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十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 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 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 第四节多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第四节多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第五节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第五节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 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 400 km的椭圆球体,它由三层不的椭圆球体,它由三层不同的物质构成。最表面的一层是很薄的地壳,平均厚度约为同的物质构成。最表面的一层是很薄的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0 km;中间很厚的一层是地慢
2、,厚度约为中间很厚的一层是地慢,厚度约为2 900 km;最里面的最里面的叫地核,其半径约为叫地核,其半径约为3 500 km,如,如图图13-1所示。所示。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万次地震。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很小,不用灵敏的仪器测量不到。这震。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很小,不用灵敏的仪器测量不到。这样的小地震约占一年中地震总数的样的小地震约占一年中地震总数的99%,剩下的,剩下的1%才是人们才是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其中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大约可以感觉到的,其中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大约发生发生18次。次。 一、地震的类型
3、一、地震的类型 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由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落和崩塌而造成的地震叫陷落地震然大规模陷落和崩塌而造成的地震叫陷落地震;由于地壳运动,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叫构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前两种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而后造地震。前两种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而后一种地震的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也广,通常在研究工程抗一种地震
4、的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也广,通常在研究工程抗震时将其作为重点。震时将其作为重点。 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二、构造地震的成因二、构造地震的成因 地球内部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地球的运动过程中,始终存地球内部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地球的运动过程中,始终存在巨大的能量,而组成地壳的岩层在巨大的能量作用下,也在巨大的能量,而组成地壳的岩层在巨大的能量作用下,也不停地连续变动,不断地发生褶皱、断裂和错动,如不停地连续变动,不断地发生褶皱、断裂和错动,如图图13-2所示。这种地壳构造状态的变动,使岩层处于复杂的地应力所示。这种地壳构造状态的变动,使岩层处于复杂的地应力作用之下。不断地壳运动
5、使地壳某些部位的地应力逐渐加强,作用之下。不断地壳运动使地壳某些部位的地应力逐渐加强,当弹性应力的积聚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发生突当弹性应力的积聚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断裂和猛烈错动,从而引起振动。振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然断裂和猛烈错动,从而引起振动。振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形成地震。由于岩层的破裂往往不是沿一个平面发展的,面,形成地震。由于岩层的破裂往往不是沿一个平面发展的,而是形成由一系列裂缝组成的破碎地带,沿整个破碎地带的而是形成由一系列裂缝组成的破碎地带,沿整个破碎地带的岩层不可能同时达到平衡,因此,在一次强烈地震岩层不可能同时达到平衡,因此,在一次强烈地震(即主
6、震即主震)之后,岩层的变形还有不断的零星调整,从而形成一系列余之后,岩层的变形还有不断的零星调整,从而形成一系列余震。震。 构造地震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这种地震往往发生在地应力构造地震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这种地震往往发生在地应力比较集中、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段,即原有断层的端点或转折比较集中、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段,即原有断层的端点或转折处、不同断层的交会处。处、不同断层的交会处。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三、地震波三、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处的岩石破裂,并产生巨大的残余变形,地震发生时,震源处的岩石破裂,并产生巨大的残余变形,地震的能量便从震源释放出来,其中小部分的能
7、量引起振动,地震的能量便从震源释放出来,其中小部分的能量引起振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球表面各处,这就是地震波。以波的形式传到地球表面各处,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按其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类。地震波按其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类。 1.体波体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两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类。类。 纵波,或称纵波,或称p波波(primary wave),是由震源通过介质的质点,是由震源通过介质的质点以疏密相间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以疏密相间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图图13-3 ),其质点的,其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8、一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即是一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即是一种纵波。纵波的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其波速可按下式种纵波。纵波的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其波速可按下式计算计算: (13-1) -介质密度。介质密度。)21)(1 ()1 (vvvevp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e-介质弹性模量介质弹性模量;v-介质泊松比介质泊松比; 横波,或称横波,或称s波波(secondarywave),它通过介质的质点在垂直,它通过介质的质点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以蛇形振动的形式传播于传播方向以蛇形振动的形式传播(图图13-4)。横波传播时,。横波传播时,物体的体积
