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八章 病性辨证 v 概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表现各种症 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辨别病性的辨证方法。 v 病性是指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 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也称为病因。 v 内容:包括六淫、气血、津液、阴阳、七情等 证候。 v 意义:是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的辨识,可直接 指导立法,处方和治疗。亦为脏腑等其他辨证打下 基础。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v一、风淫证 v1、概念: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 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符合风性 特征的证候。 v2、病因:外感风邪 v3、临床表现: v (1)风邪袭表: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 缓,或有鼻
2、塞,清涕、喷嚏,咽喉疼痛,咳嗽等症。 v (2)风犯皮肤:皮肤瘙痒,丘疹,病癳。 v (3)风袭经络:肌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 v (4)风湿流窜关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 v (5)风水束肺:突然面部浮肿。 v4、常见证型 v 风寒、风热、风火、风湿、风痰、风水、 风毒等证。 v5、审证要点:微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 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 面睑浮肿。 二、寒淫证 v1、概念: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 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 主要表现的证候。 v2、病因: v(1)淋雨,下水,衣单,露宿感受寒邪。 v(2)嗜食生冷食物。 v3、特点:起病急,病势较
3、剧。 v4、分类:伤寒,中寒。 v5、临床表现: v(1)伤寒证:又名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 表,太阳表实证。 v 病机:寒伤卫阳。 v 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 塞流清涕,口不渴,咳嗽,气喘,痰白清稀, 舌苔白,脉浮紧。 (2)中寒证 v 病机:寒邪内侵,损伤阳气。 v 表现: v 寒邪客肺:咳嗽,哮喘,咯白痰。 v 寒滞胃肠: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v 寒滞肝脉:肢体厥冷,拘急,无汗,肢体踡卧。 v 津液未伤:口淡不渴,面色白或青,小便清长。 v 舌脉:舌苔白,脉沉紧,沉迟,沉弦有力,或伏。 v6、常见证型 v (1)病位:寒邪客肺,寒滞胃肠,寒滞 肝脉,寒凝心脉,寒凝胞宫
4、。 v (2)病因:风寒,寒湿,凉燥,寒痰, 寒饮,寒凝气滞,寒凝血瘀,寒伤阳气 虚寒,亡阳。 v7、审证要点: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 原因,寒冷。 三、暑淫证 v1、概念:感受暑热之邪,耗伤津液,以发热 口渴、神疲气短、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 黄干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v暑证有严格的季节性,与火热证不同: v (1)传变快,多见气分证。 v (2)发热高。 v (3)易闭心神。 v2、病因:感受暑邪。 3、临床表现 v(1)暑伤气阴: v 恶热,汗出暑热升散。 v 气短神疲,肢体困倦耗气。 v 口渴喜饮,小便短黄伤阴。 v 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v(2)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5、气喘。 v(3)暑闭心神:卒然昏倒,昏迷。 v(4)引动肝风:惊厥,抽搐。 v4、常见证型; v 暑湿袭表,暑伤津气,暑闭气机, v 暑闭心神,暑热动风。 v5、审证要点: v 发热,口渴,汗出,神疲,尿黄。 四、湿淫证 v1、概念:外感湿邪,或体内水液失常而形成 湿浊,阻遏气机及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 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腻脉濡为主要表 现的病证。 v2、病因: v (1)外感湿邪(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 受雾露)。 v (2)内生湿邪,脾失健运,病理产物。 v3、临床表现 v (1)湿郁肌表:头重如裹,嗜睡,身体困 重,肢体关节、肌肉酸痛,皮肤湿疹、瘙痒, 面色晦垢。 v (2)湿伤脾
