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案例背景 课例分析云南的歌会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好主导 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 与合作,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疑难问题, 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 并且在探究中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由于探究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所以很多教师乐于在教学中进行尝试探索, 也 因此遇到了多方面的困境。如: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自学能力差;不会发现和提出疑 难问题; 不知道怎样一步步地解决疑难问题; 不懂得如何反
2、思和评价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成功 和不足之处等。 这里, 针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指导学生合作解题作初步的探索性尝试, 通 过反思总结,以期改进提高。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 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 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3、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课件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 i)西譬(p i)喻糯(nu c)米蹲(d m)踞 忌讳(hu 1)酬(ch cu)和铁箍(g m 熹(x i)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
4、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新课 1、(以对话导入,娓娓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播放的音像片段来 猜猜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刘三姐,广西壮族)多媒体播放刘三姐的音像片段。根据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 受:你觉得这民歌怎么样?(淳朴、亲切、自然、动听) 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介绍民歌方面的知识 “云南是一个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各个 领域 ,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 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5、“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现代作家沈从文一 起来欣赏蕴含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云南民歌。 ” 2作者简介: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同学间互相补充, 教师再用多媒体显示以加深印象)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 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 代表作有小说集 边城、 散文集湘行散记 、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三、先听课文录音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用多媒体边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边显示相关的云南歌会画面,加
6、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组内交流讨论, 并引导学生概括时要紧扣歌会、 要明确场合、 要突 出形式特点,尝试以四字短语高度概括, )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 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 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 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 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 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 让学生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应有适 当的难度和规模、要有相当的真实性、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必须与课堂目标关联。为此, 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质疑:对文中
7、的词语、句子、段落质疑; 对文章的谋篇布局 脉络结构质疑; 对文章的中心主题质疑; 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或中心事件质疑; 对文章看似矛 盾处质疑; 对文章的言已尽而意未尽出质疑; 还可以对常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质疑等。 教 师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引导学生筛选、归纳、形成一些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1本文在“歌会” 的大标题下, 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点拨启发、帮助学 生归纳,多媒体显示)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
8、的展览,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 气势壮 观。 2让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复述时要尽可能的把歌会的场合、内容、形式特点叙述清楚。)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 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我们要反复品读, 感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明确课文思路,便于深入探究)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云南的歌会 ,理清了文
9、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中洋溢着作者对自然、 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 生的美好都在他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那么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文章首先总写对云 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 “歌会”的大标题下, 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 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生答)看来, 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对云南的 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紧接着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 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 文化和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熟悉文本,深入探究。 ) 文章对
10、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 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 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 4 段)、最后全班齐读 第三个场面(第 5 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学生可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 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 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 我们 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 去感受那 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词句表达等方面质疑,帮助学生筛选、 归纳形成有价值
11、的或与课堂目标关联的一些探究问题。 指导学生怎样合作解疑, 具体的方法 步骤,怎样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必要时向学生示范。 )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 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 “松 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 “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 “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 “一个
12、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 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从动作、神态、外貌三方面着重刻画)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 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 教师归纳: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重点探究: 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请同学们细读
13、品味,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 物描写中的具体语言作出分析。 )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 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 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 得飘忽灵秀。 )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 )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 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人物刻画 的方
14、法是多样的。 可以正面描写, 可以侧面烘托, 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 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3赏读“山路漫歌” 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那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重点探究: 这部分作者并不是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 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写 “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各种山鸟呼朋唤侣” ,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 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用心聆听一段录音, 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 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15、 (学 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大家共同探讨。)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 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 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 “起飞”“扶摇”“盘 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 作者移步换景、 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
16、 侧重写唱歌的环境, 请想想, 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 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 声动人,情韵动人。 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 教师归纳: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 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4赏读“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
17、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教师重点点拨使学生明确:)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采用点面结 合的写法。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 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 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 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同时在作者的笔下, 我们读出 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 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 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 我们身边 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1、立足新课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最 大潜能。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初步感知文意,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