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辅助绘图工具_第1页
第5章 辅助绘图工具_第2页
第5章 辅助绘图工具_第3页
第5章 辅助绘图工具_第4页
第5章 辅助绘图工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第5 5章章 绘图辅助工具绘图辅助工具 n在进行绘制和编辑图形时,用鼠标定位虽然方便快捷,但精度难以保证制图 的要求。而AutoCAD提供了一些辅助绘图工具(如正交(Ortho)、栅格(Grid)、 和捕捉(Snap)等),使得用户可方便、精确地确定光标的位置。本章主要介绍 有关这些辅助工具的设置和使用方法,这对用户快捷、有效的绘制图件是非 常有用的。 n 辅助定位 n栅格(GRID) n自动捕捉(SNAP) n正交方式(ORTHO) n目标捕捉 n查询图形属性 n查询距离(DIST)命令 n查询面积(AREA)命令 n查询点坐标(ID)命令 n查询实体特性参数(LIST)命令 n查询图形文

2、件特性信息(STATUS)命令 栅格栅格(GRID) (GRID) n 栅格(Gird)是一种可见位置的参考图标,它是由一系列排列规则的点组成, 类似于方格纸,有助于定位。当栅格和捕捉配合使用时,对于提高绘图的精 确度有重要的作用。 n 1. 使用使用 “GRID” 命令进行栅格设置命令进行栅格设置 n在命令行上键入Grid回车后有如下的提示: n指定栅格 X 间距或 开(ON)/关(OFF)/捕捉(S)/纵横向间距(A) : n 2. 利用对话框设置栅格 利用对话框设置栅格 n此种设置栅格方法是利用“草图设置”对话框的“捕捉与栅格”选项卡进行 栅格设置。具体设置时可通过下述方法启动“捕捉与栅

3、格”选项卡对话框: n(1) 在命令行上键入dsettings或ddrmodes并回车确认。 n(2) 打开工具(T)下拉菜单,选取“草图设置”选项,然后选择“捕捉与栅格” 选项卡。 n(3) 将鼠标箭头移到AutoCAD界面下方状态行的“栅格”上,点击右键后在弹 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选项,即可启动“捕捉与栅格”选项卡对话框。 自动捕捉自动捕捉(SNAP)(SNAP) n在AutoCAD中捕捉功能分为两种:一是自动捕捉功能(Snap),二是目标捕捉 (Osnap)功能。自动捕捉功能用于设置一个鼠标移动的固定步长,使得在绘图 区内的光标沿X和Y轴方向的移动量总是步长的整倍数,以提高绘图的精

4、度和 效率。该设置与栅格设置有联系 n1. 使用命令使用命令“SNAP”进行自动捕捉设置进行自动捕捉设置 n在命令行键入“Snap”回车后有如下的提示: n指定捕捉间距或开(ON)/关(OFF)/纵横向间距(A)/旋转(R)/样式(S)/类型(T) : n2. 利用对话框设置自动捕捉利用对话框设置自动捕捉 n用对话框设置自动捕捉方法是利用“草图设置”对话框的“捕捉与栅格”选 项卡进行自动捕捉设置。具体设置时可通过下述方法启动“捕捉与栅格”选 项卡对话框: n(1) 在命令行上键入dsettings或ddrmodes并回车确认 n(2) 点击工具(T)下拉菜单,选取“草图设置”选项,然后选择“捕

5、捉与栅格” 选项卡 n(3) 将鼠标箭头移到AutoCAD界面下方状态行的“捕捉”按钮上,点击右键后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项,即可启动“捕捉与栅格”选项卡对话 框。 正交方式正交方式(ORTHO) (ORTHO) n在AutoCAD中,若要利用鼠标绘制水平线或垂直线时,用户只能 根据自己的感觉(即眼睛)来判断所绘制的线条是否水平或垂直,而 且视窗的放大与缩小对所绘制线条的精度影响较大,即用肉眼判 断绘制线条的水平或垂直是非常困难的,几乎难以实现。为提高 绘图的精度和效率,AutoCAD提供的正交方式绘图的命令可解决利 用鼠标绘制水平和垂直线条的问题。 n正交命令(Ortho)是一个开

6、关命令。 n在命令行上直接键入Ortho并回车后有如下的提示: n输入模式 开(ON)/关(OFF) n另外,还可用以下方法打开或关闭正交模式。一是用左键单击状 态行上的“正交”按钮打开或关闭正交模式;二是用8功能键打 开或关闭正交模式。 目标捕捉目标捕捉 n目标捕捉(Object snap)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用户精确地 选择某些特定的点,即将十字光标线准确定位在已存在的实体特定点或 特定位置上。形象地说,若要以屏幕上两条直线的交点为起始点绘制直 线时,就要求能准确地把光标定位在这个交点上,仅靠视觉是很难做到 的。若利用交点捕捉功能,只需把交点置于捕捉选择框内,甚至置于选 择框附