6、胃: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 呆,恶心,大便溏稀,小便浑浊,带下量多, 舌苔滑腻,脉多濡缓或细。 v4、常见证型: v (1)病位:湿遏卫表,湿凝筋骨,湿痰犯 头,湿困脾阳,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肠道 湿热,膀胱湿热,湿热下注。 v (2)病因:风湿,暑湿,水湿,痰湿,湿 毒证。 v5、审证要点:困重,酸楚,痞闷,腻浊。 五、燥淫证 v1、概念:感受燥邪,耗伤津液,以皮肤、口 鼻、咽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v 外燥证:感受外界燥邪,多见于秋季。 v 内燥证:疾病过程中,血虚,阴津亏损 致机体失润而表现为干燥的证候。 v2、病因: v 感受外界燥邪,多见于秋季。 v 初秋气温为温燥,深秋气凉为凉
7、燥。 v 特点: v (1)皮肤,清窍,肺系干燥症状为主。 v (2)口渴,尿少,便结等津液亏少症。 v3、临床表现 v (1)燥伤皮肤: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 v (2)燥伤清窍:口唇、鼻孔、咽喉干燥。 v (3)燥邪犯肺:干咳少痰,痰黏难咯。 v (4)津液亏少:口渴饮水,小便短黄,大便干 燥,舌苔干燥,脉浮。 v (5)燥证分为凉燥、温燥。 v 凉燥:深秋近冬,似风寒表证。 v 温燥:初秋夏末,似风热表证。 v4、审证要点:秋季或干燥环境,干燥症状。 六、火热证 v1、概念:感受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以发热 口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 黄而干、脉数或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8、v 实热证:外感火热等邪气所引起的证候。 v 虚热证:阴虚生内热所引起的证候。 v2、病因: v (1)外感阳热邪气,如高温劳作,感受温 热,火热烧灼,过食辛辣温热。 v (2)寒湿等邪郁而化热。 v (3)情志过极化火。 v (4)脏腑气机过旺。 v 特点:新病较急,病情较剧。 v4、临床表现: v(1)热炽炎上:发热恶热,面赤,烦躁,汗多。 v(2)热盛伤津:口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秘 结。 v(3)热扰心神:神昏,谵语、惊厥、操抽搐。 v(4)热迫血行: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v 舌红绛,苔黄或灰黑干燥, v 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 v4、发展趋势: v(1)热盛伤阴可致伤津耗
9、液,亡阴。 v(2)热迫血行而致各种出血。 v(3)热盛血壅,血败肉腐而成痈肿,溃烂, 脓液。 v(4)热极生风,热扰热闭心神。 v5、常见类型 v(1)病位:风热犯表证,肺热炽盛证,心火亢盛, 胃热炽盛,热扰胸膈,肠热腑实,肝火上炎,肝火 犯肺,热闭心包,火毒入脉,热入营血,热(火) 毒壅聚肌肤证。 v(2)病因:风热,风火,湿热,暑热,温燥,火 毒,瘀热,痰热,热饮证。 v(3)温病辨证: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证。 v7、审证要点: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 绛,苔黄干,脉数有力。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v一、阳虚证 v1、概念:指体内阳气亏损,失却温煦、推动、蒸 腾、气化等作用,以
10、畏寒肢凉为主要现的虚寒证候。 v 性质:虚证,寒证。 v2、病因: v 久病。 气虚发展。 v 久居寒凉。 过服苦寒。 v 命门火衰。 v3、临床表现 v 症状: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淡白, 自汗,浮肿。小便清长(或尿少),大便溏薄。 v 舌象:舌淡胖,苔白滑。 v 脉象:沉迟(或细数)无力。 v4、证候分析 v 失于温煦:畏寒肢冷,自汗。 v 津液未伤: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v 气化不行:渴喜热饮,尿少浮肿,舌淡胖嫩,面色淡白。 v 寒主收引:脉沉迟无力。 v5、常见证型: v 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胃阳虚证,肾阳虚证,胞宫虚 寒(精室),虚阳浮越证。 v6、发展趋势:
11、 v 阳虚兼气虚阳气亏虚证。 v 阳虚兼外感表里虚寒。 v 阳虚兼阴虚阴阳两虚。 v 阳虚兼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证。 v 阳虚兼水泛阳虚水肿。 v 阳虚兼痰饮寒痰凝滞。 v7、审证要点:病体虚弱,畏寒肢凉,小便清长,面白,舌 淡。 二、阴虚证 v1、概念: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无以 制阳,失于滋润,濡养,以咽干、五心烦热、 脉细数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v 性质:虚证、热证。 v2、病因: v 热病后期。 杂病日久。 v 五志过极。 房事不节。 v 过服温燥。 v3、临床表现 v 症状: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颧红, 潮热,盗汗,小便黄短,大便干结。 v 舌象:舌红少苔少津。 v 脉象
12、:细数。 v 4、证候分析 v 津亏失滋: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黄, 大便干结。 v 虚热内生: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舌红 少苔,脉细数。 v5、常见证型: v 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 肝阴虚证,肾阴虚证。 v6、鉴别:证共同点均有伤津表现均有热象 v 阴亏 阴虚 v 病程 前期 后期 v 脏腑 肺,胃,膀胱,大肠 心,肝,肾 v 热象 邪热 虚热 v 症状 七干 阴虚内热 v6、发展趋势 v 阴虚兼气虚气阴两虚证。 v 阴虚兼血虚阴血亏虚证。 v 阴虚兼阳虚阴阳两虚证。 v 阴虚兼阳亢阴虚阳亢证。 v 阴虚兼精亏阴精亏虚证。 v 阴虚兼津亏阴津亏虚证,阴虚燥热证。
13、v 阴虚阳虚,亡阴。 v 阴虚兼动风阴虚生风证 v 阴虚兼气滞阴虚气滞证 v 阴虚兼血瘀阴虚血瘀证 v 阴虚兼水停阴虚水肿证 v7、审证要点:病体久弱,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亡阳 v1、概念: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以冷汗、肢 厥、面白、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v2、病因: v(1)阳虚进一步发展而成,亦可阳气暴伤。 v(2)大汗,失精,大失血,阳随阴脱而成。 v(3)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痰瘀阻塞,阳气 暴脱。 v3、临床表现: v 症状: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 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 v 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v4、证候分析: v 阳失温煦:手足厥
14、冷,肌肤不温。 v 神情淡漠,呼吸微弱。 v 阳失固摄:冷汗淋漓,汗质稀淡。 v 阳失推动:面色淡白,舌淡,脉微欲绝。 v5、常见证候: v 心肾阳虚,进一步可伤阴,阴阳两亡。 v6、审证要点: v 四肢厥冷,面白苍白, v 冷汗淋漓,气息微弱, v 脉微欲绝。 四、亡阴证 v1、概念:指体内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以身 灼烦渴、唇焦面赤、脉数疾、汗出如油为主 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v2、病因: v(1)久病阴亏进一步发展而成。 v(2)大热、大吐、大泻、大汗,严重烧伤, 阴液暴失。 v3、临床表现: v 症状: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 温,恶热,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 面赤颧红,呼吸
15、急促,小便极少。 v 舌象:舌红干燥。 v 脉象:细数疾。 v4、证候分析: v 火热内炽:恶热,身灼肢温,面赤颧红, 虚烦躁扰,呼吸急促。 v 热迫汗出: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 v 热盛伤津: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 少,唇舌干燥。 v 热迫血行:脉细数疾。 v5、常见证候 v 心、肝、肾亡阴。 v 亡阴进一步引起亡阳。 v6、审证要点:身热烦渴,唇焦面赤, 脉数疾,汗出如油。 7、亡阳与亡阴的鉴别 v 鉴别 亡阴 亡阳 v 汗液 汗热而黏,味咸 冷汗清稀,味淡 v 寒热 身热恶热 身冷畏寒 v 四肢 温和 厥逆 v 面色 红赤颧红 苍白 v 气息 息粗 微弱 v 口渴 口渴饮冷 不渴或
