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题1燃烧和灭火1课时_第1页
第七章课题1燃烧和灭火1课时_第2页
第七章课题1燃烧和灭火1课时_第3页
第七章课题1燃烧和灭火1课时_第4页
第七章课题1燃烧和灭火1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燃烧与燃料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第一节 燃烧燃烧与与灭火灭火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 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 注意采取安全措施。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 物的安全知识物

2、的安全知识 奥运圣火从其发祥地希腊奥运圣火从其发祥地希腊 传遍全世界的五大洲。传遍全世界的五大洲。 运载神州七号的火箭顺利升空运载神州七号的火箭顺利升空 快乐的篝火晚会快乐的篝火晚会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通过实验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问题的能力,以及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 的能力;的能力; “火火”是指物质是指物质燃燃 烧烧时发出的时发出的光和焰。光和焰。 事例事例观察到的现象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红磷的燃烧红

3、磷的燃烧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 固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放出大量的热 事例事例观察到的现象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一、燃烧的定义一、燃烧的定义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可燃物 跟空气中的跟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生的一种 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氧化反 应应。 (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提提 出出 问问 题题】: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 物质燃烧究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物质燃烧究竟需要满足

4、什么条件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 猜想猜想1: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 猜想猜想2:可燃物需要和氧气接触;:可燃物需要和氧气接触; 猜想猜想3:可燃物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可燃物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器材:探究实验器材: 酒精灯酒精灯 烧杯烧杯 蜡烛蜡烛 木条木条 石头石头 煤块煤块 水水 酒精酒精 纸张纸张 火柴火柴 蒸发皿蒸发皿 (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猜想,根据学生猜想, 确定实验探究方案,学生分组实验确定实验探究方案,学生分组实验 1 1、实验一:用镊子分别夹取木条和石头,放到酒、实验一:用镊

5、子分别夹取木条和石头,放到酒 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 2 2、实验二: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用烧杯、实验二: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用烧杯 罩住,观察实验现象罩住,观察实验现象 3 3、实验三、实验三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比较点燃的难易比较点燃的难易 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结论 实验实验 一一 木条燃烧起来,而石木条燃烧起来,而石 头不能燃烧。头不能燃烧。 木条易燃,石头不能燃烧,木条易燃,石头不能燃烧, 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 需要需要可燃性可燃性 实验实验 二二 用

6、烧杯罩住的蜡烛慢用烧杯罩住的蜡烛慢 慢熄灭,另一支蜡烛慢熄灭,另一支蜡烛 正常燃烧。正常燃烧。 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 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 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 条件之二就是需要有条件之二就是需要有充足充足 的氧气的氧气 实验实验 三三 小木条很快就被点燃小木条很快就被点燃 小煤块没有明显的变小煤块没有明显的变 化化 小木条和煤块的着火点不小木条和煤块的着火点不 同,小木条的着火点较煤同,小木条的着火点较煤 块的低,所以燃烧的条件块的低,所以燃烧的条件 之三就是温度要达到之三就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着火 点点 (1)物质具有可燃

7、性)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 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创新设计加深理解(三)创新设计加深理解 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这三个条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这三个条 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 下面我们用实验方法来探究。下面我们用实验方法来探究。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白磷放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白磷放 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

8、左端 放少量白磷,右端放一小块红磷放少量白磷,右端放一小块红磷 。 白磷白磷 红红 磷磷 白白 磷磷 铜铜 片片 热水热水 (90 ) 物质物质具备的具备的 条件条件 现象现象 1铜片上铜片上 的白磷的白磷 可燃物可燃物 温度温度 氧气氧气 2水中的水中的 白磷白磷 3铜片上铜片上 的红磷的红磷 可燃物可燃物 温度温度 可燃物可燃物 氧气氧气 提示:红磷的着火红磷的着火 点为点为240度左右,而度左右,而 白磷的着火点只有白磷的着火点只有 40度左右度左右 物质物质具备的具备的 条件条件 现现 象象 1铜片上铜片上 的白磷的白磷 2水中的水中的 白磷白磷 3铜片上铜片上 的红磷的红磷 可燃物可

9、燃物 温度温度 氧气氧气 可燃物可燃物 温度温度 可燃物可燃物 氧气氧气 白磷白磷 红红 磷磷 白磷白磷 铜片铜片 热水热水 (90) 燃烧需燃烧需 要要氧气氧气 燃烧需燃烧需 要要温度温度 通常状况下一些可燃物的着通常状况下一些可燃物的着 火点火点 物质物质 着火点着火点/ 白磷白磷 40 红磷红磷 240 木材木材 250-330 乙醇乙醇 558 无烟煤无烟煤 700-750 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 就是着火点。就是着火点。 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固有属性,不同物质,不同物质 的着火点是不同的。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思

10、考:热水中的白磷怎样才能燃烧起来? 氧气氧气 热水热水 白磷白磷 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 氧氧 气气 可燃物可燃物 着火点着火点 三者必须三者必须 同时具备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缺一不可 三、促进燃烧的方法 1.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方法: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氧气的浓度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 讨论: 若可燃物急速的燃烧,并且发生一个若可燃物急速的燃烧,并且发生一个 有限的空间内,情况会怎样?有限的空间内,情况会怎样? 你知道有那些爆炸现象吗? 1、鞭炮 2、轮胎 3、气球 4、炸弹 5、煤气罐 - - - - - -

