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_第1页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_第2页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_第3页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_第4页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毕业Th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摘要心理弹性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潜能或者特质,它通过个体、环境二者的交互作用过程, 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在目前的就业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已经成为普遍问题, 急需各方的关注。本文将从心理弹性的视角,以 347 名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 CD-RISC 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作为研究工具,来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和就业焦虑的整体现状,研究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与其就业焦虑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和差异情况,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和就业辅导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毕业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状态焦虑一、问题提出与研究

2、意义(一)问题提出日前,有学者提出我国就业形势总体较为稳定,但面临着结构性问题,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下降,但是重点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根据国家教育部数据统计,近年来高校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2007 年、2013 年、2014 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分别有 495 万人、699 万人、727 万人。而据专家预测,2015 届毕业生人数将继续走高,预计会达到 750 万1。也就是说,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目前,就业的大环境并不是很理想,他们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此时,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极易引发,比如就业焦虑。尽管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就业焦虑进行过研究,但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相关

3、研究,探讨就业焦虑和某些操作概念的关系,而有学者提出,在现实中,面对应激情况,往往是个人的心理品质起了关键作用,所以,本文将围绕大学毕业生易多发的就业焦虑心理,通过对心理弹性的分析,探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提出通过调整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弹性来缓解其就业焦虑问题这种方法,探讨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旨在为高校的心理辅导提供新的视角,提高大学生的普遍的心理健康水平。(二)研究意义1. 理论意义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易多发的问题之一,探索心理弹性在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这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中将会使用 t 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心理弹性

4、与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关系,从而丰富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为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 实践意义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所面临的应激事件比较多,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就业焦虑心理是主要表现之一,这是全国各高校毕业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的角度开展有关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实证研究,第一会清楚得了解到当下应届毕业生整体的心理弹性水平,第二可以掌握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现状,最后可以了解到心理弹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预测情况。这样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得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使得心理弹性水平得以提高, 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及时调整就业对策,改善大学生整体的

5、就业现状,有利于调整心理弹性以缓解毕业生的焦虑水平,更好地面向社会。二、文献综述(一)心理弹性对 resilience 的研究始于 40 年前的美国,其概念是从危机应对的观点发展而来的,而最初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回弹力,即指当受到外界的作用力之后,物体能够恢复并保持原来的性能和形状的能力2 3,后来被引入心理学领域,用来指称心理发展未受到严重压力或逆境损害性影响这一现象。在我国先后译为“复原力”、“抗逆力”、“心理韧性”以及“人格弹性”等等,最终从心理发展角度认同“心理弹性”。1. 心理弹性的界定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其有较多的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偏重于心理弹

6、性的积极适应的结果性定义,如Masten A.S.把在严重威胁下,个体仍能产生较好适应及顺利发展的现象称为心理弹性3。注重个体与环境交互的过程性定义,如 Luthar 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胁迫、创伤等一些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和快速恢复过程4。关注危机情境中产生积极、有效应对策略的品质性定义,WernerE.E.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能够蒙受高强度的破坏性变化,并较少表现出不良行为的能力,是个体从悲观逆境中恢复,并矫捷地顺应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的能力5。一般认为心理弹性必须是经历过严重危险打击后良好发展的状态。或者是在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正常发展,这是把“危险打击”这个条件泛化

7、到所有的对象,这一理解其实已经将心理弹性等同于良好发展。也有人认为,危险因子不应该作为我们评价有无心理弹性的前提条件而存在,我们要强调的应该是保护性因子,即每个人都具有心理弹性,只是程度上有高低区别而已。本文认为所谓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潜能或者特质,它会通过个体和环境两者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从而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267,通过考察保护性因子来衡量个体心理弹性的高低。2.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经历着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大致可划为三个阶段289:第一阶段是保护性因素发现阶段,以往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