9、不变,但形状改变,即发生剪切变形,故又称为物体的体积不变,但形状改变,即发生剪切变形,故又称为剪切波。因此,对于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横波无法通过。剪切波。因此,对于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横波无法通过。地震学者据此推测地核的外核可能为液体。横波介质质点的地震学者据此推测地核的外核可能为液体。横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与纵波相比,横波的周期长、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与纵波相比,横波的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横波的波速可按下式计算振幅大、波速慢。横波的波速可按下式计算: (13-2)g-介质的剪切模量。其余符号意义同式介质的剪切模量。其余符号意义同式(13-1)。纵波引起地面垂直
10、方向的振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振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振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振动由式动由式(13-1)、式、式(13-2),当取,当取v=1/4时,得时,得: (13-3)gvevs)1 (2vsvp3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 可见,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要快。根据波速的不同分析地震可见,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要快。根据波速的不同分析地震记录图上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差,常用来确定震源距。记录图上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差,常用来确定震源距。 2.面波面波 从震源发生的以弹性波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的体波到达地从震源发生的以弹性波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的体波到达地球表面后,经过途
11、中层状地壳岩层界面的折射和反射,产生球表面后,经过途中层状地壳岩层界面的折射和反射,产生沿地表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激发的次生波。沿地表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激发的次生波。面波有两种一瑞利波面波有两种一瑞利波(raylcigh wave)和勒夫波和勒夫波(love wave)。 瑞利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地面法线所确定的瑞利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地面法线所确定的铅垂平面内,以滚动形式作逆进椭圆运动铅垂平面内,以滚动形式作逆进椭圆运动(图图13-5)。而勒夫波。而勒夫波传播时,质点在地面上作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振动,以蛇行传播时,质点在地面上作垂直于波传播方
12、向的振动,以蛇行运动的方式前进运动的方式前进(图图13-6)。 面波振幅大、周期长,只在地表附近传播,振幅随深度的增面波振幅大、周期长,只在地表附近传播,振幅随深度的增加迅速减小,速度约为横波的加迅速减小,速度约为横波的90%。面波比体波衰减慢,能。面波比体波衰减慢,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地震发生时,在地震仪上可记录到如地震发生时,在地震仪上可记录到如图图13-7所示的地震记录。所示的地震记录。最先达到的是纵波最先达到的是纵波(p),表现出周期短、振幅小的特点。其次到表现出周期短、振幅小的特点。其次到达的是横波达的是横波(
13、s),表现出周期长、振幅较大的特点。接着是面波表现出周期长、振幅较大的特点。接着是面波中的勒夫波中的勒夫波(l)、瑞利波、瑞利波(r)。过去一般认为,面波的振幅最。过去一般认为,面波的振幅最大,横波和面波都达到时振动最为剧烈,使工程结构物发生大,横波和面波都达到时振动最为剧烈,使工程结构物发生破坏,但近年来,尤其是从破坏,但近年来,尤其是从199年年1月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震日日本阪神大地震震后的宏观调查及地震记录中发现,由纵波造成的破坏也不容后的宏观调查及地震记录中发现,由纵波造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忽视。 四、震级与地震烈度四、震级与地震烈度 1.震级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日
14、前,国际上比较通用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日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其原始定义是的是里氏震级,其原始定义是1935年由里克特年由里克特(richter)给出给出的,即地震震级的,即地震震级m为为: m=lga(11-34)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式中,式中,a是标准地震仪是标准地震仪(指周期为指周期为0. 8 s、阻尼系数为、阻尼系数为0. 8、放、放大倍数为大倍数为2 800倍的地震仪倍的地震仪)在距震中在距震中100 km处记录的以微米处记录的以微米(1um=10-6m)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单振幅单振幅)。例如,在
15、。例如,在距震中距震中100 km处地震仪记录的振幅是处地震仪记录的振幅是1 mm,即,即1 000um,其,其对数为对数为3,根据定义,这次地震就是,根据定义,这次地震就是3级。级。 震级与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有关,震级每差一级,地震释震级与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有关,震级每差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将差放的能量将差32倍。倍。 一般认为,小于一般认为,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下来,称为微震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下来,称为微震;24级地震,人就级地震,人就感觉到厂,叫做有感地震感觉到厂,叫做有感地震;5级以上地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破级以上地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
16、称为破坏性地震坏,称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的地震,则称为强烈地震或大级以上的地震,则称为强烈地震或大震震;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据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据1935年后所提出的震年后所提出的震级测算方法计算,级测算方法计算,1960年年5月发生在智利的月发生在智利的8. 9级地震,是日级地震,是日前记录到的世界最大地震,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之大是空前前记录到的世界最大地震,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之大是空前的,海啸规模巨大,地面形态变化非常显著,其破坏性之大,的,海啸规模巨大,地面形态变化非常显著,其破坏性之大,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地震基础
17、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随有一个,但它对不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随距离震中远近的不同,烈度就有差异,距震中越远,地震影距离震中远近的不同,烈度就有差异,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就越低响越小,烈度就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烈度就越高。此外,反之,距震中越近,烈度就越高。此外,地震烈度还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地
