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_第1页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_第2页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_第3页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_第4页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复习3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2、。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_,_”一脉相承。(2分)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1 / 11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

3、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

4、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九、(2013安徽卷)参考答案:8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9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4分)十、(2013浙江卷)参考答案:2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2分)22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

5、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5分)十一、(2013江西卷)(8分)参考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2分)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6分)十二、(2013福建卷)参考答案:(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6、(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分)(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分)诗歌鉴赏“晕”是指冷月还是指残烛发表时间:2013-10-28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第二大题中的诗词鉴赏题型为阅读两首诗回答问题。其中之一是金朝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此诗如下: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试卷第一题是关于诗中诗人的心境,答案说“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

7、枝,凄冷袭人。”第二题是关于第一句的修辞手法,答案说“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先看第一题的答案。“冷月(晕)”和“秋雨”在古诗里是常见的描写孤独心境的元素,如李白长相思其一诗中:“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再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但是,根据气象学知识,下雨时是看不见月亮的,也就是说“雨”和“月”不能同时出现。所以“冷月残烛,秋雨寒枝”不符合常识。再看第二题答案明确说“晕”是借代月亮,并说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雨声在深竹”。辞海

8、(第六版)也说:“晕常是坏天气出现前的征兆,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谚语。苏洵辨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东汉许慎说文新附说:“晕,日月气也。”西汉史记说:“日月晕适,云风,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可见,从古到今,“月晕(月亮光环)”是预示有风而不是有雨,所以“晕”不能引出“雨声在深竹”。高考语文答案应当具有权威性和严谨性,但以上两个答案却出现了违背科学常识的错误,很不严谨。究其原因都是把“晕”理解为月亮,即答案所说借“晕”代“月”,这就使“冷月”和“雨声”作为古诗画面同时出现,这明显与气象常识不符。众所周知,由于云层厚时特别是下雨时是不会出月亮的,在古诗里也极少把“月”“雨”同时

9、出现,而例外是白居易长恨歌诗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但那是在描写状态而非画面。难道是作者写作此诗时出现了疏忽?作者赵秉文作为金末“文士领袖”,主长文坛四十年,“历五朝,官六卿”。元好问称他“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大诗,则沉郁顿挫学阮嗣宗,真淳简淡学陶渊明”。此诗是赵秉文对唐朝韦应物(韦苏州)秋斋独宿诗的唱和之作,这首小诗精绝之处在于前两句“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但怎么会出现这种“冷月”和“雨声”同时出现的错误呢?难道“冷晕”还有其他更为合理的释义?查阅王力古汉语词典和辞海均说“引申为光影、色泽四周模糊的部分。”而诗中此句正好有“残烛”一词,可以据此探究设想“

10、晕”与“烛”是否有一定关联,是否可以理解为“灯晕”。根据这一线索查阅唐朝韩愈宿龙宫滩“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可见“灯”可以“生晕”,那么“烛”也可以“生晕”。所以“冷晕侵残烛”的意思是“残烛”形成“灯晕”。再来看“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整句话是描述残烛听雨和孤灯湿竹的凄冷景象,这也是我国古诗里非常唯美的符号。有趣的是查阅全唐诗时发现这两个意境也经常在古诗出现,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再如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中:“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所以,此诗中的“晕”应当理解为“

11、残烛”的灯晕,而不是“冷月”的月晕。据此,我们可以尝试如何使高考答案更加合情合理、知情达意。更改如下:第一题关于诗人的心境,答案可改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室内残烛冷晕,室外秋雨湿竹,看到夜鸟触景生情。”第二题关于第一句的修辞,答案可以说“此句修辞手法为拟人,以灯晕入侵包围残烛来反衬天涯孤客满目夜雨湿竹的单调凄凉。晕配以冷,突出寒意。”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词鉴赏题型是传承我国宝贵诗词艺术瑰宝的重要考察形式,其答案应当极其严谨,符合科学常识和文学规律。“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为我们以后语文教学和应试敲响了警钟。(任国征)辛弃疾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审美赏析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就是一首

12、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于是而作此词。全词如下: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上片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词人首先写道:“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长恨”即无尽的痛恨。这里,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

13、开篇,首先提出了“恨”,而且是“长恨”,还要“复”(即不停,一个接一个)。这样,首先把我们带进了当时的社会之中。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是“长恨”呢?在饯别席上,把这“长恨”“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这里,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上句的“长恨”和下句的“短歌”相对,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接

14、着写道:“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这里,词人合用了两个典故。上句“为我楚舞”源于据史记留侯世家。据记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 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意思是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下一句“听我楚狂声”源于论语微子篇。据记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其中,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

15、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这里,词人用借用了屈原的离骚中的诗句。“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与屈原的诗句比较,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秋菊更餐英”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在屈原的诗中,“兰”和“蕙”都是香草。“滋兰”和“树蕙”在诗歌中就是培植香草,以此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和“餐英”在诗歌中就是饮食的芳洁,以此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借以表

16、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我们知道,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辛弃疾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接着写道:“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词人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

17、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下片首先写道:“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这三句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其实也是心中不平的牢骚之气。辛弃疾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那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接着辛弃疾写到:“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里

18、,说出了“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所以,词人写道:“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写惜别。这里用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最后写道:“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这里,又引用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一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得:“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加上 “不慕荣利”。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

19、,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二是列子黄帝篇中所记载的故事。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不但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而且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在艺术上,首先,典故的运用,不但含蓄,而且增强抒情效果。其次,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但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提高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再次,情感变化起伏,层层推进,提高了表达效果。(在分析此词时,大量参阅相关资料,在此说明。)楚狂接舆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原名:陆接舆,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在论语微子

20、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在庄子人间世亦有类似记载。唐李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论语微子中的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后世影响楚狂接舆歌年代:【先秦】 作者:【先秦无名】 体裁:【乐府】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也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表达什么主题叙述作者为了跟腐败和贵族势力作长期地、不懈地斗争,必须放眼未来为国家培养一批治国良才,希望他们健康地成长,在需要他们的时候委以重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两句的解释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离骚中多用香草比喻君子的志行,饮露是表示自己不与世同污,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菊本高洁,秋菊落英也是本此。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如何精确的翻译?出处是哪里?翻译: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屈原 渔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