8、,人的心理复原现象是一种确实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确立了复原力的存在;第二阶段是心理弹性的形成阶段,心理弹性是在个体内在保护因子与外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第三阶段是关于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研究的重点从内外保护因子本身转为探索其作用机制29。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Garmezy、Masten 依据保护性因素在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提出了心理弹性的补偿理论、挑战理论和条件理论。补偿理论认为儿童所处环境中的危险性因子(起负向作用)和保护性因子(起正向作用)共同预测儿童发展结果10,该理论强调外部保护性因子的重要作用(Zimmerman & Arukumar,199

9、4);挑战理论关注危险性因子与发展结果之间的曲线对应关系,认为低水平或高水平的危险因子均会引起消极发展结果,只有适当的压力水平个体才能有积极的发展结果, 强调适当的压力或逆境给予儿童挑战和超越自我的机会,该理论与已存在的压力伦理相吻合(Luthar & Zelazo,2003);条件理论又称为保护理论或者调节理论,强调个体具有的保护性因子可以影响危险因子对发展结果的影响4,Luthar 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将条件模型细分为保护、保护-恒定、保护-增进、保护-反应等四种水平。Mandleco 和 Peery 在 2000 年提出了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组成的系统理论,强调了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偿的

10、动态机制。Kumpfer 基于生态系统论提出了整合性心理弹性理论,包括环境特征(前提条件)、个体的特征、动态机制以及良好的发展结果,认为是保护性因子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心理弹性的产生2。Benard 等提出的动态理论又称为保护因子类的理论模型,认为青少年天生具有心理弹性这样的潜质,强调外部的保护性因子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注重培养青少年在此方面的特质7。Wright 等提出的过程理论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受到危险性因子和保护性因子的联合交互作用,由此在身体、心理、精神上所达到的暂时平衡状态2,而保护性因子与危险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会产生弹性重组、回归重组、不良重组、失衡状态缺失性重组等四种不同

11、的结果。那就是说, 两种因子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心理动态平衡将会被打破,由此个体便会有意或无意的将机能进行重组,那便产生了上述四种结果 2。心理弹性的研究一般采用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考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以变量为中心的范式,另一种是关注整个人的以个体为中心的范式 3。第一种范式应用多元统计的方法考察个体内、外各种因子与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第二种范式则是按照一系列标准来比较不同被试组个体的特点,确定将心理弹性个体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我们常见的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有:经典模式、全分类模式、路径模式等7。在研究过程中,因为学者们对心理弹性的侧重不同,所以构建了许多不同的测量工具。Barto

12、ne,ursano&Wright 编制的特质性自我复原力量表,主要测量的是人格耐受性方面,执行、控制和挑战是其三个维度1011;Connor 和 Davidson所编制的 CD心理弹性量表来自于临床治疗,主要用来对遭遇高危、高压的群体的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及对临床实践的干预,包括本能、能力、控制、接受变化以及精神影响五个维度,但是中科院的于肖楠博士10经过研究发现,在中国测得的数据不支持在美国测量结果所得的五维度,而是探索分析得出了三个维度,即坚韧、自强和乐观;Prince-Embury 编制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既适用于个体测量也适用于群体测量,适用于 9-18 岁的青少年,对于临床

13、工作者、学校心理工作者、咨询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都十分理想。2.2 国内研究现状对于国内学者来说,尽管在一些方面还未达成一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各领域的学者开始尝试以干预来促成心理弹性或提高心理弹性,这对于制定有关干预青年人精神失调和发展缺陷的策略具有非凡的意义。通过探索,国内研究者提出了一套适应国情且有效的干预方案,比如范芳提出的“处境气质认知弹性修复模型”7,研究表明,这个干预方案的实施从结果来看,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的负性情绪,从时间上看,能够长久持续;滕秀杰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指导对大学生作干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能够得到提升且有一定的长期效果7。对于

14、心理弹性的量表测量,虽然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前人的基础上也开始了更进一步的探索。目前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主要有 CD-RISC(于肖楠和张建新在 2007 年翻译修订)和学生心理弹性问卷(加利福尼亚健康儿童问卷中的)7。我国研究者从 2000 年之后开始尝试编制符合我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弹性相关问卷,比如,阳毅发表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和应用10,用实证研究明确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内容,包括自我接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自我效能、问题解决、求助以及情绪稳定;滕秀杰等人修订了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Prince-Embury),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是掌控感、关系感和情绪反应量表,主要用于测量大学生群