18、震传播介质、表土性地震烈度还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地震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动力特性、施工质量等许多因素有关。质、建筑物动力特性、施工质量等许多因素有关。 评定地震烈度需要建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地震烈评定地震烈度需要建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地震烈度表。它是以描述震害宏观现象为主的,即根据建筑物的损度表。它是以描述震害宏观现象为主的,即根据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地貌变化特征、地震时人的感觉、家具动作反应等坏程度、地貌变化特征、地震时人的感觉、家具动作反应等方面进行区分。由于对烈度影响轻重的分段不同,以及在宏方面进行区分。由于对烈度影响轻重的分段不同,以及在宏观现象和定量指标确定方面有差
19、异,加之各国建筑情况及地观现象和定量指标确定方面有差异,加之各国建筑情况及地表条件的不同,各国所制定的烈度表也就不同。表条件的不同,各国所制定的烈度表也就不同。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现在,除了日本采用从现在,除了日本采用从0到到7度分成度分成8等的烈度表、少数国家等的烈度表、少数国家(如欧洲一些国家如欧洲一些国家)用用to度划分的地震烈度表外,绝大多数国家度划分的地震烈度表外,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采用分成包括我国都采用分成12度的地震烈度表。度的地震烈度表。考虑到抗震设计的需要,我考虑到抗震设计的需要,我国颁布厂具有参考物理指标的国颁布厂具有参考物理指标的中国
20、地震烈度表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 )o 一般来说,震中烈度是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两者的函数。一般来说,震中烈度是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两者的函数。由于对人民生命财产影响最大的、发生最多的地震的震源深由于对人民生命财产影响最大的、发生最多的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为度一般为1030 km,所以,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震源深度不,所以,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震源深度不变,进行震中烈度五、与震级变,进行震中烈度五、与震级m之间关系的研究。根据全国之间关系的研究。根据全国范围内既有宏观资料,又有仪器测定震级的范围内既有宏观资料,又有仪器测定震级的3次地震资料,次地震资料,中国地震日录中国地震日录(1983年版年版)给
21、出厂根据宏观资料估定震级给出厂根据宏观资料估定震级的经验公式的经验公式: m=0.58i0+1.5(13-5) 五、等震线、基本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五、等震线、基本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1.等震线等震线 一次地震发生后,在该地震波及的地区内,根据现场调查一次地震发生后,在该地震波及的地区内,根据现场调查和通信调查,按照烈度表可对该区域内尽可能多的点评出一和通信调查,按照烈度表可对该区域内尽可能多的点评出一个烈度。烈度相同区域的外包线称为等烈度线或等震线。个烈度。烈度相同区域的外包线称为等烈度线或等震线。一般来说,某地点的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大而递减
22、。因此,等一般来说,某地点的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大而递减。因此,等震线的度数也随震中距的增加而递减。但由于震源往往不是震线的度数也随震中距的增加而递减。但由于震源往往不是一个点,尤其是大地震或强烈地震,其震源往往是几十、几一个点,尤其是大地震或强烈地震,其震源往往是几十、几百千米的断裂错位,所以,等震线不可能是一些同心圆,再百千米的断裂错位,所以,等震线不可能是一些同心圆,再加上地质、地形等的影响,等震线多是一些不规则的曲线。加上地质、地形等的影响,等震线多是一些不规则的曲线。 在等震线图中常可见到一些零星分布的烈度异常区。所谓在等震线图中常可见到一些零星分布的烈度异常区。所谓异常,指的是这一片小
23、地区的烈度与其周围大片地区的烈度异常,指的是这一片小地区的烈度与其周围大片地区的烈度相比不一样。例如相比不一样。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时,在唐山西北约年唐山地震时,在唐山西北约50 km处的玉田县,就是议度区中的研度低异常区。处的玉田县,就是议度区中的研度低异常区。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第一节地震基础知识 3.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的地震
24、基本烈度。本烈度。2.基本烈度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设计基准期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一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国家的地震烈度。国家地震局颁布的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给出厂全国各地基本给出厂全国各地基本烈度的分布。该图上,各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根据未来烈度的分布。该图上,各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根据未来50年年内可能发震的断层、震级的大小、烈度衰减规律等,用概率内可能发震的断层、震级的大小、烈度衰减规律等,用概率论的方法确定的。论的方法确定的。上一页 返回第二节抗震
25、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 一、抗震设防一、抗震设防 抗震设防是指对房屋进行抗震设计和采取抗震措施,以达抗震设防是指对房屋进行抗震设计和采取抗震措施,以达到抗震的目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到抗震的目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
26、建筑。简称甲类。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指大量的除(1), (2), (3)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指使用上人员稀
27、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2.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特殊设防类特殊设防类(甲类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28、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用。 (2)重点设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乙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度时应按比9度更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标准设防类标准设防类(丙类丙类),应按本地
29、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的抗震设防目标。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4)适度设防类适度设防类(丁类丁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
30、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注注:对干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律筑,当改用杭对干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律筑,当改用杭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杭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杭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介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介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3.建筑抗震设防的原则建筑抗震设防的原则建筑抗震设防应遵守的原则主要有建筑抗震设防应遵守的原则主要有:(1)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 (13-6)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结构构件