7、近,便可准确地定位在该交点上,从而保证绘图的精度。 n对象捕捉方式 nAutoCAD 所提供的目标捕捉功能,均是针对捕捉图中的控制点而言 的。AutoCAD共有13种目标捕捉方式,常用的有7种。 n端点捕捉、中点捕捉、圆心捕捉、节点捕捉、象限点捕捉、交点捕捉 n插入点捕捉、垂足捕捉、切点捕捉、最近点捕捉、延伸交点捕捉 n平行捕捉、延伸线捕捉 设置目标捕捉功能设置目标捕捉功能 n在AutoCAD中有两种目标捕捉方式:一种是临时目标捕捉方式,另一 种是自动目标捕捉方式。 1. 临时目标捕捉方式临时目标捕捉方式 n临时目标捕捉方式对于在命令运行过程中选择单个特定点极为有用,当捕捉到一个点 后,目标捕

8、捉方式就自动关闭。因此,该方式是一次性的,即为临时性的。用户可用 以下方式在命令运行的过程中,启用临时目标捕捉方式: n(1) 使用对象捕捉工具条(Object snap) n(2) 使用快捷菜单 n(3) 使用标准工具栏中的“临时追踪点”按钮。 2.自动目标捕捉方式自动目标捕捉方式 n(1) 使用命令Osnap n(2) 使用下拉菜单 n(3) 使用状态行上的“对象捕捉”按钮 n(4) 自动捕捉设置 自动追踪(一)自动追踪(一) nAutoCAD 2000以上版本在自动追踪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它是建筑绘图过程中一个非常有用的绘图工具,不仅可以使 绘图更精确,而且能大大提高绘图的速度。自动

9、追踪可以帮 助用户按指定的角度或与其他对象的特定关系来确定点的位 置。打开自动追踪后,AutoCAD 将会自动显示临时辅助线 帮助用户在精确的位置和角度方向上创建对象。 n自动追踪包括两种追踪方式自动追踪包括两种追踪方式: n一、极轴自动追踪; n二、对象捕捉自动追踪。 自动追踪(二)自动追踪(二) n极轴自动追踪极轴自动追踪是按事先给定角度增量来追踪点。创建或修改对象时, 可以使用“极轴追踪”以显示由指定的极轴角度所定义的临时对齐路径。 例如,在下图中绘制一条从点 1 到点 2 的两个单位的直线,然后绘制 一条到点 3 的两个单位的直线,并与第一条直线成 45 度角。如果打开 了 45 度极

10、轴角增量,当光标跨过 0 度或 45 度角时,AutoCAD 将显示 对齐路径和工具栏提示。当光标从该角度移开时,对齐路径和工具栏提 示消失。用户可通过单击状态栏上的“极轴”按钮或按F10键切换角度 追踪的打开或关闭。 自动追踪(三)自动追踪(三) n对象捕捉追踪对象捕捉追踪使用对象捕捉追踪,可以沿着基于对象捕 捉点的对齐路径进行追踪。已获取的点将显示一个小加号 (+)。获取点之后,当在绘图路径上移动光标时,将显示相 对于获取点的水平、垂直或极轴对齐路径。 n在下图中,启用了“端点”对象捕捉。单击直线的起点 (1) 开始绘制直线,将光标移动到另一条直线的端点 (2) 处获取 该点,然后沿着水平

11、对齐路径移动光标,定位要绘制的直线 的端点 (3)。 自动追踪设置自动追踪设置 n“显示极轴追踪矢量(P)”控制是否显示角度追踪的辅助线。 n“显示全屏追踪矢量(F)”控制辅助线的显示方式。若选取该复选框,则 辅助线通过整个图形窗口;否则,辅助线只显示为从目标捕捉点到当前光 标位置。 n“显示自动追踪工具栏提示(K)”控制是否显示自动追踪提示。该提示显 示目标捕捉的类型、辅助线的角度以及从前一点到当前光标位置的距离。 n“自动(U)”控制是否要自动获取目标点。若选择该选项,则在按住Shift 键时,不拾取目标点。 n“用Shift键获取(Q)”若选择该复选框,则当光标通过目标捕捉时,只有 按住

12、Shift键才能拾取目标点。 n“靶区大小(Z)”用于控制靶框的大小。用鼠标按住滑动块左右拖动,就 可以改变靶框的大小。 查询图形属性查询图形属性 nAutoCAD提供的查询功能,可方便用户获取两点间的距离、图形的面积、 点的坐标以及实体的属性参数等。 n查询距离查询距离(DIST)(DIST)命令命令 n查询面积查询面积(AREA)(AREA)命令命令 n查询点坐标查询点坐标(ID)(ID)命令命令 n查询实体特性参数查询实体特性参数(LIST)(LIST)命令命令 n查询图形文件特性信息查询图形文件特性信息(STATUS)(STATUS)命令命令 查询距离查询距离(DIST)(DIST)命