15、体的心理弹性水平7。所以说,对心理弹性的界定不同, 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就不同,但不容质疑的是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始终是大家公认的弹性因子。对于心理弹性的有关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是从现象学的实证研究层面进入到的理论研究层面,对其一些关注侧重点仍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许多问题正在探讨中,显现出了心理弹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的心理弹性研究对象过于狭窄,主要集中于一些特殊群体,而对于普通人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心理弹性关注较少;心理弹性理论模型或者是作用机制过多, 没有形成一致的作用机制,使得众多研究结果不一;目前研究者对于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基

16、本上采取平行等效的解释,但事实上可能是各个因素的作用而并非简单的等量换算。(二)大学生就业焦虑1. 就业焦虑的界定1.1 就业焦虑的概念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根据罗洛梅存在主义的观点,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而过度的焦虑或持续长时间的焦虑则会有消极的作用,会对个体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一方面注意培养高水平的心理素质,预防适度的焦虑恶化为过度的焦虑, 另一方面若焦虑过度,一定要积极应对。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心理焦虑的重要来源,是对大学生影响程度较为深刻,且影响面较大的典型的就

17、业心理问题,而对于此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在学术界,对于就业焦虑这一概念,大多数学者都给予了定义,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比如:张玉柱认为就业焦虑是个体在求职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伴有一定程度上的生理变化13;曹可梅也认为,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所体验到的焦虑情绪13;揭水平和张静提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紧张、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14;张晓琴、赵海霞以及梁晓燕一致将其界定为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出的担忧、恐惧的心理并伴随着的一定的生理反应13;王营认为就业焦虑指毕业生的一种紧张、不安、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界定在落实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13

18、15的体验;蒋春雷和安东岩一致认为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是指在没有确定就业单位之前或在就业过程中(工作尚不稳定),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情绪,以及由此引起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变化151617。以上各种界定都有其合理因素,本研究倾向于蒋春雷和安东岩对于就业焦虑的定义。1.2 就业焦虑的特点焦虑一般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特质焦虑则是一种人格特质,相对稳定同时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据调查,大学生临近毕业时,状态焦虑水平上升的幅度较大,而特质焦虑的水平波动幅度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

19、业焦虑是一种状态焦虑1418, 一旦工作确定或者工作稳定后,这种状态焦虑就会解除16。大学生就业焦虑不同于焦虑障碍或者焦虑症,具有明确的原因,是一种状态焦虑,是短暂的,焦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毕业生择业的场面、此次择业对自己的影响大小有关,这种焦虑较少伴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功能性障碍1516。宁敏进一步指出当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持续时间延长,并伴有隐秘性等新特点15。2. 就业焦虑的研究现状2.1 就业焦虑的差异性研究就业焦虑存在性别差异。李积萍提出疑问,目前许多人存在这样一种认识: 女生的就业焦虑高于男生,是否真的如此?张玉柱19等人也认为女生的就业焦虑显著高于男生,但张小琴经过

20、实证调查,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男女毕业生在就业率、工作单位、起薪、求职付出等方面的就业状况差异都不是十分明显20。就业焦虑存在院校差异。熊忠东根据经验提出重点院校和专科院校学生焦虑水平要低于一般院校学生焦虑水平21;张玉柱通过研究提出专科院校毕业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本科院校,而汤福球通过实证性研究,得出结果: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的毕业生焦虑水平要低于专科院校焦虑水平22,此结果恰恰支持了张玉柱的结论;但张小琴调查发现,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焦虑水平并不显著23。就业焦虑存在专业差异。陈中永提出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工科毕业生19;但是李建芹通过实证性调查发现师范生的就业焦虑