31、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剪力设计值;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rers/re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宜采用数均宜采用1. 0。(2)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计。 (3)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和9度地区一般的建筑工度地区一般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
32、、消能减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大于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4)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图件)确定。确定。 (5)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本烈的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度或设计地震
33、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二、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二、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建筑总体方案、材料使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建筑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的问题,以达到合理抗震设防的目的。用和细部构造的问题,以达到合理抗震设防的目的。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由于地震的不确定和复杂性,构件的轴向变形、材料特性的由于地震的不确定和复杂性,构件的轴向变形、材料特性的时效变化、结构阻尼、地基与结构共同作用等因素在结构分时效变化、结构阻尼、地基与结构共同作用等因素在结构分析中难以考虑,使目前的抗震计算仍不够严密。要使结构具析中难以考虑,使目
34、前的抗震计算仍不够严密。要使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使计算分析结果更能反映地震时结构反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使计算分析结果更能反映地震时结构反应的实际情况,应首先做好抗震概念设计。应的实际情况,应首先做好抗震概念设计。 1.场地和地基场地和地基 (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
35、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建筑抗震有利地段,一般是指稳定基岩,坚硬土或开阔平建筑抗震有利地段,一般是指稳定基岩,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地段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地段;不利地段,一般是指软弱土、不利地段,一般是指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在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河岸和边坡边缘,在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匀的土层(如古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洪沟谷及半填半如古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洪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
36、挖地基)等地段等地段;危险地段,危险地段,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一般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一般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等地段。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等地段。 (2)建筑场地为丁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建筑场地为丁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1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度的要求采取抗
37、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造措施。 (3)建筑场地为建筑场地为m、代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代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和0. 30g的地区,除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为的地区,除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度(0.20g)和和9度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4)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
38、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地基为软弱钻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地基为软弱钻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相应的措施。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2.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1)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
39、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变。 (2)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设计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设计模型,
40、并应符合下列要求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l.倍。倍。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
41、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 l5的增大系数,应按的增大系数,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 251. 5的增大系数。的增大系数。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
42、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 3)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同时符合上述两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同时符合上述两种不规则建筑结构的要求。种不规则建筑结构的要求。 (3)砌体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不规则性和竖向不规则砌体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不规则性和竖向不规则性,应分别符合相关的规定。性,应分别符合相关的规定。 (4)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元。 上一页 下一页返
43、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5)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结构应完全分开。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防震缝的要求。 3.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 建筑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建建筑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筑高度、场地
