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考点练习部编版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考点练习部编版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考点练习部编版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考点练习部编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考点练习部编版班级:_ 姓名:_1. 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劝学诗(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因此要在学习上不遗余力。B.池塘春草和阶前梧桐,通过意象的变化突出时不我待,进而来劝学。C.击打石头才有火花,是用来类比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

2、握知识的。D.三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劝人学习的思想却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2三首劝学诗在劝学方面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_2. 课内片段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_,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补充文中词句。2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_。3词中描写的是_季的景象。你是从“_”看出来的。4“路转溪桥忽见”一句让你想起游山西村里的一句诗“_”。5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C.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3. 诗词天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_,_。_,_。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内容。2在所填句子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_4. 古诗阅读。回乡偶书贺知章_,乡音无改鬓毛衰。_,笑问客从何处来。1把古诗补充完整。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a回到家乡 b路过家乡)时写的。3本诗通过诗人的变“_”和不变“_”之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_”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此诗的作者是_,这是一首_(A送别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2此诗前两句意思是石头经过_、_才能变成石灰;诗句中的“全不怕”“若等闲”表现了石灰

4、_的精神品质。3此诗使用_的写法,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作者具有_的高尚情操。6.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好像B.等闲:平常C.浑:浑浊3解释下列词语。(1)吟:_。(2)千锤万凿:_。(3)若等闲:_。4这是一首()诗。A.借景抒情B.托物言志C.借物喻理5诗句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6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_)千锤万击,(_)烈火焚烧,(_)粉骨碎身,我(_)要留清白在人间。A即使B不管C无论D也7诗句“_,_”一语双关,借石灰石之

5、口,表现了诗人_的追求。7. 读一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练习。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_。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_。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2诗中“_”写的是山村的自然风光;诗中“_”两句将视角从窗外转入屋内,写出了农家生活的情趣。3诗中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平凡的生活场景、醇厚的友谊都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所以最后作者表示“_”,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8. 课内阅读。寒 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第三、四句写,则是转折。(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

6、为“处处都”?为什么?_(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_(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_9. 阅读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完成练习。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_,_。1将诗句补充完整。2送元二使安西是_(朝代)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_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_诗。3诗的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_”,送别的时间“_”,送别时的环境“_”,这样的环境烘托出与朋友之间的_。4诗的后两句中,一个“_”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_之情。10. 课外阅读。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

7、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汹涌:_深沉:_(2)作者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的原因是。(3)对文中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是( )A.“我”爱这片土地,是因为这片土地能给“我”提供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我”感动哭了。B.“我”对这片土地的爱,也就是对祖国的爱,除了满眼含泪的方式,没有其他的方式表达“我”的爱。C.“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祖国爱得很深,当看到祖国有难的时候,心中的痛苦就十分强烈。(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11. 阅读理解。竹石郑燮( )定青

8、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注) 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为“扬州八怪”之一。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1从“认、咬”两词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括号处,应填_。2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写人。诗人在赞美竹的_品格的同时,寄寓了自己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1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陶者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注释: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陶:同“掏”,指挖土烧瓦。无片瓦:没有一片瓦。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房屋。1判断下列关于古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陶者很有奉献精神

9、,挖尽自己门前土,为别人建房,而自己房上却无片瓦。(_)“尽”是“完”的意思,说明陶者把门前所有的泥土烧制成砖瓦,不知流了多汗,吃了多少苦,但是自己的房子却无片瓦,其命运之悲惨可想而知。(_)“鳞鳞”二字既写出了大厦之多,也写出了剥削者比比皆是。(_)2这首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选择一处进行简要分析。_13. 课内阅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_、_、_等景物,渲染了_的气氛。2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_”一词看出月色的_。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_,_。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

10、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 烘托了月夜的寂静。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 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 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4“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 类似的诗词句有_,_。14. 课内阅读我最棒。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C.竹子很有劲。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2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_的品质。3最后一句诗中的_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4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