21、水平显著低于理科生、文科生和医学专业的学生,同时,文科、理科以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焦虑水平并无显著差异24;而张小琴则提出专业不同的毕业生就业焦虑不存在显著差异13。就业焦虑存在城乡差异。李积萍认为由于经济以及社会原因,生源地为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学生20,肖凌燕通过研究认证了她的观点25;而康文艳的研究结果却是生源地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差异并不显著26。大学生就业焦虑在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焦虑与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紧密相关。李建芹所发现的师范生的就业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正是支持了心理素质影响这一说法。

22、2.2 就业焦虑的测量工具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测量,大多数学者采用量表测量法,大致有四种测量方法:一是斯皮尔伯格等人提出并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包括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而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则属于状态焦虑;二是 Zung 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三是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当前使用最广泛,是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最早是作为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量表之一,有 14 个项目);四是各位学者自编的大学生就业焦虑量表,有不同的维度水平和不同的信效度,适用于一定的群体13。2.3 就业焦虑的有关研究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

23、焦虑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一些学者对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的表现症状作了研究,比如,史宝玉等人提出,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主要表现为自卑、沮丧、抱怨、焦躁等27;孙淑华分别从情绪方面、认知方面以及行为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症状作了描述28;张静、朱子娟以及王金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就业焦虑症状作了描述。有些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作了研究。张莉提出,大学生就业焦虑从目前来看是普遍的,毕业生个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应29;朱子娟认为,这种就业焦虑症状呈现上升趋势,硕士和博士等高学历群体也逐渐被波及30;梁晓燕和孙卓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大学生就业焦虑状况比较严重,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焦虑,亟需

24、各方面的关注3132。有些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做了研究。梁晓燕采用问卷法调查山西省 1600 名本科生,研究了大学生职业期望、应对方式、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指出职业期望在应对方式和就业焦虑之间起调节作用32;在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上,张兰君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支持结构差异显著,具有焦虑倾向的毕业生的社会支持来源显著低于非焦虑倾向的毕业生13,家人、亲朋好友以及同学和老师是他们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而康文艳的研究却发现了不同的结果,认为学生在主观上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并不是显著相关,但与个体寻求社会支持的积极性13、个体认知的理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对于就业压力、就业焦

25、虑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三者的关系,毕云飞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会对毕业生的就业焦虑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对于就业焦虑与就业压力源及其应对方式的关系1317,舒晓丽发现,就业压力源的各因子与就业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而其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33。有的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就业焦虑作了干预研究,干预研究对于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现实帮助。张玉柱采用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以及认知转变等方法和技术设计并组织了一系列的心理教育活动,结果能有效得克服就业焦虑19;鲁娟将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对毕业生进行干预,结果也是显著的34;彭纯子则采用认知和行为干预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交焦虑作了实验研究

26、,运用贝克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等技术13,得出的实验效果是显著的35。2.4 就业焦虑的主要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纵观前人的研究,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及其相关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但是从目前总的研究现状来说,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的相关研究仍是以浅层描述为主, 较为深层的实证性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在研究内容上,首先研究对象不确定, 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毕业生,而有的学者则直接定义为大学生,这个问题亟需学者们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其次是涉及的学科,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居多,研究者多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所以说与就业焦虑关系最密切的心理学领域的

27、研究亟待加强。所以,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三、研究设计(一)研究目的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进一步探究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作用机制,明确不同人口学变量在心理弹性和就业焦虑上的差异情况以及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通过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来缓解其临近毕业时的就业焦虑,为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二)研究假设假设一: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就业焦虑高于一般人群。假设二:性别、年级、学校类别、目前的状态等人口学变量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和就业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假设三:大学生毕业生的心理弹

28、性与其就业焦虑有相关性,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且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四毕业生为主)对其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学校类型包括国家重点本科大学、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独立院校以及专科学校,专业类别涉及到文史哲类、理工类、财经类以及医药类。本次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 473 份,回收率为 94.6%,其中大四毕业生被试有 347 人,因为本文将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我们暂且视其为有效问卷,则有效率为 73.36%。人口学变量分布见表一。2. 研究工