44、条件、地基、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条件综合比较确定。济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建筑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建筑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对可能出现
45、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5)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多道抗震防线指的是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多道抗震防线指的是: 1)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一抗震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一抗震墙体系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系统组成,双肢或多肢抗震墙体系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系统组成,双肢或多肢抗震墙体系由若干个单肢墙分系统组成。墙体系由若干个单肢墙分系统组成。 2)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
46、部、外部赘余度,有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消耗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 (6)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抗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抗震薄弱层震薄弱层(部位部位)的概念,也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包括的概念,也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包括: 1)结构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
47、构件的实际承结构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力分析载力分析(而不是承载力设计值的分析而不是承载力设计值的分析)是判断薄弱层是判断薄弱层(部位部位)的的基础。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2)要使楼层要使楼层(部位部位)的实际承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的实际承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部位)的这个比的这个比例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例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3)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整个结
48、构各部位刚度、强度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强度的协调。的协调。 4)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日的地控制薄弱层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日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部位),使之,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7)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4.对非结构构件的要求对非结构构件的要求 (1)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
49、设计。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2)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行。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3)附着于楼附着于楼(屋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4)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5)幕
50、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避免地震时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脱落伤人。 (6)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地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应符合地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 5.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1)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建筑。度的建筑。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第二节
51、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2)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其抗地震影响、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其抗震设防日标应高于震设防日标应高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的的规定。规定。 6.结构材料与施工结构材料与施工 (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上注明。 (2)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表表13-1中所列的最低要求。中所列的最低要求。上
52、一页 返回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设计 一、建筑场地一、建筑场地 场地土是指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震害调查和对场地土输场地土是指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震害调查和对场地土输人地震波的动态分析表明,影响地表震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人地震波的动态分析表明,影响地表震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场地土的刚度,其二是场地覆盖土层的厚度。震害调其一是场地土的刚度,其二是场地覆盖土层的厚度。震害调查表明,土质越软,覆盖土层越厚,建筑物震害越重。查表明,土质越软,覆盖土层越厚,建筑物震害越重。 土的软硬一般用土的剪切波速二表示。因此,土的软硬一般用土的剪切波速二表示。因此,建筑
53、抗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采用厂以平均剪切波速和覆盖层采用厂以平均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为评定指标来划分场地类别的双参数分类法。厚度为评定指标来划分场地类别的双参数分类法。 1.层状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层状土的等效剪切波速 层状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式计算层状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式计算: (13-7)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nisiisevdttdv10)/(/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设计d0-计算深度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
