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1页
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2页
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3页
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4页
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数学必修 5 1.1.2 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解析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 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3、在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中,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比较证明余弦定 理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4、能用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 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通过前一节正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已能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已知

2、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 他的边和角。而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另一边和另两个角的问题上,学生产生 了认知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他们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另一种定量关系。所以,教学的 重点应放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上。2、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比较单一,对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也比较单 一,而本节的教学难点就在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 转化多角度地对余弦定理进行证明,从而突破这一难点。3、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生在解三角形中,如何适当地选择定理以达到 更有效地解题,也是本节内容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求某一个角

3、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 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时,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理解两种方法的利弊之处,从而更有 效地解题。三、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上,所以本节中复杂的计算借助计算器来完成。当使用计算器时,约定当计算器所得的三角函数值 是准确数时用等号,当取其近似值时,相应的运算采用约等号。但一般的代数运算结果 按通常的运算规则,是近似值时用约等号。四、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基本流程: 从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问题, 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 表示第三条边。 余弦定理的证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余弦定理的证明,或引导学生自己 探索获得

4、定理的证明。 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2、教学情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1:现有卷尺和测角仪两种工具,请你设 计合理的方案,来测量学校生物岛边界上两点的最 大距离(如图1所示,图中AB的长度)。【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师生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方案尝试解决。学生1方案1:如果卷尺足够长的话,可以在岛对岸小路上取D一点C (如图2),用卷尺量出AC和BC的长,用测 角仪测出/ ACB的大小,那么 ABC的大小就可以 确定了。感觉似乎在 ABC中已知AC BC的长及夹 角C的

5、大小,可以求AB的长了。其他学生有异议,若卷尺没有足够长呢学生2方案2:在岛对岸可以取C D两点(如图3),用卷尺量出CD的长,再用 测角仪测出图中/ 1、/ 2、/ 3、/ 4的大小。在 ACD中,已知/ ACD / ADC及CD 可以用正弦定理求 AC同理在 BCD中,用正弦定理求出BG那么在 ABC中,已知AC BC及/ ACB似乎可以求AB的长了。教师:两种方案归根到底都是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能否也象 正弦定理那样,寻找它们之间的某种定量关系【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求异探新,证明定理问题2:在厶ABC中,/ C = 90。,

6、则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 c2=a2+b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简单入手,从而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用已有的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 究这一问题,从而寻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学生3:在厶ABC中,如图4,过C作CDLAB,垂足为D。在 Rt ACD中, AD=bsin/ 1,CD= bcos / 1;在 Rt BCD中, BD=asin/ 2, CD=acos / 2; c2=(AD+BD) 2=b2-CD+a2-CD+2AD BD=a2 b2 2abcos 1 cos 2 2absin 1 sin 22 2=a b 2abcos(

7、12)2 2a b 2abcosC学生4:如图5,过A作AD丄BC,垂足为Do贝U: c2 AD2 BD2b2 CD2 (a CD)2a2 b2 2a CDa2 b2 2abcosC学生 5:如图 5, AD = bsinC , CD = bcosC, c2 = (bsinC) 2+ (a- bcosC ) 2 = a2 +b2-2abcosC类似地可以证明 b2 = a2 +c2-2accosB , c2 = a2+b2-2abcosC。图4图5教师总结:以上的证明都是把斜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化一般为特殊,再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并且进一步指出以上的证明还不严密,还要分/C为钝角或直角

8、时,同样都可以得出以上结论,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一余弦定理。【设计意图】:首先肯定学生成果,进一步的追问以上思路是否完整,可以使学生 的思维更加严密。师生活动:得出了余弦定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证明余弦定理教师:在前面学习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种,我们用向量法比较简便地证明了正弦定 理,那么在余弦定理的证明中,你会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图6学生6:如图6,uu r uu r uu r记Ab c, CB a, CA bruuuruurrr2r2rrab2abcosC(C2 (a b)222rr

9、ab2ab2 2 2cab 2abcosC则cABCBCAab教师:以上的证明避免了讨论/ C是锐角、钝角或直角,思路简洁明了,过程简单, 体现了向量工具的作用。又向量可以用坐标表示,AB长度又可以联系到平面内两点间的 距离公式,你会有什么启发【设计意图】:由向量又联想到坐标,引导学生从直角坐标中用解析法证明定理学生7:如图7,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厶ABC中, AC= b, BC = a .且 A (b,0), B (acosC, asinC),C (0,0),则 c2 AB2 (a cosC b)2 (a s in C)2a2 b2 2ab cosC【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平面几何知识、向量法、

10、解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证明余弦定 理,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 生思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运用定理,解决问题让学生观察余弦定理及推论的构成形式,思考用余弦定理及推论可以解决那些类型 的三角形问题。例 1:在 ABC中,已知 a = 2,b = 3,/ C = 60 ,求边 c。在 ABC中,已知 a = 7,b = 3,c = 5,求 A B Co【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及推论解决两类最基本问题,既已知三角形 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内角。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余弦定理的证明,从平面几何、向量、坐标等各个不同的方面 进行探究,得出的余弦定理无论在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中都成立,勾股定理也只不过是它 的特例。所以它很“完美”,从式子上又可以看出其具“简捷、和谐、对称”的美,其 变式即推论也很协调。【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数学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造化之神奇,学生 可以兴趣盎然地掌握公式特征、结构及其他变式。 作业第1题: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设计意图】:继续要求学生扩宽思路,用正弦定理把余弦定理中的边都转化成角, 然后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推导证明。而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