13、令命令 n利用AutoCAD提供的距离查询命令,用户可查得任意两点之间的直线 距离、X坐标增量、Y坐标增量以及直线与X轴的夹角。 n1. 命令的启动命令的启动 n用户可通过下述三种方法启动查询距离(Dist)命令: n(1) 单击查询工具栏上或标准工具栏上的“距离”按钮。 n(2) 打开“工具(T)”下拉菜单,单击查询子菜单下的“距离(D)”选项。 n(3) 在命令行的“命令:”提示符后,键入Dist并按回车键。 n2. 命令的使用及说明命令的使用及说明 n当启动查询距离命令后,AutoCAD将显示如下的提示: n指定第一点: n指定第二点: n距离 = 424.2637,XY平面中倾角 =

14、15, 与XY平面的夹角 = 0 nX增量 = 408.9455, Y增量 = 112.9746, Z增量 = 0.0000 查询面积查询面积(AREA)(AREA)命令命令 n利用AutoCAD提供的面积查询命令,用户可查询由若干点所确定区域(或 由实体所围成区域)的面积和周长,同时还可对若干个区域的面积进行加 减运算。 n1. 命令的启动命令的启动 n用户可通过下述三种方法启动查询面积命令: n(1) 单击查询工具栏上或标准工具栏上的“面积”按钮。 n(2) 打开工具(T)下拉菜单,单击查询子菜单下的“面积(A)”选项。 n(3) 在命令行的“命令:”提示符后,键入Area并按回车键。 n

15、2. 命令的使用及说明命令的使用及说明 n当启动查询面积命令后,AutoCAD将显示如下的提示: n指定第一个角点或 对象(O)/加(A)/减(S): 查询面积查询面积(AREA)(AREA)命令命令 n【注【注】 n 该命令只能查询由圆、椭圆、矩形、正多边形、多段线、样条曲 线和面域等命令绘制的实体面积和周长,否则,AutoCAD将给出以下 警告信息: n选定的对象没有面积 n 对于线宽不为0的多段线,AutoCAD将以其中心线来计算面积和周 长; n 对于非封闭的多段线或样条曲线,AutoCAD将假设有一条直线连 接多段线或样条曲线的首尾,然后计算该封闭区域的面积,但周长并 不包括那条假设

16、的首尾端连线长度,即周长为多段线或样条曲线的实 际长度。 查询点坐标查询点坐标(ID)(ID)命令命令 n利用AutoCAD提供的查询点坐标(ID)命令,用户可查指定 点的坐标值。 n1. 命令的启动命令的启动 n用户可通过下述三种方法启动查询点的坐标命令: n(1) 单击查询工具栏(图6-9)上或标准工具栏(图6-10)上的“点坐标” 按钮。 n(2) 打开工具(T)下拉菜单,单击查询子菜单下点“坐标(I)”选项。 n(3) 在“命令:”提示符下,键入ID并按回车键。 n2. 命令的使用及说明命令的使用及说明 n当启动查询点坐标命令后,AutoCAD将显示如下的提示: n指定点:选择一点后显

17、示所选择点的坐标值如下: nX = 161.6930 Y = 222.3283 Z = 0.0000 查询实体特性参数查询实体特性参数(LIST)(LIST)命令命令 n利用AutoCAD提供的查询实体特性参数命令,用户可查询所选实体的特性参数,包括实体 的类型、所属图层以及空间特性等参数。 n1. 命令的启动 n用户可通过下述三种方法启动该查询命令: n(1) 单击查询工具栏上或标准工具栏上的“列表”按钮。 n(2) 打开工具(T)下拉菜单,单击查询子菜单下的“列表显示(L)”选项。 n(3) 在命令行的“命令:”提示符后,键入List并按回车键(缩写“LI”和“LS”)。 n2. 命令的使

18、用及说明 n当启动该命令后,AutoCAD将显示如下的提示: n选择对象:要求用户选择实体对象 n选择对象:找到 1 个 (AutoCAD报告选择实体对象个数),结束选择后,AutoCAD自动切换文本窗口, 并报告如下: nCIRCLE 图层: 0 n空间: 模型空间 n句柄 = 43 n圆心点,X= 161.6930 Y= 222.3283 Z= 0.0000 n半径 79.8354 n周长 501.6205 n面积 20023.5295 查询图形文件特性信息查询图形文件特性信息(STATUS)(STATUS)命令命令 n用户除了可查询实体目标的特征信息之外,AutoCAD还允许用户使用Status命令 查询当前图形文件的特性信息。 n1. 命令的启动命令的启动 n用户可通过下述两种方法启动特性信息(Status)查询命令: n(1) 打开“工具(T)”下拉菜单,单击查询子菜单下的“状态(S)”选项。 n(2) 在命令行的“命令:”提示符后,键入Status并按回车键。 n2. 命令的使用及说明命令的使用及说明 n当启动状态特性信息Status命令后,Au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