54、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s);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土层的厚度(m);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土层的剪切波速(m/s) ;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层且高度不超过:30m的丙类建筑,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表13-2估估计各层土的剪切波速,按式计各层土的剪切波速,按式(13-7)求出等效剪切波速。求出等效剪切波速。
55、2.覆盖层厚度的确定覆盖层厚度的确定 覆盖层厚度是指从地表表面到地下基岩的距离。从理论上覆盖层厚度是指从地表表面到地下基岩的距离。从理论上讲,当土层的剪切波速下层比上层大得多时,下层可当作基讲,当土层的剪切波速下层比上层大得多时,下层可当作基岩。但实际地层的刚度是逐渐变化的,上下土层波速比很大岩。但实际地层的刚度是逐渐变化的,上下土层波速比很大时,下层才能当作基岩。另外,对建筑物破坏作用最大的主时,下层才能当作基岩。另外,对建筑物破坏作用最大的主要是地震波的中、短周期部分,而深层介质对它们的影响并要是地震波的中、短周期部分,而深层介质对它们的影响并不是很显著,所以,覆盖层厚度也无必要取很大。不
56、是很显著,所以,覆盖层厚度也无必要取很大。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设计因此,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工程场地规定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在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 m/ s的坚硬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土层或岩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当地面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的上层土剪切波速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的上层土剪切波速的的2.5倍的下卧土层,且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不小
57、于倍的下卧土层,且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不小于400 m/s时,时,可取地面至该下卧层顶面的距离和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可取地面至该下卧层顶面的距离和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 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面距离两者中的较小值。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面距离两者中的较小值。 (3)场地土剪切波速大于场地土剪切波速大于500 m/s的孤石和透镜体应视同周围的孤石和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一样。土层一样。 (4)剪切波速大于剪切波速大于500 m/s的硬夹层的硬夹层(火山岩夹层火山岩夹层)可当作绝对可当作绝对刚体看待,从而可以从土层柱状中扣除。刚体看待,从而可以从土层柱状中扣除。 3.建筑场地的选用建筑场地的选用 人们常
58、常看到在具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上,建筑物人们常常看到在具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上,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明显不同的。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明显不同的。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设计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既然在不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所受的破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既然在不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所受的破坏作用是不同的,那么,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避开不利坏作用是不同的,那么,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避开不利的场地进行建设,就能大大地减轻地震灾害。另一方面,由的场地进行建设,就能大大地减轻地震灾害。另一方面,由于建设用地受到地震以外的许多因素的限制,除厂
59、极不利和于建设用地受到地震以外的许多因素的限制,除厂极不利和有严重危险性的场地以外往往是不能排除其作为建设用场地有严重危险性的场地以外往往是不能排除其作为建设用场地的。这样就有必要按照场地、地基对建筑物所受地震破坏作的。这样就有必要按照场地、地基对建筑物所受地震破坏作用的强弱和特征进行分类,以便按照不同场地特点采取抗震用的强弱和特征进行分类,以便按照不同场地特点采取抗震措施。这就是地震区场地选择与分类的目的。措施。这就是地震区场地选择与分类的目的。 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做出综合评价,宜选择有
60、利的地段、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做出综合评价,宜选择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的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避开不利的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不应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二、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二、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 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对基础及至上部结构的内力分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对基础及至上部结构的内力分布是比较敏感的,布是比较敏感的,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第三节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设计因此确保地震时地基基础能够承受上部结构传下来的竖向和因此确保地震时地基基础能够承受上部结构传下来的竖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试题及答案
- 非煤矿山安全教育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电工高级考试题库(含答案)
- 农药制剂操作工成本预算考核试卷及答案
- 花卉园艺指南应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虚拟现实建筑体验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机关单位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试题(附答案)
- 消毒供应中心制度理论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 山东省实施工会法办法知识竞赛试题(附参考答案)
- 钢结构屋面工程吊装施工方案
- 中职对口升学考试语文字音专项练习模拟试题库
- 江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大楼项目报告表
-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 《经济法基础》 (第2章) 第二章 会计法律制度
-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流程与管理
- 防呆培训课件
- BSL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故障预警机制
- 帕金森综合症
- 企业员工工会建设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