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精编版_第1页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精编版_第2页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精编版_第3页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精编版_第4页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精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交际理论与奈达一、交际理论与奈达 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 (一)描写语言学阶段(一)描写语言学阶段 (二)交际理论阶段(二)交际理论阶段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三)社会符号学阶段 三、奈达的三、奈达的“对等概念对等概念” 四、奈达的四、奈达的“逆转换理论逆转换理论” (一)分析阶段(一)分析阶段 (二)转换阶段(二)转换阶段 (三)重组阶段(三)重组阶段 (四)检验阶段(四)检验阶段 五、结束语五、结束语 一、交际理论与奈达一、交际理论与奈达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随 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从交际方面 对语言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交际 理论应运而生。到了60年代

2、,人们 开始从交际学途径来研究翻译、为 翻译者研究提供了一条更宽的路子。 交际学途径运用交际学和信息 论,把翻译看作是交流活动,是两种 语言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一种 方式,比较原文和译文在各自语言里 的交际功能,认为任何信息倘若起不 到交际作用,就毫无价值可言。因此, 翻译家们主要是从信息源、信息内容、 信息接受者、信息反馈、噪声、信道 和媒介的角度上来研究翻译的各种困 难,并且十分注意作为信息论研究对 象的信息效果和冗余信息问题。在翻 译领域里,“交际翻译”、“功能翻 译”以及与之相关的“同等反应论”、 “同等效果论”、“同等力量论”等 名称和说法大量出现。 交际理论派的代表有奈达与塔

3、伯哈马、卡德、纽伯特、威尔斯、 巴斯克斯阿育伊拉和赖斯等,其中 奈达和威尔斯较为突出。在这种语 言交际理论翻译中,重点放在尽量 以信息接受者所能理解和欣赏的形 式来传译原文的意思。换句话说, 就是突出信息接收者的作用,把它 作为语言交际过程的目的。 尤金奈达(1914 ) ( Eugene A.Nida )是20世纪60年代最富于开 拓精神、成果颇丰的翻译理论家。 他是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 究及翻译专家,同时也是西方当代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之 一。 奈达的学术活动及成就是多方 面的,但他的翻译理论最引人注目, 在西方翻译界,甚至在东欧、苏联 和我国翻译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中

4、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 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 多,影响也最大。他主要的理论贡 献“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 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 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语言交流和了 解”。 奈达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 认为,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 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一个民 族使用的“落后的”语言结构并不 会“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 而不同寓言和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 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 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奈达借助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 成果,对翻译研究的种种课题进行 了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研究,对翻 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主 要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探讨。他

5、 思维活跃,不囿于成见,对翻译理 论时有新的阐发,不断修正和发展 自己的翻译思想和观点。 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 奈达的翻译思想大致可分 为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 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三个发展 阶段: (一)描写语言学阶段 描写语言学阶段是奈达翻译思 想发展及其整个学术活动的第一个 主要阶段,从1943年写出博士论文 英语句法概要到1959年发表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为止。 主要代表作有论词法、描写 句法概要、论圣经翻译的原则 和程序、习俗与文化等等, 主要论文有翻译问题中的语言学 和人类文化学、是翻译还是释 义?、语义成分的描写方法 等。在这一阶段,奈达主要集中于 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的描写

6、研究。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是奈达 翻译思想和整个学术活动的初创期。 在这一时期,他明显受美国结构主 义派布龙菲尔德和人类学家萨丕尔 的影响,在语言研究中重视语言素 材的搜集和分析。在对具体语言的 分析中,他把言语差异当作相同本 质的不同现象,而不是当作语言之 间不可逾越的障碍来加以描写,并 由英语句法和词法的一般描写逐步 转向多语种比较的具体研究,特别 是有关对圣经翻译的研究,进 而逐步形成特色。 (二)交际理论阶段 奈达翻译思想的第二个发展阶 段是交际理论阶段,从1959年发表 从圣经翻译看圣经原则起到 1969年出版翻译理论与实践止。 在这十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 个西方翻译理论