29、具2.1 心理弹性量表本文采用的是 Connor-Davison 心理弹性量表,简称 CD-RISC。此量表共包含25 个项目,三个维度:坚韧性、自强、乐观性36,采用利克特氏 5 点量表评定法,04 分别表示完全不是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几乎总是这样。适合我国人群,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1,与自尊、生活满意度、大五人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47、0.43、0.6436,比较值得推广。2.2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本文采用 Charles D.Spielberger 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简称STAI36,共 40 个项目,包括两个分量表,状态焦虑量表

30、(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第 1-20 题是状态焦虑量表,主要用于评定现在的或者是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某一特定情景的忧虑、紧张、恐惧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可用来评定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第 21-40 题为特质焦虑量表,主要用来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736。由前人研究我们可知,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属于状态焦虑,所以, 本文直接采用状态焦虑这个分量表来进行调查。状态焦虑量表进行 1-4 级评分,14 分别代表完全没有、有些、中等程度以及非常明显,由被试根据自己最近的体验选择最合适的等级。状态焦虑量表为单维度量表,题目 1、2、5、8、10、11、15、16、19、20 是反向计分的,评判

31、焦虑水平时,计算出状态焦虑量表的累加分值即可,最小分值为 20 分,最大分值为 80 分,得分越高,焦虑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用于个人或集体测试。表一:样本分布表(n=473)人口学变量类型N百分比(%)性别男19040.2%女28359.8%年级在校生12626.6%大四毕业生34773.4%是否独生是18338.7%否29061.3%专业类别文史哲类18739.5%理工类18739.5%财经类8016.9%医药类194.0%学校所在地东部27357.7%中部16935.7%西部316.6%学校类别专科类学校245.1%独立院校6012.7%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32769.1%国

32、家重点本科大学6213.1%生源所在地东部19942.1%中部23549.7%西部398.2%目前的状态正在找工作21645.7%已找到工作13628.8%继续深造10321.8%自己创业183.8%3. 研究程序本研究在 2015 年初开始查阅文献,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撰写综述、研究设计;2015 年 4 月初开始发放问卷,4 月 20 日左右回收问卷;问卷回收后主要采用 spss 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收集数据期间,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编制、发放、回收数据,施测对象主要分布在徐州、南京、天津、太原、西安、福建等地,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应届毕业生,施测对象的前提是近期没有遭遇较大不幸或者创伤。四

33、、结果(一)人口学变量与大学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的研究结果1. 大学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表二:大学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n=473)名称在校生(MSD)大四毕业生(MSD)t 值坚韧性2.360.572.380.530.355自强2.360.572.490.472.240*乐观性2.340.682.550.593.260*心理弹性全量表2.350.552.470.472.155*状态焦虑44.949.2843.949.281.038注:*表示 p0.001,*表示 p0.01,*表示 p0.05结果显示:在校生和大四毕业生在心理弹性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表

34、现为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得分高于在校生(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毕业生和在校生在自强和乐观性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均表现为大四毕业生得分高于在校生;大四毕业生和在校生在坚韧性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大四毕业生和在校生在状态焦虑上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因为本文主要探索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和就业焦虑的关系,所以以下数据分析剔除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的数据 126 份,只采用大四毕业生的数据 347 份来进行之后分析。2. 大学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表三:大学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n=347)名称男(MSD)女(MSD)t 值坚韧性2.530.5

35、42.300.504.105*自强2.590.532.430.432.936*乐观性2.600.602.520.581.226心理弹性全量表2.570.502.410.443.093*状态焦虑44.758.3243.509.761.256注:*表示 p0.001,*表示 p0.01,*表示 p0.05结果显示:性别在心理弹性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极其显著,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弹性得分高于女生;男女生在坚韧性和自强两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均表现为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乐观性维度上,男女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男女生在状态焦虑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3. 大学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在学校类别上的差异分析表四:大学