11、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2.爆炸的原因: 思考:思考: 火药平摊在铁板上,点燃能否发生火药平摊在铁板上,点燃能否发生 爆炸?为什么?爆炸?为什么? .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产生急速的燃烧产生急速的燃烧 .在有限的空间内在有限的空间内 实验: 现象:开始平静的燃烧开始平静的燃烧 而后猛烈爆炸而后猛烈爆炸 问题: 是不是只要是不是只要 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都会发生爆炸?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都会发生爆炸? 应用: 点燃可燃性气体点燃可燃性气体 前应验纯!前应验纯! 方法如图方法如图 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 知识知识 1.由物理膨

12、胀导致的爆炸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3.核物理爆炸核物理爆炸 爆炸的爆炸的 类型类型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急剧的燃烧, 所释放的能量使产生的气体迅速膨胀而所释放的能量使产生的气体迅速膨胀而 引起了爆炸。引起了爆炸。 爆炸的条件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内急剧的燃烧有限空间内急剧的燃烧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或或 氧气浓度较高氧气浓度较高 v1.联系生活联系生活 思考问题思考问题 v 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气炉熄灭?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气炉熄灭? v 油锅着火了,怎么熄灭?油锅着火了,怎么熄

13、灭? v 家具厂发生火灾又如何扑灭呢?家具厂发生火灾又如何扑灭呢? v2.模拟火灾现场模拟火灾现场 亲身体验亲身体验 v (1).请各小组用多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请各小组用多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 场面,用老师提供的各种灭火材料(水、细场面,用老师提供的各种灭火材料(水、细 砂、湿抹布、扇子、剪刀、烧杯等),开砂、湿抹布、扇子、剪刀、烧杯等),开 动你们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尽可能展示出动你们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尽可能展示出 你们的灭火方法,并说明你们的灭火原理。你们的灭火方法,并说明你们的灭火原理。 v “盖盖”、“沙子沙子”、“罩罩”、. v “吹吹”、“水水” v “剪断蜡烛剪断蜡烛” 使可

14、燃物与氧气隔离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清除可燃物清除可燃物 你能用一句话归纳出灭你能用一句话归纳出灭 火与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火与燃烧条件之间的关 系吗?系吗? 灭火就是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破坏燃烧的条件 v燃烧的条件是燃烧的条件是 v1、物质具有可燃性、物质具有可燃性 v2、与氧气充分接触、与氧气充分接触 v3、温度达到着火点、温度达到着火点 v(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 1隔离可燃物隔离可燃物 2 2隔绝氧气隔绝氧气 3 3降温到该物质的降温到该物质的 着火点以下。着火点以下。 (满足一个条件即可灭火)

15、(满足一个条件即可灭火) 对比法 浇水灭火浇水灭火 盖上锅盖灭火盖上锅盖灭火 草垛远离房屋避火草垛远离房屋避火 它们灭它们灭 火的原火的原 理是什理是什 么?么? 隔绝空气隔绝空气 降低温度降低温度 隔离可燃物隔离可燃物 逃生常识逃生常识 多识一点多识一点 着火部位着火部位 请告知:请告知: 详细地址详细地址 火源种类火源种类 燃烧状况燃烧状况 房房 屋屋 灭灭 火火 时时 的的 注注 意意 事事 项项 请用请用“燃烧和灭火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的化学知识 解释下面的成语?解释下面的成语? 【游戏问答游戏问答】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 北齐魏收北齐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闻为侯景判移梁朝闻: “抽薪止沸,

16、剪草除根。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答案:答案: 采用隔断可燃物的方法来灭火采用隔断可燃物的方法来灭火 火上浇油火上浇油 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 答案:答案: 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加剧烈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加剧烈 煽风点火煽风点火 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 答案:答案: 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抱薪救火抱薪救火 出处出处史记史记魏世家魏世家:“譬犹譬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 结

17、果使灾祸反而扩大。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答案:答案: 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加剧烈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加剧烈 杯水车薪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比喻无济于事。 答案:答案: 不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不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 着火点以下着火点以下 课题课题1 1:燃烧和灭火小结:燃烧和灭火小结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 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燃烧 灭火灭火 原理原理 1 1、可燃物、可燃物 2 2、氧气、氧气( (或空气或空气) ) 3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最

18、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也叫着火点) ) 1.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2.隔绝氧气隔绝氧气( (或空气或空气) ) 3.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2.燃烧的燃烧的 条件:条件: 1.1.燃烧的定义燃烧的定义: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 1、下列促进燃烧的方法不合理的是(下列促进燃烧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 A、烧锅炉是将煤加工成粉末,并用鼓风机、烧锅炉是将煤加工成粉末,并用鼓风机 不断往锅炉内鼓入空气不断往锅炉内鼓入空气 B B、烧柴时把柴棍支起来、烧柴时把柴棍支起来 C C、增加柴草的用量、增加柴草的用量 D D、设法提高氧气的含量、设法提高氧气的含量 C 达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