16、欲热饮 v 舌象 唇舌干燥 舌淡白润 v 脉象 脉细数疾 脉微欲绝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v 概 说 v 概念:气血辨证是分析,判断有无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 的辨证方法。 v 分类: v 1、虚证 v 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v 血虚血脱。 v 2、实证 v 气分气滞,气逆,气闭。 v 血分血瘀,血寒,血热。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v (1)概念:元气不足,气的功能减退,脏 腑机能活动减弱,以气短、乏力、神疲、脉 虚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v (2)病因:、久病重病。、劳累过度 (元气耗损)。、先天不足。、后天失 养(生化不足)。、老年体弱(元气自 虚)。 v(3)临床表现:少气懒言,气短声
17、低,精神疲惫, 体倦乏力,头晕、自汗、动则诸证加剧。 v 舌象:淡嫩。 v 脉象:脉虚。 v(4)证候分析: v 机能衰退:少气懒言,声低气短,神疲乏力。 v 清气不升:头晕目眩。 v 卫外不固:自汗。 v 动则耗气:活动后诸症加剧。 v 舌淡嫩,苔白,脉虚弱。 v(5)常见证型: v 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胃气虚,肝胆气虚,肾气 虚。 v 脏腑兼证:心肺气虚,脾胃气虚。 v(6)发展趋势: v 生化不足营亏,血虚、阳虚。 v 气化失调生湿、生痰、水气泛滥。 v 推动无力气滞、血瘀。 v 卫外不固反复感冒。 v 此外,易引起食积、虫积等。 v(5)审证要点: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18、全 身软弱无力为特点。 2、气陷证 v(1)概念: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 以自觉气坠,或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 证候。 v(2)病因: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成。 v(3)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 坠胀,大便溏稀,形体消瘦,内脏下垂,脱 肛,阴挺。 v(4)证候分析: v 气不升清:头晕眼花,气短疲乏。 v 清气下陷:脘腹坠胀,大便溏稀。 v 内脏下移:内脏下垂,脱肛,阴挺。 v(6)常见证型:脾气下陷。 v(5)审证要点:以体弱而瘦,气短、气坠、 脏器下垂症为主。 3、气不固证 v(1)概念:气虚失其固摄,以大便、小便、 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虚弱 证候。 v(2)
19、病因:同气虚证。 v(3)临床表现:气短,神疲,面白,自汗不 止,流涎不止,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 大便滑脱失禁,崩漏,滑胎,小产,遗精, 滑精,早泄。 v(4)证候分析: v 气少失养:气短,神疲,面白。 v 卫表不固:自汗不止,易感外邪。 v 脾气不固:流涎不止。 v 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滑泻,崩漏 滑胎。 v(5)审证要点:病体虚弱,疲乏,气短,脉 虚及自汗或二便、经、精等不固。 4、气脱证 v(1)概念:指元气亏虚已极,急骤外泄,以气息 微弱、汗出不止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v(2)病因: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大失血。 v(3)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 口开目合,全身
20、瘫软,神识朦胧,二便失禁,面色 苍白,口唇青紫。 v 舌象:舌淡,舌苔白润。 v 脉象:脉微。 v(4)证候分析: v 肺气欲脱: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 止。 v 心神欲脱: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识 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v 舌质淡白,苔白润,脉微欲绝。 v(4)鉴别诊断: 气脱与亡阳 v 共同点: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神志昏迷,脉微欲绝。 v 不同点: v 气脱证:以气息微弱为主,兼口开目合,手撒遗尿。 v 亡阳证:以四肢厥冷为主。 v 气虚可与血虚、阳虚、阴虚、津亏等虚证相兼。 v 气血两虚证。 v 气阴两虚证。 v 阳气亏虚证。 v 津气亏虚证。 v(5)审证要点:病势危
21、重,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细。 二、血虚类证 v包括血虚 v 血脱。 1、血虚证 v(1)概念: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 组织,以面、睑、唇、舌色白,脉细为主要 表现的证候。 v(2)病因: v 失血过多,生血不足;久病、大病之 后;劳神太过;虫积肠道。 v 生化不足:脾胃虚弱;其它脏腑功能 减退;瘀血阻络。 v(3)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眼 睑、唇、舌质、爪甲颜色淡白,头昏眼 花,两目干涩,心悸,失眠,多梦,健 忘,月经量少,色淡,衍期,经闭。 v 舌质:淡白。 v 脉象:脉细无力。 v(4)证候分析: v 头面失养: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昏眼花,眼睑、 唇、舌质颜色淡白,两目干涩。