36、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在学校类别上的差异分析(n=347)名称1(MSD)2(MSD)3(MSD)4(MSD)F 值坚韧性2.150.532.110.562.380.522.640.476.855*自强2.240.372.270.512.500.472.620.404.682*乐观性2.230.592.390.622.550.582.720.593.380*心理弹性全量表2.210.402.260.502.480.462.660.415.992*状态焦虑49.757.4046.8510.3443.249.3844.307.503.575*注:*表示 p0.001,*表示 p0.01,*表示 p0

37、.05;1、2、3、4 分别代表专科类学校、独立院校、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以及国家重点本科大学。结果显示:学校类别不同的毕业生在心理弹性各维度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在坚韧性维度上,国家重点本科大学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专科类学校独立院校;在自强维度上、在乐观性维度上以及在心理弹性全量表维度上,国家重点本科大学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独立院校专科类学校。进一步进行事后比较(LSD)发现在坚韧性维度上,专科类学校与国家重点本科大学存在显著差异(p=0.002),独立院校和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p=0.009)、国家重点本科大学(p0.000)都存在显著差异,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和国家重点本科大学

38、存在显著差异(p=0.004);在自强维度上,专科类学校和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p=0.031)、国家重点本科大学(p=0.006)都存在显著差异, 独立院校与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p=0.014)、国家重点本科大学(p=0.002)均有显著的差异;在乐观性维度上,专科类学校和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p=0.034)、国家重点本科大学(p=0.005)均有显著差异,独立院校与国家重点本科大学(p=0.023)有显著差异。学校类别不同的毕业生在状态焦虑的得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专科类学校独立院校国家重点本科大学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如下表五结果显示:在心理弹性全量表的得分上,专科类学校毕业生得分显著低

39、于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和国家重点本科大学,独立院校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以及国家重点本科大学,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毕业生得分显著低于国家重点本科大学。表五:大学生心理弹性在学校类别上的差异比较(LSD 结果)因变量自变量均值差P心理弹性全量表专科类学校独立院校0.050.756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0.27*0.023国家重点本科大学0.45*0.001独立院校专科类学校0.050.756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0.22*0.016国家重点本科大学0.40*0.000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专科类学校0.27*0.023独立院校0.22*0.016国家重点本科大学0.18*0.021国家重点本科大学专

40、科类学校0.45*0.001独立院校0.40*0.000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0.18*0.021注:*表示 p0.001,*表示 p0.01,*表示 p0.05。表六:大学生就业焦虑在学校类别上的差异比较(LSD 结果)因变量自变量均值差P状态焦虑专科类学校独立院校2.900.318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6.51*0.006国家重点本科大学5.45*0.046独立院校专科类学校2.900.318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3.610.052国家重点本科大学2.550.265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专科类学校6.51*0.006独立院校3.610.052国家重点本科大学1.060.496国家重点本科大学专科类学校5.

41、45*0.046独立院校2.550.265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1.060.496结果显示:在状态焦虑量表的得分上,专科类学校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以及国家重点本科大学毕业生得分,独立院校与专科类学校、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以及国家重点本科大学学生得分均无显著差异,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与国家重点本科大学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并无显著差异。4. 大学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在目前状态上的差异分析表七:大学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在目前状态上的差异分析(n=347)名称1(MSD)2(MSD)3(MSD)4(MSD)F 值坚韧性2.260.552.460.482.470.502.600.654.938*自强2

42、.380.492.560.442.540.442.780.475.240*乐观性2.400.602.620.552.680.552.860.666.334*心理弹性全量表2.350.482.550.432.560.432.750.487.042*状态焦虑44.888.6543.799.5141.9010.1146.917.752.183注:*表示 p0.001,*表示 p0.01,*表示 p0.05;1、2、3、4 分别代表正在找工作、已找到工作、继续深造以及自己创业。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目前状态(毕业前夕)在心理弹性全量表以及各维度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显著,在坚韧性、乐观性维度以及心理弹性全量表