7、界的权威地位。 1964年奈达出版了翻译科学探索 一书,这是他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 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这一时期其 他主要著作还有信息与使命等, 论文有“语义结构与翻译等值的某 些问题”、“圣经翻译与语言科 学”、“语言与语义结构”、“翻 译科学”等。 这一时期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 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明确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主 张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 而且是一门科学。奈达对科学的界 定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 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 论来处理翻译问题”(Nida and Taber,1969: vii)。即采取一种语言 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 奈达这种“翻译

8、即科学”的观点在 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曾经产 生过较大的反响,但后来,奈达修 正了自己的这一观点,认为翻译不 是科学,翻译学才是一门科学。 2.奈达第二阶段翻译思想的主 要发展标志是将现代通讯理论和信 息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问题的 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认 为翻译就是交际。具体来说,翻译 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奈 达指出合格的译文必须具有交际作 用,让译文接受者看懂。而要使语 言接受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 语言交际的一切有关因素。他强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从作者、 内容、读者、背景、作品表达手段 等各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 后将其转换成起类似交际作用的译 文。 3.

9、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这是 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方 面。从事动态对等翻译的译者从译 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原文 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 应。 4.提出四步式翻译过程,即分析、 转换(传译)、重组与检验。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 进入80年代以后,奈达的翻译思想 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 段中,奈达不断修正和发展他的翻 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 社会符号学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 学和符号学的角度看待翻译问题, 将语言看做一种符号现象,结合所 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它研究言语 的所指意义、各种关联意义和语用 意义,强调言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 统一关

10、系,言语内容、言语的语法 特征和修辞特征都是意义的组成部 分。 这一阶段的主要论著有论翻 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 与文化、符号、意义和翻译、 译意以及与他人合著的跨文 化表达意义、文体与话语、 论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 种语言。其中,1986年出版的新 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集 中反映了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以 前的观点有所改变和发展。 在这本著作中,他立足于社会 符号学的翻译理论,强调与译文有 关的一切都具有意义。他认为形式 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 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用 “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 的提法,使含义更加清楚;同时又 将意义重新细分为修辞意义、语法 意义

11、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各分 为指称意义与联想意义两个层次。 还阐述了意义与大脑、意义与心理 的关系,提出了意义产生过程中的 “同构”(Isomorph)概念。 三、奈达的“对等概念” 奈达认为翻译理论家对翻译定 义的不同表述和解释的差异情有可 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 者的要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 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 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 为另一时期所接受。从信息论的观 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 语义到问题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 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Nina and Taber, 1969:12)。这一定义明 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 语再现原语信

12、息,翻译的方法“用 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 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奈达翻译定义 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 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 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 方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 的或不成功的信息。同时,这一定 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1)传达信息; 2)传达作品的精神和风格; 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 语规范和惯例; 4)读者反映类似。 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之 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 盾。虽然在翻译时作者应尽力使内容 与形式,“神”与“形”有机地结合 起来,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满意解 决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 他许多翻译家

13、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 内容。但奈达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 处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 足轻重的,在形式本身也表达一部分 意义时尤其如此。注意内容而忽略形 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丧失,译文 显得枯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 则原文信息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译文 华而不实,离题太远。 奈达认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 中,译者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如 内容与形式、意义与文体、对等与 同一、自然对应与形式对应等。奈 达在阐述翻译的性质时,为译者提 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指导原则,指 明了在这些矛盾中应该优先考虑的 四个因素: 1.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 这是翻译者在译语中选用正确 的词汇来翻译原文时,应优

14、先考虑 的因素。这是基于两个重要的语言 事实:各种语言的语言符号都能表 达人们的全部生活经验;各种语言 使用语言符号表达生活经验的方式 各不相同。在不同语言中,相应词 汇的语义域不完全相同,所以不应 拘泥于词汇之间的等同,不应总是 要求译文与原文字当句对,而主要 考虑上下文等同。 2.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 在动态对等与形式对应之间, 奈达强调动态对等,也就是从接收 者的角度(而不是译文形式的角度) 来看待翻译。所谓“动态对等”, 就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 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 应。 这里涉及到评判译文质量的标 准的问题。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 象是接受者,要批判译文质量的优