22、v 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v 经脉失养:手足麻木,爪甲淡白,皮肤干涩。 v 冲任失养:月经量少,色淡,衍期,经闭。 v 舌质淡白,脉细无力。 v(5)常见证型: v 心血虚,肝血虚。 v 血虚肠燥,血燥生风。 v 血虚与气虚、阴虚、血瘀并存。 v 气血两虚,阴血亏虚,血虚挟瘀。 v (6)审证要点:病体虚弱,肌肤黏膜颜色 淡白,脉细。 2、血脱证 v (1)概念: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液 亡脱,以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芤为主要表现的 危重证候。 v (2)病因:呕血、便血、崩漏、外伤、血液大量 亡失。 v 长期失血,由血虚进一步发展而成。 v(3)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
23、,眼花,心悸, 气短,四肢逆冷。 v 舌象:舌色枯白。 v 脉象:微或芤。 v(4)证候分析: v 头面失养:面色苍白,头晕,眼花。 v 心神失养:心悸,气短。 v 气随血脱:四肢逆冷。 v 舌脉失养:舌淡枯白,脉微,脉芤。 v(4)发展趋势: v 血脱常伴气脱、亡阳。 v(5)审证要点:血液严重损伤病史,面色苍白, 脉微或芤。 三、气滞类证 v包括气滞、 v气逆、 v气闭。 (一)气滞证:(气郁证,气结证) v1、概念:人体某部,或某一脏腑经络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v 气滞证是以气机阻滞为主的病变。 v2、病因: v (1)情志不舒,思虑过度。 v (2)病理产
24、物(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 石)。 v 阳气虚弱,阴寒凝滞。湿邪阻碍,外伤经络。 v (3)脏气虚弱,运行无力。 v 多见于疾病早期,故有“初病在气”之说。 v3、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胀闷疼痛,多为 以窜痛、胀痛、攻痛为主,时轻时重,部位不定,按之无形, 胀痛随嗳气、肠鸣、矢气而减,或随情绪变化增减。 v 舌象:无明显变化。 v 脉象:多弦。 v4、证候分析: v 气滞不通:胀闷,疼痛,以窜痛、胀痛、攻痛翁主,时 轻时重,部位不定,按之无形。 v 气行痛减:胀痛随嗳气、肠鸣、矢气而减,或随随情绪 变化增减。 v5、常见证型:肝气郁滞,胃肠气滞,肝胃气滞。 v6、发展趋势: v
25、 气滞兼血瘀:气血两瘀证。 v 气郁化火:化热、化火。 v 气滞津停:生痰、生湿、水停。 v 痰气互结,气滞湿阻,气滞水停。 v7、审证要点:以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胀闷、疼痛、 窜痛为主要表现。 (二)气逆证 v1、概念:气机失调,逆而上冲,以咳嗽喘促、 呃逆、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v2、病因:感受外邪,痰饮内停,寒热刺激, v食积瘀血内停,情志刺激。 v3、临床表现: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 嗳气,恶心,呕血;头痛,眩晕,昏厥,咯 血。 v4、证候分析: v 肺气上逆:咳嗽频作,呼吸喘促。 v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血。 v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咯血。 v5、审证要点:咳喘
26、,呕吐,呃逆为主。 (三)气闭证 v1、概念:邪气闭阻神机、脏器、官窍,以突 然昏厥或绞痛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v2、病因:强烈精神刺激,闭塞神机;砂石、 虫、痰、管腔;溺水电击闭阻心肺。 v3、临床表现:突发势急,病重昏厥;内脏绞 痛;二便闭阻,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弦有 力。 v4、证候分析:属实证,急重证。 v 神气闭郁:神昏、肢厥。 v 脉络闭郁:阻塞部位突发绞痛。 v 脏腑闭郁:大小便闭,呼吸气粗,声高。 v 脉沉弦有力。 v 5、审证要点:突发昏厥或绞痛,二便闭 阻,气粗,脉实。 四、血瘀证 v1、概念:指瘀血内阻,血行不畅,以固定刺痛、 肿块、出血为主要的证候。 v 有离经之血,