43、上表现为自己创业继续深造已找到工作正在找工作,在自强维度上表现为自己创业 已找到工作继续深造正在找工作。大学毕业生目前状态与其状态焦虑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经两两比较后发现,正在找工作的状态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继续深造的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得分。表八:大学生心理弹性在目前状态上的差异比较(LSD 结果)因变量自变量均值差P 值心理弹性全量表正在找工作已找到工作0.20*0.001继续深造0.22*0.001自己创业0.40*0.005已找到工作正在找工作0.20*0.001继续深造0.020.791自己创业0.200.162继续深造正在找工作0.22*0.001已找到工作0.020.791自己创业0.18

44、0.210自己创业正在找工作0.40*0.005已找到工作0.200.162继续深造0.180.210结果显示:通过使用 LSD 做进一步的事后分析得出,在心理弹性全量表的得分上,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心理弹性得分显著低于已找到工作、继续深造以及自己创业的毕业生的得分。(二)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的关系1. 大学生心理弹性特点表九:心理弹性及各维度整体描述(n=347)名称项目数MSD坚韧性132.380.53自强82.490.47乐观性42.550.59心理弹性全量表252.470.47通过分析计算可知,大学毕业生在心理弹性全量表的平均分为 2.47,而心理弹性量表采用里克特 5 点量表评定,

45、用 04 来表示,取其理论中数 2 来划分心理弹性的高低,2.472,可以认为大学毕业生整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状况良好。心理弹性各维度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乐观性自强坚韧性。2. 大学生就业焦虑特点表十:就业焦虑整体描述名称项目数MSD状态焦虑2043.949.28通过计算可知,大学毕业生在状态焦虑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 43.94,高于钱铭怡在 08 年提出的全国常模 39.71,可见,大学毕业生的焦虑水平高于一般人群。3.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其就业焦虑的关系根据 CD-RISC 的判断标准,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进行高低分组。将所有被试的心理弹性全量表的总平均分进行升序排序,取

46、其前 27%为低心理弹性组, 后 27%为高心理弹性组。将高低心理弹性组与大学生状态焦虑进行 t 检验,得出下表:表十一:高低心理弹性与其状态焦虑的比较变量高心理弹性组(MSD) 低心理弹性组(MSD)t 值P 值 状态焦虑38.898.81350.269.0128.739*0.000注:*p0.001。结果显示:高心理弹性组和低心理弹性组在状态焦虑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高心理弹性组的状态焦虑得分显著低于低心理弹性组的状态焦虑得分,且高心理弹性组的状态焦虑平均得分 38.89,也低于全国常模 39.71。4.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其就业焦虑的相关分析表十二: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其就业焦

47、虑的相关分析(n=347)坚韧性自强乐观性心理弹性全量表状态焦虑坚韧性1自强0.771*1乐观性0.648*0.616*1心理弹性全量表0.906*0.883*0.869*1状态焦虑0.478*0.413*0.434*0.500*1注:*表示 p0.001,*表示 p0.01,*表示 p0.05。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弹性全量表及各维度得分均与状态焦虑得分存在相关性,且都呈现显著负相关,在心理弹性的各分维度中,坚韧性与状态焦虑水平的相关程度最高,而自强与状态焦虑的相关程度最低,坚韧性、自强和乐观性三个维度与状态焦虑的相关程度接近。(三)大学生心理弹性对就业焦虑的预测作用表十三: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就

48、业焦虑的预测作用自变量R FBBetat心理弹性0.250114.730*9.8930.50010.711*注:*表示 p0.001,*表示 p0.01,*表示 p0.05。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对其心理弹性水平的回归极其显著。R =0.250,说明心理弹性水平可以解释状态焦虑 25%的变异。F 值和 t 值都达到了统计量的显著水平,说明心理弹性和状态焦虑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以建立线性模型。非标准化系数下的回归系数 B 为9.893,回归模型的常数项为 68.378, 则可得到回归方程:y(状态焦虑)=9.893x(心理弹性)68.378;或者使用标准系数下的回归系数 Beta,即 y(