15、劣,不仅要比较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接受者 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认 为,判断译文质量的最终 标准基于 三个方面:能使读者(接受者)正 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 易于理解;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接受者)。 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 式 奈达提出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 于书面形式,主要受到翻译圣经 的目的与经验的影响。为了译文听 众更好的了解文章内容,奈达认为 译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义模糊的词、 发音容易引起误解的词、书面形式 并不一定粗俗但发音粗俗的词以及 双关语等等,以使译文简明易懂。 译文如果能听懂,那么就肯定能看 懂,这就

16、是在翻译时优先考虑口头 形式的一个最大的好处。 4.听众及其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优 先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 优先选用听众或读者通用、接受的语 言形式会增强译文的易理解性与可接受性。 奈达提出“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 即“动态对等”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 概念,是因为他认为翻译要为接受者服务 (receptor orientation),并使译文接受者最 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这就 要求译文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 符合译语表达规范的语言形式。而正是围 绕着动态对等,奈达建立起一整套翻译模 式和翻译原则,所以动态对等被认为是奈 达翻译理论的核心。 在奈达起初对翻译下的定义及

17、对动态 对等的阐述中,突出了翻译中“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奈 达强调的是信息得等,而不是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奈达的这一 思想,引起了人们的误解。认为翻译只是 翻译内容,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因此, 各式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 如果说奈达在交际翻译理论的阶段对 形式注重不够的话,那他在社会语言学翻 译理论阶段,对形式是越来越注重了。奈 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 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 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 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 等”。他明确

18、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 想内容,而且也包括寓言形式。形式也表 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因此, 他对改变形式提出了五个条件: 1)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 2)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 (semantic zero),读者有可能自己填入 错误的意义; 3)形式对应会引起严重的意义不明; 4)形式对应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 义; 5)形式对应会引起译文法语错误,语 体不合(waard & Nida,1986)。 奈达后来在语言、文化和翻 译(1993)和语言与文化 翻译中的语境(2001)等书中专 章详细论述了功能对等,标志着他 本人的这一中心翻译思想渐趋成熟。 在1993年的书中,他认为

19、,功能对 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语文本的读 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与译语文本 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 比较”(Nida,1993:116)。这一理 论在处理语言转换问题上具有抛开 形式看内容、抛开语言差异看读者 反映的特点。 为了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原语文 本的功能等效,一些与支配调整的种 类和程度相关的原则便成为必要。在 2001年的书中,他认为,如果一种或 多或少的字面上的对应(a more or less literal correspondence)在所指 意义上均系功能对等,那么,显而易 见,就不必再作形式上的调整 (adjustment in form)。但如果情况 并不是这样,

20、那么,来创造最切近的 自然对等方面,下面的一些调整、改 变之类的原则(措施)就是有用的了: 1)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 能引起对所指意义的误解,就必然 在译语文本中作某些改变,或者字 面翻译可以保留,但必须增加脚注, 说明可能引起的误解。 2)如果紧扣原文形式讲不通, 即所指意义完全模糊不清,就可以 在文中作些改变,除非原语文本的 目的就在于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 下,所指意义的模糊不清可以保留, 但用脚注说明这种模糊不清的性质 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数实例中也 证明是恰当的。 3)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译文在 语义上和句法上非常困难,有关的 一般水平的读者有可能放弃对这种 困难设法加以理解,那就必

