十里泉小学 王培伟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4.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
2、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三、教学评价设计1.教学中采用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方式,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经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3.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2.完成预习单; 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
3、具针对性。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2.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浙江 杜鹃 明艳 蜿蜒 聚集 孔隙臀部稍
4、微 漆黑 观赏 盘曲而上 变化多端(1)出示第一组词语,学生读一读,并注意字形。(1)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不要读成zh;呈(chng)稍(sho)是翘舌音;多音字:“盘曲(q)而上”“蜿”的读音是wn,不要读成w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新词。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探寻游踪,理清条理。(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
5、顺序)(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1):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2-3):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8):写乘船出洞。)(2)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了解作者一路上
6、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1.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其余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2.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教师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3.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
7、,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4.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
8、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有多大呢?”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可通过和我们的教室比较,外洞究竟有多大
9、了然于心,最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3.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五)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1.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这是学生
10、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2.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3.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
11、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4.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
12、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5.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6.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六)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
13、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板书:奇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板书:深黑的石洞里3.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
14、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七)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溶洞这种特殊的地形的形成与水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双龙洞的水是从哪里来,又流向哪里去呢?根据课文内容找出另一条水的线索。(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八)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九)作业布置1.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十)板书设计附六下3记金华的
15、双龙洞预习单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一、识字、写字练习。1.借助拼音正确识读课后的生字、词语并与同位互相检查。2.课后生字描红。先读贴,再描红临写,争取做到写正确、工整,把比较难写的字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多写几遍。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二、在正确的读音上面“”系(j x)绳子稍(sho so)微蜿(wn wan)蜒漆(q x)黑上源(yun yn)盘曲(q q)而上浙(zh z )江仿佛(f f )呈(chng cng)粉红色三、给下列句子中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端:端正,不歪斜东西的一头项目方面事情的开头仔细地看用手平正地拿着
16、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异:不同的分开另外的,别的特别的奇怪1.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2.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3.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沙土( )的映山红( )的公路( )地移动( )地流着( )地举起五、读课文,完成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时间是_。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最后_ 2.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_,特点是_;再写了_,特点是_;然后写了_特点是_。3“孔隙”的特点是_。内洞的特点是_、_、_。重点写了_
17、的特点。教后反思:成功之处:1.适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在介绍外洞特点时,我创设情景:老师感觉有点累,你去看看这个外洞怎么样?学生通过读,告诉我一个字“大”!我接着问当学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和我们的教室比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最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当我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我出示几幅图片启发学生想象:“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
18、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3.重视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为突破口,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4、拓展延伸,启发学生口语交际。双龙洞游览完了,那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我们可以好好地把课文读一读,回味一下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并且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其中一处的解说词,下节课我们评选出优秀导游员!这样引导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生小班育儿知识培训课件
- 标记免疫技术试卷及答案
- 建筑地基加固施工方案
- 低压电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汕尾中考政治试卷及答案
- 2025福建福州市罗源县社会救助协管员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留样管理规程试题及答案
- 蚌埠小学美术真题及答案
- PSMA-ligand-1-生命科学试剂-MCE
- PROTAC-BRD4-ligand-4-生命科学试剂-MCE
- 食品有限公司化学品管理程序
- 【拆书阅读笔记】-《复盘》
- 媒介素养概论 课件 第0-2章 绪论、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 顶管顶力计算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影视鉴赏》教学课件 《影视鉴赏》第三章
- 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卡模版
- 新疆民族团结模范人物
- 供应链金融业务培训课件
- 幼儿教育政策法规解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件
- 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与原位地下水修复技术 陈梦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