49、状态焦虑)=0.5x(心理弹性)。五、讨论(一)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性研究从表二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在心理弹性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表现为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得分高于在校生(大一、大二、大三)。总体趋势是不仅在全量表上,在自强和乐观的维度上,大四毕业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在校生。这一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和滕秀杰的研究结果(2008)相比,有一定的出入。我认为出现这种结果差异的原因有:一方面,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相对稳定、亲密的人际网络,同时有半年的接触社会的机会,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相对于在校生来说,经历的更多,根据 Kumpfer 的整合性心理弹性模型,第一

50、个环节中,保护性因子会起到缓冲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保护性因子越多,起到的缓冲作用越好,而大四毕业生此时相对稳定、亲密的人际网络以及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支持就充当了保护性因子,应激事件(找工作、考研落榜等)产生的负性作用相对得以缓解;第二个环节是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在这一环节中选择性知觉、计划和梦想、主动改变环境及积极应对、认知重组以及善于识别亲社会的人并与之建立亲密关系这些作用过程都会对危险环境中的个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大四毕业生恰恰拥有计划和梦想,怀揣着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并积极乐观应对的态度和敏感的个性(能够识别亲社会的人,更易与之建立亲密关系),这些特点再一次对正面对应激事件的大四毕

51、业生起到了保护作用;自然的,会在第三个环节产生弹性重组这一结果经历过逆境表现得更为坚强,并且心理弹性达到了更高水平。另一方面,滕秀杰的研究结果是 2008 年得出的,本文是在 2015 年作出的调查研究,两者有一定的时间差,并且被试群体也不尽相同。从表三中我们可知,男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女生,在坚韧性和自强维度上差异显著,乐观性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出入。男女水平差异的原因有:自强和坚韧这两个特点, 可能更符合男性特征,女生个性特征可能更多的是灵活、敏捷、感性,所以当面对应激事件时,男生更多的可能是坚强、理性,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可能会得到

52、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弹性重组,女生则比较感性,情绪波动起伏比较大,适应力相对较弱,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动态平衡或者适应。而与前人结果有所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时间差,另一方面调查对象不尽相同,再者,本文男女被试人数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出入。从表四、表五中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学校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坚韧性,其他两个维度和总量表的得分均是国家重点本科大学得分大于省属一般类本科大学大于独立院校大于专科院校。这个结论与前人的结论相一致,专科与一般本科、重点本科存在显著差异,独立院校与一般本科、重点本科有显著差异, 一般本科与重点本科有显著差异,而专科与独立院校没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

53、因可能是:一方面,相对好一些的学校可能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以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历史原因,高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心理素质等)作了某种程度上的筛选。从表七中可知,大学生目前不同的状态与其心理弹性有显著差异,在心理弹性全量表上,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得分显著低于已找到工作、继续深造以及自己创业的毕业生的得分。这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根据心理弹性的过程模型描述,个体因为受到各种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子的联合作用,会在身体、心理以及精神上达到暂时的平衡状态,而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相对其他毕业生来说,面对的应激情境更多,比如找工作被打击、毕业在

54、即琐事很多、对未来的极其不确定等,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这一部分的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平衡机制被打破, 有意识或无意识出现一种新的机能重组,出现不良重组或者是失衡状态缺失性重组。(二)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差异性研究从表二中可知,不同的年级,状态焦虑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相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样本具有差异性,本次的调查对象分布在全国的东中西部,我认为地区差异对年级差异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校生的被试人数相对较少,作为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中就业焦虑在年级上的差异性的参考价值不大。从表三中可知,性别不同的毕业生状态焦虑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结论与前人研究的结论有一定的出入。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虽性别不同,但都是应届毕业生, 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同样的选择,对未来同样未知,另一方面,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当代社会更多的倡导男女平等,所以可能在 90 后毕业生的心里无所谓男生要比女生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所以,才出现这种就业焦虑没有显著差异的现象。从表六中可知,不同学校类别的毕业生就业焦虑存在显著差异,专科类学校毕业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