27、不得消散; v 有血行不畅,壅积脉内。 v2、病因: v (1)外伤、跌打等引起出血。 v (2)气滞血行不畅。 v (3)血寒、血热,血脉凝滞。 v (4)湿热、痰浊、砂石阻滞。 v (5)气虚、阳虚,运血无力。 v3、临床表现:疼痛,肿块,出血,瘀色,舌脉。 v (1)疼痛:刺痛、固定、拒按,夜间痛甚。 v (2)肿块:体表呈青紫色,腹内呈坚硬肿块( 积) v (3)出血:血色紫暗,挟有瘀块,柏油样便,妇女经闭、 血崩、漏下。 v (4)瘀色: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 腹部青筋显露,皮肤丝状红缕。 v (5)舌象:舌质紫暗,紫斑,紫点,舌下脉络曲张。 v (6)脉象:细涩、
28、结、代、无脉。 v4、常见证型 v 脉瘀阻,瘀阻脑络,胃肠血瘀,肝经血瘀,瘀阻胞宫, 瘀滞胸膈,下焦瘀血,瘀滞脉络,瘀滞肌肤,瘀滞筋骨。 v5、发展趋势: v 血瘀兼气滞:气滞血瘀,血瘀气滞。 v 血瘀兼痰热:瘀痰互结,瘀热互结。 v 血瘀兼新血不足:血虚。 v 血瘀阻滞气化,水液:血瘀水肿。 v 6、审证要点:固定疼痛,肿块,出血,瘀色,舌脉。 五、血热证 v1、概念: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以身热口 渴、班疹吐血、烦燥谵语、舌绛、脉数为主要表现 的证候,即血分热证。 v2、病因:外感热邪,或它邪化热;情志过激,或 过食辛辣化火入血。 v3、临床表现: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 心烦,
29、失眠,躁扰不宁,甚至狂乱,神昏谵语,或 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班疹显露。或为疮痈,舌绛, 脉数疾。 v4、证候分析: v (1)热在血分: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班疹显露。 v (2)热迫血行:咳血、吐血、衄血、尿血、血经量多。 v (3)热盛血壅:各种疮疡证。 v (4)热扰心神: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至狂乱,神昏谵语。 v 舌脉:舌质红绛,脉数疾。 v 特点:热盛动血,热盛血滞。 v5、常见证型: v 温热病:血分证。 v 内伤杂病:各种出血证。 v 疮疡:外科疮痈疔疖,内脏痈肿。 v6、审证要点:身热口渴,班疹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 六、血寒证 v1、概念:寒客血脉,凝滞气机
30、,血行不畅,表现 患处冷痛拘急、畏寒、唇舌青紫、月经后期、经色 紫暗夹块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即血分寒证。 v2、病因:外感寒邪,或阴寒内盛。 v3、临床表现:畏寒,手足或少腹冷痛拘急,得温 痛减,肤色紫暗发凉,或为痛经、月经衍期,经色 紫暗,夹有血块。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 v4、证候分析: v 寒凝血脉:手足冷痛,肤色紫暗,手足逆冷。 v 寒凝少腹:少腹拘急疼痛,痛经,月经衍期, v 经色紫暗,夹有血块。 v 舌脉: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 v5、常见证型: v 寒滞肝脉,寒凝胞宫,寒凝脉络。 v6、审证要点:患处冷痛拘急、畏寒、唇舌青紫、 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块。 七、气血同
31、病证类 v常见证型: v气滞血瘀, v气虚血瘀, v气血两虚, v气不摄血, v气随血脱证。 第四节 津液辨证 v 概 说 v 概念: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津液 亏虚或运化障碍的辨证方法。 v 分类: v 生成不足津液亏虚证 v 运化障碍痰证、饮证、水停证。 v一、痰证 v1、概念:痰浊内阻或流窜,以咳吐痰多、胸闷呕 恶、眩晕体胖,或局部包块、苔腻脉滑为主要表现 的证候。 v2、病因:外感六淫邪气,饮食不当,情志刺激, 过逸少动。 v3、临床表现:咳嗽胸闷,咯痰稠黏,脘痞纳呆, 呕吐痰涎,头目眩晕,形体肥胖,神昏痰鸣,神志 错乱而癫、狂、痴、痫,圆滑柔韧包块,舌苔厚腻, 脉滑。 v4、证候分析:
32、 v 痰停于肺:咳嗽胸闷,咯痰稠黏。 v 痰停于胃:脘痞纳呆,呕吐痰涎。 v 上蒙清窍:头目眩晕。 v 痰泛肌肤:形体肥胖。 v 痰蒙心神:神昏、痰鸣、癫、狂、痴、痫。 v 停于局部:圆滑柔韧包块,瘰疬、瘿瘤、乳癖、痰核等。 v 舌苔厚腻,脉滑。 v “百病多由痰作祟”。 v “怪病多痰”。 v5、常见证型: v (1)病位:痰蒙心神,痰热闭神,痰火扰神, 痰阻心脉,痰阻胸阳,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痰热 结肺,痰热腑实,燥痰结肺,痰浊犯头,痰阻胞宫 (精室),痰湿内盛,痰阻经络,痰湿凝结肌肤, 风痰闭神,风痰阻络,瘀痰阻络,瘀痰滞膈,痰气 郁结,脓痰蕴肺。 v (2)病因:寒痰、热痰、湿痰、燥痰