21、须对译 文作某些改变并在导言或者脚注中 表明那些改变的性质。 4)如果紧扣原文的翻译有可能 引起原语文本联想意义的严重误解 或者在愿与文本风格值(stylistic value)的恰当欣赏上造成重大的损 失,那么,就应当作些反映原语文 本联想意义所必需的调整。 5)译文被用的方式(如供阅读 的戏剧和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对 于将要进行的调整程度有很大的影 响。 6)一种必须同伴随信码 (accompanying code)一道翻译 的文本(比如歌曲和歌剧),通常需 要在所有层面上进行许多调整:音 韵学、词汇、句法和话语。 奈达的等效学说最初使用的术 语为动态对等,后来为了强调“功 能”的概念并避

22、免有些人对“动态” 的误解便主张改用“功能对等”的 说法。他下的定义是“最切近的自 然对等”。要求译者使自己的译文 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行文自然, 在功能效果上与原文对等,简言之 即“等效”。 四、奈达的“逆转换理论” 为了取得动态对等,奈达借鉴经 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 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提出了 著名的逆转换翻译理论。他认为翻 译过程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直接将原文语言的表层结构转换 成译文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是要 复杂得多。这个曲折的过程包括四 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换 (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 和检验(test)。 图示如下:

23、 甲(原文) (检验) 乙(译文) (分析) (重组) X (转换) Y 具体地说,就是在对原文进行语法语义分析的 基础上,将其从表层结构逆转换为深层结构,然 后传译到译文深层结构,最后再从译文深层结构 转换为译文表层结构。最后对译文进行比较和检 验。奈达将生成语法运用于翻译理论研究,从一 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过程这一老问题。他提 出的逆转换翻译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丰富了翻译 理论,对指导翻译实际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分析阶段 在奈达的翻译模式中,分析阶 段比较复杂,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 分析: 1)分析词和词组之间的语法关 系; 2)分析语义单位(词和特定词 组)的外延(所指)意义; 3)

24、分析语法结构和语义单位的 内涵意义(联想意义)。这一阶段 是将原文各成分间的关系用最清晰 最少歧义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下一 步的转换提供基础。 在将表层结构的各种表达形式换 成核心结构时,奈达对词进行了功能 分类,即事物词(objects)、活动词 (events)、抽象词(abstracts)以 及关系词(relationals)。事物词表示 人、动物、地方、事件等活动的主体 (如man, tree, river等);活动词主 要表示事物词参与的行动或过程(如 run, walk, think等);抽象词可以表示 事物词或活动词的质或量(如red, big, much, twice等)、时空(

25、如here, now, that等)或加强语气(如too, very等); 关系词表示上述三类次的关系,如at, by, because等。 奈达指出这四类词均为语义成分,奈达指出这四类词均为语义成分, 它们的划分完全取决于它们在上下文中所它们的划分完全取决于它们在上下文中所 起的作用。一般来说,事物词由名词表示,起的作用。一般来说,事物词由名词表示, 活动词由动词表示,抽象词由形容词或副活动词由动词表示,抽象词由形容词或副 词表示,但它们之间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词表示,但它们之间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 传统的词类划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传统的词类划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是纯粹的语法成分

26、。等是纯粹的语法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译者虽然在分析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译者虽然在分析阶段 将原文表层结构各成分间的关系以最清晰将原文表层结构各成分间的关系以最清晰 最少歧义的核心句形式加以表达,但一系最少歧义的核心句形式加以表达,但一系 列核心句本身还不足以成为下一步传译的列核心句本身还不足以成为下一步传译的 基础。译者还需要对这些核心句相互之间基础。译者还需要对这些核心句相互之间 的时空、逻辑关系进行仔细分析。的时空、逻辑关系进行仔细分析。 要完成这一任务,仅以句子为分析单要完成这一任务,仅以句子为分析单 位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将整篇话语看做是位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将整篇话语看做是 一个整体。一

27、个整体。 分析还包括对语言的层次即文体风格的分析。分析还包括对语言的层次即文体风格的分析。 奈达将语言分为五个层次(奈达将语言分为五个层次(levels of language),), 也就是五种文体风格:正式的(也就是五种文体风格:正式的(formal),咨询),咨询 性的(性的(consultative),随便的(),随便的(casual),亲),亲 昵的(昵的(intimate)和刻板的()和刻板的(frozen)。正式谈话)。正式谈话 方式一般由陌生人在正式的讲话场合使用,如在方式一般由陌生人在正式的讲话场合使用,如在 大学课堂、大礼堂等。这种谈话方式一般采用较大学课堂、大礼堂等。这种