33、、风痰、瘀 痰、脓痰。 v 6、审证要点:咳吐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 或局部包块、 二、饮证 v1、概念:饮邪停聚腔隙或胃肠,以胸闷脘痞、呕 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苔滑为主要表 现的证候。 v2、病因:外邪侵袭,影响脏腑气化,水湿停聚。 v 中阳素虚,复伤饮食或外邪内侵。 v3、临床表现:脘腹痞胀,泛吐稀涎清水,脘腹水 声漉漉;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心悸,息促不得卧; 身体、肢节疼重;吐痰清稀痰涎,喉中哮鸣有声; 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v4、证候分析: v 饮停胃肠:脘腹痞胀,泛吐稀涎清水,脘腹水声漉漉。 v 饮停胸胁:胸胁饱满,支撑胀痛,或咳唾引痛。 v 饮停心肺:咳嗽
34、气喘,吐痰清稀色白量多,胸闷心悸, v 息促不得卧,喉中哮鸣有声,头目眩晕。 v 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v5、常见证型 v 寒饮停肺,饮停心包,饮停胸胁,饮停胃肠。 v 饮性偏寒,称寒饮。 v 饮兼热象,称热饮。 v 6、审证要点: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 间饱满、苔滑。 三、水停证(水气) v1、概念:水液气化失常,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或腹大痞胀、舌淡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v2、病因:外邪侵袭,劳倦过度,房室不节,瘀血 阻滞。 v3、临床表现:头面、肢体甚至;全身水肿,按之 凹陷不起;腹水而腹部膨隆,叩之声浊,小便短少 不利,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 v4、证候分析
35、: v 水停脾肾:水肿,下肢尤甚,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v 水停肺部:头面肿较甚,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v 水停中焦:腹部膨隆,叩之声浊。 v 共见:小便短少,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 v5、常见证型: v 风水犯肺,脾虚水泛,肾虚水泛,水气凌心。 v 6、审证要点: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胀、舌淡 胖。 v7、小结: v 共同点:湿、水、饮、痰均属病理产物,病机均为肺、 脾、肾功能失调。 v 不同点:形态有差异,流动性有大小。 v湿:无明显形质,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为主。 v水:清稀,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尿少为主。 v饮:较水浊、痰稀,液态,停聚于腔隙、胃肠的表现为主。 v痰:质地稠浊,半凝固乳胶状,流动性小,表现复杂,吐痰 多。 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器购销合同协议
- 2025四川内江市隆昌市就业服务中心见习岗位需求1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辽宁沈阳市招聘办公室内勤2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公开招聘编制教师(135名)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关于电路的题目及答案
- 天猫超市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宁波北仑区教育局公开招聘事业编制教师12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8月四川省贸易学校招聘编制外人员2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雅思韩国口语题库及答案
- 2026哔哩哔哩校园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YC/T 210.2-2006烟叶代码第2部分:烟叶形态代码
- 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 FZ/T 64012.2-2001水刺法非织造布第2部分:卫生用卷材
-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课程机器人技术课程大作业
- 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5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2022年贵州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施工方案)二期混凝土施工方案
- 钢结构简支梁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习题集
- 课堂因“融错·容错·溶措”而精彩
- 《简爱》课本剧剧本
- 阳光晾衣房钢结构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