28、谈话方式一般采用较 完整较明确的形式,避免缩略短语或者使用通俗完整较明确的形式,避免缩略短语或者使用通俗 的表达方式,也更接近于书面体。咨询性谈话方的表达方式,也更接近于书面体。咨询性谈话方 式一般使用于互不相识的人谈论不含感情因素的式一般使用于互不相识的人谈论不含感情因素的 话题,其中心在于信息本身,无需添加任何修饰话题,其中心在于信息本身,无需添加任何修饰 色彩。随便谈话方式比较轻松,一般用于相互认色彩。随便谈话方式比较轻松,一般用于相互认 识的人之间,谈话不拘场合,其主要特点是使用识的人之间,谈话不拘场合,其主要特点是使用 缩略语和俚语,甚至是使用某些禁忌语。这一方缩略语和俚语,甚至是使

29、用某些禁忌语。这一方 式也可用于互不相识的人之间,但是必须具有共式也可用于互不相识的人之间,但是必须具有共 同熟悉的谈话场合,如在市场讨价还价。相当熟同熟悉的谈话场合,如在市场讨价还价。相当熟 悉的人之间用亲昵谈话方式,在谈话中使用大量悉的人之间用亲昵谈话方式,在谈话中使用大量 省略结构,并伴随各种辅助讯号(如面部表情、省略结构,并伴随各种辅助讯号(如面部表情、 手势等)。最后一种是刻板的谈话方式,典型代手势等)。最后一种是刻板的谈话方式,典型代 表是颂词和布道。表是颂词和布道。 (二)转换阶段 这是分析之后也是整个翻译 过程最为关键的一步。转换阶段 在核心句或近核心句层次上进行, 因为一个信

30、息的语言单位之间的 各种关系在这一层次上能够最明 晰地标示出来,并且不同语言在 这一层次所显示的深层结构上的 相似远远大于在表层结构的层次 上所显示的。 当然,转换过程中由于种种原 因,意译的丢失和变形在所难免。 原文的文学价值越大,意译的改变 程度就越大。译者需要充分利用译 语的优势对这一意义的丢失进行有 效的补充。因此,在很多时候他都 需要改变译文的形式来忠实地传达 原语信息。 (三)重组阶段 比较而言,描述重组过程 比描述分析与转换过程复杂和 困难得多,因为它深受译文语 言本身结构的影响。重组过程 包括两个范畴:形式范畴与功 能范畴。第一种形式范畴及译 者在重组过程中要采用的文体 风格。

31、一般有三种选择:技术 性文体、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 体。译文文体要与原文文体相 对应,而文体上的随意改变多 半是因为没能充分理解原文意 图而造成的。 第二种形式范畴包括不同的 文学体裁,如史诗、谚语、寓 言、历史故事、私人信件等等。 至于说到功能范畴,它在重组 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 要与译文的效果相联系。在这 一范畴中,译文接受者是关键, 他们对译文的反映被视为评判 译文成功与否的标准。 奈达在提出逆转换翻译模式时 深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 他将乔姆斯基的转换加以逆转,提 出了著名的逆转换翻译模式,认为 科学、有效的翻译方式是三段式转 换,即: 1)追溯原文句子结构最简单、 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 2)将核心句从原语中译出; 3)按照译出的核心句生成译语 中的表层句子。 与此同时,奈达归纳出语言的七 类基本核心句(kernel sentence): John ran quickly. John hit Bill. John gave Bill a ball. John is in the house. John is sick. John is a boy. John is my father. 他认为核心句是一个具有完整意 义的最小单位,通过它们的逻辑组合, 可以生成语言中一切可能的句子(语 言的表层结构)。奈达还指出每一核 心句可能具有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